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越后我在古代酿酒 > 第10章 瓮声酒香

穿越后我在古代酿酒 第10章 瓮声酒香

作者:艺江南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7 05:34:37 来源:文学城

陶瓮落地的闷响在码头连成一片时,沈砚正蹲在最末一个陶瓮前,指尖划过瓮口细腻的釉色。这是南河窑场特有的“朱砂釉”,橙红底色里掺着星点白纹,盛酒时能衬得“金露糟”愈发清亮。王二柱扛着个陶瓮从他身边走过,粗声粗气地笑:“沈掌柜,您就放心吧!这瓮我挨个敲过,没一个漏的,比去年的还结实!”

沈砚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灰。晨光里,伙计们抬着陶瓮往槽坊走,木杠压在肩头发出轻微的“咯吱”声,陶瓮碰撞的“叮咚”声混着南河的流水声,倒像是支热闹的曲子。他刚要跟上,就见苏老九从船舱里拎出个布包,快步追上来:“沈掌柜,等会儿!这是下游船家托我带给你的,说是昨日清理浅滩时捡着的,看着像是你们槽坊的东西。”

布包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竟是块半旧的铜制酒牌,上面刻着“沈家槽坊”四个字,边缘还留着被水浸过的绿锈。沈砚心里一动——这是祖父在世时,给熟客打的酒牌,凭牌能在槽坊赊十坛酒,三年前渡头发大水,丢了十几块,没想到竟能找回来一块。他攥着酒牌,指腹摩挲着冰凉的铜面:“苏大哥,替我谢谢那位船家,改日我让伙计送两坛新酿过去。”

回到槽坊时,周先生已在晒场上摆好了笔墨纸砚。见沈砚进来,他连忙递过一张红纸:“沈掌柜,明日就是‘开窖试酿’的日子,按规矩得写张告示贴在渡头,让乡邻们来尝新酒。”

沈砚接过毛笔,饱蘸浓墨。红纸在晨光里泛着暖光,他落笔时忽然想起,去年写告示时,祖父还在一旁指点,说“金露糟”三个字要写得舒展些,才配得上酒的香气。笔尖在纸上划过,“开窖试酿”四个大字力透纸背,周先生在一旁点头:“沈掌柜的字,越来越有老掌柜的味道了。”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一阵马蹄声。沈砚抬头望去,见刘三福的随从牵着马站在门口,手里还拎着个食盒。那随从走上前,把食盒递过来:“沈掌柜,我家掌柜让我送些点心过来,说是昨日言语冲撞,赔个不是。”

沈砚没接食盒,目光落在随从腰间的刀上——那刀鞘是黑檀木的,和上次在渡头见到的不一样。他笑了笑:“替我谢过刘掌柜,点心就不必了,沈家槽坊小门小户,消受不起。”

随从脸色变了变,放下食盒转身就走。王二柱凑过来,踢了踢食盒:“沈掌柜,这刘三福准没安好心,说不定点心里有毒!”

“别胡说,”沈砚打开食盒,里面是一碟精致的桂花糕,香气扑鼻,“他要是想害我,不会用这么笨的法子。只是这‘赔罪’,怕是想探探咱们槽坊的动静。”他拿起一块桂花糕,掰了一半递给王二柱:“你尝尝,要是没事,就分给伙计们当点心。”

王二柱咬了口桂花糕,眼睛一亮:“好吃!比渡头茶馆的还甜!”

沈砚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模样,心里却没放松。刘三福昨日放了狠话,今日又突然送点心,定是在打别的主意。他转身往窖池走,刚到后院,就听见窖池里传来“滴答”声。走近一看,周先生正拿着个木勺,往窖池里洒着什么,水珠落在松针上,溅起细小的水花。

“周先生,你在做什么?”沈砚问道。

周先生直起腰,手里的木勺还滴着水:“这是渡头的井水,加了些晒干的水芹花,按老掌柜的规矩,开窖前三天,得往窖池里洒些,能让酒糟的香气更浓。”他指了指窖池里的酒糟,“您瞧,这酒糟已经发得差不多了,明日开窖,定能酿出最好的‘金露糟’。”

沈砚蹲下身,拨开松针,里面的酒糟呈琥珀色,捏起来软软的,凑近闻,有股清甜的香气,比往年的还要浓。他心里松了口气,刚要起身,就听见院门外传来一阵喧哗。王二柱跑进来,喘着气道:“沈掌柜,不好了!渡头的李三郎说,他昨日在下游看见刘三福的人,往南河的水里倒东西,像是石灰!”

沈砚心里一沉。南河的水是槽坊酿酒的命脉,若是水被污染了,不仅明日的试酿要泡汤,以后的生意也做不成了。他快步往外走,刚到门口,就见里正李大爷带着几个乡邻匆匆赶来,手里还拎着个水桶:“砚小子,你快看看!这是刚从南河打上来的水,浑得很,还有股怪味!”

沈砚接过水桶,里面的水呈淡黄色,凑近闻,有股淡淡的石灰味。他心里发凉——石灰会改变水的酸碱度,用这样的水酿酒,酒糟会变酸,酿出来的酒也会发苦。他抬头望向南河的方向,水面泛着浑浊的光,往日清亮的河水,如今竟像蒙了层雾。

“李大爷,您知道刘三福的人往哪里倒的石灰吗?”沈砚问道。

李大爷皱着眉:“李三郎说,是在下游的芦苇荡那边,离咱们槽坊的取水口不远。这刘三福,真是丧良心!”

沈砚放下水桶,转身对周先生说:“你赶紧让伙计们把库房里的水缸都装满,用之前存的井水,千万别用南河的水。另外,你去渡头的药铺,买些明矾回来,试试能不能把河里的水澄清。”

周先生应了声,快步跑走了。李大爷叹了口气:“砚小子,这明矾怕是不管用,石灰水浑得很,澄清了也有怪味。要不,咱们去报官吧?”

“报官来不及了,”沈砚摇头,“明日就要开窖试酿,官府来查案,少说也得两三天,耽误了试酿,乡邻们该失望了。”他忽然想起,祖父在世时,曾说过糟香渡后山有口泉眼,水清甜甘冽,只是位置偏僻,很少有人去。“李大爷,您知道后山的泉眼在哪里吗?”

李大爷眼睛一亮:“你说的是‘玉露泉’?知道!就在后山的松树林里,我年轻时经常去那里挑水。只是那泉眼的水不多,一天只能挑个十几桶,够不够酿酒用?”

“够了,”沈砚松了口气,“明日试酿只需要五十桶水,咱们多派些人去挑,应该能凑够。”他转身对王二柱说:“你带几个伙计,拿上水桶和扁担,现在就去后山找泉眼,先挑些水回来,让周先生试试水质。”

王二柱应了声,带着几个伙计匆匆往后山走。李大爷拍了拍沈砚的肩膀:“砚小子,你别担心,咱们糟香渡的人都帮你。我这就去喊些乡邻,明日一早去后山挑水,保证不耽误试酿。”

沈砚看着李大爷远去的背影,心里暖暖的。他想起昨日刘三福说的“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以后的日子恐怕不好过”,可现在看来,只要有乡邻们帮忙,再大的麻烦也能解决。他转身回槽坊,刚到账房,就见周先生拿着个瓷碗走进来,碗里装着清澈的水:“沈掌柜,这是王二柱从后山泉眼挑回来的水,您尝尝,比南河的水还甜!”

沈砚接过瓷碗,喝了一口。泉水清甜爽口,还带着股淡淡的松针香,比他想象的还要好。他放下瓷碗,脸上露出笑容:“太好了!明日的试酿,就用这泉眼的水。”

周先生也笑了:“我就说,天无绝人之路。那刘三福想坏咱们的事,没那么容易!”

傍晚时分,后山的泉水已挑回了三十多桶,整齐地摆放在库房里。伙计们累得满头大汗,却没人抱怨,王二柱擦着汗说:“沈掌柜,明日一早,咱们再去挑二十桶,保证够试酿用。”

沈砚点了点头,走到晒场上。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陶瓮上,泛着温暖的光。远处传来乡邻们的说笑声,有人扛着扁担往后山走,说是要帮着挑水。他忽然觉得,这“金露糟”的香气,不仅来自酒糟和水,更来自糟香渡的人情。

夜里,沈砚躺在床上,却没睡着。他想起刘三福的所作所为,心里明白,这次的事不会就这么算了。刘三福既然能往河里倒石灰,说不定还会有别的手段。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月光。月光洒在窖池上,松针在夜里泛着微光,仿佛在守护着里面的酒糟。

他轻轻推开窗,风里带着酒糟的香气,还有一丝淡淡的桂花味。明日就是开窖试酿的日子,他知道,只要守住这手艺,守住这人心,沈家槽坊的酒香,就会一直飘在糟香渡的风里。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槽坊里就热闹起来。乡邻们扛着扁担,提着水桶,往后山的泉眼走去,脚步声和说笑声在晨雾里回荡。沈砚站在窖池前,看着周先生打开窖池的盖子。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比往年的还要浓。伙计们拿着木勺,小心翼翼地把酒糟舀出来,倒进铺着纱布的陶瓮里。

阳光渐渐升起,渡头的人越来越多。乡邻们围在槽坊门口,等着尝新酿的“金露糟”。王二柱提着个酒坛,走到门口,给每个人都倒了一碗。酒液呈琥珀色,在碗里泛着光,喝一口,清甜爽口,还有股淡淡的泉香,众人都赞不绝口。

“这酒比去年的还好喝!”

“不愧是沈家槽坊的‘金露糟’!”

“沈掌柜,明年我还要来尝新酒!”

沈砚站在人群里,听着乡邻们的夸赞,心里暖暖的。他抬头望去,见刘三福站在不远处的茶馆门口,脸色难看。沈砚笑了笑,拿起一碗酒,朝他走过去:“刘掌柜,要不要尝尝我家的新酒?”

刘三福盯着他手里的酒碗,冷哼一声,转身走了。沈砚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明白,这场较量还没结束。但他不怕,因为他有糟香渡的乡邻,有祖传的手艺,还有这口清甜的泉眼。

他回到槽坊,看着伙计们忙着酿酒,陶瓮碰撞的“叮咚”声,酒糟发酵的“滋滋”声,还有乡邻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最美的曲子。沈砚知道,沈家槽坊的故事,还会继续,而这糟香渡的酒香,也会一直飘下去,飘向更远的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