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的红榜效应还在持续扩散。
最直接的变化发生在课间和午休时分的22班教室。
以往,林屿听的座位周围总是相对安静的,他要么低头看书,要么望着窗外休息,偶尔和同桌说几句话。
但现在,他的课桌旁常常围着一两个、甚至三四个拿着习题册或试卷的同学。
“林屿听,这道数学题你能帮我看看吗?辅助线我添了好几根都觉得不对劲……”
“屿听同学,物理这道受力分析,我总觉得少了个力,但又找不出来……”
“英语这个完形填空的语境,我总是把握不好,你语感好,能给我讲讲吗?”
起初,林屿听有些意外和不适应。
他习惯了安静,不擅长成为人群的焦点。但同学们的态度真诚而急切,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他的信任。
他无法拒绝,便拿起笔,耐心地讲解起来。
令人惊讶的是,他的讲解方式并非江沉砚那种一针见血、直击要害的风格,也不同于楚煜天马行空的比喻联想。
他语调平和,语速不急不缓,思路清晰得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溪流。
他会从最基础的概念问起,一步步引导对方思考,偶尔还会用上一些戏曲排练中的例子来类比,比如用“亮相”的节奏感来解释数学解题的步骤衔接,用“水袖”的力道控制来比喻物理中的矢量方向,虽有些另类,却往往能让人豁然开朗。
“哦!我明白了!原来这个力和那个力是‘对儿’的,就像台上生旦出场要呼应一样!”一个男生恍然大悟,兴奋地拍桌子。
“你这么一说,这个语法结构好像确实跟唱腔里的某个板式有点像……”一个女生若有所思地点头。
这种独特的、带有个人色彩的讲题方式,反而让来问问题的同学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渐渐地,不仅22班的同学,连隔壁21班、甚至其他普通班的同学,也会慕名而来。
林屿听的课桌一角,几乎成了一个小型的“答疑角”。
郑玥云依旧是常客,但他现在更多的是以“守护者”和“代言人”自居。
“哎哎哎,排队排队!没看我们屿听正忙着呢?”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你先回去看三遍书再来问!”
“屿听,喝口水,歇会儿!别累着了!”
他咋咋呼呼地维护着秩序,比林屿听本人还在意他是否被过度打扰,但眼底的自豪和与有荣焉却藏不住。
班长林泽睿和文艺委员谢嘉茉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而显著的变化。
以前,林泽睿对林屿听的印象更多是“安静”、“专业厉害”、“需要照顾的艺术生”。
现在,他看林屿听的眼神里多了实实在在的敬佩和认同。
他会拿着自己绞尽脑汁也解不出的竞赛难度的数学题,真诚地来向林屿听请教:“屿听,这道题我想了很久,思路卡住了,能耽误你一点时间看看吗?”
语气平等而尊重,完全是将他放在了同等甚至更高的学术水平上来看待。
讨论问题时,他也不再带着那种下意识的“指导”心态,而是真正地倾听和思考林屿听的解法,有时还会惊叹:“你这个思路太巧了!我怎么就没想到!”
谢嘉茉更是彻底摒弃了之前那种“艺术生文化课过得去就行”的潜意识看法。
她看着被同学环绕、耐心讲题的林屿听,眼神亮晶晶的,对同桌感慨:“以前觉得屿听就像画里走下来的人,只可远观,现在才发现,他是真的厉害!文武双全这个词就是为他发明的吧!”
她甚至开始主动拉着林屿听讨论语文作文的立意和英语演讲的技巧,真正将他视为了学习上的“同道中人”。
这种氛围的变化,林屿听能清晰地感受到。
他并没有因此骄傲或自满,依旧保持着那份谦和与安静,但心底深处,那份因为努力被看见、被认可而产生的微小喜悦和踏实感,是真实而温暖的。
他开始更放松地融入这个集体,偶尔在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时,也会露出清浅的笑容,甚至提出一两个关键的点拨。
这天下午自习课,林屿听刚给一个同学讲完一道复杂的化学平衡题,班长林泽睿走过来,低声说:“屿听,李老师让你去一趟办公室。”
林屿听微微一怔,点了点头。
周围同学投来好奇的目光,郑玥云用口型无声地问:“没事吧?”
林屿听摇摇头,示意他安心,心里却也不免有些猜测。
是因为最近问问题的同学太多,影响自习纪律了?还是……
他起身走向教师办公室,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里面传来班主任李婉清老师温和的声音。
林屿听推门进去。
办公室里还有其他几位老师在备课或批改作业。
李老师正坐在自己的工位前,面前摊开着几本成绩册和试卷。
看到是他,李老师脸上露出笑容,指了指旁边的空椅子:“屿听来了,坐。”
“李老师,您找我?”林屿听依言坐下,姿态端正。
李老师放下手中的红笔,打量着他,目光里带着欣赏和一种更深沉的考量。
她没有绕圈子,开门见山地说:“这次期中考试,你给了老师和同学们一个巨大的惊喜。年级第三,730分,这个成绩非常了不起。”
“谢谢老师。”林屿听轻声说,心里稍稍放松了些,看来不是批评。
“各科老师都跟我反馈,你的试卷答得极其漂亮,尤其是理科,思路清晰,步骤严谨,甚至有些解法比标准答案更巧妙。”
李老师语气温和,却带着一种认真的探讨意味,“数学老师说,最后那道压轴题,全校只有三个学生用了那种数形结合的巧妙方法完整解出来,你就是其中之一。物理老师也夸你的物理思维很好,不像……嗯,不像很多同学那样只会生搬硬套公式。”
林屿听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微微垂下眼睫:“老师们过奖了,我只是……比较喜欢琢磨。”
“不仅仅是琢磨,”李老师摇摇头,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丝好奇和探究,“屿听,老师很好奇,你之前……是故意收敛着,还是最近才有了这么大的突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作为你的班主任,我想更了解你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帮助你。”
她的语气真诚而关切,没有丝毫怀疑或质问的意思,更像是一种师长的关心和对“天才”的好奇。
林屿听沉默了几秒,抬起头,目光坦诚:“李老师,我没有故意收敛。只是以前……可能花在专业课上的时间更多,文化课方面,有些知识点确实学得不够扎实。最近……复习得比较投入,而且,”他顿了顿,想到了江沉砚那些精准的笔记和点拨,还有楚煜那些看似不着调却启发思维的类比,语气变得柔和了些,“也有同学帮了我很多,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路。”
李老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似乎接受了他的说法。
她看着眼前这个清俊沉静的少年,越看越觉得是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她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着桌面上的成绩册,做出了一个决定。
“屿听,你的潜力和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高考的要求。”李老师的神情变得郑重起来,“有没有考虑过,参加一些学科竞赛?”
林屿听微微一怔:“竞赛?”
“对。”李老师肯定地点头,眼神热切起来,“比如数学联赛,物理竞赛,甚至信息学奥赛。你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非常出色,非常适合走竞赛这条路。如果能拿到省一甚至更高的奖项,无论是对你未来的升学,还是个人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
她拿出几张宣传册和报名表:“这是下学期几个重要竞赛的初步信息和校内选拔的大致时间。你可以拿回去看看,和家里人商量一下,认真考虑考虑。以你现在的水平,稍加针对性的训练,非常有希望取得好成绩。”
林屿听接过那几张薄薄的纸,感觉分量却有些沉。
竞赛……这是他之前从未想过的事情。
他的规划里,一直是好好唱戏,同时保持不错的成绩,考取一所不错的综合大学或许艺术院校的相关专业。
竞赛,听起来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属于江沉砚、林泽睿那样的人。
看到他的犹豫,李老师温和地笑了笑:“不用立刻做决定。这只是多一条路的选择。你回去慢慢想,有什么疑问,随时可以来问我,或者直接去请教竞赛组的老师。当然,”她顿了顿,语气更加柔和,“你的戏曲专业非常优秀,老师也绝不希望你因此荒废了专业。如何平衡,需要你自己好好规划。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这番话考虑得十分周全,既表达了殷切的期望,又充分尊重了他的个人情况和特长。
林屿听心里有些乱,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被高度重视的期许。
他握紧了手中的宣传册,认真地点了点头:“谢谢李老师,我会认真考虑的。”
“好孩子。”李老师欣慰地笑了,“去吧。别忘了,无论你最后选择哪条路,老师都支持你。”
林屿听起身,向李老师鞠了一躬,离开了办公室。
回到教室时,自习课还没结束。
他坐回座位,看着桌上那几张竞赛宣传册,有些出神。
数学联赛、物理竞赛、信息学奥赛……这些名词对他而言既陌生又充满挑战。
郑玥云凑过来,好奇地小声问:“屿听,李老师找你啥事?没批评你吧?”
他一眼看到了林屿听手里的东西,眼睛瞬间瞪圆了,“这……这是竞赛报名表?李老师想让你去参加竞赛?!”
他的声音虽然压低了,但还是引起了附近几个同学的注意,包括林泽睿和谢嘉茉。
林泽睿转过头,看到林屿听手里的东西,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果然如此的神情,他推了推眼镜,真诚地说:“屿听,李老师很有眼光。你确实非常适合竞赛。如果你的数学和物理能接受更系统的训练,成绩肯定不止现在这样。”
谢嘉茉也眨着大眼睛,鼓励道:“是啊屿听,试试嘛!说不定又能拿个奖回来!那我们班可就真的出名了!”
林屿听看着热情的同学们,又低头看了看手中的表格,心中那股迷茫渐渐被一种跃跃欲试的微光所取代。
或许……真的可以试一试?
放学路上,郑玥云还在兴奋地讨论竞赛的事,仿佛要去参加的是他自己。林屿听安静地听着,偶尔应一声。
走到校门口,江沉砚的身影准时出现。
郑玥云立刻迫不及待地嚷嚷开了:“江学长!重大新闻!李老师想让屿听去参加学科竞赛!数学物理什么的!”
江沉砚的目光立刻转向林屿听,带着询问。
林屿听点了点头,将手里的宣传册递给他看:“李老师下午找我谈话了,给了我这个。”
江沉砚接过,快速浏览了一遍,脸上并没有太多意外的表情,只是淡淡评价道:“很适合你。”
他看向林屿听,“你怎么想?”
“我……”林屿听微微蹙眉,坦言道,“还没想好。有点突然。而且,担心时间不够用。”
专业练习是不能丢的,文化课也要跟上,如果再加上竞赛培训……
“时间就像海锦里的水,”江沉砚语气平淡,说出的话却带着一种力量,“挤一挤总会有。关键在于,你想不想挤。”
他顿了顿,看着林屿听,“你的能力,应付高考,绰绰有余。竞赛是另一个层面的挑战,也更适合挖掘你的潜力。”
他说的很客观,没有替林屿听做决定,只是清晰地指出了事实和可能性。
“沉哥你觉得我应该试试?”林屿听抬起头,看向他。
江沉砚迎着他的目光,深邃的眼眸里是绝对的笃定:“不是我觉得。是你自己。你只需要问自己,想不想,敢不敢。”
想不想,敢不敢。
简单的六个字,却像钥匙一样,瞬间打开了林屿听心中的某道锁。
是啊,纠结那么多外在因素做什么呢?核心不过就是这六个字。
他看着江沉砚,看着身边一脸期待的郑玥云,又想起李老师殷切的目光和同学们真诚的鼓励,心中那股微小的火苗渐渐燃烧起来。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逐渐变得清晰和坚定。
“我……”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我想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