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第35章 香饵暗钩

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35章 香饵暗钩

作者:绿水浮鸥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5 08:25:41 来源:文学城

堂檐下细雨绵绵,泥痕未干,空气中仍带着潮意。

瞿宝砚遣散了堂内官员,各归其职,又命人将院外百姓引入前堂。

村民们自打出生便只在远处望过这座州衙的朱漆大门,谁曾想有朝一日能踏进这片衙地。如今得以入内,一个个虽衣衫未整,却仍本能地压低了声气,东张西望间,神色皆透着拘谨与好奇。

好在堂中早已备下热水与干粮,有人送上一碗水,便小心捧在手心,如获重宝。众人得了歇脚之处,渐渐安定下来,依序坐在廊下,不再喧扰。

几张粗木长凳被衙役匆匆搬来,横列一排,雨声打在檐瓦,寂静中更显清冷肃穆。

瞿宝砚整了整衣襟,重新戴上乌纱,挽起袖口,示意几人入座。

为首的女人一身灰布衣裳,膀阔腰圆,脸庞红实,坐下时两手交叠在膝上,却一脸不怯。村里人都称她“张大姐”,她也确实当得一个“大”字,性子爽利,是个热心肠,在村里颇有威信,谁家有个难事,她总是出头出力,乡邻里上下皆服她一个“理字当先”。

她也是最先开口的,看着大家伙道:“大人肯听我们说话,真是再好不过了,那我们也就斗胆回话,一五一十把话都跟大人说清楚。”

瞿宝砚点头,问道:“方才你们在外面喊得‘双倍河税’是怎么一回事?”

张大姐清了清嗓子,往前挪了挪凳子,嗓音脆亮:“大人一问就问到点子上了,这双倍河税,是从两年前开始的。”

“那年渌江发水,冲了汀水那边一小段堤,说是要集银修堤,临时加了水利捐。我们也认了,乡里谁没两担水靠河过日子?可这一年拖到第二年,堤没见修完,税却翻了一番,说是‘加紧筹银、延年施工’。”

“可我们看着那堤,修得反倒还一年不如一年,石料一车车拉,半夜拉出去,天亮就见不着影。问管堤的役头,役头推给工司,工司说没收到银子。那银子去哪儿了?没人知道!”

她语气越发愤然,双手压着膝盖,重重一拍:“今年更过分!明明村里大伙都已经交了地税,里正却来催说,还得交一份‘河道安全费’,还贴了官票子,说是州里下的文书,要‘防未然之患’,这不就是原封不动地又收了一遍?我们问他们凭什么——说是‘上头意思’!”

她无奈托手拍道:“可我就问一句,这‘上头’,到底是哪个‘头’?”

廊下人听得一阵骚动,不少百姓低声应和。

张大姐喘了口气,又道:“大人,庄户人家一年就种那点地,春种秋收,我们是汗滴地里换几个铜板,如今一年下来,租是交了,税是交了,借了银子还不上,饭都吃不饱,还得卖田地。可卖的不是地,是我们的命呐!”

她抹了把脸,语气低了些,却愈发沉重:“我们不是不肯交税,只是,不知这税收去哪里,收到什么时候。若是正经事、明白账,我们勒紧裤腰也认了。可这两年,我们是越交越穷,越交越怕啊——”

她说到这儿,喉中哽住,转头望了一眼瞿宝砚,眼神又直又重:“大人,您要是信得过我们,就请替我们问个明白。别让我们一辈子都种地,到头来田不是自己的,连命也不是自己的。”

张大姐话音刚落,汪四子便咬了咬牙,也开了口。他才十几,瞧着黝黑的皮肤,也正是血气方刚年纪,声音字字带力,像是早憋了一肚子话,此刻一吐便止不住:

“我家五口人,爹娘身子都不好,弟弟才九岁,连字还不识。我姥姥,六十七了,以前冬天还坐得住炕头上缝衣裳。可今年开春也开始翻地,她就下了田,腿弯着,手撑着锄头,一锄一锄跟我娘换着歇。”

他低着头,像是不愿叫人看见眼里压着的火气,“我们家原有三亩水田,是我爹留下的,勉强糊口。可年年都有旱灾洪涝,又加了这乱七八糟的河税,一年比一年多——到了今年头,我们实在撑不住,想卖掉半亩地好歇口气。谁知道这时候,秦家的人来了,口气比衙门还硬,说那块地原是他们租给我们家的,要我们‘还地’。”

他说到这,猛地抬起头,眼中通红:“可我们种了几十年,哪一年不是我们家交的税?那地契上,分明写着是买断的!他们说是租子,就变成租子了?再问官里,人家说契文残缺,要我们自去论理——大人,我们,我们乡下人没有机会念书,哪识得几句官话?又哪说得过他们那些请来的牙人?”

他声音忽然高了几分:“他们仗着有钱有势,一开口就是‘谁敢拦我们?州里也管不着’,我们就得忍?就得卖命?”

说着说着,他站起身,双手紧握:“我不信天理全叫他们搬了去!今日既然大人愿听,我们便豁出去了。我家姥姥都敢下地干活,我汪四子也不怕给家里讨个公道。”

他这一番话,说得堂下不少百姓动容,不少老乡轻轻点头,有人叹气,更有几人红了眼眶。

堂中沉寂了片刻,只有雨后风声穿过屋檐,吹过堂口。

瞿宝砚缓缓开口:“秦家?”

她抬眼望向汪四子,又扫了张大姐与村正一眼,语气不动声色:“你们说的,可是在渌州开绸缎行的秦氏?”

村正闻言,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神色,拱手点头:“正是。大人既听过秦家,那想来也知这户人家,虽不是官宦出身,却早成了半个土皇帝。”

瞿宝砚没有回应,静静望着他,等他说下去。

村正见她愿意听,便慢慢挪动身子往前凑了些,语气压低,带着多年积压的沉重:“这秦家,表面是开绸缎铺子,叫个‘秦源堂’,在渌州有三处大铺,外人都道他们做的是南货生意。可真要说起来,秦家这几年赚得盆满钵满的,可不是靠绸缎。”

他顿了一下,抬手一指院外:“您看这渌江两岸,从堤防修造到漕船码头,再到近两年收地改渠,哪一桩没他们插手?他们跟堤防役头、盐运牙行、还有库司的几个吏目都打得火热。”

“咱们老百姓不知道账怎么算,但知道人。凡是秦家看上的田,不管谁种着,年头年尾都得想法子卖出去,不卖,就等着堤漏水、地淹了,或者突有差役上门,说地契不明。往年里地契一查便能对上,现在却总说‘文书模糊、待议’。可一旦归入秦家手里,三天两头就能批下来,连田税都减一半。”

张大姐在旁冷哼:“这事谁都知道,就是没人敢讲。秦家那三少爷,年纪轻轻,模样倒是周正,说话一口文气,其实黑得很。听说绸缎铺后院里,就关着个账房,专替他们出主意,抄契改契,从来不露面。”

村正叹息一声,摇头道:“秦家大公子管铺子,二小姐打点关系,三少爷出主意……如今全渌州从州里到村口,有哪一处没有秦家影子?大人若要动他们,怕是……”

他话未说完,话头却止在了半空。

瞿宝砚却只微微一笑,语气仍旧淡然:“你说的是怕。我若真怕,也不必听你们说话了。”

她顿了顿,又道:“这些事,县里衙门的账上都查不到?”

村正摇头:“官账,写得是堤工支银、田税通册,可咱知道,里头人容易查,外头的他也防着啊,那银子早转了好几道手。铺子不记账,牙行不开单,都是口传手递的生意。”

汪四子也接口:“哼,这些年堤没加高,税却年年加!买地的只一家,卖地的却是一条街了!”

瞿宝砚听着,眼中已有波澜。

她轻声一句:“好一个‘只一家’。”

·

夜色渐晚,堂前雨声渐歇,檐下灯火一盏盏亮起,照得院中湿石发光。

村民们今日也算没白跑一趟,心中得了交代,又吃了干粮,歇了脚,大多数人自知天色已晚、家中牵挂,便陆续起身告辞。

瞿宝砚立于阶前,目送众人离去,直到最后一批村民走出衙门,这才转身,又唤住了尚未离去的张大姐、汪四子与老村正几人。

“几位且留一步。”

说罢,她侧首看向身后的随员,唤道:“方奎。”

方奎抱拳:“属下在。”

“今夜你带几人,随汀水县的村民一并回去,一路护送,顺道查验县里堤防修缮情况。”

“是!”

她又转回头来,对张大姐几人缓声道:“这是我亲派之人,叫方奎,你们若在村里遇到什么急事,可随时告诉他,他会转呈于我。”

“今日诸位所言,我都记在心里,诸位也都在州府庇护之中,不必担心有谁敢来威胁报复。”

她说着又拱手躬身:“如今渌州受灾,灾后重建,乡里是根,百姓是本,还要多仰赖村里乡亲们的力量。”

几人吓了一跳,张大姐连忙拱手,粗声道:“您是大人,我们怎么敢受您的礼,今天,您肯听我们说话,我们全村人都已经是感激不尽了,没想到——”

没想到他们渌州也能迎来这样一位好官。

张大姐眼睛有些红,嗓子也有些哽咽:“这番情意,大家伙都记下了。大人之后有用得上我们的,都只管开口。只是秦家……恐怕不好对付,您既要管,就要处处留神,别叫咱们的心意,反倒拖了大人的后腿。”

汪四子也道:“我们在乡下,能做的不多,顶多是张口说几句,再就是出力!但要是您需要,别人不敢说,但我哪怕就是挨打,也肯为大人站头来!”

老村正长揖一礼:“只愿大人处事周全,保重身体,别叫咱老百姓的这点盼头,又冷了。”

瞿宝砚缓缓点头,淡淡笑道:“诸位放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