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此心归处若不归 > 第56章 市井行吟

此心归处若不归 第56章 市井行吟

作者:南楼令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9 17:52:57 来源:文学城

意识到自己在书画技艺上难以企及原主后,禾畹并未长久沉溺于挫败之中。她像一名被投入全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存的本能催促着她必须尽快适应环境。既然无法在“才情”上完美复刻沈鹤纤,那么至少在“言行”上,她不能露出过于明显的破绽。人际交往,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则,也是她获取信息、寻找机会不可或缺的途径。她开始了一场静默而专注的“学习”,老师便是她身边的所有人,教材则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她的“课堂”首先设在沈府内部。她变得更加安静,但这安静是主动的,带着探照灯般审视的目光。

沈夫人是内宅的典范,她的言行举止便是活生生的教科书。禾畹注意到,母亲与下人说话时,语气通常是温和的,却自带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分寸感极强。赏罚分明,恩威并施。例如,丫鬟不慎打翻了茶盏,她不会立刻厉声斥责,而是先平静地问明缘由。若是无心之失,便淡淡说一句“下次仔细些”,目光却带着警示;若是屡教不改的毛躁性子,便会转向一旁的管事嬷嬷,语气依旧平稳:“带下去,好生教教规矩。” 没有疾言厉色,却足以让人心生敬畏。对待子女,她慈爱中带着期许,尤其是对“大病初愈”的禾畹,话语总是放得格外轻柔,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和鼓励。与其他官宦女眷往来时,她言辞得体,既能维持沈家清流门第的体面,又不失亲和力,谈论的话题多围绕着子女、家事、偶尔涉及京中无关痛痒的传闻,绝不妄议朝政,也鲜少背后论人是非。

大哥沈明瑾寡言务实,与他交流,需言简意赅,注重实际。他来看望时,禾畹便不再试图引向虚无缥缈的“奇闻异事”,而是请教一些读书识字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或者询问一些关于京城布局、官府职能等“实用”知识,显得好学而踏实。二哥沈明瑜活泼跳脱,与他相处则可以稍微放松些,可以适当流露出一点“好奇”,听他讲述市井趣闻时,会配合地露出惊讶或浅笑,偶尔追问一句“然后呢?”,便能让他谈兴更浓,从而透露更多外界信息。

青黛是离她最近的人,也是她观察和模仿下层互动模式的最佳样本。她发现青黛与其他丫鬟婆子说话时,虽因是大小姐身边得脸的大丫鬟而略有体面,但依旧恪守尊卑,语气恭敬。回话时多用“是”、“奴婢明白”、“谢小姐/夫人恩典”等固定句式。姿态上总是微垂着头,眼神不轻易与主子对视。禾畹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这种温和中带着疏离的语气,以及对仆从下达简单指令时的表达方式。

除了观察,禾畹也在脑海中不断调取着自己那个时代储备的“知识”——那些看过的古装电视剧、小说。它们为她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比如称呼用语(父亲、母亲、兄长、小姐、奴婢),基本的礼仪(万福礼、拱手礼),以及一些常见的客套话。

但她很快发现,影视文学作品与现实存在差距。现实中的人情世故更加细腻、复杂,也更加含蓄。比如,电视剧里常有的嫡庶明争暗斗,在沈家似乎并不明显,至少表面上一团和气;主仆之间也并非只有压榨与反抗,更有一种长期形成的、基于规矩与利益的共生关系;言语间的机锋往往藏在最平常的问候和关心之下,需要仔细品味才能察觉。

她将观察到的现实与脑海中的“理论”进行比对、修正。她明白,生搬硬套只会显得僵硬,必须将这些规矩内化,融入自然的反应中。

有了理论与观察的基础,她开始尝试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实践。

与母亲相处时,她努力让自己显得温顺依赖。沈夫人关切地问她“今日胃口可好?”,她不会像现代那样随口回答“还行”或“不好”,而是会微微颔首,轻声细语:“劳母亲挂心,用了半碗薏米粥,尚可。” 既表达了情况,又符合孝道与闺秀的含蓄。

与青黛独处时,她会尝试用更符合身份的方式交流。想喝水时,不会直接说“倒杯水”,而是会说:“青黛,斟盏茶来。” 语气平和,却自然带着主仆的界限。青黛做事妥帖时,她会学着沈夫人的样子,淡淡夸一句:“你是个细心的。” 看到小丫鬟做事毛躁,她也不会亲自呵斥,只需微微蹙眉,青黛自然会意上前处理。

偶尔,沈夫人带她见一两位相熟的夫人,她便谨记“多看少说”的原则。安静地坐在母亲下首,姿态优雅,面带得体的微笑。别人问话,便按照事先与母亲对好的、关于“病情”和“恢复”的说辞,简短应答,语气轻柔,带着些许“病弱”的怯意,反而更容易博得同情,不会引人深究。

她发现自己前世作为科研人员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模仿力,在此刻派上了用场。她能迅速拆解一个表情、一句话背后的情绪和意图,然后尝试在自己的“表演”中复现出来。当然,这“表演”尚显生涩,有时眼神不够到位,有时语气转换不够自然,但在“失忆”和“大病”的掩护下,这些小瑕疵都被合理化了。

几个月下来,她虽未能完全掌握沈鹤纤可能拥有的、真正属于这个时代闺秀的灵动机敏与深厚涵养,但在表面的言行举止上,已能模仿出七八分相似。她能够在不暴露自身来历的前提下,进行基本的人际互动,维持住“沈家大小姐”这个身份的体面。

这并非真正的融入,更像是一个高明的演员在扮演一个角色。但对她而言,这已经足够了。这套勉强合身的“社交外衣”,是她在这个陌生世界行走时,必要的伪装与保护。它不能带她回家,但至少,能让她在找到回家的路之前,更安全地活下去,更隐蔽地继续她的寻找。每一次得体的应对,每一个符合规矩的举止,都是她在这时空迷宫中,为自己搭建的、一个暂时稳固的立足点。

心底那关于笔墨技艺的巨大落差,如同一个无声的警钟,日日敲击着禾畹(沈鹤纤)的神经。她不能再将自己完全封闭在“汀兰水榭”的一方小天地里,独自咀嚼那份无力感。坐以待毙,绝非她的性格,哪怕希望渺茫如风中残烛,她也必须让这烛火继续燃烧,哪怕只是徒劳地照亮咫尺之内的黑暗。

她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再次走出沈府的高墙,去呼吸不同的空气,去观察更广阔的人间。书画,成了最自然的理由。

“母亲,”一日请安时,她斟酌着开口,眉宇间带着恰到好处的迷茫与一丝努力回忆的苦恼,“女儿近日……总想拿起笔,可手下滞涩,脑中空空,从前那些仿佛隔了一层浓雾,怎么也抓不住。听闻西市有几家不错的字画铺子,收藏甚丰,女儿想……想去看看,或许观摩些前人佳作,能……能触动些许记忆?”她的话语带着不确定,眼神却流露出恳切。

沈夫人看着她日渐清减却努力振作的模样,心中又是怜惜又是酸楚。女儿肯主动寻求“恢复”,她岂有不允之理?只是上次落水的惊魂犹在,她不免再三叮嘱,加派了比上次更多、也更精干的人手随行,青黛更是被严令必须寸步不离。

于是,禾畹再一次置身于京城的喧嚣之中。这一次,她的心态已然不同。不再是仓皇的逃亡者,也不是懵懂的观光客,而是一个带着明确目的的、冷静的观察者与寻觅者。

她首先踏入了京城颇负盛名的“墨韵斋”。店内墨香扑鼻,四壁悬挂着各式书画,有气势恢宏的山水立轴,有精致细腻的工笔花鸟,也有笔走龙蛇的书法条幅。掌柜的见是官家女眷,殷勤上前介绍。

禾畹缓步其间,目光逐一扫过那些作品。她能凭借现代审美直觉感受到某些画作的意境悠远,某些书法作品的笔力遒劲,但也仅止于此。那些复杂的皴法、多变的笔触、深奥的题跋印章,对她而言,无异于天书。她像一个站在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的旅人,虽然满目琳琅,却无法真正理解其精髓,更遑论从中找到与自己灵魂共鸣的、属于“现代”的蛛丝马迹。

她指着一幅描绘市井生活的风俗画,问掌柜:“这画中人物生动,不知作者是何人?可还有类似描绘市井百态、海外奇谈的画作?”

掌柜的恭敬回答:“回小姐,此乃本朝画师李嵩所作,最擅市井风俗。至于海外奇谈……”他面露难色,“此类题材多为猎奇,难登大雅之堂,小店甚少收录。”

一次试探,无功而返。她又去了几家字画铺,情况大同小异。这些店铺服务于士大夫与富商阶层,流通的作品皆在既定的文化框架之内,充满了古典的韵味与时代的烙印,却找不到任何一丝“异端”或“超前”的气息。她试图寻找可能蕴含特殊符号、或者风格迥异到引人注目的作品,最终都只是失望。

剩下的时间,她便在允许的范围内,于熙攘的街道上缓缓行走。目光如筛,过滤着往来的人群。她观察着那些贩夫走卒的吆喝,读书人的侃侃而谈,闺秀们的轻声细语,孩童们的嬉笑追逐……每一张面孔都是陌生的,每一种腔调都是地道的。她试图从某个人的眼神里,捕捉到一丝属于现代灵魂的茫然、锐利或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认知框架,然而,映入眼帘的,皆是浑然天成的、被这个时代彻底塑造出的神情。

陆殷那带着理性审视的目光在哪里?顾凌渊那温和中透着沉稳的气度又在何方?人海茫茫,她如同在沙滩上寻找两粒特定的沙砾,绝望感随着脚步的移动,一点点沉淀下来。

大半年了。

她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时空,已经大半年了。

除了沈家人,以及那些面目模糊、恪守规矩的仆从,她几乎不认识任何人。信息的壁垒是如此厚重,行动的枷锁是如此牢固。她像一只被无形之手放入巨大迷宫中的蚂蚁,努力爬行了许久,却发现自己依然在起点附近打转,连迷宫的全貌都未能窥见一斑。

路过上次曾光顾的“云锦阁”时,她发现今日的店铺格外忙碌,伙计们进进出出,搬运着比平日更多、也更华丽的锦缎绸帛,掌柜的站在门口,脸上带着既兴奋又紧张的神色指挥着。

禾畹心中微微一动,停下脚步。青黛见状,便上前打听了一句。

那掌柜的认得是沈御史家的女眷,不敢怠慢,连忙拱手回道:“小姐有所不知,宫里传来消息,皇上即将遴选秀女,充实后宫。这京中凡五品以上官员家中适龄的千金,皆在备选之列。各家夫人小姐们都忙着赶制新衣,预备觐见,小店这才忙乱了些。”

“选秀女?”禾畹的心猛地一紧,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她这具身体,沈鹤纤,年方十五,正是适龄的官家千金!若被选入宫中,那深似海的宫墙,将比沈府这座牢笼更加坚固千百倍,她将彻底失去自由,寻找归途与同伴的希望,也将彻底湮灭在那九重宫阙之中。

一股寒意从心底迅速蔓延至四肢百骸。她下意识地攥紧了袖口,指尖冰凉。

青黛察言观色,见自家小姐脸色微变,连忙低声宽慰道:“小姐莫要担心。老爷和夫人早已虑及此事。前些时日,老爷已亲自向宫中递了折子,陈情小姐您自去岁落水后,一直大病未愈,神思恍惚,时有……时有惊悸之症,实在不堪入选,恐有辱天颜。想来……不日便会有恩准的旨意下来。”

原来如此!

禾畹紧绷的心弦骤然一松,那股冰冷的寒意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劫后余生般的虚脱感。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后背竟惊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沈御史,这位她平日里觉得古板严肃、难以亲近的“父亲”,竟在不知不觉间,为她挡去了这样一场弥天大祸。他以“重病”、“精神错乱”为由上报,虽然于名声有损,却实实在在地保全了她的自由之身。在这注重女子德容言功的时代,一个“神思恍惚”、“时有惊悸”的评价,几乎等于断送了她在高门联姻中的前程,但这对于一心只想回家的禾畹而言,却是最好的保护伞。

她垂下眼帘,掩去眸中复杂的情绪。有庆幸,有对沈家父母这般维护的些微触动,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哀——她竟需要依靠“被认定为精神病”来换取暂时的安宁。

“回去吧。”她轻声对青黛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回府的马车上,她沉默地望着窗外流逝的街景。这次外出,她依旧未能找到任何关于回归或同伴的线索,字画店铺里只有令人望而生畏的传统技艺,市井人海中皆是陌生的面孔。但选秀风波的出现与平息,像一盆冷水,让她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处境的微妙与险恶。

这个世界自有其运行的规则与漩涡,她不能一味只盯着那遥不可及的归途,而忽略了近在眼前的危机。沈家,此刻是她的庇护所,但也可能成为新的束缚。她需要更小心地周旋,更巧妙地利用这个身份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要未雨绸缪,思考万一这庇护所不再安全时,她该如何自处。

寻找陆殷和顾凌渊,寻找回家的路,是远方的灯塔。

而好好扮演“沈鹤纤”,在这个时代先活下去,活得更稳妥一些,则是她脚下必须踩实的舟筏。

灯塔的光芒依旧微弱,但至少,脚下的舟筏,暂时避开了一场足以倾覆的惊涛骇浪。她靠在车壁上,缓缓闭上眼,将市井的喧嚣与内心的波澜,一并关在了眼帘之外。前路依旧漫长,但这一次,她更加明确,活下去,才是所有希望的前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