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从破落户到大王 > 第27章 忽悠

从破落户到大王 第27章 忽悠

作者:四季果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07-29 01:56:42 来源:文学城

一日之内,多处奔走,宋和锦几乎累瘫,天黑后回到宋家,倒头就睡。

等他第二日醒来,整个院子静悄悄的,一问,才知道宋老夫人他们到城外上香去了。

自宋家抄家至今,月余时间,眨眼即逝。

老家的族人们迟迟未到,除了一直在外奔波的宋和锦,宋家人其余人内心都不可避免地焦虑起来。

这天,正逢初一,京都的人家携老带幼,惯例要到城外的护国寺祈福。

宋家遭逢大难后,宋老夫人愈加重视这类祈福祭祀,一大早就吩咐翠娘到西市买了只鸡回来,王梅清母女更是亲自准备各类香烛纸草,很少露面的长媳把自己的孩子给二媳妇看着,自己去买了果子。

二房的几个姨娘们想来帮忙,宋老夫人却不容她们沾手,把她们打发去了扫庭院。一切事物准备就绪后,王嬷嬷扶着她们爬上宋和华雇佣来的两辆驴车,朝护国寺而去。

至于二房的姨娘,则被留在了家里照看孩子,按照宋老夫人的说法,护国寺人多,容易冲撞,小孩子乱跑怕走失,必须拘在家里。

这个理由十分充分,三个姨娘被迫偃旗息鼓,只能目送大房的人远去。

四姨娘很是不服地嘟囔了几句,另外两个姨娘懒得搭理她,转身就回了屋。

宋和锦出来的时候,正遇到几个姨娘回屋。

三姨娘瞟了他一眼,哼了一声,扭着帕子进去了。

宋薇薇几姐妹跟在她身后,低着头,缩着脑袋,安安静静的。

宋丹丹悄悄抬头看了宋和锦一眼,怕是被人发现,又赶紧低下头来。

宋和锦叫住最后面的翠娘,翠娘愣了愣,条件反射地去看宋老夫人的屋子,下一刻想起宋老夫人与王梅清她们已经不在家了,复露出笑容,屁颠屁颠地跟上儿子。

宋和锦带着翠娘去看高个汉子他们,路过红叶住的院子,翠娘愣住了,有些害怕地拉着儿子的衣袖:“这、这不是咱们租下来的院子么?怎的有人?”

宋和锦扫了两眼守在大门的李家家丁:“哦,有人看上了红叶,想接她进府里享福呢!明日就走,娘你不要担心。”

翠娘放心了,她一直怕自己的儿子被红娘这狐狸精勾走,她还是想要儿子娶一个良家女子为妻的,闻言很是高兴:“那可真是太好了!”

“是啊,太好了!”宋和锦心不在焉地附和了两句,拍开了高个汉子他们的院子门,门是王铁柱媳妇开的,她正在做着饭,说高个汉子和她丈夫上工去了!

闻言,宋和锦心情有些沉重。可是又无能为力,穷人们只要干不死,便一直干下去。他能给高个汉子他们钱,却不能阻止他们去赚钱。毕竟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家庭要养,他曾听王铁柱说过,高个汉子妻子瘫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均未成年,家里老父只有一只手,两个兄弟去打仗,全死在了战场上,留下五个儿女,养活这些人的担子,全压在高个汉子一人身上。

码头的活儿也不是时时有的,苦力们按照不同地域分帮结派,竞争激烈,价钱被货主压得极低,因为你不干别的帮派就干,帮派里的小头目还要吃一层,分到他们手里的钱,少之又少。

人力,太廉价了啊!

尤其这些年,并州、上谷郡、幽州屡受胡人侵扰,边民丢荒弃家,逃往南边,涌进京城的百姓日渐增多,在街头小巷等活儿的汉子随处可见。

人力,就更不值钱了!

宋和锦只好到西街的畜牧市场,买几只鸡和一些滋补药材,送到王铁柱媳妇那里。

翠娘不知道其中原因,见儿子买了那么多东西,脸上很是心疼,但不敢说什么。

等到王铁柱媳妇把鸡汤烧好,宋和锦盛了一碗,端到翠娘面前,递给她:“娘,你身子差,每日也过来喝一碗。”

翠娘激动,推辞不肯接,宋和锦继续道:“你快点捧着,我还等着喝呢!”原身也是个弱柳扶风的,养了大半个月还是一身瘦排骨!

前世.养老.中年人.早睡早起.健身狂徒.宋和锦很是唾弃自己现在的身体!

太弱鸡了!

一点男人气概都没有!

翠娘:“……”

她接过来,乖乖喝了。

王铁柱媳妇在一旁很是羡慕,大头娃娃儿子在一旁吨吨吨地喝着鸡汤,她有些担心他噎着,让他慢些喝。

中午时分,谢景的跟班之一田青山带着两个家丁过来,宋和锦特意在前一个路口拦住他们。

守在院门口的李家家丁远远见他与那三个人说了些什么,路口的三个男人便怒气冲冲跑过来,二话不说把他们撂倒在地,为首的男子一脚踩在他的脸上,恶狠狠地道:“什么李家姑爷!也不知道哪里来的穷亲戚,也敢跟我们谢家作对!”

田青山很是有狗仗人势的架势,踢了地上的家丁几脚,随后便把屋里的红叶姑娘带走了。

等到他们离开,两个家丁马上爬起来,跑回李府,向圆脸管家禀报此事。

圆脸管家暴跳如雷,但等他问清楚来人的模样,听到一个家丁说那些人拳脚功夫极好,且瞄到那些打他们的人腰间挂着一个“谢”字的腰牌时,顿时如泄气的气球一般蔫了下来。他再派人到东街打听,得知有人看见红叶姑娘进了谢家的侧门后,心里咯噔一声:坏了!

原本老爷娶个小妾,是三只手指拿田螺,十拿九稳的事情,谁知道谢家会横插一脚,从中截胡,圆脸管家怎么想,都想不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此刻自己又该怎么跟老爷交代,急得头发大把大把的掉。

李大富回来听说这件事情后,不敢得罪谢家,但又不甘心,加上这回,他已是被那个宋班主戏耍了两次,怒不可遏,当即派人去抓那宋班主。

可是,等派去的人到了那里一看,只剩院门大开,人去楼空,找那院子主人,他也不知道租户去了哪里。

四邻租户瞧着有热闹可看,纷纷跑出家门,驻足路边看得津津有味,亲自带队过来抓人的圆脸管家和家丁被这些贱民指指点点,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却无可奈何,只能打道回府。

而此时,宋和锦带着翠娘,刚到府衙里变更红叶的户籍所有人。他把红叶的卖身契给了谢家,还需找到府衙专管户籍的官员,把红叶记名到谢家名下。

如此,红叶的所有权,正式转让给了谢家。

宋和锦看着那张薄薄的文书资料,上面的字很好看,一撇一捺自有风骨,记录了各个卖身为奴的百姓人名,他却突然感到很是怅惘。

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

翠娘跟在他身边,对周围一切都感到好奇,她不敢抬头到处看,眼睛却是滴溜溜地转,四处打量着。平民总是怕官的,在她的印象里,进了官府的门,不死都得掉一身肉,宋和锦今天把她带过来,她发现官府里面跟家里似乎差不了多少,他们登记的地方是一个房间,放着几张条桌和椅子,有个穿着官服的中年山羊胡低着头一直在奋笔疾书,很是不耐烦的模样,另外两个拿着木棍的差衙守在他两边,门外面有人在排着队。

登记好,山羊胡便让他们出去,外面的人进来。

翠娘心满意足地跟着宋和锦出来,却发现他进了另一个房间。

这个房间里的官员是专管房屋租赁买卖的,人比隔壁的多,有人在小声说着话,有人在签字画押,墙上还挂着不少纸张,上面写着字。

翠娘不认识上面的字,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宋和锦却看得十分认真,他揭下其中一张纸,交给负责房屋登记买卖的官员。

那官员瞟了他们一眼:“八十两银子,一分都不能少。”

宋和锦问道:“我父亲一个月前去世,我今年已十七,买了屋子,可否立户?”

官员不耐地道:“朝廷刚改了章程,十五便可立户。立户在隔壁屋子,你要不要买?不买走开!”

不等宋和锦回话,便越过他朝后面喊话:“下一个!”

后面一个胖男人挤上来,谄媚:“大人,小的要买城南原宋家的府邸!”

宋和锦母子被人挤到一边,人实在太多,只好赶紧退出屋子。

到了外面,翠娘忍不住了,问道:“锦儿,你可是打算在京城买房子?”她刚刚可是听到旁边的人说了,上面挂着的那些都是待售的房子。

宋和锦不否认,牙婆那里的都是卖家托卖的,官府这里也有不少屋子代售。不过来源更复杂就是了,有的是绝户被官府收回的,有的是像宋家一样抄家被充公的,宋和锦并不打算跟着宋老夫人他们回老家,他想留在城里发展。

他对翠娘道:“是!娘,我打算在京城里买一间屋子,不跟奶奶她们回老家了。”

翠娘大吃一惊,脱口而出:“这怎么行!?”

随即她看到儿子沉静的表情,知道自己说错话了,语气马上和缓下来,有些慌张地道:“我、我不是怪你,只是我们留在京城,靠什么存活?”

京城里样样都要钱,回到老家,好歹有族人帮扶,还有田地可以耕种,最起码饿不死。

宋和锦笑了笑,把翠娘带到街边一个大户人家门前的台阶边,拉着她一同坐下,与她细细分说:“娘,若是我们分户单过,你觉得奶奶她们会分田地给我们?哪怕分只怕也没有多少。父辈那边没有田产继承的话,便只能耕种官府拨给我们的土地,那些土地多年丢荒,是为恶田,需蕴养多年,才能成为庄稼耕种的田地,这期间,我们如何存活?其次,农村是非多,宗族盘踞,咱们孤儿寡母的,容易受欺负,就算回了老家,老家人受父亲他们牵连,名誉受损,也不一定待我们多好。”

翠娘:“那、那我们便不分户……”

宋和锦面无表情地看着她,翠娘声音越来越小,最终几不可闻。

宋和锦叹了一口气:“不分户,你便得继续在家里做个粗使仆妇,伺候大娘她们一家,而我,哪怕想赚钱,让咱们母子过上好日子,都得被奶奶她们扣上个‘下三滥’的帽子,禁足在家不得外出,可是若是我们分户出去单过,便不同了。”

人都是害怕未知的,翠娘其实也不想一辈子伺候家里人,但是她害怕分出去后,自己母子无依无靠的过得更加凄惨,现在听儿子说到分户后的日子,胸中有丘壑的模样,便升起了一股希望来,也忍不住跟着儿子的话勾勒起未来,追问道:“怎么个不同?”

“我现在身上还有一百多两银子,方才那房子价钱你也听到了,八十两,咱们把那房子买下来的话,便在京城有了容身之处,无需再每月交房租,额外支出,也不用担心没钱的时候,房子随时会被收走,得流落街头。之后,我打算在家里开一个小作坊,专门制书,你只需忙活家里的一日三餐,其余的交给我便可。若是作坊忙不过来,你便过来帮忙,闲着无事的时候,到邻居家串串门,探听下哪家姑娘是个好的,物色下将来的媳妇。”宋和锦一本正经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蛊惑:

“娘,你难道不想早日抱上大胖孙子么?”

老家的人这么迟来,是有原因的。不是傻作者忘记了这一个设定啊,相信我真诚的眼睛。

还有,古代农民真的不好混啊,粮食亩产量平均在两三百市斤左右,各种田地赋税众多,且这里不是水热条件良好的南方,碰到年景差的时候,真的会饿死人的,现代人大部分都没有真正耕种过(像我顶多就是小学时候去跟着父母插秧和收割,灌溉、翻地、除草除虫都没参与过,)哪里来的优越感,会觉得自己种田比古代种田几十年的老农民厉害?!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7章 忽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