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对照组的悲哀[七零] > 第1章 第 1 章

对照组的悲哀[七零] 第1章 第 1 章

作者:一听霜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28 08:41:04 来源:文学城

一九七三年,冬至。

陈柚踩着晨光走在乡间泥路上。

乡间小路上人很少,天气湿冷,她加快了脚步。

路侧错落着泥坯、茅草屋,乡间的贫瘠可见一斑。

一个穿着灰色棉衣,梳着齐耳短发的妇人提着一桶水从岔路口走出来,一眼就看见了陈柚。

她双手握住桶柄,站立住。

“陈知青。”

听到嘹亮的嗓音,陈柚转身,女人穿着不合身棉裤的女人,脸上却没有半点局促正对着她笑。

“大春姐。”

刘春“诶”了一声,跟上陈柚的步子,桶里的水没有漫出来,脸上堆起笑容,“陈知青早饭吃了么?到我家用了早饭再走?”

“吃过才出门的,前几天、天天阴雨。昨天晴了一天,地才算干。”少女将路上的石子踢到一旁去,笑着说,“才好穿着鞋出门,这天气冷的,能省点柴烧。”

听陈柚说是担心湿了棉鞋不出门,刘春压了压嘴角。

陈柚是生产队头一个知青,是从大城市来的,跟一般的城里人还不一样。

沪市是沿海城市,发展的水平远超全国。

据说,工厂里招来的沪市工人,买起鸡蛋跟不要钱一样,干一样的活,沪市的工人工资也要高一些。

两人在一间屋子前停下,脱落的白色墙皮下是橙红色的土,细细看去能看到细碎石子突出的不平整的表面,这就是林守田家。

跟陈柚换地瓜干的刘春,是林守田二子的媳妇。

前些日子队里收上来的地瓜分到了各户,在阴雨前家家户户将地瓜切晒成地瓜干。

切晒地瓜干的活,不耽搁队里出工。

帮陈知青制作地瓜干,一斤地瓜干就能挣一斤地瓜,多出来的地瓜能给小孩子添添嘴。

“陈知青,年后你真要住到知青点去?”

要建知青点的事,是收稻子村里就有风声。

事情还没传开、赶上了秋收,之后的日子家家户户也没个闲,知青点的建设也没有起工的动静。

交了公粮后,公社建立知青点的事,明了下来——

确实是有这样一回事。

没有成家的知青们要住到一块儿去,不再单独插队。

陈柚就是单独插队的,这是她下乡的第三个年头。

她落户的连山公社井塘大队四生产队,多数人都姓林,陈柚是生产队里的第一个知青。

落户时分配到了一间小屋,房子边上还有一分自留菜地。除此之外,陈柚在坡地上还有一分地,这自留地算生产队对知青的照顾。

“最近村子里都在说这事,陈知青你都在村子里住了好几年,也要搬走?”

知青们的事,几年下来刘春多多少少也有听说。

就说自留地的事,这些知青哪里会用自留地。

有的大队也给知青们分自留地。

刚来的时候,知青也觉得新鲜,几年过去,那新鲜劲没了,地也种不下去。

有的重新分配给社员,有的就不死不活种着点小麦。

分到的自留地本来就不肥沃,几年下来更是贫瘠,就算是种着蔬菜、粮食,那一分地也没多少收获。

提起知青们的自留地,村民眼馋、心痛。

陈知青不一样,刘春瞧过陈知青房子边上的那块自留地四季都种着蔬菜。虽然没有跟一些农户那样拉着蔬菜去城里卖,但自己绝对是够吃的,不用去农户家换青菜。

生产队里的陈知青,跟别的生产队里的知青比起来,算是勤快的。

陈柚将地瓜干捆好:“等知青点建好了就住进去。”

她只留了年前吃的地瓜,地瓜过了冬味道差上很多,年前算香甜,年后就开始乏味。地瓜干容易存储,前两年陈柚没有跟社员换地瓜干,制作地瓜干留下来的那些废料煮熟是可以当鸡饲料。

“那屋子咋办?”

陈知青的屋子不大,那也是住了三年的地方。

别人的屋子是越住越破旧,陈知青的屋子那可比刚来的时候好多了,像模像样的。

这三年填填补补,知青点新建的屋子,不一定有现在的好。

这些知青下乡的安置费是固定的,就算是要建立知青点,有限的钱造不出多好的屋子。

刘春抽气,还真的要移位置。

“还有自留地,都种了好几年,这哪里舍得?”

“队里看着办,田地本来就是队里的。”

“诶。”

话是这样说,那又怎么会一样!

完全是不同的!

田地是队里的,那也是种了几年的地。

陈知青的地养得还是挺肥的,屋旁的菜地一块块很是齐整,不跟别的队里的知青那样,随便撒点种子,野草比菜还多。

刘春帮陈柚将地瓜干扛在肩上,听得城里姑娘软言说了句谢谢。

话说起来真好听,跟他们都不一样。

“别的知青好多不自己种地,肥田变荒田。这换地方住,你能种的田地可能会多起来。队里分给你的地,也不是肥田,都是边角料。”

陈柚眉眼弯弯,其他知青不自己种地是没有精力。

真多出来别人不种的田地,东一头西一块的,她也没有精力管理。

陈柚不是比别人多出来了三头六臂。

门口的那一分菜地,就在眼皮底下,陈柚管理得齐整,另外一分坡地,她只种好管理的,平日不费太多的时间。

春天种玉米,收了玉米后种洋芋,或许还种点别的比如冬天散点青菜种子,但大致上是一年种两季的粮食。

刘春目送扛着地瓜干的陈知青离开。

十几岁的姑娘在乡下已经是说亲的年纪,陈知青身材高挑,说起话来细言温语,换成乡下的姑娘,陈知青家的门槛都要被说亲的踩烂。

林水珠从窗户里探出个脑袋,“二嫂,棉衣借我穿一天。我今天要去公社!”

“晓得勒!”

林水珠问二嫂刚才跟谁说话。

刘春帮陈知青晒地瓜干的事林水珠是知道的:“还是城里人好。”

他们家是结婚一个分一个出去,几个哥哥都算是各过各的日子,家里就林水珠跟着爸妈在一个户口上,三个人算一户。

前头的三个哥哥都已经成婚,两个姐姐也嫁了人。

队里分粮食,他们家里也是要分粮食的,家里的自留地没有分开,自留地里的粮食要分一分。

他们家自留地里种了高产的地瓜,不仅仅要晾晒队里分的地瓜,还要弄自留地里的地瓜。

小姑子说的这话,刘春不好接,陈知青换地瓜干,是为了省事,可自己是赚到的。

城里人好,城里人当然好,那都是吃红本的。

知青、知青,那是知识青年,跟乡下人不大一样。

知青下乡前,是乡下人羡慕的吃红本的人。

“你争气点,是家里最有文化的,到时候到拿城里的红本。”

“嫂子,哪里是我不想。”林水珠已经穿上了棉衣,今年的队里不知道分多少棉花,她娘攒了些布票说今年给她做新衣服,“陈知青本来城里人,现在还不是跟我们一样拿工分。”

知青下乡的事,都不是什么新闻。

这几年留在农村的知青是越来越多,林水珠都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

家里让她念到初中是因为公社供销社里的售货员是初中生,她爸妈就想着自家闺女不能连个门槛也踩不到。

初中生不顶用!爸妈就是把因果搞错了。

服务员不是因为念过初中才成为供销社售货员的,而是那个供销社售货员恰好是念过初中的。

刘春深深叹了口气。

“水珠,建知青点那就是要安家,知青们还回得去么?”

-

回到屋子,陈柚先灌了半杯温水。

村子里人担心的事,陈柚也担心,还回得去么?

真的要在乡下过一辈子么?

结束知青生活,无非是通过招工、招生、参军。

其中招生离开的最少的,但对女知青来说,最少的是参军离开。

公社里的招生名额,是僧多粥少。

对陈柚这些外省知青来说,招生离开是天方夜谭。

招生不是考试,是靠推荐。

现在的大学生叫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机会是靠推荐的。

现在的知青很多是省内插队,从一个市到一个市,从一个县到一个县。工农兵学员的推荐机会,本地知青具有优势——

如今是“社来社去”,工农兵学员很多是本地的护校中专,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大学,念两年中专又回到乡村、部队、岗位上去。本地中专的名额倾向本地人,而其他的大学名额也是如此。

至于招工,工厂里更愿意接受男性。

像陈柚这样的外省女知青,无论是招工还是招生,都没有优势。

公社里动工为各个大队的未婚知青,建设知青点,是随着政策变动的,是为了解决知青的住房问题。

十几岁的城里学生,骤然到达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很少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到自立。并且单独插队一来不利于知青学习,二来知青的生活条件很没有保障,三知青的权益容易受到损害……

种种不利影响,使得前几年被批评的知青点,重新大规模建设。

在离开的希望渺茫之际,知青点的建设,对陈柚这样的独身女青年来说是一件好事。陈柚的安稳生活,是建立在幸运上的,她安稳的生活,经不起多大的风浪和波折。独木难支,一个人的力量单薄,并无法与乡村的习俗对抗。

出门前,陈柚有听见鸡咯咯声,喝完温水她去鸡窝将鸡蛋捡了。

陈柚的安稳生活里,这些下蛋的母鸡得记一等功。

最近虽然温度下降,但是母鸡也有了新粮。

无论是稻谷出的新糠,还是从地里挖出来的地瓜,都是鸡的新口粮。再说南方的温度,冬日里的青菜不缺。

这几天鸡蛋的数目,依然客观。

她将篮子里的鸡蛋数了数,这几天攒了三十六个鸡蛋。

加上每天吃掉的鸡蛋,算下来这一周有七只鸡在下蛋。跟晚春没法比,但也不在少数,比起别人家的母鸡,这些鸡绝对算争气。

要说搬去知青点有遗憾,那陈柚的遗憾一定跟这些母鸡有关。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 1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