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大宋那些烂事儿 > 第2章 陈桥兵变

大宋那些烂事儿 第2章 陈桥兵变

作者:异响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8 12:24:18 来源:文学城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正当后周君臣喜庆新年,朝野上下沉寝在欢乐祥和中时。突然镇、定二州传来战报,契丹聚兵入侵,北汉也引兵东下,与契丹合兵一处,正势如破竹的越过边界,直奔后周都城开封而来。

听闻消息,后周朝堂乱做一团,年幼的柴宗训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看着朝堂乱糟糟的样子,吓得哇哇大哭。年轻的符太后早已六神无主,一个劲的询问宰相范质、王溥和魏仁浦三位顾命大臣意见。范质、王溥、魏仁浦和朝堂上文臣们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范质突然想到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曾跟随先帝柴荣履立战功,便向符太后建议命令赵匡胤挂帅出征。符太后急令赵匡胤入朝,当赵匡胤快步来到朝堂之上时,看着赵匡胤伟岸的身躯,符太后等人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赵匡胤如同往常领受圣命一样,对柴宗训和符太后行了跪拜大礼,表示誓死效忠,将不负使命,御敌于国门之外。

同时,赵匡胤趁机向符太后和范质提出,契丹与北汉联合入侵,力量强大,禁卫军力量不足难以抵抗,希望将韩通统领的马步军暂时纳入统一调度。符太后征询范质意见后,任命赵匡胤为兵马大统帅,统领天下兵马。

兵变前的准备

赵匡胤至此实现了他兵变前最重要的一步计划,将后周兵马尽归帐下。也搬开了他前进路上最后一块绊脚石韩通。拿到统领天下兵马的懿旨后,赵匡胤以便于作战之名,将韩通的侍卫马步军分散编入到自己的禁军中。韩通此时虽然仍为侍卫马步军节度使,但俨然成了光杆司令。

加上此前搞掉的张永德和李重进,后周武将中基本没有能够与赵匡胤抗衡的了。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范质那帮文臣,手中无兵,赵匡胤根本不放在眼里。

出征前,赵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后周重要军事岗位全部换成了自己的心腹。并进行了精心的部署,他将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留在京城,把守殿前都点检公署,以为内应。这两个人是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中的骨干分子。其余在京禁军的中高级将领,除韩通外,殿前司的韩令坤、罗彦瓌、王彦昇、马仁瑀、李汉超、潘美,侍卫司的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等,都尽率本部随同出征。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幕僚赵普、李处耘、楚昭辅也都随军出征。

同时,赵匡胤先于一月前命令韩令坤率禁军出巡河北,并屯戍于成德军(驻真定,今河北正定)。再命令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率前军先行”,直奔河北与韩令坤合兵一处,牢牢稳住河北局势。此时河北的守将是谁呢?正是柴宗训的外公符彦卿,稳住了符彦卿,后周就再无可依靠的军事力量了。

完成军事部署后,赵匡胤以“降香还愿”的名义,秘密地把家人转移到开封城封禅寺中。该寺主守能本是他故交,能本曾经在五代十国时期是有名的江湖大盗,绰号“明马儿”,后来隐姓埋名,出家为僧,是一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传奇人物,其经历和胆识,非一般佛门弟子可比,赵匡胤将家中老少托付于他,颇为放心。

赵匡胤虽然精心准备,他发动兵变前还是充满了危机。赵匡胤最大的危机还是韩通,韩通此时虽然帐下将兵尽归赵匡胤统一调度指挥,但毕竟他经营多年,是军中的旗帜人物,加上此时将兵都还在京城,一切都充满了变数。

按当时的惯例,大将出征前要到朝廷重臣府上辞行,因此赵匡胤也曾到过韩通的府上。韩通有个叫韩钧的儿子,因自幼驼背,绰号“韩橐驼”。这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很有头脑,对赵匡胤筹划兵变的活动有所觉察,多次劝韩通及早下手,制止赵匡胤的篡权活动。他还谋划排摆了一场“鸿门宴”,准备借赵匡胤前来辞行饮宴的机会进行行刺。赵匡胤前来赴宴时,韩通考虑着外敌当前,并无下手的勇气,反而极力阻拦“韩橐驼”的冒险计划,使赵匡胤安然而去。

兵变过程的筹划

赵匡胤如愿将后周的全部兵力带出了都城开封。走到陈桥驿,他命令部队暂停止前进,原地休息。遂与弟弟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幕僚赵普密谋兵变计划。

陈桥驿,五代时期,曾屯集过重兵,有现成的营地设施。把兵变的地点选定于此,不会引起后周方面的猜疑,又可防止安营扎寨时的混乱。从距离上看,陈桥驿在开封东北四十里,可以避免长途行军的兵烦马乱、军心焦躁,在军队鼓噪哗变之后,马上就可以控制住局面。后一点尤其重要,当年郭威兵变时,由于军队北上南下,数百里奔波,导致军心焦躁,局面难以控制,结果整个京城被洗劫一空。赵匡胤亲身经历过郭威兵变,当然不会再重蹈覆辙了。

计划共分为三步,第一步进行广泛舆论宣传,借助神灵的力量,再次借鉴搞掉张永德的招数,埋几个木牌,散布“点检作天子”的传言,暗示兵变是天命所归。第二步命令心腹郭延赟连夜返回京城,把相关消息通知京城内的石守信、王审琦等,让他们做好准备。石王二人冒着严寒连夜出动部队,一方面加强对殿前都点检公署的保护力量;一方面在出入皇宫的必经之地左掖门附近埋伏下大批弓弩手,同时接管了各主要城门的防守,准备迎接赵匡胤大军回城。第三步由赵光义,赵普出面鼓动军士造反。为了堵人口舌,赵匡胤自己佯装醉酒,藏在幕后遥控指挥。

当赵匡胤连夜把一切都部署周密后,第二天佛晓,上天恰逢时机给了赵匡胤一个绝佳兵变的机会,此天空出现了日晕现象,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普遍对这一自然现象缺乏正确的认知。这个时机其实是赵匡胤早就计划好的,就如同当年火烧赤壁诸葛亮观测天象推测出了起东风的时间一样,幕僚赵普也算准了这次日晕的时间。

按照先前准备好的剧本,殿前司军校苗训看到这一现象突然惊呼,说是天边有两个太阳,“日下复有一日,黑光久相磨荡”。按星相的说法,这是“一日尅一日”的预兆,他马上对赵匡胤的幕僚楚昭辅说:“此天意也。”言外之意是,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如今两日相争,必有一亡,寓意改朝换代即将发生。偏偏楚昭辅又最精于此道,他当年就曾问卜于盲者刘悟,然后才决意投靠到“贵不可言”的赵匡胤门下。于是二人一问一答,谈天论地,全不顾“天机不可泄露”的戒条了。他们煞有介事的样子,很快引起了周围士兵的注意。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军中都知道“一日尅一日”这件事了。

天命如此!各营的兵将瞬间三五成群,纷纷议论开来,这时提前彩排好的几个军校带头鼓噪到,“主上幼弱,未能亲政。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

赵匡胤的幕僚李处耘密切注视着事态的发展。见火候已到,他马上召集马仁瑀、李汉超、王彦昇等赵匡胤的亲信将校定议,随即将情况汇总到等候在赵匡胤身旁的赵匡义和幕府的核心人物赵普那里……

正在佯装醉卧的赵匡胤得到消息后,佯装醉眼朦胧的出来查看。赵匡胤未及说话,他的大将罗彦瓌带领众将快步向前,把一件早已准备妥当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与当年郭威兵变时部将撕下“黄旗”披在郭威身上不同,此次赵匡胤披的是真正的黄袍。众将校统统跪倒,高呼“万岁”。

赵匡胤环顾四周,镇静地宣布:汝等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众将闻听,慌忙答道:“唯命是听!”赵匡胤随后严肃传令: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侍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辄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纵兵大掠,擅劫府库,汝等毋得复然。事定,当厚赏汝。不然,当诛诛汝。

当然,除了以军纪约束、管制军队外,赵匡胤也慷慨地允诺:事成之后,每名士兵赏钱二百贯。

为防万一,赵匡胤先派心腹幕僚楚昭辅火速返京,给自己的家人送信。又命亲信潘美先行一步,向执掌朝政的宰相范质等人通知兵变情况。注意这里是通知,就告诉你们一声,我兵变当皇帝了,做好跪拜我的准备吧!

一切安排妥当,赵匡胤才整军回师开封。早已等候在京城的石守信打开城门,军队列队而入,井然有序。此时,街市两旁的店铺照常经营,市面上依旧人来人往。“革命之日,市不易肆”,赵匡胤由此而创造了一项改朝换代的政治奇迹。

后周宫廷此时得到了“陈桥兵变”的消息,众皆惊讶,但木已成舟,一切都难以挽回了。当时,早朝尚未散去,首相范质紧紧拤住另一宰相王溥的手,喃喃自责道:“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据记载,范质将王溥的手拤出了几道深深的血印。

朝臣中只有韩通乘潘美不备,企图飞马回家,携眷逃跑。行至途中,遇到了拦截他的赵匡胤亲信王彦昇。韩通纵马逃之,王彦昇跃马逐之,一直追到韩家,将韩通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年长的儿子杀死,这也是整个兵变唯一的流血事件。

“太祖皇帝,不驰一马,不遗一矢,雍容达节而有天下”。“陈桥兵变”由此而创造了又一项改朝换代的政治奇迹,即:“牺牲一兵一卒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与此同时,包括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在内的后周百官,在兵变将士的拥逼下,由政事堂奔左掖门,来到殿前都点检公署。赵匡胤见百官俱至,站起来“呜咽流涕”道:

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

这当然不是赵匡胤的真心话,却也不是毫无作用的逢场作戏。与历代军事政变之际常常出现的情况不同,“陈桥兵变”成功后,赵匡胤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强调过此次政变有多么“合理”,多么“正义”,更没有对前做过一句贬低。

这是很明智的。后周王朝毕竟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个朝代,而后周二主,尤其是周世宗,雄才大略,更是远出五代诸君之上,在群臣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在这种情况下,如赵匡胤以“正义”一方自居,对后周大加鞭挞,反不如对后周王朝作出某些应有的尊重更能占据政治上的主动。果然,当赵匡胤“呜咽流涕”地发了一通“受世宗厚恩”的表白后,后周群臣们竟有些尴尬地不知如何是好了。

这时,赵匡胤的心腹军校罗彦瓌箭步上前,拔出宝剑指着范质、王溥等人,厉声咆哮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王彦昇等武将们也随声附和,不顾赵匡胤的呵斥,纷纷按剑鼓噪。次相王溥见范质仍然矜持着“不肯先拜”,只得越序先退至阶下,率先向赵匡胤行跪拜之礼。

事已至此,范质这位周世宗临终前的顾命大臣,代七岁的后周幼主决理天下的关键人物,也只得跪下了标志着后周王朝存亡的双膝,高呼“万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