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大唐九万里 > 第56章 第 56 章

大唐九万里 第56章 第 56 章

作者:寻一条瑜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09:45:19 来源:文学城

二人沿着昨夜回庐州月的路线慢慢往走,清晨的街边已热闹起来,挑着菜担的农户、推着小车的货郎、挎着竹篮的妇人往来穿梭,空气中飘着各类香气,比夜里多了几分鲜活气。

璎璎走在后面,目光随意扫过街角,忽然眼睛一亮,不远处的岔路口,昨夜那个卖汤饼的老汉正弯腰整理着摊位,昏黄的油灯换成了朝阳,铁锅上冒着淡淡的热气,竹筐里的面片码得整整齐齐,还是那副朴实的模样。

她连忙伸手扯了扯李祈安的衣袖,指尖轻轻勾住他的衣料。

李祈安脚步一顿,回头疑惑地看着她,眼底带着几分笑意:“怎么了?难不成看见什么好吃的了?”

璎璎顺着他的话点头,抬手指向不远处的汤饼摊,语气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期待:“你看,是昨晚那个卖汤饼的阿叔!咱们昼食就在那随意应付一顿吧?热乎的汤饼,比酒楼里的点心还暖胃呢。”

昨晚那碗汤饼的香气还在舌尖留着余味,此刻再看见熟悉的摊位,倒让她生出几分亲切感。

李祈安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一眼就瞧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顿时了然一笑,璎璎这丫头,怕不是还惦记着昨夜那口热汤面,而是想多帮衬这孤寡老汉,不过他也没多说什么,只率先迈步朝汤饼摊走去,回头冲她扬了扬下巴:“走,去尝尝今天的汤饼,看看跟昨晚的味道有没有不一样。”

璎璎见状,立马快步跟了上去,脚步都轻快了几分。老汉刚把铁锅架稳,见他们走来,认出了是昨晚给了碎银的贵客,连忙笑着迎上来:“郎君娘子早啊!今日也是来吃汤饼的?”

“正是。” 李祈安点头,拉着璎璎在小木凳上坐下,“今日就我们两人,上两碗就好,有一碗还是多放些葱花和辣子。”

“好嘞!” 老汉应着,转身就往锅里下面片,动作麻利得很。璎璎坐在凳上,看着老汉忙碌的背影,又瞧了瞧身旁从容躬身坐在窄小桌椅间的李祈安,只觉得这时光,很是惬意,若是每日都能这样,查案的日子好像也没那么难熬。

李祈安依旧趁着汤饼未好的间隙,与老汉闲聊起来,语气自然得像是寻常食客唠家常:“阿叔昨夜收摊那么晚,今日又早早出摊,是土生土长的庐州城里人吧?”

老汉正往铁锅里添清水,闻言笑着点头:“对!住城南那一块儿,打小就没离开过庐州城。”

“城南?” 李祈安眼神微亮,不动声色地与璎璎对视一眼,夏循和方静鱼等人此刻正在城南旧巷打听线索,这老汉住在城南,说不定能知道些消息。他顺势追问下去,语气带着几分随意的好奇:“那城南离这儿可有不少路呢,阿叔每天来这儿摆摊,路上来回,可得花费不少时辰吧?”

“可不是嘛!” 老汉叹了口气,脸上露出几分无奈,“但没办法呀,这地段繁华,来往的客人多,且多是家境好些的,舍得花铜板吃碗热汤饼。我要是在城南附近摆,那儿住的多是寻常百姓,日子过得紧巴,一天下来,也没几个人愿意多花这钱,挣的铜板还不够买面粉的。”

“阿叔说得在理。” 李祈安点点头,话锋悄悄一转,语气里添了几分恳切,“刚好,我有件事想跟阿叔打听打听,我家有位远房亲戚,早年搬到庐州城南住,姓施,这次来庐州本想上门拜访,可只知她姓施,却不知确切住处。阿叔住在城南,说不定认识我这位亲戚?”

这话又是随口编来,却编得合情合理,连眼神都透着 “寻亲心切” 的真诚。

恰在这时,锅里的汤饼煮好了。老汉连忙拿起漏勺,将热腾腾的面片捞进碗里,又舀了一大勺肉糜浇在上面,果然如昨晚所说,特意多放了肉。他把碗端到璎璎面前,笑着道:“娘子慢用,多放了些肉糜。”

璎璎看着碗里满当当的肉糜,眼睛一亮,连忙双手接过:“多谢阿叔!您太客气了!”

老汉被她谢得有些羞涩,挠了挠头,才转头回李祈安的话:“哎哟,这可真是巧了!小老汉我就姓施!” 他顿了顿,又笑着摆手,“不过郎君您别误会,我不是乱攀关系,我们家就是普通人家,祖祖辈辈都在城南做些小营生,定不会有您这般气质出众的仙人般的亲戚。不过,施姓在庐州也不是什么大姓,我平日里在城南走动,也没见过其他姓施的人家。”

“您也姓施?” 璎璎刚夹起一筷子汤饼放进嘴里,闻言瞬间愣住,连咀嚼都忘了,只睁大眼睛盯着老汉,心里怦怦直跳,他们找了这么久的施七娘,难不成跟这老汉有渊源?

李祈安也故作惊讶,追问下去:“这么巧?说不定是阿叔的远房亲戚呢?比如堂妹、侄女之类的?”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自然,“方便问问阿叔家里都有哪些人吗?说不定报出名字,我就能想起这位亲戚是谁了,也省得我在城南瞎找,还得每天去府衙那儿打听。”

“这有何不可!” 老汉性子朴实,没多想便应了下来,脸上带着腼腆的笑,“我家婆娘走的早,家里就我和我那不成器的儿子,今年二十了,整日里游手好闲的。至于远房亲戚…… 我阿爷阿娘走得早,早年也没什么亲戚往来,这么多年,就我们一家过日子,没见过其他姓施的。”

““这么说,城南如今就只有您和您家儿子两位施姓了?” 李祈安顺着话头追问,语气里添了几分急切,却又刻意压着,“阿叔再帮忙仔细想想,若是能找到这位亲戚,必有重谢!”

“小郎君这可真是折煞我了!” 老汉连忙摆手,脸上满是局促,“您昨晚给的碎银,够我出半个月摊了,哪还好意思要您的谢礼?” 他说着,重重叹了口气,眼角泛起几分红意,“不瞒郎君说,我本还有个女儿养大了,只不过前几年跟个汉子跑了,至今杳无音讯,我早当她不在人世了。再说,她是我亲生女儿,跟郎君的远房亲戚,定然扯不上关系。”

“跑了?” 璎璎心里猛地一跳,手里的筷子都晃了晃,下意识抬头看向李祈安。李祈安却不动声色,只给了她一个 “稍安勿躁” 的眼神,继续问道:“阿叔这话我就不懂了,什么叫‘养大了’?难不成还有其他孩子……”

“嗨,郎君是富贵人家,哪懂我们穷苦人的难处!” 老汉抹了把眼角,声音带着几分哽咽,“我和婆娘这辈子,总共生了七女一儿,可那会儿日子苦,孩子生下来容易,养活难啊!一场风寒、一场痢疾,说没就没了…… 到最后,就只活下来最小的儿子,还有这个女儿。”

“七女……” 李祈安和璎璎对视一眼,两人眼底都闪过一丝惊喜,七女,七娘!这绝不是巧合!

璎璎按捺住心里的激动,连忙追问:“那活下来的这位娘子,在姐妹里排行第几呀?” 话刚出口,又怕露了破绽,赶紧找补道,“我们在府衙认识些人,若是知道她的情况,说不定能帮阿叔寻寻她,好歹是亲骨肉,总不能一直这么断了联系。”

老汉又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失望:“是我家老七,排行最小的女儿。不过真不用劳烦郎君、娘子了,我寻回这孽障又有何用?她既然敢跟人跑,心里早就没这个家了!”

“阿叔快别这么说。” 李祈安温声安慰,语气里带着几分引导,“骨肉亲情哪能说断就断?您心里定然还是惦念的。只是这七娘之前一直待在家里?怎么好端端的,会跟人跑了呢?”

“之前一直在城里的绣楼做绣娘,手艺好得很!” 老汉说起女儿的手艺,语气里难得多了几分骄傲,“我原本还盼着,她能靠这门手艺安身立命,日后也好嫁个殷实又本分的人家,日子也能安稳些。谁知道…… 她在绣楼见的人多了,心就野了,竟跟个外乡人跑了!”

“哪家绣楼呀?” 璎璎连忙追问,生怕错过一点线索,“我们去绣楼问问,说不定能知道她跟的汉子是谁,往哪去了!”

“真是多谢二位了!” 老汉激动得站起身,对着两人深深鞠了一躬,“就在前头街头,有家‘如意绣坊’,我家老七之前一直在那儿做活,老板娘待她还不错。”

“好,我们这就去打听!” 李祈安点头应下,又接着问关键问题,“只是这七娘,是何时出走的?您还记得具体日子吗?”

老汉却皱起眉,摇了摇头:“实不相瞒,小老儿也不知确切日子。”

“啊?这怎么会不知道?” 璎璎纳闷道,女儿离家,做阿爷的怎会连时间都记不清?

“那年是开元三年。” 老汉慢慢回忆着,语气里满是懊悔,“春天的时候,我带着儿子去邻县给人当伙计,想多挣点铜板。我家老七那会儿乖巧懂事,四周又都是熟街坊,我也没什么放心不下的。可等我秋天回来,家里却空了,街坊邻居都说,老七在我走后没多久就不见了,家里也只桌上给我们留了封信。我们父子俩都不识字,只得找街角书摊的先生帮忙念,才知道她跟个认识许久的汉子私奔了!” 他越说越激动,忍不住捶了捶自己的腿,“真是丢人啊!让街坊邻居笑话了好一阵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