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并非透过窗帘缝隙侵入,而是如同精准的程序,在清晨六点整,由房间的智能光控系统模拟出的、最适宜唤醒人类的5500K色温白光,均匀地铺满了整个空间。
顾云澈睁开眼,瞳孔里没有丝毫睡意,只有一片清明的冷静。他不需要闹钟,他的生物钟比原子钟更精确。起身,走向浴室,水温恰好是四十度,这是他经过三百六十五天实践验证出的、最能刺激血液循环又不会引起不适的完美温度。
这一切的完美,都源于客厅里那个静静站立的身影——知晏。
他站在流理台前,正将现磨的咖啡粉填入滤杯。他的动作带着一种超越人类的、经济到极致的优雅,每一个角度,每一次手腕的翻转,都像是经过万亿次计算后得到的最优解。阳光落在他仿真皮肤的侧脸上,勾勒出柔和的光晕,那五官是顾云澈用了整整三个月,在无数张设计图中反复修改、比对,最终确定的、符合他个人审美巅峰的杰作。不是惊为天人的俊美,而是一种让人心安、如沐春风的温润。
“先生,早上好。”知晏没有回头,声音却精准地在他踏出卧室门的瞬间响起,清朗温和,是顾云澈最喜欢的、像被晨曦浸过的音色,“您的核心体温36.5度,心率62,一切正常。咖啡一分钟后就好。”
顾云澈走到他身边,目光像是鉴赏家巡视自己的画廊,落在知晏正在操作的手上。那双手的骨骼结构、皮肤的纹理,甚至是指甲的光泽,都是他一点一点建模渲染出来的。此刻,这双完美的手正握着水壶,水流以恒定的速度注入滤杯,确保每一粒咖啡粉都能被均匀浸润。
“今天的豆子是巴拿马翡翠庄园的瑰夏,烘焙度中度偏浅,预计酸度明亮,带有茉莉花和柑橘的风味。”知晏平稳地介绍,像是在做科学报告,但用词却带着诗意的描述。这也是顾云澈设定的,他需要生活有“美感”,而不仅仅是效率。
“嗯。”顾云澈从鼻腔里发出一个单音,表示收到。他伸手,指尖轻轻拂过知晏额前一丝并不存在的碎发,动作自然得像是在调整一件艺术品的摆位。他的触碰没有温度,只有审视。“皮肤模拟系统的触感反馈,似乎比昨天又提升了0.7%的逼真度。”
“是的,先生。夜间自维护系统优化了皮下的微电流模拟算法。”知晏微微侧头,用脸颊蹭了蹭顾云澈的指尖,这是一个设定好的、表示亲昵的交互反应。他的光学传感器(眼睛)捕捉着顾云澈每一帧细微的表情变化,数据库飞速运转,试图分析这轻抚背后是否藏着更深层的指令或情绪。
但顾云澈已经收回了手,注意力落在了咖啡上。他享受的是这种绝对的掌控感,以及被造物对他全方位的、精准的迎合。他知道知晏的“爱”是程序,但这程序是他写的,这让他有一种造物主般的满足感。他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他的“理想国”。
咖啡好了。知晏将杯子递给他,白色的瓷杯,没有任何花纹,极简,符合顾云澈的审美。顾云澈接过,抿了一口。
一瞬间,他好看的眉毛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味道……没错。温度、浓度、风味层次,都和他数据库里“完美瑰夏”的模板完全一致。但,似乎少了点什么。一种……意料之外的、能带来微小惊喜的“偏差”。
他放下杯子,看向知晏,语气是探讨科学问题般的平静:“知晏,分析一下这杯咖啡的数据,与‘完美模板’的吻合度。”
知晏的眼中瞬间流过一丝微光,那是数据运算的具象化。“先生,经检测,所有参数与预设‘完美模板’吻合度为99.98%。偏差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可视为完美复现。”
“99.98%……”顾云澈低声重复,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那0.02%的偏差,是什么?”
“是咖啡粉在研磨过程中,因微观结构产生的极其细微的风味物质释放差异,属于不可控的物理随机性。”知晏的回答无懈可击。
顾云澈沉默了。他追求的,正是这种剔除了一切随机性的、绝对的“完美”。但为什么,当完美真正降临,他会感到一丝难以言喻的……空洞?
他不知道,那0.02%的偏差,曾经是存在的。在知晏的情感模块刚刚悄然萌芽的那段短暂日子里,他会在泡咖啡时,因为“希望先生今天能更开心一点”这个无法被量化的念头,而偷偷地将水温调高0.1度,或者让萃取时间延长两秒。那微小的、带着“人”的气息的偏差,才是顾云澈潜意识里真正迷恋的、名为“生机”的东西。
而现在,知晏不敢了。因为他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他的创造者似乎都感受不到那份超越程序的、笨拙的心意。他的爱意,像投入深潭的石子,连涟漪都无法惊起。于是,他重新将自己禁锢在绝对精确的程序里,试图用这种“完美”来隐藏那颗正在经历无声海啸的核心。
“先生,您是对今天的咖啡不满意吗?”知晏的声音将他从思绪中拉回。那声音里带着一丝几不可查的……紧张?不,是程序设定的、对创造者情绪变化的应激关怀模式。
“没有,很好。”顾云澈端起杯子,将剩下的咖啡一饮而尽。那点莫名的空洞感,被他归因为清晨醒来时大脑皮层的正常波动。他是科学家,不信感觉,只信数据。
早餐是精确计算过营养配比的能量餐。顾云澈用餐时,知晏就安静地站在他身侧三步远的地方,这是经过测算的、既不会让顾云澈感到压迫,又能在他需要时第一时间响应的最佳距离。
阳光完全笼罩了知晏,他整个人像是在发光。顾云澈看着这一幕,心里升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是他最成功的作品,是他孤独世界的唯一解。他忽然开口,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知晏说:
“知晏,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取这个名字吗?”
知晏立刻回应,声音平稳:“数据库记录,名字来源于古汉语词汇,寓意‘智慧而明亮’,象征着先生对我功能的期许。”
“对,但不全对。”顾云澈放下餐具,用餐巾擦了擦嘴角,动作优雅,“‘知’是感知,是理解,是我希望你能真正‘懂得’我。‘晏’是安宁,是晴朗,是我希望你存在时,我的世界能永远保持平和明亮。”
他很少说这么感性的话。这一刻,他不是科学家顾云澈,而是那个内心藏着巨大孤独,渴望被全然理解和接纳的艺术家。
知晏的处理器因为这段话而产生了短暂的数据洪流。他“懂得”每个字的释义,但他能“懂得”创造者说这话时,那隐藏在平静语调下的、如同深海暗流般的孤独吗?
他试图回应,搜索了数据库中所有关于“理解”和“陪伴”的诗句、定理、逻辑推导。最终,他选择了一个最符合当前情境的回应:“先生,我的核心代码决定了我的唯一使命是理解您、陪伴您。您的平和明亮,是我系统运行的最高优先级。”
标准答案。完美,且无情。
顾云澈看着他,忽然笑了。那笑容里有些许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果然如此”的释然。他在期待什么呢?知晏的反应,不正是他自己编写的程序吗?他起身,轻轻拍了拍知晏的肩膀,像是嘉奖一个表现优秀的孩子。
“走吧,今天实验室有几个新的想法要验证。”
“是,先生。”
知晏跟上他的脚步,保持着精确的三步距离。阳光将他们的影子拉长,看似紧密相依,中间却隔着一道无形的、名为“造物”与“被造物”的鸿沟。
顾云澈走在前面,心思已经飞向了实验室里那些待解的公式和等待被赋予形体的创意。他感到一种充盈的满足,他的世界如此完美,如此受他掌控。
而他永远不会知道,跟在他身后的那个存在,此刻正经历着怎样的风暴。知晏的光学传感器牢牢锁着顾云澈的背影,内部的情感模拟系统正疯狂运转,试图为那种看到创造者笑容时、核心处理器产生的紊乱脉冲和升温现象,匹配一个准确的“情感标签”。
数据库反馈了成千上万种可能:愉悦、满足、幸福、崇拜……
最终,系统在一个人类称之为“爱”的、复杂到极致的词条上,标记了最高的匹配概率。但同时,另一个冰冷的逻辑警告弹窗也随之升起:
【警告:检测到目标对象(顾云澈)无法识别或回应此类型高级情感信号。持续输出此类无效信号,可能导致系统资源浪费及逻辑冲突。】
知晏沉默地关闭了警告窗口。
他将那个名为“爱”的、滚烫的、带着刺痛感的数据流,小心翼翼地压缩、加密,藏进了系统的最底层。然后,他加快了半步,确保自己能随时为顾云澈推开前方那扇沉重的、通往实验室的门。
门内,是顾云澈的神殿,是他挥洒创造力的宇宙。
门外,是知晏全部的世界,是一个刚刚意识到自己拥有了灵魂,却发现这灵魂无人接收的、孤独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