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大周第一女将 > 第34章 杀之而后快

大周第一女将 第34章 杀之而后快

作者:来碗甜豆腐脑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31 03:38:33 来源:文学城

晋王李舒廷教堂弟一番话说的心中欢畅,兴致大起,“静水沉素月,夜光凉季夏。如此好时候,合该泛舟夜游碧叶湖啊!鹤奴,你觉着如何?”

安乐宫中心处的这一泊湖,形似树叶,且碧水悠潺,于楼台高处俯望而下,活似一片碧叶宛然其中,因而得名碧叶湖。

李省思素来漫浪、放恣佳景,自是对这等雅事乐意至极,“堂兄有此兴致,鹤奴自是相陪,你我棠棣共乐,夜泛轻舟,再备几壶美酒,醉卧舟头仰闲月,最好不过了。”

年长的太监眼神示意了一下,另外一个提灯的小黄门立即快步离去。

他要提前去将夜游的一应物什准备好。

自上次发现有人跟踪后,即便是在安乐宫里头,褚不羡也要贴身跟在李省思左右。

李省思与李舒廷聊得正欢,最前头的太监提灯引路,一心都在脚下。

唯有褚不羡两眼梭巡四周,警惕非常。

经过一处梅树林时,他听到身后有些窸窸窣窣的动静。褚不羡面上不动声色,右手却紧紧握上了腰间的刀。

耳朵细听,似是人的脚步声,声音在左后侧,他微微偏转了头,瞥见一抹衣角匆匆溜藏进梅树后头。当即转身对着梅林大喝了一句:“谁!”

他的手已拔出了刀,往前跨了一步,“谁在那里,给我出来!”

另一名侍卫随即也握刀转了身。

李省思与李舒廷俩人从兴致勃勃的谈话中停了下来。

在褚不羡转脸的刹那,后头十几步远的十七,当即认出了褚不羡,这张脸熟悉得很,正是六月十六那天跟在安乐王身边的护卫。也是因为他的那把刀,让她锁定了仇凶就在安乐王府的侍卫之中。

这样的紧急时刻,十七也只来得及看清褚不羡的脸,在他转身后,她便快速侧身隐于树后。

十七移步树后的同一瞬,另外一个侍卫也转了身。

就这样错过。

她侧贴在树后,眉头紧锁,将面巾往鼻子上提了提,右手习惯性的摸上了腰侧。

却摸了个空。

这才想起出门前,为了行动方便,她并未佩刀,而是将一把软剑环于腰间,藏在腰带里。

不论如何,今夜她必须要查明凶手身份。

今夜之前,她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就连被发现后该如何逃走她都已经在心中演练了无数遍。

如今被发现了,逃走的路线她闭眼就能想起来。

但她就躲靠在树干上,纹丝不动,双脚丝毫没有挪动逃离的意思。

强烈的直觉下,她不愿就此离开。

哪怕与安乐宫的侍卫兵士们硬碰硬,也要搞清楚那个如此熟悉的背影是不是她要找的那个人!

她的手抚按到腰带上。

就在十七以为暴露了,准备拔出腰带里的软剑,冲出去来个面对面对峙时。

有惊怯楚楚的声音传来。

“奴婢该死,惊扰了王爷。”

是一个娇怯扶风般女子,她怀里抱着琵琶,跪地告罪。

“你是何人,为何孤身在此处?”褚不羡厉声喝问,丝毫不怜香惜玉。

“奴婢红筠,是安乐宫中的乐人。”

褚不羡看了眼提灯的太监,太监立刻上前打量这琵琶女,随后与褚不羡慕微微点头确认。

是王府内的乐人,不久前由教坊使送来的。

褚不羡与另外一个侍卫这才收了刀,但仍各自挡在两位亲王前面。

太监走到侍卫前头,问这女子,“既是乐人,应是住在东边畅乐园,无人传召,你为何出现在碧叶湖附近?”

“刘公公,奴婢近日新学了一首曲子,还未熟练,夜里想着多练习练习,又怕扰人清梦。就独自来了这僻静无人的碧叶湖岸边梅林。谁知道才来不久,就见王爷亲临此地,”

女子抱着琵琶跪在月下,低垂的眉眼娇怜动人,微伏的脊背单薄若花枝微颤,“还请王爷恕罪,奴婢并非有意躲藏,也并非对王爷不敬!只是红筠微贱,怕冲撞了王爷尊驾,只好躲到一旁。然而褚典军眼如鹰,轻易就发现了奴婢。”

褚不遂皱了皱眉,没作声。

李省思年少豁达,待下宽容,听了原委,也不怪罪,只让琵琶女起身。

反观李舒廷,却是觑了眼这女子,戏谑一笑。

这种戏码他自小见得不要太多,无论是儿时父皇宫中,还是长大后的自己身边,类似的场面层出不穷。

“堂兄,红筠是教坊使送来的琵琶好手,正好泛舟带着她,让她给我们弹曲助兴,闻曲赏月,甚好!”

念及堂弟尚且年少,李舒廷到底还是开了口,“你我兄弟二人定有许多私密话要说,带着外人做什么,你想听曲还不简单,”他扯下躞蹀带上挂着的涤笛,“为兄亲自吹笛给你听。”

末了他又作委屈状,“还是说你嫌弃我的笛声不如琵琶曲来的婉转曼妙?”

“既然堂兄如此说,那我可就等着待会在船上一饱耳福了。”

刘公公瞪了红筠一眼,偏头示意她离开。

红筠只得抱着琵琶飘飘离去。

树后的十七一双眼在黑夜里炯炯,鸮鸟一般明厉。

枝叶茂密,挡住了月光的照拂,树下黑沉沉的,十七一身的黑,全身上下只一双眼睛露在外头,鬼魂一般同这夜色相融,哪能轻易就教人发现呢。

更不消说她那一身的功夫,一呼一吸间,都在提劲控制,步子猫一般灵捷,饶是褚不羡这样的大内高手,也难察觉她的动静。

虚惊一场后,十七早就趁着他们被那个叫红筠的乐人吸引注意力时,探出了半个脑袋,看了个全程。

心想着,这个堂兄还真是不解风情,这么一个娇弱美人,带着游湖多好啊。

除了替他们可惜之外,十七更多的还是着急无奈。

与记忆中相似的背影勾的她心焦不已,偏生这正脸就是死活看不着。

那个提灯的太监正正好就站在那人前头,给挡了个严严实实。

好容易等到这提灯的太监转身往前继续带路时,那侍卫也转了身,又留下个背影。

十七紧随其后,看着他们走到岸边,似是停泊船的地方。

因岸边有台阶顺延而下,几人走下去后,十七渐渐只能看到上半身,她只好跃上树梢查看。

台阶下头,有块石板台,临水一侧停靠着一只小船。

先前离去的小黄门已经在小船上备好了酒水,船头悬挂着的灯笼摇摇荡荡,月华既奔涌在湖面上,点缀着水光粼粼,又慷慨的铺盖在孤舟上,照着人影昭昭。

李舒廷与李省思先后进了船舱。

两名侍卫分别上了船头与船尾。船两头,他俩齐齐转身背对船舱,面朝船湖水,持刀而立。

从十七这儿看过去,便是个侧影。

她的眼睛死死的盯着那个侧影。

两个侍卫,两位主子,一划桨的小黄门,船上统共五人。

十七一心盯着的那道身影就立在船头处。

先头提灯的两位黄门太监,并未上船。年长的那位留守在岸上,提着灯照亮下头的石板台,另一个小黄门在水边石板台上,正在解船绳。

一旦船绳解开,船桨划动下,船头向前而去,留给十七的便又是个背影。

奈何是在船头!

若是那人在船尾,轻舟前进时,船尾于后,上头的人直接就面向她,便能看个正着。

这水波淼淼,她又没有水上飞的本事,船若走远,去了湖中央,可就没法继续跟下去。

即便沿着水岸边上走能跟着游船踪迹,可湖面宽广,船行于中间水路,离岸远,又是夜里,很难看清船上人的面容。

其实夜还长,船有去时,便终有归时。即便不归来处,只要紧盯着船的行迹,等船停泊,人上了岸,接着跟踪,总能看到正脸。

偏偏船头那人,如此牵引着她的直觉,让她失了来日方长的耐心,压根儿不愿多等。

时间在放慢,小黄门解绳子的动作映在她的眼睛里,一点一点的吞吃着她的焦灼。

弦月如弯刀,割人耐性。

偏偏夜色凉如水,教人清醒。

十七有了主意。

她翩身下树拾起一块小石子,复又上树,将小石子弹射而出,砸在解船绳小黄门的后膝上。

小黄门腿一软,身子往前一倒,扑进了湖里。

这一番动静,果然引得船头那人转头。

十七狭长的眼睛睁得发亮,夹着眉心紧蹙起皱,明明这一转头只在眨眼间,可她仿佛等了一个甲子那般久。

从幽州蓟县的山村到陌生的长安,这跋涉千里的答案。

吉华村村口众乡亲们,那句“早点回来”的依依惜别。

始于笔架山上的一场血仇,酝酿了九个多月的恨意归属。

——通通落在了这个转头的刹那间。

天上掉落的月色清浅,船头悬挂的灯火昏浊。明明都是迷昧不清的一点亮,两处光点的夹击下,偏偏威力不凡,让那张脸暴露无遗,可见分明。

就是他!

就是这张脸!

这张脸,这张在笔架山的白皮松上见过的脸!

是从去岁九月到今朝六月——两百七十多天的日日夜夜里,被日复一日的仇恨浇灌冲洗得愈发清晰深刻的脸!

十七瞳孔骤缩,目眦欲裂,扶着树那只手,生生在粗壮的树干上印出了掌痕。

那年寒冬的吉华村,收养她的阿翁。

温馨的篱笆院里,教她习武的阿翁。

笔架山上的陷坑里,血迹斑驳的阿翁。

深秋悲怆的清晨,再也唤不醒的阿翁。

她的阿翁,死于此人的手里,成了一座孤坟。

九个多月,身在长安,心留青坟,恨不能临身祭拜,恨不能日日以香火暖寒碑。

此时此刻,她终于见到了归点。

那张脸落进她眼睛里时,就成了杀之而后快的仇恨与冲动,反应到身体上,是剑比心快。

伴随着“唰”的一声,软剑从腰间抽出,十七如风电般从树上飞冲而下,像根利箭,射向碧叶湖。

然后就要刺到仇人心脏里。

带出淋漓的血肉。

鸮鸟,就是猫头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4章 杀之而后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