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穿越之兽神竟是我自己 > 第6章 木耳

穿越之兽神竟是我自己 第6章 木耳

作者:M美希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10-22 18:34:15 来源:文学城

送走了烈一行人,时文将洞外收拾妥当。见天色尚存些许微光,他便抓紧时间,将剩下的野猪肉进行处理。他在肉块上仔细抹匀了些盐巴,又去附近砍来几根粗细适中的小树。在洞口的下风处搭起一个稳固的支撑架,将腌好的肉块一一挂上。

随后,他在架下生起一堆篝火,并特意采集来大量新鲜的湿树叶,厚厚地覆盖在火堆之上。霎时间,带着清冽草木香的白色烟雾袅袅升起,开始缓慢地熏制肉块。

他记得,若用果木或柏树枝来熏,风味会更佳,但这附近一时也难找到,就先这么凑合着熏上,能保存才是硬道理。

随后,他在洞口附近又生起一堆篝火,将火焰拨得更旺。跳跃的火光顿时驱散了洞口的黑暗,提供了充足的照明。他拿出烈送来的柔软兽皮和一把小巧锋利的骨刀,准备着手为自己制作一身新衣裳。

这几天来,他一直只有身上这一套衣服。每晚清洗后,都得仔细地将它晾在洞外,指望夜风和次日阳光能将其晾干,第二天才能再度穿上。

外出活动时,他无时无刻不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勾挂或拉扯,就会让这唯一的衣物撕裂破损——那他将面临裸奔的窘境。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实在令他受够了。

因此,一拿到这些兽皮,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规划如何为自己缝制一套结实耐用的新衣物。

他借着明亮的火光,仔细地比划着兽皮的大小,用尖锐的石片或炭块在皮子内里划出简单的切割标记。脑海中回忆着衣服的基本结构,思考着如何用这最原始的工具和材料,尽可能复刻出合身且便于活动的款式。

他先将一块小的兽皮按条状,切了几小条用来当缝衣服的线,然后对照着划好的标记裁切,用骨刀在兽皮上开孔,最后用小条的兽皮固定绑好,一件短袖上衣就做好了,下半身他就没做裤子了,给自己做了条短裤,然后按照烈他们的样式,又给自己裁了条兽皮裙。

做好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带着新衣服去河边洗澡。

微风吹过,初次穿上兽皮裙时他还感到些许局促与尴尬。但四野无人,唯有风声与水声,加上皮裙带来的意外凉爽,很快便吹散了那点不自在。不过片刻功夫,他便已全然适应了这身的新装扮。

第二天起床后,他先去看了昨晚熏的腊肉,又添了点柴接着熏,还把昨晚收回来的笋搬出来晒。

紧接着石锅里加水,放了些板栗煮上,趁着煮板栗的时间,他去洗了脸漱了口。

洗漱完吃了几个板栗后,他带上剩下的板栗,提上小篮子出门了,这次他走了跟昨天相反的反向。

沿着山洞附近的河流往上走,那边的山不像他现在住的山,都是石头,所以应该能找到的东西更多一些。

果然,刚走了半个多时辰,就在河边看到了大片的水芹菜,隐约还看到了隐藏在水芹菜中的几株紫苏,不过他没急着去摘,而是继续往前走,到了山脚下,他就在附近找到了一些冬寒菜和一些野葱。

冬寒菜鲜嫩清甜,营养丰富,不管是清炒或者打汤味道都是很不错的,至于那些意外发现的野葱,他则处理得更为精细——因为没有带锄头,他便拿出骨刀插到土里,松了松土后,小心翼翼地连根拔起,准备移植到山洞对面那片他特意保留的苎麻地旁。

说起那片苎麻,还是他刚到此地时的“功臣”。当初为了制作洞口那扇简陋的门,啥工具都没有,为了做洞门,他全靠徒手薅,之后洗去泥土,剥了皮取其杆,编制成了门。后来编织簸箕、篮子等物,也全靠这些去掉叶子的苎麻杆。结果洞口这一片的苎麻都快被他薅秃了一大片,正好空出地方来种点别的。

昨天烈他们送了锄头过来,正好今天回去把地翻一下,把野葱种上。

他还看到了鱼腥草,不过接受不了那个味道,现在也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且也没带锄头出来,就没有采了。

他接着往山上走,越往上好东西就越多,这趟行程简直变成了一场收获累累的寻宝游戏。两个篮子很快就被各种野菜、野果塞得毫无缝隙。就在时文琢磨着要不要用衣服打个包袱时,他猛地发现路边灌木丛里藏着一根烂木头,上面竟然长满了黑乎乎、肉嘟嘟的木耳!

他赶紧小心翼翼地拨开树丛,准备把这根长满了“惊喜”的枯木给拖出来,又是拉又是抬,费了老鼻子劲,才把这根沉得要命的大家伙从灌木丛里弄出来。

等到这东西完全暴露在眼前,时文都惊呆了:“好家伙!这哪是木头,这简直是木耳的老家!”这根倒木巨大无比,长得离谱—□□米长,也宽得惊人—两三米宽。上面生长的木耳肥硕得不像话,个个都有巴掌那么大。

看着这前所未有的巨大收获,时文在欣喜之余,也不由得感到一阵“绝望”——这得摘到什么时候去?光是采摘这些木耳就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带过来两只藤篮早已装满了野菜,不堪重负了,而这满树的木耳又绝不能舍弃。时文当机立断,满山遍野地去寻找合适的藤蔓,手脚麻利地编成了一个结实的大网兜。为了防止在搬运途中木耳掉落,还不忘采来了一些宽厚的大树叶,在网兜内里细致地垫了一层。

准备工作就绪,他这才开始专心采摘。那些木耳肥厚异常,入手冰凉滑腻,几乎不费什么力气便能轻松摘下。然而,这棵枯木的产出实在远超预期,才堪堪摘了一半,新编的网兜便被塞得鼓鼓囊囊,沉甸甸地提在手里,分量惊人。

望着枯木上依然密密麻麻的木耳,心里又是满足又是发愁。这真是甜蜜的负担!他迅速做出了决断:贪多嚼不烂,先把这些稳稳当当地送回去,再返回来采摘。

来回奔波了两趟后,他终于将整根枯木上的木耳全部采摘完了。此刻的他已是精疲力竭,浑身瘫软。

顶着炎炎烈日在山路上来回跋涉,回到家时不仅汗流浃背,更是气喘如牛。他几乎是拖着脚步挪进山洞的,双腿沉重得像是灌了铅。汗水早已浸透了他的衣衫,他顾不得其他,靠在洞口的石壁上休息。

过了好半晌,那擂鼓般的心跳才渐渐平息,过度使用的肌肉仍在一阵阵发酸发胀。虽然身体极度疲惫,但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战利品,他嘴角扬起了一个笑容,那份充实与满足感又让这一切辛苦都显得值得。

这刚采摘下来的新鲜木耳虽好,却天生带有一种微弱的毒素(卟啉类物质),若是贪图鲜嫩直接食用,很容易中毒。必须经过妥善处理--要么就焯水后晒干,要么直接晒干后再泡发,才能变成安全可口的美食。

时文也知道这一点,休息好后,立刻开始着手处理这批木耳。“这么多,焯水是来不及了,”他盘算着,“还是直接摊开晒干最省事,虽然耗时久一点,但最稳妥。”

家里簸箕也不够用了,他就直接在平地上铺了几片大叶子,洗都没洗就把木耳往上倒,反正最近都是大太阳,晒个几天就干了,大不了泡发吃的时候多洗几遍。

来回跋涉了这么远的山路,又高强度地奔波了两趟,早上吃的跟中午带去的板栗早就消化没了。此刻,他只觉得腹中空空如也,饿得前胸贴后背,肚子甚至咕噜咕噜的想起了打鼓声。

他强打着精神,走到火塘边,熟练地用猪油煎了两个鸡蛋。待蛋液边缘泛起焦黄,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时,他立刻倒入清水。水沸之后,随手便将刚才在河边洗净、还沾着水珠的冬寒菜揪成几段扔进锅里,再撒上一点盐调味。

一锅简单滚烫的冬寒菜蛋花汤便完成了。这虽然只是一顿临时糊弄的午餐,但在筋疲力尽、饥肠辘辘之时,却显得无比及时和美味。

吃完饭后,虽然时间早已过了午时很久,但他还是回到洞里歇了个午觉,醒来后,神清气爽,体力也恢复了大半。

他想起早先的计划,便拿起锄头,走到山洞对面那片之前因拔除苎麻而空出的土地上,仔细地将土壤翻松整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带回来的野葱一棵棵栽种下去,又特意去河边打了水,细细浇灌,盼望着它们能在此落地生根。

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分了几次将所有的野菜、野果搬运到河畔,清洗干净后,在洞口架起锅烧开一大锅水,将洗净的野菜分批进行焯水,然后挂到树枝上进行晾晒,整个流程有条不紊。

只是这来来回回折腾,又是一头大汗,衣服和身体都散发着难闻的酸臭味。他实在受不了,干脆拿着衣服去河里彻底洗了个澡。

洗完澡回来,感觉浑身清爽,脑子也清晰多了。他立刻想到今天摘木耳时篮子不够用的尴尬,觉得必须编一个更大的背篓,否则以后遇到好东西也根本带不回来。

而且随着他日日出门,带回来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簸箕也不够用了,还要编几个簸箕,这么一想,他又起身拿着那把大骨刀去苎麻地里割了几捆苎麻回来。

他坐在干燥的草垫上,双腿盘起,身边堆放着下午刚收割回来的苎麻。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特有的清新气息,混合着洞外传来的泥土芬芳。

他先拿起一根粗壮的苎麻杆,用骨刀熟练地在顶端划开一道口子,双手顺势向下撕扯,发出清脆的撕裂声。苎麻皮应声而分,露出内部洁白的纤维。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他却不急不躁。

他之所以精通这些编织的手艺,全得益于小时候的耳濡目染。他的叔爷是乡里有名的篾匠,每次放学回家,他总能看到老人家坐在堂屋门口,就着夕阳的余晖,熟练地将竹子劈成细篾,手指翻飞间,各种箩筐、簸箕、篮子便渐渐成型。

他常常搬个小板凳坐在一旁,看得入迷,有时也会凑上去搭把手,递个工具,或是学着编些简单的花样。那些午后温暖的记忆,连同这门谋生的手艺,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生命里。

编好背篓,材料也用得差不多了。他看天还没全黑,赶紧又去割了些苎麻回来,一口气把簸箕也编完了。这时天已彻底黑透。

忙完这一切,他心情颇好,晚餐也不再敷衍:切了熏肉和野葱一起炒,又单独炒了个冬寒菜,还煮了个几颗板栗当主食。

只见他惬意地坐在跳跃的篝火旁,橘红色的火光为他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他一手拿着刚剥出来的板栗仁,另一手熟练地用自制木筷夹起一撮野葱炒熏肉。吃得十分专注且满足,每一口都仿佛是无上的享受。

经过熏制的野猪肉,不仅褪尽了所有的腥气,更增添了一股独特而浓郁的木质焦香。肉质紧实而有嚼劲,肥瘦相间的部分在口中渗出咸香的油脂。再搭配上那股带着山野气息、微微辛辣的野葱,两种风味激烈碰撞,完美融合,形成了一种极其开胃、令人回味无穷的复合滋味,好吃得让他几乎停不下筷子。

最后吃到他撑的直打嗝也没吃完---石锅太大,他没把握好自己吃的量,炒多了………

只能拿了个碗把剩菜装好,用干净的树叶盖好,放到了山洞最里面-----这山洞差不多是被他当冰箱用了。

他将晾晒的野菜干等物悉数收回洞中,用篮子装好用过的碗筷,提着便向河边走去。

至于那个巨大的石锅,他则留在了原地——虽然被烈称作为“小锅”,但直径足有七八十公分,厚重无比,抬去河边清洗简直是项巨大的工程。他盘算着,等会儿洗完碗后,用石碗多舀些水回来,大致冲刷一番便算了。

这个费事的过程让他再次意识到一个问题:没有个像样的提水工具,实在太不方便了。每次取水都要来回跑上数趟,效率极低,而且确实不方便。

这样想着,他觉得明天还是不去找货了,先把这些必需品先准备好再说,毕竟,现有的食物储备尚能支撑一段时间,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将让未来的日子事半功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