“你当真如是想?”秦王政再次确认地反问道。
二凤点点头,肯定地答:“是的,父王!如果没有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哪里有百姓的安定祥和?”
秦王嬴政看了一眼身旁的蒙毅,蒙毅同样用欣赏的眼神望着扶苏。
“公子年纪甚小却知晓将士之苦,国家社稷之重,真乃世所罕见,大秦之福呀!!”
这话无异于夸赞李世民是难得一见的天才,秦王政听后心里愈加自豪。
御医夏无且则赶紧站出来阻止道:“陛下,长公子刚刚受了惊吓,身体尚未完全恢复,不宜远途,理应在宫中静养。”
秦王点点头,虽然他因为儿子的想法而感到骄傲,但作为父亲的他更希望自己儿子身体康健。
“父王,秦国无数百姓将他们的儿子送到战场之上,我作为您的儿子,不希望只是一个娇养在皇宫之中的金丝雀,受不得一点苦难,不求与战士们并肩作战,但希望能带着您的恩赐去鼓励他们。”
李世民坚持说道。
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秦王政,而且秦王心里也有自己的打算。
扶苏容貌俊俏、乖巧孝顺、聪慧多智,还勤奋善学,作为父亲他非常欣慰,也一直聘请各种名师,用心栽培,对他寄予厚望。
唯一让他觉得不满的一点,就是过于仁慈心善。
秦王政总结了一下原因,觉得儿子可能因为没有像自己小时候一样经历坎坷,所以对人心险恶缺乏了解。
秦王的父亲嬴异人也就是秦庄襄王曾在赵国当质子,他出生在赵国,是质子之子,后来还被父亲抛弃滞留在赵国,身份低贱,无人庇护,遭遇了许多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见识了许多人性阴暗面。
但扶苏不同,他自幼得到宠爱,生活无忧,未经坎坷,所以秦王政觉得如果他带兵出征,去前线慰问战士未尝不是一件锻炼他的好事。
秦国律法严明,有明确规定‘刑过不避大臣’‘法不阿贵’,追求平等,自己的长公子如果亲自前往一线,的确更能让民心顺服。
他再次看向李世民,眼里多了一种莫名的惊喜,心想不愧是我嬴政的儿子,“好,父王准你。”
御医夏无且还想再多说什么,秦王嬴政抬了抬手,他便不再多言。
“多谢父王成全!”
将闾和三公子在一旁看着,年少懵懂,但却对他们大哥充满了无比崇敬之情。
纵然秦王嬴政同意了李世民替他奔赴前线犒赏三军将士的请求,但身为一名父亲,爱子深切,为了保证扶苏的安全,不仅派了精锐的士兵卫队,还派了爱将蒙毅和侍医夏无且跟随左右,临行之前,不忘对一同跟随的将士们一番叮嘱。
让他们千万要保证公子扶苏的安全,如果对其生命有威胁的决定,就不能任由他的性子。
护送长公子去前线,战士们都格外警惕。秦法严苛,更有连座制度,如果长公子有个三长两短,他们都得人头不保。好在蒙毅将军也跟着他们一块儿,大家内心才放松许多。
因为大家都很清楚蒙将军智勇双全,有他在,就出不了大乱子。
秦王嬴政离开后,李世民就命人找来一张舆图,连夜在上面勾勾画画,尤其是秦赵两国交战之处,分别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将形势走向标注得一清二楚。
宫女走进来,望见**岁的少年伏案于青铜人鱼长明灯旁,素色锦缎穿身,专注用心,比往日更多了一分庄严和沉稳。
“公子,该安寝了。”宫女轻声说道,脸上并无畏惧之色。
“知道了,你先下去歇息吧。”
“诺”宫女领了命令,缓缓退出。
李世民望着舆图,根据自己对史书的记忆,重新推演秦赵【肥之战】(宜安之战)的过程。
‘谋定而后动’,在发动灭六国战役之前,秦王嬴政就制定了一个正确高明的灭六国之策。
宏观上,秦王采纳了魏**事家尉缭的建议:凭秦之强,将诸侯国王看作郡县之主,为防止六国合纵亡国,需不吝钱财,赂六国之权臣,乱其朝纲,毁其肱骨,则六国尽可灭。
时任客卿的李斯根据六国地理位置、战争实力、国土面积等综合因素考虑,建议秦王实施‘先灭韩赵,后扫楚魏’的战略方针。
韩国实力弱小,却如一根鱼刺,扼住秦国出关消灭六国的咽喉。
楚国面积广阔,战略纵深较大,齐国位居较远的东方,消灭顺序相应靠后。
李斯替秦王制定三条消灭六国的方案路线:北路、中路和南路。
北路:从太原上党河内地区(今天的长治、晋城等)向赵国进攻,灭赵之后可继续攻魏,或者北伐攻燕;
中路:从伊洛地区进攻魏国、韩国,消灭之后,向东可攻齐国,向南可灭楚国;
南路:先灭弱韩,后攻强楚。
最后秦王采取了最稳妥的北路出关战略,因为无论中路攻魏,南下攻楚,赵国都可能会趁虚而入,导致秦国腹背受敌。
只有选择北路,有太行山等天然屏障可御强敌,待北灭赵国之后,没有后顾之忧,随时都可转向中路和南路。
微观上,秦国改良武器,实行军功爵制度,两军对峙,秦军战士看到敌人的首级恍若看到金银爵位一般,拼了命地往前冲......
正是因为总战略方针没有错,所在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纵然遇到了一些挫折坎坷,但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李世民用笔将舆图上的宜安、赤丽和邯郸等地圈了起来。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信息,秦军已经攻占了赵国宜安等地,直逼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心惊,紧急调换李牧前往抵御秦军。
李世民推算,估计赵将李牧已经率边防军前往宜安,与第一批从邯郸派出的赵**队汇合,现在赵国几乎所有的军力都在李牧手中。
自己必须抓紧时间,在桓齮没有进攻肥下之前赶到宜安。
只有这样,才能阻止秦国十万将士殒命的悲剧。
秦王政给李世民安排的全部是精锐骑兵和精锐步兵,但李世民为了尽快到达宜安,只率领了一千多骑兵。
兵贵神速,更何况此战关乎秦军十余万将士的性命,他不能在路途耽搁太久。
第二日清晨,李世民早早地穿上铠甲戎装,披上红色长袍,与蒙毅将军一起点兵点将,秦王嬴政亲自前来替他送行。
看到身穿戎装,腰悬宝剑的二凤朝着他走来,秦王脸上皆是自豪之色......
“父王,一切都已准备就绪。”
听着中气十足却略带软糯的声音,秦王再次确定:的确是自己的亲儿子没错!他终于长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今天是你第一次带队出征,父王希望你多加小心,如有不懂之处,多向蒙上卿请教,蒙上卿出身军事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可是咱们大秦的中流砥柱!”秦王爱护有加地叮嘱道。
“多谢父王教导,儿臣谨记在心!”
李世民当然了解蒙毅,他不仅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品性极好。
蒙家世代忠良,所以秦王看到扶苏反对自己焚书坑儒,太过仁慈懦弱后,才会派他前往边疆蒙将军身边历练心性。
李世民辞别秦王,翻身跳上战马,动作行云流水,不亚于一旁的蒙毅。
秦王嬴政看后有一种错觉,这不是自己儿子第一次远途出征,仿佛他带兵出征早就习以为常一般。
待李世民身影消失后,秦王转身回宫,正好碰到芈妃步履匆匆地赶来,身后还跟着数个宫女太监。
芈妃身着华贵,面容娇好,看到秦王以后恭敬施礼,“臣妾见过大王!”
秦王示意她起身,也早已猜出她来找自己的目的。
“大王,我听说你让苏儿率军前往宜安,替您去犒赏三军,而且是两军交战的最前方,这太危险了!”芈妃对秦王非常敬重,平日对秦王的决定都百依百顺,但现如今为了自己心爱的儿子扶苏,斗胆出言相劝。
“放心,我已经派了精锐卫队和蒙毅跟随,他不会有事。”秦王语气平静地道。
听到这里,芈妃心里稍微放心,继续道:“可他还是个孩子,怎么能率军出征呢,如果敌人知道他的身份,半路截他作人质怎么办?您还是快找人将他叫回来吧!”
秦王皱了皱眉头,露出明显的不悦之色。
君无戏言,军队都已经出发了,他怎么能再让他们回来,如此,他的威信何在?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悲剧难道很远吗?
“笑话!吾乃一国之君,说话怎能朝令夕改?!孩子怎么了?我幼年时不一直都在赵国,这不也活得好好的,你不要一直将他保护在你的羽翼之下,也该让他出去接受风吹雨打,这样他才会变得更强大。”秦王说完转身离开。
芈妃看到嬴政发怒,心中一紧,不过听完秦王的话后,觉得他所言未尝没有道理。
只是牵挂爱子的心仍悬于心头,望着李世民出征的方向默默祈祷。
李世民和蒙毅率领军队离开咸阳宫,离开城池约三十里,二凤忽然听到山对面似乎有声音。
“蒙上卿,前面似乎有状况,你们先走着,我先过去看看。”二凤跟蒙毅说完,便骑马赶去。
蒙毅见到二凤离开,哪里还有心继续赶路。
他们此番的任务表面上是前往犒赏前线战士,但实际上是保护长公子的人身安危。
蒙毅率军随后赶来。
二凤刚到山岗,便看到山下一队黑衣人正在虐杀一些衣着褴褛的百姓,其中还有许多稚童。
“这伙强盗,真是太没人性了!”
说完以后,二凤骑马拔剑,径直冲到山下,与那些黑衣土匪打到了一起。
“你是谁?胆敢管我们的闲事!!快点闪开,我不想欺负一个孩子!”蒙面首领用粗壮的声音道。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今天无论你是谁,都休想再伤他们半分!”二凤掷地有声地道。
“敬酒不吃吃罚酒,找死!!”
说完,一众黑衣人全部朝着二凤围了上去。
注1:选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第 2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