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大夜弥天 > 第34章 金缕曲(攻君登场!)

大夜弥天 第34章 金缕曲(攻君登场!)

作者:白卢丹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3-24 22:09:59 来源:文学城

从京城到苏州要六日。

这六日间,不仅红绡盗受尽了折磨,他的马也受尽了折磨,以至于进城之后,人和马都松了一口气。

“我们现在就去昌盛钱庄的总部吗?”红绡盗迫不及待道。

“不着急,先探听一下消息再做打算。”闻人贤一边说,一边好奇地看向苏州城内。

只见路上铺着青石板,道路两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河中停靠着细细窄窄的小船,有人坐在船头,身披蓑衣,将一纶钓线垂下。

虽无春日里杨柳桃花的景致,但仍看得出江南水乡的透骨温柔。

就连街上的行人表情也是舒缓的,不似京城人那般行色匆匆,急着为衣食奔忙。

就连两人的脚步也不由得逐渐慢了下来,边走边看。

两人走上一座窄窄的石桥,桥那头恰好有位卖花姑娘也要过桥。只见她包着蓝头巾,手挎竹编篮子,里面装的是腊梅花,既有一束一束扎好的,也有用红线缠着的草编小笼子,有点像蛐蛐笼子,但编的更密。

人还未走到跟前,花香已然先一步扑面而来,闻人贤不由得循香看了过去。

见有个俊朗男子朝这边看,卖花姑娘开口前就红了脸颊,眼睫扑闪,侧过身,在桥头小声招揽起生意:“倷好,要买花伐?”

连声音也是又细又软的,吴侬软语,果然醉人。

“好香的腊梅,”闻人贤微笑着开口跟她搭话,“这些小笼子是什么?”

红绡盗不解地看了他一眼,不知道路上走的好好的,他怎么突然怜香惜玉起来了。

“这叫花枕头,晚上放在枕边,连梦也是香的。”卖花姑娘拿出一个给他们演示,只见她用手轻轻一挤,就可以从张开的缝隙里看到里面一朵一朵的腊梅花,一捏一松之间,暗香浮动,“只要五厘。”

五厘就是五文钱,苏州和京城的叫法有所不同。之所以称呼为厘,即指一文钱价值一厘银子,表明钱与银的比价。

“姑娘的手真是巧,那便给我来一个吧。”

听他夸奖自己,卖花姑娘低头挑了好一会儿,从篮子里挑了个最大的花枕头给他。

“多谢。”闻人贤接了过来,捏在手里玩赏。

“覅谢得个。”姑娘抿嘴一笑,“若是觉得好,明日再来买哉!”

“对了,”闻人贤貌似不经意地问了一句,“我们才来这里不久,听闻苏州弹词乃是江南一绝,一直很想见识一下,不知这城中哪里能听到?”

卖花姑娘不疑有他,抬起白皙的小手,朝自己来时的方向一指,“往这条路走半里,有一家大茶馆,他家的弹词最正宗,还有茶水和昼饭卖哩!就是人有点多,这个时辰不一定有座位。”

人多的地方消息也灵通,他们要找的就是这种地方。

两人辞别了卖花姑娘,朝她所指的方向走去。

赶路手上闲着也是闲着,闻人贤反复把花枕头高高抛起,又伸手接住,红绡盗看他玩的开心,职业病犯了,手指也忍不住跟着痒痒了起来。

“干什么?”闻人贤立刻察觉到他的眼神不对劲,一把将花枕头抓在手里,警惕道:“想玩自己去找那姑娘买。”

“这都走出来好远了,现在折返回去,多不好意思啊!”红绡盗凑了过来,觍着脸道:“你就借我玩玩呗!就玩一下,保证不会弄坏了!”

闻人贤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好说,你叫我一声哥哥,我就给你,如何?”

红绡盗闭上了嘴巴,眼睛滴溜溜地转,显然叫不出口。

闻人贤也不强求,随手把花枕头挂在腰间的金钩上,仿佛戴着一个别致的香囊。

红绡盗不由用余光瞥了一眼,手指动了动。

走了约莫半里,果见街边有一座雅致的茶楼,一面临水,共有两层,里面人头攒动。

两人栓好马,迈步走了进去,只见戏台上的弹词已经开始了,大部分桌旁都坐满了人,只有边边角角还有几个空位,他们也不挑位置,直接走过去坐了下来。

为了不影响客人们欣赏表演,茶小二是一路躬着腰把茶水单送来桌边的。

红绡盗从进门后就忙着四处打量,这也是做偷儿养成的习惯,每到一处,先看好逃生的通道。

闻人贤没有打扰他,接过茶水单,随意点了一壶高末,外加一盘最便宜的熏青豆。茶小二记下后,仍旧躬着腰离开。

热茶入喉,浑身的筋骨都松散了下来,闻人贤喟叹一声,这才有闲心看向前方的戏台。

只见台子不高,中间摆了一张正正方方的小桌,桌上铺着杏色的桌布,绣着水云图案。小桌两边各有一把竹交椅,一位老丈和一位盛妆女子分坐于椅上,一人弹着三弦,一人抱着琵琶,听得台下众人如痴如醉。

只听琵琶女软语款款,以说书人的口吻叙述着故事,时不时还拨动琴弦,穿插一段唱词,弦琶琮铮,如莺啭林。

听了一会儿,闻人贤的表情变得有些奇怪,忍不住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将面上的异样压了下去。

琵琶女嘴里说的是吴语,按理说,闻人贤和红绡盗应该听不太懂,但奈何这个故事实在太有名了,有名到在大虞朝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因此光是听见只言片语就能知道她在唱什么。

红绡盗奇道:“这里也唱这出戏?我上次听见还是在雍州呢。”

闻人贤明智地没问他去雍州干什么,总归是一些小手不太干净的事情。

若要论起来,这出戏和六扇门还有那么一点八竿子够得着的关系,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六扇门里供的那尊神像,曾经的大虞战神,秦将军,秦渊。

这故事原名《将军令》,讲述的是秦渊的一生,从他少年成名,迎娶公主,力战辽军,到最后遭奸臣暗害,战死沙场。不仅流传甚广,而且各种表演形式都有,不仅有小说、话本,还有改编的评书、戏剧、乃至于街边的皮影戏班子,只要扔几个铜板,都能给你来上一段。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契合了大众的审美,符合老百姓朴素的价值观,台上的人唱得丝丝入扣,台下的人听得如痴如醉。

这秦渊是从烈帝时期开始扬名的,算起来,已经是两朝前的人物了。秦家是戎马世家,秦渊更是其中翘楚,从小就展露出了极高的军事天赋。

传说他十二岁时随父亲老秦将军去蓟门关,有一日,他忽然对众将士说,今夜将有辽军趁夜袭营,务必加强警惕。众人见他年纪太小,还没有马背高,只当他是在前线压抑的氛围里待久了,草木皆兵,并未太放在心上。只有老秦将军对此话上了心,一边嘱咐他莫要声张,一边又暗中喊来心腹,下令今晚巡逻的人数加一倍,一更一替,还要牵好狗绳,若有动静,立刻鸣笛示警。

到了四更天,人睡得最熟的时候,营外果然传来凄厉的鸣笛声,是辽军攻过来了!

人刚睡醒的时候都是懵的,此时敌军已然近在眼前,若是不能立刻做出反击,只怕要做枉死鬼,连营地也保不住。幸好有秦老将军提前布置,营地里只慌乱了数息就被整备了起来,杀了前来偷袭的辽军一个措手不及,以极少数伤亡的代价剿灭了这股精锐敌军。

直到此时,众人才明白,秦渊白日所说并非无的放矢。

自己儿子立了大功,老秦将军大喜过望,询问他是如何发现辽军会夜袭的。秦渊回道,南边十里开外有一片杨树林,每日黄昏都会有倦鸟归巢,可唯独昨日不见归鸟,可见林中有人藏身。此地处于两军交界之处,兵戈不断,百姓不敢在此出没,一定是辽军埋伏在树林里,只等月黑风高,奇袭营地。

经此一役,秦渊扬名军旅,及至十五岁,已经能单独领着一队人马作战,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平生未尝有过败绩。以至于到了后来,只要看到他银剑白马出现在阵前,辽军就会因为惊恐而士气大跌。

等到秦渊十九岁的时候,烈帝不顾大虞朝严格遏制外戚的国策,执意将自己心爱的长公主下嫁与他,连带二人婚后所生之子也爱若眼珠,不等满月就封为缙云郡王,举国同庆,可见秦家恩宠之盛。

若是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也不失为一段君臣相合的千古佳话。只可惜,烈火烹油之后往往跟着的就是急转直下。

戎业有光曰烈,烈帝既以此为谥号,年轻时也曾多次御驾亲征,只可惜行军打仗伤了身体根本,没多久就龙驭宾天了,下一个捧起玉玺的人则是昏庸的灵帝。

灵帝性好美色,不爱德行出众的皇后,偏爱姿容绝色的王丽妃。这王丽妃可不简单,挑唆皇帝杀了发妻不说,她还有个哥哥,被人称作王国舅,有过之而无不及。王国舅借着妹子得宠的东风青云直上,竟也被灵帝封了个将军。

他这个掺了九成水的将军,军内自然无人能服。王国舅处处被秦渊压了一头,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于是对灵帝进谗言,说秦渊守着蓟门关多年,看似功高劳苦,其实早就和辽人勾结在一处,养寇自重,为的是永远有仗可打,让皇帝和朝廷离不开他!

秦家世代忠良,秦渊更是将门虎子,皇帝如何肯信?但奈何三人成虎,王国舅买通朝中小人不断上书,加之王丽妃的枕头风,皇帝终究还是对秦渊起了疑心,一连下了十二道圣旨,以断绝粮草为威胁,命令秦渊不准携带一兵一卒,立刻进京述职。

若秦渊此时回京,也许还有一线生机,毕竟还有长公主在京城,就算保不住兵权,但至少能留有一命。可王国舅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秦渊离开的消息透露给了辽军,辽军大喜,趁机集结大军,浩浩荡荡朝蓟门关而来。

秦将军已经走出了十数里,听闻背后隐隐传来杀声震天,忙道不好,勒马转身就要回去。

身边的随从赶紧苦劝,说就算此战能赢,但误了圣旨,只怕皇帝也容不下将军了!

谁知将军闻言大笑,说蓟门关占据天下之险,关后就是万里平原,若不能拒敌于关外,只怕辽军入关,方圆千里的百姓都不得安宁!他身为大虞将军,不能醉卧沙场,马革裹尸,反而为了一己性命向皇帝摇尾乞怜,又有何颜面见天下百姓?

说完,拔剑就走。

有王国舅暗中里通外国,蓟门关自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又因为群龙无首,已经乱成一团。就在此时,秦渊一人一剑一马出现在关下,犹如神兵天降,将士无不欢呼,原本散乱的军心为之一凝。众人随他冲出关门,奋勇杀敌,终于将辽军逼退,但毕竟双方人数悬殊,秦渊最终战死沙场,成全了他对大虞百姓的承诺。

秦渊战死,王国舅又倒打一耙,说他是畏罪自杀,撺掇皇帝将秦渊和长公主的独子缙云郡王抓进了诏狱,严刑逼供,想要从他口中获得秦家谋反的“证据”。

谁知这小郡王的骨头和他父亲一样硬,说什么也不改口,最后被硬生生拷打致死。

自己的丈夫死于自己的亲弟之手,长公主也断了生念,吞椒自尽。

好好一个满门忠烈的秦家,连同自己血浓于水的胞姊,就这么被灵帝活生生葬送在自己手中。

灵帝倒行逆施,差点断送大虞百年江山,自然也没有落到什么好下场。王国舅知道自己勾结辽国的事情迟早会露馅,便指使妹子抢先一步鸩杀了灵帝,想要挟持年岁尚小的太子登基,好继续把持朝政。

岂知太子乃是皇后所生,天命所归,身边早就聚集了一帮忠心耿耿的大臣,一发现情况不对,立刻就领兵攻入宫中,将王氏兄妹斩杀于殿前,救出了太子。

这位大难不死的太子就是当今圣上,他登基后,感念秦渊为国牺牲的事迹,为秦渊平了反。只可惜这位将军的尸首已经遗失在了蓟门关外的战乱中,皇帝只能命人用黄金塑了一具金身,代为下葬。

至此,这篇轰轰烈烈,历经了三朝的将军令才算是尘埃落定。

台上的琵琶声突然激昂了起来,宛如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厮杀,只听琵琶女扬声唱道:“非夸口,百战又百盛,一人能挡千万兵,蓟门关上定乾坤!怎奈何,明枪易躲,人心难防,可怜提剑赴前阵,将军英魂归地府,王国舅枉披人皮世上留!”

看来二人来的时机不巧,这出戏已经快要唱到尾声了。

琵琶女声音一转,逐渐低沉了下去,絮絮地拨弄着琴弦,浅唱低吟道:“将军奔黄泉,公主见阎罗,只留下小郡王人一个。当年是一轮明月高高挂,今朝身陷囹圄,方知这人命比纸薄!”

“征夫北去,大雁南归,独不见故人……”

“……恩恩怨怨,都付与秋坟碧土,留给后人说。”

唱罢最后一句,琵琶女已然停下了琵琶,余音依旧绕梁,不绝于耳。

良久,才有人拍手叫好。

闻人贤赶紧跟着鼓掌。

他端起茶杯,这才发现自己刚才听得太入迷,茶已经凉了。

老丈领着琵琶女从台上走了下来,在每张一桌子旁都稍作停留。若是有人给了赏钱,他们就接过来,口中道谢;若是遇到不给赏钱的,他们也不多做停留,直接去下一桌,彼此都体面。

闻人贤暗中看过去,给赏钱的人居多,大都给个一两文,少有超过五文的。

戏也听完了,赏钱也给了,人们陆陆续续地起身离开。闻人贤和红绡盗坐在最角落里,老丈和琵琶女转到他们这桌来的时候,店内差不多已经走空了。

闻人贤掏出十文钱,这算出手大方的了,老丈连忙千恩万谢的接了过去。

闻人贤微笑道:“老丈且慢。我很喜欢二位刚刚的弹词,不知可否请二位喝杯热茶?”

老丈有些犹豫,不知道这两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红绡盗不知从哪里掏出一块银元宝,重重拍在桌上,“陪我们唠会儿嗑,这块银子就是你的了!”

有银钱开路,老丈马上就坐下来了,殷勤道:“不知二位想听些什么?无论是历史演义,还是神鬼志怪,又或鸳鸯戏,没有小老儿的女儿不能唱的!”

闻人贤招手让茶小二重新上了壶热茶,这才回身道:“都不是,我想听的,是这苏州城里的奇闻轶事。”

“苏州城里的事?”老丈皱眉思索了片刻,展颜道:“要说这苏州城里的稀奇事,当然非金家莫属了!”

“哦?愿闻其详。”

老丈抚着胡须,欣然开口道:“要说这金家可不简单,乃是中原武林“两山三家十八派”中三家的其中一家,人称江南金家,富可敌国。传闻他们是做皇商起家的,和皇室关系匪浅。现任金家家主叫金富贵,乃是个招赘上门的倒插门女婿。他本不姓金,入赘后才改姓了金。这么些年来,他和金夫人恩爱如初,把金家经营得更上一层楼,实在是一段奇谈。”

“招赘?倒插门?”红绡盗奇道,显然无法理解这种现象的存在。

“一般家中资产颇丰,又只生了女儿的家庭,便会招一个上门女婿来继承家业,以免万贯家财都便宜了外姓人。”老丈见他年纪小,怕是不能理解这其中的弯弯绕绕,特意给他解释了一番。

红绡盗连连咂舌,催促道:“还有呢?那金富贵还有什么事迹?”

就在此时,茶馆的门被人推开了。

“哈哈哈哈!”门后露出一个胖子,哈哈大笑道:“小友若想知道金富贵的事,何不直接来问我本人?”

众人都情不自禁的从桌边站了起来,这才发现茶馆外面不知何时已经被护卫围了起来,黑压压如铁桶一般,闲杂人等早被清了个一干二净。

闻人贤试探道:“可是金家主?”

“鄙人金富贵,见过两位捕快!”胖子十分豪迈地拱手行礼,似乎对二人刚刚背地里打探他的事情混不放在心上。

这胖子高是六尺,宽也是六尺,混如一堵肉墙。他一走进来,满身的珠光宝气顿时刺得众人睁不开眼。

闻人贤眯起眼睛看过去,只见来人穿着一身赭色的绸缎衣裳,上面用金线绣满了金元宝,腰间的羊脂玉腰带几乎被赘肉撑坏。他抬起手,十个指头上都戴着硕大的宝石戒指,脖子上还围了两串指头粗的金项链。

俗,很俗,俗不可耐,但很符合人们对富豪的印象。

红绡盗顿时眼睛都看直了,如同看见一只上好的肥羊,几乎要飞扑上去。

闻人贤赶紧在桌下踢了他一脚,他这才把目光从金富贵身上拔了起来。

老丈早在金富贵自报家门的时候就吓得两股战战,红绡盗眼睛转了一圈,抓起桌上的银子塞进他怀里,“你下去吧,这里没你的事了。”

老丈忙不迭地扯着女儿离开了。

金富贵也不在意,让护卫守在店门口,自己走到两人的桌旁,拣了张椅子坐下,浑身肥肉顿时抖了三抖。

唯有一个贴身的护卫跟了进来,等金富贵坐下来后,他便自觉地的站在金富贵左边偏后的地方,腰杆挺直,时不时用暗藏锋锐的眼神看向闻人贤和红绡盗。

闻人贤见这个护卫两侧太阳穴鼓起,目中神光内蕴,显然是一位武学高手,兼之此人目光一刻不停地四处警戒着,闻人贤猜测这个人应该是统领所有侍卫的首席领班,金富贵最为信任的存在。

“老三哎,今天不用搞得这么紧张,你看,我和两位六扇门的捕快大人吃饭,这可都是吃皇粮的绝顶高手,他们还能坐视我遇到危险不成?”闻人贤不过多看了此人两眼,金富贵马上就察觉到了,立刻就对这名侍卫摆了摆手:“下去吧,别在这里扰了二位大人的雅兴。”

老三默不作声地点了点头,走路时几乎没有发出脚步声,默默退到了外面站着,把守着茶楼的大门口。

金富贵见桌上有盘熏青豆,毫不嫌弃,伸手拣了几颗丢入嘴里,嚼得有滋有味,丝毫不像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

“敢问金家主是如何找到我们的?”闻人贤眯起眼睛,“进城后我一路留意,并未发现有望风之人。”

“不是路上,而是在店里。”金富贵端起冷茶喝了一口,将喉咙里粘着的青豆顺了下去,十分舒爽地打了个嗝,赞道:“果然,这街边小吃还是要在街边吃才有味道!家里厨师做的太精细,反而失了本味,不好。”

“原来我们找的这家茶馆竟是你的产业,难怪你来的这么快!”红绡盗脱口道。

“原来如此。”闻人贤顿了一下,又好奇道:“今日我们是碰巧进了这家店,若我们进的是别的店呢?金家主可还有什么法子找到我二人?”

“哈哈哈!只要二位大人进了苏州城,随便走进一家店,就算不是我开的,也和金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金富贵哈哈大笑道:“几日前我就吩咐了下去,若是有谁见到身着黑衣金绣的大人,速速通报与我,我金富贵要亲自扫榻相迎!”

闻人贤对金家的豪富程度又有了新的理解,这可真是,富得倾城倾国!

金富贵的眼神在两人之间看来看去,最后停留在闻人贤身上,嘴里问道:“不知哪位是闻人捕快?”

闻人贤面色一僵。

差点忘记了,这位金家主不仅看过江湖快报,还对里面描写的那个十项全能的“闻人捕快”敬仰无比,视作自己的大救星。

只希望他一会儿发现我货不对板,不要当场翻脸就好。闻人贤深吸一口气,介绍道:“是我,我叫闻人贤,这位是小五捕快。我二人奉副门主之令,前来追查金家银票雕版被盗一案。”

“好风雅的名字,果然人如其名!”金富贵被肥肉挤小的眼睛都努力睁大了,上上下下地把他打量了一通,连声赞叹,“是‘闻弦歌而知雅意’的闻人弦吗?高山流水,风雅至极啊!”

“不是,”闻人贤满脸木然,“是‘吾闻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的闻人贤。”

这句诗听起来可不怎么吉利,倒是和秦渊的经历有几分契合。

好在金富贵商海打拼多年,脸皮早就锻炼得比城墙还厚了,笑了两声,又热情道:“既然这家茶馆有幸合了两位捕快的眼缘,那我就在这里为两位捕快接风洗尘吧!一路过来实在辛苦,今天咱们吃好喝好,什么都别操心,有什么正事明天再说!”

这话说的极豪爽,又极体贴,没有因为自己心急就怠慢了客人,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有那么一瞬间,闻人贤都想让李瑛来跟金富贵学学说话的艺术了。

金富贵朝门外挥了挥手,立刻有几十个人鱼贯而入,有的捧着熊掌鱼翅,有的拎着菜蔬果品,有的提着油盐酱醋,有的扛着锅碗瓢盆,还有人背着一大筐上好的银霜炭,俱往茶楼的后厨去了。

又有彩衣侍女走上前来,给桌子铺上刺绣桌布,摆上成套的银质筷子和餐具,放上鲜花做装饰,接着后退三步,在一旁安静侍立。

看这排场,金富贵竟是把自家一整个厨房都随身带了过来,真是好大的手笔!

闻人贤和红绡盗都看得半晌无话,这就是所谓山不来就我,我便来就山吗?

金富贵笑道:“趁菜还没上,我正好给两位捕快介绍一位人。此人是我的心腹,对我手下各种账目了如指掌。金家大小事情太多,我实在抽不出身,这几日便让他陪着二位捕快查案,我也放心!”

他顿了顿,朝门外道:“萧掌柜,还不进来见过两位大人!”

闻人贤抬眼望去,只见一位白衣少年走了进来,听到声响,他的脸正好转了过来,直直“看”向闻人贤的方向。

还没等他开口,红绡盗就跳了起来,“这人怎么是个瞎子!”

萧少情终于登场了!呜呜呜太不容易了!!!

他不是真瞎子,蒙着眼睛是事出有因

弹词是苏州评弹的一种,既有说,也有唱

本章的吴语方言是问了我一个江苏的朋友,但他不是苏州本地人,而是苏州周边的,有错处请见谅哦~

古蓟门关就是居庸关,不是现在北京德胜门外的那个哦,那个是乾隆乱点的。当然文内是架空的,请勿与真实历史联系起来哦

本章诗句化用了李白的行路难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4章 金缕曲(攻君登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