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大魏女首富 > 第104章 商讨赈灾

大魏女首富 第104章 商讨赈灾

作者:千里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21:49:21 来源:文学城

禹州这边的状况同样凄惨,赤水坝决堤的时间大约是卯时,堤坝的缝隙越裂越大,洪水犹如瀑布一样宣泄。

一夜之间,成百上千的百姓被洪水卷走,很快消失不见踪影。

水浪的拍打声,百姓们的救命声和哭喊声久久的在禹州上空回荡着。

不过,好在禹州境内还有一条漓水河,有它帮忙分流,大大减轻了禹州的防洪压力,所以这边的灾情虽然严重,但波及范围却没有青州那么广。

青州城内。

在积水里泡了一天一夜的百姓终于看到了希望。

雨终停了,城里的水位也在慢慢下降,虽然天色依然是阴沉的,但没了雨水,出行干活总归是方便不少。

陵水巷的各家各户都打开了大门,邻居街坊们都聚到廊檐下互相问候着,“你们家里怎么样?有没有进水?”

“还好呢,我家宅子新修了石阶,洪水只浸到到脚面,就是厨房里的瓦片漏了,雨水毁了我两袋精面。”

“哎呀,这时候粮食可金贵着呢!”

“可不是嘛,心疼死我了。”

下雨后大家一直都没有出门,此刻雨停了,几个阿婆便聚在一起说着话,计算着自家的损失。

文江和护卫队一直都在酒庄里守着,雨一停,他们便第一时间划着小船赶过来跟傅知乔汇报的酒庄里情况。

酒庄外圈挖了内外两道的排水沟,每间库房里都放了木板和沙袋作为挡板,在内外多重防护之下,酒庄里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

傅知乔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雨是停了,可水位一时半会还降不下来。

城外各个村落之间依然是靠着船筏往来联系的,无家可归的灾民们只能选择来到富裕一些的府城,希望在这里能得到救援。

因为有官府预警,在洪水来临的时候,有部分村民及时迁到山上躲避,现在水势正在慢慢退去,他们也都选择下山进城。

外面到处都是洪水,没地方住没东西吃,他们总不能干等着死,于是纷纷来到青州城寻求庇佑。

“从周边县城来咱们青州城的人多吗?”

“多,估么着有两万人了。”

“这么多?”李文康大感意外。

“是的,还有很多灾民都是拖家带口来的,城里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城外也聚集了很多灾民,不过目前咱们城里已经没地方给他们住,只在城门口搭了几个草棚安置他们。”

李文康皱着眉头,怎么灾民们全往他这里跑?

这些人要是死在了他的管辖范围内,于他的政绩很不利啊!

师爷龚俊才壮着胆子问:“大人,如今灾情不容乐观,我们可要开仓放粮?”

李文康瞪了他一眼,“没有朝廷的旨意谁敢开仓放粮,你我的小命还要不要了?”

“可现在外头都在说大人您尸位素餐,见死不救……”

“这帮刁民!”李文康气的咬牙切齿。

面对如此情况,李文康很是头痛,救与不救是个大问题!

救的话没有多余的银子?总不能要他自己掏钱吧?

可不救也说不过去,身为当地的父母官,当官却不作为的名声传出去,他头上这顶乌纱帽也别想要了。

李文康虽然是个庸才,但也确实不敢做出中饱私囊耽误灾民救治这种事,去年朝廷打仗,他把衙门里的银子全部上缴国库了,现在实在是没钱呐!

龚俊才眼珠转了转,出了个主意:“要不,咱们再找那些商户捐些钱财?”

很快就李文康否了这个想法:“不可,去年剿匪的时候那群商户已经出过钱了,不到最后不能用此计。”

他还要在此地留任,与当地的富豪乡绅们的关系不可弄僵了。

“开仓放粮一事我已上报给太守大人了,事关重大,我等需得听大人定夺。”

“只……只怕那些灾民等不到了。”

李文康想了又想,来回踱步,说:“这样吧,你派人在门口多架几个粥棚,衙门里不是还有一千多斤陈粮嘛,都拿出去煮了,煮的稀一些,一个人吃半勺别饿死就行。”

饿红眼的灾民什么事做不出?万一他们集合起来冲击衙门就不好了,城外的人他管不了,城内的人还是先拿些粮食出去安抚一下为好。

拿衙门里去年没吃完的陈粮出去救灾,既不用从他们口袋里掏钱还能博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名声。

龚俊才点头哈腰,“是是是,还是大人考虑的周到,属下这就去办。”

龚俊才得了指令,转身下去安排了。

李文康叫住他:“对了,多派点衙役去把城门守好了,再去把那几条官道都给我堵了,别让外地的人再进来了。”

进入青州城的官道就那么几条,只要让人在路上设置一个关卡堵一堵,外地灾民想进来是很难的。

青州本地的灾民都没粮食可以吃,没有地方可以安置,这些外来灾民还想来分一杯羹?

他李文康坚决不同意!

*

京城,承德皇帝看着一封封奏折,脸色凝重无比。

奏折之上是最新的水患情报。

青州、禹州两地发生了水患,房屋被淹,粮田俱损,水灾成患殃及多地,百姓们民不聊生,正等待朝廷救援。

皇帝挥了挥手,一旁的太监立即将奏折递给站在最前方的几位大臣。

丞相杜正邦接过奏折,大致扫了一眼后神色微变。

奏折在朝堂之上传阅着。

“发生水患这么大的事,怎么朝廷现在才收到消息?钦天监是干什么吃的?”

“陛下息怒。”众位大臣齐齐的跪倒在地。

钦天监监正浑身一抖:“臣夜观天象,发现云色乌暗,水星逆转,雨水的预警通知早已下达到各个州县。只是青、禹两地的地势低陷,加上雨量太多了,河道无法排泄这么大的水量,从而导致河道水位急速上升,最终大坝难以承受雨量压力而决堤了……”

言下之意就是我已经预测到了暴雨天气,预警通知也发下去了,引发水患的原因是水利大坝不够牢固,与我钦天监没有干系。

工部尚书韦建元也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暗地里翻了个白眼,赶紧解释:“回禀陛下,赤水坝修建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从未出过差错,臣以为,此次水患的原因是连续降雨带来的,水量超出了赤水坝的承受范围才会到底大坝被冲毁!”

想让我们工部背锅?没门!

两地连续暴雨的异常天气,当地官员早就上报了。

下情上达需要层层审核,由下面的官员一层一层的往上递奏折,直到爆发了水患才引起了重视,八百里加急传回了消息。

就是这中间的信息差,才延误了最好的防灾时机。

“两地的百姓正在受苦,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杜正邦作为百官之首,他缓缓起身,出列道:“回陛下,依臣所见,朝廷应当派钦差传旨意,让各地县城开仓派粮,先开放靠近受灾地的粮仓,将受灾的百姓们安顿好,以此来彰显陛下仁慈,至于受损的粮田,只能待水灾结束后另行安排了。”

承德皇帝点点头,问:“陈尚书,你来给朕说说?”

陈德易是户部尚书,他是负责掌管着全国户籍、粮饷、赋税等方面的财政收支大臣。

“回陛下,微臣也以为应当先赈灾为主,目前河道破损,即便朝廷下派赈粮也无法及时到达,还得依靠各府县地援助,灾民们无处可住,无粮可吃,应当及时从周边的县城调拨钱粮。”

工部尚书韦建元撇清关系后,立即给出自己的建议:“臣以为,需要立即修复河堤,减少受灾范围,还要派遣善于工事的能手去帮助百姓们重建家园。”

“灾民聚集,只怕任何一个府城都不敢接收,且洪水所到之处恐有疫病发生,微臣认为还需派遣太医院的人一同前往。”

此话一说,朝堂上的大臣们神色变得极为沉重。

承德皇帝的脸色也变得十分难看。

“其他爱卿以为如何?”

朝堂上一时安静无声。

荣国公站了出来:“臣认为,赈灾银钱和粮草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应当尽快安置人手疏浚河道,重修房屋。同时派遣钦差奔赴青州禹州两地监督,如今水患肆虐,百姓流离失所,所有灾民扎堆在一起,恐生民怨发动暴乱啊!”

此话一说,其他大臣纷纷点了点头。

承德皇帝稍稍沉思片刻,开口问:“国库里还有多少银子?”

陈德易答:“国库账面上盈余四千五百万两白银。”

大魏跟周边的蛮夷小国才打完仗没多久,此时的国库并不充盈。

“传朕旨意,任命礼部侍郎秦兆、户部侍郎闵昆正二人为钦差大臣,即刻前往青禹两州赈灾,不得有误!”

秦兆、闵昆正两人立即跪下领旨。

“骠骑将军谢卓。”

“臣在。”

“护送赈灾款和赈灾粮的事就交由你去办,除此之外,赈灾之事全权由你监督,若发现监守自盗者立即打入天牢。”

皇帝的意思是两位钦差大人带上一部分银两和粮草,与太医院的太医们,修水利的工匠们先过去顶着,谢卓带兵护送这批灾银粮草随后到达。

因为三百万赈灾银两是由国库拨款,想要顺利把灾银从京城运到受灾地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一路上山长水远,难保贼寇们不会打这批赈灾款的主意,所以,强大的武力镇压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皇帝心中还有一个担忧。

朝廷的三百万赈灾银拨了过去,万一经过底下的官员层层剥削,最后能到灾民们手中还剩多少呢?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干脆就把银子和粮食交给谢卓,只有这样他才能放心。

谢弛出列躬身一拜:“微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辱皇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