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越之我回红楼做贾琏了 > 第24章 石呆子献扇助元春 贾琏王宫听天籁

第一节

听到林之孝低声禀报石呆子求见,贾琏想了想,说:“传他上来。”

不一会,林之孝带着石呆子上来。

石呆子穿着件半旧的青布长衫,手中拿着一个大布袋,头发凌乱,脸上带着几分疲惫,却眼神坚定。上得楼来,一见贾琏,跪下磕头行礼:“小人见过贾二爷。”,然后又向坐着的三宝太监磕了一个头:“见过大人”。

贾琏起身走过来,扶起他:“石先生,你怎么会在这里?”

石呆子的眼圈瞬间红了,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小人来泉州有三个多月了。小人的案子,多亏了二爷派旺儿去臬司府打点,臬司大人重审后,判草民无罪,贾雨村也被革了职,押解回京问罪了。后来草民听说二爷要来泉州,专门从苏州赶来,但可惜没见着大人,扑了个空,正没着落处,泉州商号的伙计说,二爷对泉州的客商格外着紧,不用隔三几个月,都会来泉州巡视一趟,所以小人就索性在泉州守着,平时就帮着码头搬运的伙计干点活换个馒头,听码头的伙计说二爷要出使琉球,我特意赶来,想给二爷送行,也是道别。这次见到了二爷,我就可以放心去了”

贾琏心里感到酸涩,又带着几分愧疚:“都是我连累了你。若不是我父亲要你的扇子,你也不会遭此横祸。”

“二爷言重了。”石呆子摇摇头,“小人虽然呆,但小人不瞎。小人知道,二爷是个好人,一直想救我。这次能沉冤得雪,全靠二爷的打救。”

说完,看了一下在酒席桌主座上坐着不动,一直保持笑容,只静静看着他说话的三宝太监,石呆子欲言又止。

贾琏说道:“这位郑大人是我的生死之交,和我是一体的,有什么事,你但说无妨。”

石呆子又跪下向三宝磕了一个头。

三宝温和地笑着说:“先生不必多礼。起来说话。”

石呆子也不起来,淡淡的说道:“小人这次来找二爷,是来送扇子的。”

贾琏一听,大惊道:“断断使不得!我是绝然不会收的。”

石呆子继续淡淡的说道:“我在苏州时,在城根下,听一个叫做苦瓜和尚的,疯疯癫癫的,说起一个‘怀璧其罪’的典故,我才醒悟过来。这扇子是我爹临终前塞给我的,他攥着我的手说‘石家就这一件念想,见它如见我’。我守了十年,每天都拿软布擦一遍,连扇面都舍不得沾半点灰,夏天再热也舍不得用它扇风,就怕把墨色吹淡了。我以为这是福气,是我爹留给我的念想,能让我觉得他还在我身边,可就是因为这把扇子,我差点死在牢里。”

石呆子擦擦眼泪,继续说:“以为我要死在牢里了,是二爷您派林管家去臬司府说情,还跟贾大老爷呛起来,为了救我,还挨了贾大老爷的狠狠的一顿毒打。我出来那天,看着天上的太阳,才知道什么叫‘福祸无常’——我以为的福气,是差点害死我的祸根;我以为的绝境,却因为您的大义,成了活路。”

他抬手抹了下眼角,动作快得像掸灰,没等贾琏接话,又说:“这次凭着不知道从哪得的运气,遇到有二爷救我,——可下次再惹祸,谁还能救我?我的德行太薄,承受不了大的福气。我就不配留着文徵明的真迹。我爹说‘不卖’,是怕我为了几块银子,就贱卖了他的念想,怕我没出息。但我爹没说不让我赠给好人。二爷是这个世上真正的义人,这扇子在您手里,才算没糟蹋,我爹在天有灵,肯定不会怪我。”

石呆子说到最后,语气中透着决绝:“我想好了,我给二爷送完扇子,我就去找一个没人知道的地方,租田,干活,不回京城了,也不去苏州了——我怕苏州有大老爷的眼线,会给二爷留祸根。二爷的救命之恩,我没本事,如果这辈子报不了,那就只能来世再报。”

说完,他伏下身,额头重重磕在青砖上——“咚”的一声闷响,第二声“咚”更实,额角瞬间红了。第三声落下时,血丝渗出来,他却没哼一声,没再说半句话,慢慢站起来,转身就往门外走。

海风裹着他的身影,脚步快而稳,始终没回头,最后融进码头的夜色里,像片终于寻到归处的旧纸,决绝得没留半点余地。

贾琏追到窗边,望着那道越来越小的背影,手里还攥着没送出去的银子,心里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转身时,见三宝正看着桌上的蓝布包裹,眼神里带着了然。

“这石呆子,倒比许多读书人通透。”,三宝轻轻晃了晃里面的残酒,打破了寂静:“把‘福祸’二字看得分明。世人都盼着手里有宝贝,却忘了宝贝也挑人——就像农户守着金元宝,不是福气是祸端,没那个本事护,反被它拖累。”

贾琏坐下,指尖还留着扇骨的余温,闻言点头:“公公说得是。好东西,真不是人人都消受得起。”

“何止是字画。”三宝放下酒杯,好像为了舒缓一下空气里残留着的那几分决绝的沉郁,语气里带着几分调侃,“就说寻常百姓家,若是家境普通的汉子,娶了个太美的娇俏小娘子,本是喜事,可若是自己没本事养家,又护不住妻子,反倒容易招是非。咱家早年在泉州听说过一户人家,丈夫是个卖烧饼的,妻子生得貌若天仙,街坊里总有人嚼舌根,门前是非太多,丈夫为护妻子与人斗殴,被打断了腿,家里没了生计,最后妻子只能回娘家——你看,这美貌本是福气,可没对应的本事承载,就成了祸根。”

贾琏听得认真,想起府里那些捧着珍玩却不懂珍惜的管事,笑道:“可不是这个理?可见‘厚德载物’从来不是空话,德行、本事、福气,得三样齐了,才能守得住好东西。这古扇我父亲看了,就起了念,费尽心思去夺,结果也是一场空,可见这个古物,也不是区区荣国公可以承载的。”

三宝眼里闪过赞许,道:“二爷因为义救石呆子一命,而让扇子主人主动相赠,可见,二爷厚德,可以承载得起。”

贾琏摇头道:“不敢当。荣国公是在下的父亲,石呆子差点丢命是因他而起。我最多也就是减少一点贾家的作孽而已,何敢说恩?说起救人于必死的大恩和大德,公公应有更深切体会。”

三宝一听,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锦袋——里面是太后赏的兰草纹荷包:“二爷说的是,说起‘厚德’,当今世上,最有大德的,就是皇太后。当年我祖上也有人觊觎自己不该有之物,犯下弥天大罪,连累全族被族灭,那时我还是年幼,已在当诛之列,行刑之前,太后不惜得罪众多勋贵,把我性命救下,并悉心抚养,当我如义子,并交心信任,让我自幼侍从皇上,恩宠有加。太后不但对我有救命之恩,还有知遇之恩,在我看来,的确只有太后这样的大德之人,才担得起‘太后’的尊位。”

贾琏心里一动,顺势双手奉起桌上的蓝布包裹:“公公说的是。想来自古以来,平民百姓无意得到了过重的宝物、因自身福薄而献宝圣人,那也是应有之义。更何况下官身负圣恩,又是皇亲呢?下官荣国公世子,贤德贵妃之兄,算来也是帝王亲家,作为皇亲国戚的后辈小子,无意中碰到了一个古玩,德薄而无福消受,因而借花献佛,献宝予太后皇太后,想来也不算唐突。因此,那这扇子献给太后,最是适合。下官恭请公公转呈,再合适不过。石先生把扇子赠我,是念着我救他的情分;我把扇子献给太后,是知道只有她老人家的大德,才配得上这人间真迹,才不算辜负石先生那三个响头。”

三宝想了一下,起身躬身接过,笑道:“二爷请放心。我定当办妥。”

贾琏端起酒杯,与三宝碰了碰:“物得其所用,情分得其周全,实在是人间至乐。”

三宝太监一口饮尽杯中酒:“二爷是个好汉子。”

阁外的海浪声渐渐柔和,华灯初上,映着两人的身影。之前空气里的沉郁,也在柔柔的海风中渐渐飘散。

第二节

船队航行到了第七日中午时分,就接近到了那霸港。

护送贾琏的水师指挥使汪千户,在甲板上见贾琏过来,便笑着递过一个西洋望远镜:“世子大人,这玩意儿叫‘千里镜’,能瞅见十里外的岛子,您试试。”

贾琏接过望远镜,凑到眼前,远处的琉球岛轮廓渐渐清晰——岛上的棕榈树像细小的绿针,扎在碧蓝的海面上;那霸港的码头挤满了人,红色的纱帽在人群中格外显眼,显然是琉球王派来的迎接队伍。他放下望远镜,心里满是新奇——这是他穿越到红楼后,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海外”的辽阔,比书中描写的更震撼。

码头早已铺好了红色的毡毯,从岸边一直铺到栈桥;琉球王派来的长史郑久,身着红色纱帽圆领袍,腰间系着玉带,见宝船靠岸,便快步上前,对着贾琏躬身行礼,用生硬的汉语道:“琉球国世子府长史郑久,恭迎天朝天使!国王陛下已在王宫备下‘山海宴’,等候天使驾临。”

贾琏在水师指挥使汪千户等随从簇拥下,下船之后坐上琉球特有的“驾笼”——用青竹编织的轿子,四周挂着淡紫色的轻纱,由四个身着彩色短打的轿夫抬着,走在铺着珊瑚石的路上。沿途的琉球民居多是茅草屋顶,墙壁用珊瑚石砌成,泛着淡红的光;路边的小贩摆着摊位,卖着新鲜的海产和水果,见驾笼经过,都纷纷跪下行礼,嘴里说着“天使安”,虽带着口音,却满是恭敬。

琉球王宫建在半山腰,宫殿的屋顶用红色瓦片铺成,屋檐下挂着贝壳串成的风铃,风一吹,发出“叮铃”的声响,像极了红楼里元宵时的铃铛声。王宫正殿的柱子上雕刻着龙纹,却比大明王宫的龙纹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灵动;殿内的地面铺着打磨光滑的珊瑚石地砖,泛着淡淡的红光;琉球王坐在上首的宝座上,身着黄色锦袍,上面绣着海浪纹,见贾琏等人进来,便起身相迎,双手合十道:“欢迎天朝天使!一路辛苦,寡人已备下薄宴,为天使接风。”

传旨仪式按天朝礼制进行。贾琏手持圣旨,站在殿中,声音洪亮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琉球国王忠顺朝廷,恪守藩属之礼,今世子已成年,特册封为琉球王世子,赐绸缎百匹、官窑瓷器五十件。望尔等永遵天朝法度,睦邻友邦,共享太平。钦此!”

琉球王和世子连忙跪下接旨,双手高举过头顶,声音带着激动:“臣琉球国王(世子)谢天朝皇帝恩典!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仪式结束后,宴席在偏殿举行。殿内摆着十二张桌子,每张桌子上都铺着白色的桌布,上面摆放着银质餐具和琉璃杯——琉璃杯是西洋货,杯壁上刻着细小的花纹,在烛光下泛着微光。宴席的菜肴以海产为主:清蒸龙虾个头比京城的河蟹还大,虾肉雪白;红烧夜光螺用的是本地特产,肉质鲜嫩,晚上还能发出淡蓝的光;还有一道“海菜汤”,用海带、紫菜和虾仁熬制,鲜得让人舌尖发麻。

酒过三巡,琉球王拍了拍手,殿外走进一队乐师。为首的是个白发老者,身着白色长袍,手里抱着一把琵琶,琴弦是用蚕丝做的,泛着珍珠般的光;后面跟着几个乐师,手持古筝、竹笛,还有两个身着彩色纱裙的琉球女子,手里拿着羽毛扇,站在殿中央,对着贾琏屈膝行礼。

“天朝天使远道而来,寡人无以为敬,特献上《唐船》一曲。”琉球王笑着道,眼神里带着几分自豪,“此曲讲述的是天朝商船往来琉球的故事,里面还有一段新创作的副曲,灵感来自天朝的诗文,还请天使品鉴。”

乐声响起,琵琶的旋律带着航海的壮阔,古筝的音色如海浪起伏,竹笛的清越似海风穿帆。两个女子随着音乐起舞,羽毛扇在灯光下划出优美的弧线,扇面上画着唐船破浪的图案,与殿外的海景相映成趣。贾琏听得入神,手指无意识地跟着节奏轻叩桌面,忽然,歌词传入耳中:

“美舶逐潮起,

妙曲渡沧溟。

绝域通汉家,

伦常系中华。”

“美妙绝伦……”贾琏的指尖猛地一顿,端着酒杯的手微微颤抖,杯中的酒液晃出细碎的涟漪——这四句歌词,竟是“美妙绝伦”的藏头诗!每一句的首字连起来,正是他苦苦寻找的下一个蒂蕬猫咒语!他强装镇定,目光扫过那白发乐师,见老者正专注地弹奏琵琶,手指在琴弦上灵活移动,脸上没有任何异常,只有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沧桑。

他悄悄用指甲在掌心刻下这四句歌词,指尖传来的刺痛让他保持清醒——这里是琉球王宫,人多眼杂,绝不能暴露自己的异样。贾琏端起酒杯,对着琉球王举了举,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笑容:“感谢大王的美意!此曲旋律壮阔,歌词雅致,既写出了唐船往来的豪情,又体现了琉球与天朝的情谊,实在是佳作!尤其是副曲这四句,意境深远,让人过耳不忘。”

琉球王大喜,连忙让乐师再奏一遍。这次,贾琏听得更仔细,确认每一句都与“美妙绝伦”的藏头吻合,且歌词的意境与《唐船》的主题完美融合——“美舶逐潮起”写唐船的壮美,“妙曲渡沧溟”写音乐的穿透力,“绝域通汉家”写天朝与琉球的礼仪往来,“伦常系中华”写两国的伦理情谊和琉球对中华的归心,句句不离“航海”与“交好”,若不是他熟悉咒语,绝不会察觉其中的玄机。

贾琏心里满是疑惑——这咒语为何会出现在琉球的歌曲里?是巧合,还是冥冥中安排?

他想起现实中寻找蒂蕬猫的线索:这红楼世界的咒语,与现实里的蒂蕬猫,或许有着更深的联系,而他,正一步步靠近真相。

第三节

一个月后,宝船缓缓驶入泉州港。

一到泉州码头,三宝太监已经带领当地官员,满脸笑容的在码头列队恭候,水师指挥使汪千户一见三宝,马上跪下请安,然后迅速跑到三宝太监耳边耳语几句。听完汪千户的耳语,三宝太监的笑容几乎丝毫不变,只轻声说了句:“知道了。回去再说。”

接风洗尘的大型宴会上,三宝太监举杯祝酒,祝贺荣国公世子完满完成出使任务,声音洪亮却温和:“今日能为贾二爷接风,实乃幸事。二爷此次出使琉球,不负圣上嘱托——宣旨时礼仪周全,尽显天朝威仪;与琉球王论及海贸,又能妥帖应对,连琉球世子都赞‘天朝使者懂礼识趣’,刚汪千户跟我说了,世子这次,差事办得漂亮!”

贾琏起身躬身:“全赖公公沿途指点,及圣上与太后的庇佑,晚辈不敢居功。”

“世子过谦了。”郑和笑着摆手,话锋一转,眼底添了几分暖意,“还有桩喜事要告知世子——那日我回京后,亲自将世子的献礼呈给太后娘娘。太后见了,很是喜欢世子这份心意,还特意召见贤德贵妃,让贵妃一同欣赏呢。太后娘娘让奴才告知世子,太后知道了世子的孝心。”

贾琏连忙道:“太后娘娘与贵妃娘娘喜欢,便是咱们贾家的福气!敬郑公公一杯,谢公公代为转交的周全!多谢公公费心,也谢太后娘娘与贵妃娘娘的垂爱。”

三宝太监酒液入喉,笑意更深:“今日大喜,咱们共饮此杯,祝贾家顺遂,祝天朝海晏河清!”

满座众人纷纷举杯响应,酒杯碰撞的脆响与笑声交织,烛火映着每个人的笑脸,将接风宴的热闹推向了**。贾琏望着眼前的景象,想起石呆子决绝离去的背影,压在心里很久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那把扇子不仅得了太后的喜爱,让这份“厚德载物”的情分落在了实处。

次日,三宝太监因在泉州还有公事在身,未能送别贾琏,但特意派出汪千户护送贾琏回京。

第四节

一路无话,汪千户一到京城即刻向贾琏拱手施礼作别,然后策马飞奔向皇宫方向而去。贾琏回到礼部复命,并完成使节文书和回礼贡品单交接之后,也心急回家,一出礼部大院,贾琏车子也不坐,马上带着两个随从,骑马飞奔赶回荣国府。

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春风得意马蹄疾,此番贾琏心情大好——此次出使琉球,不仅圆满完成宣旨使命,还寻得了下一个蒂蕬猫咒语。快马抵达荣国府时,已是黄昏。府门口早已挂起红灯笼,凤姐和平儿早已站在门口!

贾琏责怪凤姐大着肚子还站在门口受风,让平儿先扶着回西跨院歇息,然后向贾母、贾政、王夫人、贾赦请安汇报此次经泉州出使琉球的经历,尤其是禀报了元春娘娘受皇太后召见的喜事。

贾母和贾政、王夫人大喜过望,齐声夸奖贾琏“中用”。只有贾赦冷笑着说:“你不就是在拐着弯嗤笑我缺德吗?你这个逆子。”贾琏连忙跪下说绝无此意,贾琏元春受太后召见,这是贾家的喜事,对贾家所有人都有好处。贾赦说不出什么话来,把贾琏赶出书房。

而西跨院的正厅里,早已摆好了宴席:贾琏最爱吃的糖醋鲤鱼,最是色泽红亮,汤汁浓稠,令人见之垂涎三尺;水晶肘子切得厚薄均匀,裹着透亮的冻;还有两碟清炒时蔬,一碟嫩笋,一碟豆苗,照例全都是按他的口味准备的。

“二爷,您先喝杯酒解解乏。”平儿给贾琏斟上酒,“这次出使琉球,定遇到不少新鲜事吧?快给我们说说。”

“好!”贾琏笑着喝了口酒,等温热的美酒顺着喉咙滑下去后,他便从泉州登船说起,讲到琉球的珊瑚石民居、驾笼轿子,讲到王宫的宴席、《唐船》曲,却刻意避开了咒语的事——这涉及穿越的秘密,不能让凤姐和平儿知道。

“那琉球的海产,真有你说的那么大?”凤姐好奇地问,给贾琏夹了块鲤鱼,“比咱们京城的河鱼还鲜?”

“可不是嘛!”贾琏笑着道,“那龙虾个头比我的胳膊还粗,虾肉雪白,蘸着醋吃,鲜得能掉眉毛。还有那夜光螺,晚上会发光,煮出来的汤,鲜得让人想把舌头吞下去。”

凤姐拿起酒壶,给贾琏和自己都满上:“这次出使圆满完成,圣上定有赏赐。咱们得好好庆贺一下,我只能喝一杯,你呢……”学着贾琏的口气说:“来来来,喝了这杯,还有三杯~~”

贾琏大笑着应道:“好!不醉不归!”

王熙凤斜着眼看平儿,说:“小蹄子今儿个还没喝吧?怎么脸都红到耳根了。”

平儿又急又气,脸更红了:“奶奶又取笑我……这不是屋里暖,闷得慌嘛。”

凤姐笑着摸了摸孕后显怀的肚子,靠在软枕上直叹气:“我如今是个累赘,夜里翻个身都费劲,也顾不上陪你二爷。平儿,你今夜就去伺候二爷歇着——总不能让他独守空房,传出去倒说我这个当家主母苛待通房,连未来的爹都委屈着。”

贾琏差点把口里的酒全部喷出来:“我……书房里织锦坊还有两本账没看呢。”

“账哪有你身子金贵?”凤姐挑眉,故意板起脸,“平儿是正经通房,伺候你本就天经地义。你要是推三阻四,倒显得你嫌弃她,或是嫌我多事了。”

贾琏被这话堵得没辙,突然瞥见桌案上剩的半坛女儿红,急中生智:“不是说喝了这杯,还有三杯嘛~~我还没喝尽兴呢!平儿给我上酒!”

心里道:“完蛋!这次真是不醉不归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