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第42章 下县巡查

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42章 下县巡查

作者:绿水浮鸥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5 08:25:41 来源:文学城

午后偏西,书房中尚未点灯。

瞿宝砚仍伏案看着调令与信件,案头那一摞摞册子堆得像小山,似乎翻了一日又一日,却也翻不见底。

近了七月,风掀窗纱,卷来外院缕缕蝉声与暑气。

她换了一身素净的夏衣,鬓边被汗濡出微微潮意,却不显疲态,神情一如既往沉静专注,透着不容打扰的静力。

宝桃儿端着清凉饮入内,看到瞿宝砚埋头案前的模样,不由轻轻叹了口气,想罢,还是略带嗔意唤道:“小姐,该歇一歇了。”

“这几日天晴了,水也落了,百姓也都安定了,您总该放宽心了才是。再不歇一歇,这马上一出门便是几十里山路,您叫身子哪里吃得消?若是累出了病来,渌州可没人敢让你躺下歇病的。”

瞿宝砚这才终于放下笔,肩背轻轻一松,望着她笑了笑,和声道:“ 放心,我心里有数。况且这一州才刚稳住,我可不能倒下了。 ”

说着接过宝桃儿递来的清凉饮,浅抿一口,一身热气被那一口凉意润过,又问:“马车都备好了?”

宝桃儿应道:“都妥当了。刘管事今早就吩咐人整顿行李,陈叔刚才又去马棚转了一圈,说山路难行,还特地往车里加了些软垫。”

她说着,将手里的空杯接过,又好奇问道:“不过小姐,您这么着急出发做什么?如今没什么要紧的事,歇歇才是正经的。眼下天也热,道路又难行,您这几日早晚奔波,我瞧着都心惊。不如歇一晚,明儿一早再走。”

瞿宝砚将手中信笺叠好,指腹轻抚封口处,淡声道:“有些事看似安定了,实则还有不少问题。渌州这些官,光靠一两句话是唬不住的。如今各县都晓得渌州府要查灾后粮配与工账,早做了准备。他们比谁都清楚,这账该怎么报才能让上头满意。”

“原先是不把我放在眼里,如今是防得滴水不漏——等真查起来,空口无凭,纸上无错,连句重话都落不到他们头上。”

她抬眼,语气一顿:“所以这趟,非亲自走一遭不可。”

·

七月暑气渐起,尘土被日头烘得发烫,足过之处都隐隐泛起热浪。

山间蝉声噪个不停,自林间穿耳而来,愈显天地寂燥。

汀水县县衙后院,烟树掩映之间,一座小亭立于荷塘之畔。

水面泛着日头的光,蝉声也掩不住丝竹慢奏。亭中设案,酒果盈盘,几缕清音穿过回廊,声声婉转,偶有轻笑传来,惊落荷叶上的几点雨露。

温咏初身披丝缎,斜倚竹榻,手中折扇轻摇,脸上却是掩不住的倦意,像是听了许久也未听出个趣味来。亭中尚有数人,或倚栏倚柱,或举杯劝盏,兴致颇浓。

“张班的《彩楼记》唱得不如前些日子了,”温咏初微微蹙眉,指间扇骨轻敲椅边,“你瞧瞧,这身段也松了,节子也不稳,听得一个无趣。”

一旁幕僚笑道:“老爷,这也不怪,这几日县中重修堤坝,他们连日上戏台,嗓子也都唱疲了。”

温咏初不置可否,扇面一合,道:“下回换个戏本吧,总这么几出,耳朵都磨出茧了。”

正说着,外头小吏快步而来,立在亭外,拱手低声道:“大人,州里衙门来信,说知州大人近日下县来巡查了,是否要提前准备迎一迎?”

“嗯?”温咏初眉梢挑了挑,语气倒没有多少紧张之意,反而带了点懒散,“巡查?她不是才刚上的州堂么,哪有官这么闲的?”

幕僚低笑:“兴许是立威,毕竟是新官上任,上回把您叫去还不过瘾,这回恐怕是想敲山震虎一番,提前准备准备也好。”

温咏初摆了摆手,语气淡淡:“她若真要来,总是要提前发文通告,若无调令,咱们也不必自乱阵脚。况且这汀水还排在岳临丰安后头,山路又难走,这尊大佛什么时候到还不知道。急什么?”

底下几个幕僚相视一眼,也没说什么。

温咏初接了凉巾覆在面上,躺在躺椅上,手中折扇一挥,笑道:“若是咱们知州大人真有兴致来听曲儿,本官倒也不介意亲自安排个前座给她。”

亭中众人闻言都笑了,气氛一时轻松起来。

不远处,几尾锦鲤自荷叶间穿游而过,水面漾起一圈圈微波。

·

暑气渐盛,山中却仍带着夜雨后的凉意。

车马行至岳临西境,路势渐陡,前日暴雨冲塌过一段山道,道旁的老树根部露出泥脉,像是才从水下挣脱出来一般,官车也不得不停下,由人牵行而上。

前方山腰,一处处临时搭建的棚屋散落在山地平台上,屋顶用茅草油布遮盖,边上用碎石压着。炊烟从棚顶升起,被山风吹得斜斜扬扬,带着一股芋头和杂粮混煮的清淡气息。

一人身着旧布短袍,候在路旁,那袖口溅着干泥,脚上靴沿开裂,裤脚处更沾了厚重的雨泥,看得出连日奔波不歇。

杜彦然早早便赶来等着了,一见官车抵达,几个快步上前,躬身迎接,双手合抱,恭声道:“卑职杜彦然,拜见知州大人。”

瞿宝砚掀帘而下,一袭粗布青袍,腰间系着素色革带,见着杜彦然微微颔首道:“杜知县辛苦了。”

杜彦然身后还跟着一位少女,面容清秀,身穿素裙,正低头弯腰,替母亲拎着包袱,见到来人悄悄抬眼瞧了瞧,眼中满是好奇。

“这位是?”

杜彦然侧身介绍:“回大人,这是小女杜韶,年方十二。”又转头唤道:“韶儿,还不快见过大人。”

杜韶闻言忙将手中包袱换到左手,学着母亲模样,整了整衣角,郑重其事地一揖到底,语声清丽:“小女杜韶,拜见知州大人。”

瞿宝砚低头看她,眸光多了几分笑意:“杜韶这名字起得好,韶音清润,内蕴风华;既有山水之意,也有文章之气。将来读书写字,当比你母亲更胜一筹。”

杜韶听得脸微红,垂首应了声“不敢”,却又忍不住悄悄抬眸看了对面的人一眼。

杜彦然在一旁神情也舒缓了几分:“小女自幼性子拗些,不太肯守规矩,倒是今日见了大人,竟也知道乖了。”

瞿宝砚轻笑:“守规矩是好事,但有自己的胆魄与见识,可比单守规矩更可贵。”

杜彦然点头称是,但一侧的杜韶闻言心中却暗暗记下了这话。

瞿宝砚说罢转眸望向远处烟树掩映的山棚,道:“走吧,先去看看村中安置。”

“是。”杜彦然也敛了谈笑神情,连忙道:“下官今早去了三所安置棚点,问了粮食分发,也查了几户低洼转迁的村户。岳临虽水患不重,但山路多,塌方处不少,矮处几村也全淹了。幸好转移及时,没出人命,只是村民的家什财物都损失得厉害,如今往上山安家去了。”

瞿宝砚听完,脚下微顿,转头看了她一眼:“这些人家的情况可都记下了?”

杜彦然连忙点头:“记了,按户造册,照村归类,还在逐日补查。”

“那便好。”瞿宝砚颔首,“把造完的户册都送来州府,那些损失厉害的人家就由我批转江南道,替他们申一份蠲免,今年的杂税就免了。”

她看了看山坡上方那些还在搭棚的百姓,又道:“若是后头实在难过,也可以让他们来申赈贷,州府这边批得快。借粮、借布、借木料,只要用得上,就先借着用,等过了这阵子,再慢慢还也不迟。”

杜彦然闻言一怔,眼中似有微光闪动,随即拱手郑声道:“能得大人念及此,下官……实在不胜感佩,谨代岳临父老谢过大人!”

瞿宝砚声音温和:“咱们赈的是一时之难,扶的却是一县之气。百姓的骨气不能伤了,重建的志气也不能断,如此,来年才有盼头。”

“是。”杜彦然又想起另一桩事,“多亏了上回大人提醒得早,又送来了猪芋的烹饪方子,如今山上村民都吃上了猪芋粥。现在妇人带着孩子上山挖芋,男人们则负责搭房、修棚。虽说辛苦,好在人人都有事做,山上山下也都安稳了些。”

她略一顿,又补充道:“不过我记得大人之前提过,说这芋头也可运去别县赈灾,如今下头几村已收了不少。我想着,若能按村分工,派人驮运去清阳、汀水,也算是尽一份力。再说……往后若有路子拿去卖,百姓手里也能换些余钱。”

瞿宝砚听罢,点了点头:“这法子好。县中多出的猪芋,先送一批去汀水,那处灾情最重,救得早些,百姓便能缓一口气。”

她微微侧目望向山上薄雾间那些忙碌的身影,淡声道:“这场水虽伤了田,但也算给了岳临一条路。只要这芋头真能做出路数,接下来便不只是‘救命’之物,而是‘过日子’的营生了。”

她收回目光:“不过要记住了,这些调往他县的猪芋路数要稳,不能出岔子,更不能有私贩掺水的事。一旦叫人钻了空子,这点信用就砸了。”

杜彦然肃然应道:“是,下官会盯紧。”

瞿宝砚忽而停下脚步,微微一笑,道:“不过,这‘猪芋’的名字倒是粗了些,若将来真能售往别处,不如换个好听些的叫法?”

杜彦然一愣,随即道:“大人所言极是,‘猪芋’这名字说出口确实有些古怪,不像是人吃的,是该换换。”

一旁的杜韶眼珠一转,眼中忽然一亮,道:“叫‘雪芋’怎么样?它煮粥吃起来白白的,糯糯的,吃着像雪一样软。”

她说得认真,眼里闪着光。

杜彦然哭笑不得:“你这丫头反应倒快。”

瞿宝砚却点了头,眼中带着几分赞许:“‘雪芋’,白如积雪,糯若春膏,好名字。”

“就叫‘雪芋’吧。”

她望向杜韶,唇角微弯:“往后若这‘雪芋’真成了岳临的一个招牌,你这一语,也算是起了头功。”

杜韶听得怔了怔,被夸的耳根一下红到了脖颈,一时间竟忘了应声,只是下意识低头捏紧了手中布角。

她心里像是被什么轻轻拨了一下,说不清是欢喜还是慌乱。

只觉胸口有些发烫,眼角余光还是不由自主地朝瞿宝砚那边望去——那身素色青袍在阳光下并不耀眼,却比山上的雪还要清冷肃静。

只一眼,却叫人终身难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