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此心归处若不归 > 第18章 烟火照归心

此心归处若不归 第18章 烟火照归心

作者:南楼令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9 17:52:57 来源:文学城

村子里是没有集中供暖的。冬日的严寒,像无形的细密针脚,透过砖墙的缝隙,钻进屋内每一个角落。清晨醒来,呵出的气在眼前凝成一团白雾。禾畹早已习惯,她裹上最厚的棉衣,外面还要套一件母亲手做的、略显臃肿却无比暖和的旧棉坎肩,坐在堂屋那个用砖头和泥巴砌成的简易炉子跟前。

炉膛里,父亲早起新添的煤块烧得正旺,发出轻微的噼啪声,橘红色的火苗跳跃着,舔舐着黑黢黢的炉壁。禾畹伸出手,凑近那有限的温暖范围,冰凉的指尖渐渐恢复知觉。她常常就这样坐着,捧着一本面试英语的小册子,或是默念着专业理论的要点,一坐就是大半天。炉火的暖意烘着她的正面,后背却依旧能感受到从门缝窗隙钻进来的寒气,这是一种奇特的、冰火交织的体验,就像她此刻的心境,一边是家庭的温暖踏实,一边是对未来的隐隐焦虑。

临近年关,家里也忙碌起来。她不再是那个只知埋头苦读的学生,主动承担起许多家务。帮着母亲拆洗厚重的窗帘和被褥,在冰冷的井水里投洗,双手冻得通红;拿着长长的鸡毛掸子,清扫房梁上积攒了一年的灰尘蛛网;踩着凳子,擦拭那些平时够不着的窗户玻璃,让冬日的微光能更透亮地照进来。这些琐碎而具体的劳动,带着一种朴素的、让人心安的质感,仿佛能将脑子里那些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和不确定的未来暂时清空。

在打扫的间隙,她会掏出手机,看看陆殷有没有发来消息。他通常会在早晚固定时间出现,估计是跟禾畹一样,在家里忙进忙出。

禾畹会一边搓着冻僵的手,一边慢吞吞地打字回复,描述家里炉火的样子,或者抱怨井水有多刺骨,偶尔也会拍一张家里正在包的、形状各异的饺子发过去。他总能很快回复,有时是感同身受的一个“冷”字,有时会好奇地问那种泥炉怎么生火,有时则会对着她包的饺子评价一句“这个褶子捏得很有创意”。

隔着屏幕,隔着数百公里的距离,那种小心翼翼的尴尬似乎在慢慢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松弛和自然的交流。有一次,她对着手机练习英语自我介绍,磕磕巴巴地念完,自己都觉得不满意,泄气地发了一条:“完了,感觉舌头打结了,面试官肯定听不懂。”

陆殷的回信带着笑意:“没事,多练几遍就好。要不你试试用方言念一遍?说不定别有风味。”

禾畹被他的话逗乐,真的用家乡土话胡乱念了一段,自己先笑得前仰后合。那种在学习中短暂忘记身份和处境、纯粹因为交流本身而感到快乐的感觉,让她觉得格外珍贵。

腊月二十九,是镇上年前最后一个大集。天还没大亮,禾畹就跟着父母出了门。通往镇上的土路,平日里冷冷清清,这天却熙熙攘攘,挤满了从附近各村赶来置办年货的人。拖拉机、三轮车、自行车、步行的人们,汇成一股喧闹的洪流。

集市上更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熟人见面的寒暄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鲜活生猛的生命力。红彤彤的春联和福字挂满了摊位,空气中混合着炒花生瓜子的焦香、炮仗的火药味、活鸡活鸭的腥膻气,以及油炸糕点和糖葫芦的甜腻。有许多东西是禾畹在城市里从未见过的:手工扎的秫秸扫帚,用传统模具磕出来的花样面点,现场书写春联的耄耋老人……

禾畹像个孩子似的,好奇地东张西望,被父母拉着在人群中穿梭。母亲仔细地挑选着猪肉,跟摊主为了几毛钱认真地计较;父亲在鞭炮摊位前驻足,比较着哪种“二踢脚”响声更脆。她帮着拎大包小包的年货——成捆的蔬菜、冻得硬邦邦的带鱼、一副新鲜的猪下水、给老人扯的几尺新布……手里沉甸甸的,心里却是一种被烟火气填满的踏实感。一年以来,无论是在公司受到的委屈,还是在学业上承受的压力,似乎都被这热闹、淳朴、充满生命张力的场景冲刷、稀释,暂时抛到了脑后。笑容重新回到她脸上,那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负担的轻松。

回到家里,已是下午。冬日天短,天色开始暗沉下来。堂屋里,炉火烧得更旺了,映得四壁暖融融的。母亲开始张罗和面包饺子,禾畹洗了手,也凑到案板前帮忙。她擀皮儿,母亲包馅儿,一边做着活计,一边唠着家常。

“妈,今天集上那个卖糖人的,手真巧,捏的孙悟空跟电视里一样。”禾畹兴致勃勃地说。

“那是老手艺了,他爹那辈儿就在集上混。”母亲麻利地捏出一个元宝形的饺子,“你小时候见了就走不动道,非得买一个才行。”

说着说着,父母聊起了村里最近传开的一个好消息。

“听说上头有信儿了,”父亲坐在炉边,卷着一根旱烟,脸上带着难得的憧憬,“咱们这儿,连着附近几个村,可能近几年真要搬迁了。”

“真的?”母亲手上动作一顿,眼睛亮了起来,“说是搬去哪儿?”

“好像是镇东头那边,规划了一片地,起楼房。”父亲吐出一口烟圈,“到时候,咱们也能住上跟城里一样的楼房了,有暖气,有厕所,冬天再也不用受这罪。”

这个消息让整个屋子的气氛都活跃了起来。住上干净的楼房,告别冬天烧煤取暖、夏天蚊虫叮咬的平房生活,这是村里几代人的梦想。禾畹听着,心里也为父母感到高兴。如果真能搬迁,父母的生活条件能改善不少,她在外求学,也能更安心一些。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上午,按照老家的习俗,禾畹一家和同村的叔叔、姑姑几家,一起到村外的祖坟上坟。田埂上的积雪尚未完全融化,踩上去咯吱作响。空旷的田野里,寒风更加凛冽,吹得人脸颊生疼。大人们摆上简单的祭品,烧些纸钱,念叨着请祖先回家过年、保佑子孙平安的话。禾畹跟在父母身后,恭敬地磕头。在这种古老而肃穆的仪式中,她感受到一种血脉相连的根脉感,沉重,却也给予人力量。

姑姑家的姐姐去年刚结婚,嫁到了镇上,这次也回来了。她比禾畹大五岁,穿着时髦的羽绒服,化了淡妆,显得很精神。上完坟往回走的路上,姐姐凑到禾畹身边,亲热地挽着她的胳膊。

“畹畹,大学生活累不累?我看你都瘦了。”

“还好,姐,就是考试那阵子比较紧张。”

“嗐,学习别太拼,身体要紧。”姐姐压低了些声音,带着过来人的调侃,“哎,跟姐说说,在学校……交男朋友了没?你这么文静,肯定有不少人追吧?”

禾畹的脸“唰”地就红了,像是心底最隐秘的角落被人突然窥探。她张了张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能含糊地笑了笑,低下头去。

走在旁边的母亲听到了,接过话头,语气平和自然:“有了也行,要是有合适的,知根知底的,处处看也没啥。你姐不就找了个镇上的,现在过得也挺好。”母亲说着,看了禾畹一眼,眼神里没有催促,只有温和的关心和理解。

禾畹抬头,对上母亲的目光,心里五味杂陈。她想起了陆殷,想起了那个路灯下的夜晚,想起了他卑微的请求和坚定的眼神。她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对母亲又笑了笑,那笑容里包含了太多无法言说的情绪。

夜幕降临,零星的鞭炮声开始响起,渐渐变得密集,最终汇成一片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声浪,仿佛要将积蓄了一年的力量和期盼都在这一刻释放。空气里弥漫开浓浓的火药香。

家里的年夜饭简单却丰盛,都是传统的家乡菜。吃过年夜饭,听着外面越来越热闹的鞭炮声,禾畹按捺不住,跑出了家门。

村子没有路灯,但今晚,不断升空炸开的烟花将天地间映照得忽明忽灭。孩子们穿着新衣,捂着耳朵,尖叫着在巷子里奔跑。大人们三五成群,站在自家门口,聊着天,看着天空。寒冷的空气中,充满了节日的欢腾和暖意。

就在这时,手机在手心里震动了一下。她掏出来,屏幕的亮光在明暗交替的夜色中格外清晰。

是陆殷。

「禾畹,新年快乐。」

简简单单的五个字,甚至连一个感叹号都没有,却像一股温热的暖流,精准地注入她的心田。在这个喧闹而寒冷的除夕夜,这声祝福跨越山河,如期而至。

她看着那条信息,脸上不自觉地漾开了笑容,手指飞快地打字回复:「陆殷,新年快乐,万事顺遂。」

放下手机,她仰起头,看着又一簇烟花在墨蓝色的夜空中轰然绽放,绚丽夺目,将整个村庄都照亮了一瞬。那一刻,她清晰地感觉到,自己那颗在过去一年里常常像无根浮萍般漂泊不定、充满不安的心,仿佛终于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岸边。

身边,是父母无私的爱与期盼,是乡土给予她的踏实根基;远方,有李舒君那样真诚朋友的挂念;而在那个她努力想要奔赴的未来方向,还有陆殷这样一个人,用他的方式,给予她理解、支持和一份沉甸甸的、关于未来的期许。

虽然前路依然未知,挑战仍在,但此刻,她被这些具体而微小的幸福紧紧包裹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充盈感和力量感,从心底深处升腾起来。她的笑容,在烟花的明灭映照下,清澈,明亮,终于毫无阴霾地,直达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这个年,似乎格外的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