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短篇 > 第13章 观自然

短篇 第13章 观自然

作者:猗猗修竹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7 23:25:29 来源:文学城

观自然

人生于天地之间,习得自然之灵。观自然不仅是眼睛的注视,也是心灵的回归,更是对生命本真的追寻。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需要以“观自然”为启迪,去对抗现代生活中精神上的摧折的困境。

观自然,是对生活细节的具体观察。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以一座小轩的变迁,从“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到“迨诸父异爨”,最后“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将生命的无常,世事的幻化,一语道破。由此可见,归有光观自然的方式并非涉足于天下名山大川,走马观花式游览,而是于细微处见真情。这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收获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观自然,是心灵的回归。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在自然之中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他看到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恬淡,体会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豁然。这种观自然的方式,并不是对于世俗名利的逃避,而是对于心灵上的返璞归真,因此,陶渊明在南山之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静谧。当现代人追逐于滞涨不停的薪水,奔波于车水马龙的站台,却忘了发掘心灵最深处的渴求。唯有回归自然,心灵才得以回归,人才能找到自己。

观自然,是对生命本真的追寻。宋太宗赵光义身为一代帝王,虽手不释卷勤于政事,却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的热爱。他实地探查黄河水道,兴修水利,将万物自然同实践智慧合二为一。他面对万水千山,愿题下“我用似波流,升平无事匣中收”诗句,表达观自然并非是对自然的闲暇消遣,而是恰如仰头见春台的执着。赵光义观自然的方式告诉我们,在物质主义愈发兴盛的今天,即便我们将钱财视于身内之物,依然要保持从自然中汲取养分的习惯,以寻得生命的价值所在,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升华。

人行于天地,再遇自己。由此,观自然,乃观照自己的内心。归有光的静观、陶渊明的归隐、赵光义的归真,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人们都要同自然不断地修炼心性,以在观自然中认识自己,重获自己,超越自己。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澄净通明地行走在浮华的世间,更有勇气地追寻各自的人生目标。

观自然,见自己。

自我评价:

优点:

1、 主题明确,层次分明:本文围绕“观自然”展开,分别以“生活细节的具体观察”“心灵的回归”“生命本真的追寻”三个层面进行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2、 例据新颖,论证合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陶渊明的归隐、赵光义探查水利三个例子运用得当,既能支撑论点,又能体现不同阶层(文人、隐士、帝王)对自然的观照方式。尤其是对赵光义的解读较为新颖,用位高权重的帝王来反证观自然的重要性,强调其“自然与实践智慧的结合”,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 现实意义,思辨价值:本文不仅停留在历史事例的分析上,还联系现代社会,指出人们在物质追求中忽视精神需求的问题,使议论更具现实意义。

缺点:

1、 部分论述可更深入:比如赵光义“手不释卷”与“观自然”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思考,目前稍显简略。可以补充他在治国理政中如何借鉴自然规律,或如何通过阅读与自然产生联系,使论证更丰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