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越后我在古代酿酒 > 第24章 风动糟起

穿越后我在古代酿酒 第24章 风动糟起

作者:艺江南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8 14:15:15 来源:文学城

三月的雨总带着股缠绵的劲儿,淅淅沥沥下了半旬,把糟香渡的青石板浸得发亮。沈砚之站在“沈记糟坊”的柜台后,指尖摩挲着账本上刚记下的数字,眉头却没舒展开——官府修粮道的消息传开后,镇上几家粮铺忽然一起涨了价,往日一贯钱能买的糙米,如今要多付二十文,照这个价钱算,这季新酒的成本要比去年高出近三成。

“沈掌柜,您要的三石糯米送来了。”门外传来伙计阿福的声音,伴随着湿漉漉的脚步声,两个挑夫扛着粮袋走进来,粗布短褂都被雨水打湿,贴在背上。沈砚之放下账本迎上去,伸手按了按粮袋,指尖触到颗粒饱满的糯米,心里却沉了沉——这是他托人从邻镇好不容易才买到的,即便如此,价钱也比上月贵了一成。

“辛苦二位了,阿福,去账房取工钱,再给两位师傅各包一包新炒的花生。”沈砚之招呼着,目光却落在巷口的方向。往日这个时辰,苏晚娘总会从这里经过,要么是去渡口送绣活,要么是来糟坊讨一勺新酿的米酒,可今日雨下得紧,巷子里连个人影都没有。

正想着,檐角忽然传来一阵轻响,一把油纸伞从雨幕中探出来,伞下露出苏晚娘的月白棉袍角,裙边沾了些泥点,显然是走得急了。“沈掌柜,你听说了吗?东头的张记粮铺把麦子价也涨了,说是后山修路要征粮,粮商们都在囤货呢。”她快步走进来,收起伞抖了抖上面的水珠,语气里带着几分急色,“我刚从渡口过来,听船家说,连下游的盐商也在传话,下个月盐价可能也要涨。”

沈砚之接过她手里的伞,顺手挂在门后的木钩上,转身从柜台后拿出个干净的瓷杯,倒了杯温热的米酒递过去:“先暖暖身子,我已经知道了。方才去查过账本,若是粮价一直这么涨,这季新酒要么得涨价,要么就得减少酿量。”

苏晚娘捧着瓷杯,指尖感受着酒液的温度,却没心思喝。她想起去年冬天,沈砚之为了让渡口的老人们能喝上便宜的年酒,自己缩衣节食,把糟坊的利润压到最低,如今若是涨价,那些靠打渔为生的人家恐怕就喝不起了;可若是减少酿量,糟坊的伙计们又要少挣工钱,这左右都是难。

“或许……或许咱们能想想别的法子?”苏晚娘放下瓷杯,眼睛忽然亮了亮,“我记得我娘说过,以前糟香渡有户人家酿酒,会在米里加些晒干的槐花,既能省些粮食,还能让酒带点清香味。咱们要不要试试?”

沈砚之闻言顿了顿,他倒没听过这种法子,不过槐花性温,若是处理得当,或许真能和米酒的醇香融合。他走到后院的酒窖门口,推开厚重的木门,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窖里整齐码着的酒坛上,还留着去年封坛时的红曲印。“倒是值得一试,不过槐花得选新鲜晒干的,还得挑没有虫蛀的,不然会影响酒的味道。”

“这个好办!”苏晚娘立刻接话,语气里满是雀跃,“我家后园种着两棵老槐树,每年春天都开得满树雪白,往年都是任它落了,今年正好可以摘来晒干。而且渡口的王婶、李伯家也有槐树,我去跟他们说一声,肯定能收不少。”

看着她眼里的光,沈砚之紧绷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些。他想起年前岁酒宴上,苏晚娘也是这样,在大家都为雪天路滑担心渡船安危时,她提议用稻草把渡口的石阶铺起来,既防滑又省钱。这个看似柔弱的姑娘,总能在困境里想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法子。

“那这事就麻烦你了,”沈砚之转身从窖里抱出一坛去年的陈酒,“这坛酒你带回去,让苏大娘尝尝,就当是谢她教的法子。另外,若是收槐花需要人手,随时来糟坊叫阿福他们去帮忙。”

苏晚娘接过酒坛,坛口的酒香混着雨气,让她心里暖暖的。“不用这么客气,咱们都是糟香渡的人,互相帮衬是应该的。”她抱着酒坛走到门口,又回头笑了笑,“明天我就去摘槐花,到时候再来跟你说进展。”

看着苏晚娘的油纸伞消失在雨幕中,沈砚之转身回到柜台后,重新拿起账本。窗外的雨还在下,可他心里的郁结却散了不少。他翻开账本的新一页,在上面写下“槐花”两个字,笔尖顿了顿,又添上“苏晚娘”三个字,随即又觉得不妥,连忙用墨点盖住,耳根却悄悄红了。

第二日天刚亮,苏晚娘就带着自家的竹篮去了后园。老槐树枝繁叶茂,雪白的槐花缀满枝头,风一吹,就像落了场细碎的雪,落在她的发间和衣襟上。她踮着脚,小心翼翼地摘着槐花,指尖被花瓣上的晨露打湿,却一点也不觉得冷。

“晚娘,你这是在摘槐花做啥呀?”隔壁的王婶提着菜篮路过,看见她在树下忙碌,便笑着问道。

苏晚娘直起身,擦了擦额角的汗,笑着回道:“王婶,我想摘些槐花晒干,沈掌柜说酿酒时加些槐花能省粮食,还能让酒更香。您家的槐树也开花了,要是您不介意,我也帮您摘些,到时候让沈掌柜给您送坛新酒尝尝。”

王婶一听,立刻乐了:“这有啥介意的!槐花留在树上也是落了,能派上用场再好不过。我这就回家拿竹篮,跟你一起摘。”

消息很快传开,渡口的李伯、西头的赵嫂都提着竹篮过来帮忙。大家一边摘槐花,一边聊着天,往日安静的后园顿时热闹起来。李伯还说起以前糟香渡的旧事,说几十年前有位老酿酒师傅,也试过用花果酿酒,酿出来的酒又香又甜,只是后来老师傅走了,这法子就没人记得了。

“说不定咱们这次用槐花酿酒,能把老法子找回来呢!”苏晚娘笑着说,手里的动作却没停。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她的脸上,映得她的笑容格外明亮。

到了傍晚,大家已经摘了满满十几竹篮槐花。苏晚娘把槐花分成几份,给王婶、李伯他们各送了些,剩下的则送到了糟坊。沈砚之正在后院晾晒酒糟,看见她提着竹篮过来,连忙放下手里的木耙迎上去。

“你看,今天摘了这么多槐花,都是新鲜的,应该够先用一阵子了。”苏晚娘掀开竹篮上的布,雪白的槐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让整个后院都弥漫着甜味。

沈砚之弯腰拿起一把槐花,放在鼻尖闻了闻,清香中带着一丝甜味,确实是上好的槐花。“辛苦你了,还有王婶他们,回头我让阿福把新酒给大家送过去。”他说着,转身从屋里拿出一块干净的粗布,“你先歇会儿,我把槐花摊开晾干,免得放久了坏了。”

苏晚娘也没闲着,帮着沈砚之把槐花均匀地铺在粗布上。夕阳透过院墙上的花窗,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晾晒的槐花上,像是撒了层金粉。檐下的燕子衔着泥飞过,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在为这温馨的场景添彩。

“对了,沈掌柜,”苏晚娘忽然想起件事,“李伯说几十年前有位老酿酒师傅用花果酿过酒,说不定还有别的法子能省粮食。我想明天去问问镇上的老人们,看看他们还记不记得别的方子,你觉得怎么样?”

沈砚之闻言,眼睛亮了亮:“这个主意好!老人们知道的旧事多,说不定真能找到别的法子。明天我跟你一起去,正好也能听听他们对新酒的想法。”

苏晚娘没想到他会主动提出一起去,心里顿时有些慌乱,指尖不小心碰到沈砚之的手,又连忙缩回来,低头看着地上的槐花,耳根悄悄红了。“好……好啊,那明天咱们就在渡口集合。”

沈砚之看着她泛红的耳根,嘴角忍不住牵起一抹浅笑,连忙移开目光,假装整理槐花:“嗯,明天我早点过来。”

夕阳渐渐落下,晚霞把糟香渡的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晾晒的槐花在风中轻轻晃动,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混着糟坊里的酒香,飘得很远很远。渡口的船哨声、巷子里的脚步声、孩子们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糟香渡最温暖的旋律。

沈砚之和苏晚娘并肩站在院墙边,看着远处的晚霞,谁也没有说话,却都觉得心里暖暖的。他们知道,接下来或许还会遇到粮价上涨的难题,或许酿酒的新法子还需要反复尝试,但只要他们互相帮衬,一起努力,就一定能渡过难关,让“沈记糟坊”的酒香,继续飘荡在糟香渡的每一个角落。

夜色渐深,糟坊的灯还亮着。沈砚之坐在灶房里,把晒干的槐花放进小陶罐里,仔细地封好口。苏晚娘已经回家了,临走时她还特意叮嘱,让他别忘了明天去渡口集合。他看着陶罐上贴着的“槐花”标签,想起白天她在槐树下的笑容,心里忽然觉得,这三月的风,好像比往年更暖了些。

他走到柜台后,拿起账本,在“槐花”两个字后面,又添上了“寻访老方子”几个字。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账本上,也落在他的脸上,映得他的眼神格外坚定。他知道,只要守住糟香渡的这份烟火气,守住身边这些互相帮衬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扛过去。而这坛即将用槐花酿造的新酒,不仅会带着槐花的清香,更会带着糟香渡人的心意,在这个春天,酿出最醇厚的味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