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越第一刀先刀x皇帝 > 第48章 走符合大宋国情的发展道路!

林薇领着阿卯师徒踏入工部衙署时,工部侍郎吴安持早已得了消息,迎在门厅。

他是已故宰相吴充之子,亦是王安石的女婿,与蔡卞算是连襟,之前在朝堂上与林薇也有过几次接触,算得上相熟。

“郡主今日莅临,工部蓬荜生辉。”吴侍郎笑着拱手,随即引荐身旁一位面容清癯、目光炯炯的老者,“这位是李常李尚书。”

李尚书微微颔首,“郡主所言事物,蔡相公已简略提及,此奇物可利民生,不知具体为何?”

林薇便又将火柴之事简明扼要地说了一遍,最后侧身让出身后的阿卯师徒:“此物能成,全赖军器监这两位师傅巧手。今日特地带他们过来,以备垂询。”

阿卯的师傅何作头何曾见过这等阵仗,面对尚书、侍郎、相公,腿肚子都有些发软,战战兢兢地回话:“回、回诸位相公的话…小、小人只是按郡主提点,带着小徒瞎琢磨…全赖郡主指点,小徒阿卯脑子活络,肯下功夫,这、这才侥幸制了出来……如今还有些小毛病,燃得不久,有点味儿,我、我们还在想法子改进……”

他话语朴实,甚至有些语无伦次,将功劳全推给了林薇和阿卯,只字不提自己的辛苦。

林薇听得暗自扶额摇头,这汇报也太实诚了,在上司面前岂能光说缺点?

她赶紧接过话头,笑道:“李尚书,蔡相公,吴侍郎,纸上谈兵终觉浅。不如我们寻个宽敞明亮,最好能现场演示的地方?比如工部衙内是否有厨房或者专司试验的工间?让诸位大人亲眼看看,亲手试试,更能明了此物优劣。”

李尚书闻言,觉得有理,点头道:“郡主所言极是。便去后堂的物料试作间吧。”

一行人移步至工部后堂一处专供测试建筑材料的宽敞工间。林薇示意阿卯拿出最新改进的一批火柴。

阿卯连忙从随身携带的木盒中取出,恭敬道:“郡主前日提过点火顺畅度和燃烧时间的问题,小人又与师傅调整了药头配比和木梗浸蜡的工艺,这是新制的,请诸位大人过目。”

一旁有位工部的主事上前接过,欲要演示。林薇却道:“不如请李尚书和蔡相公亲自一试?感受更真切些。”

李常本就对此物颇感兴趣,闻言便取过一根。蔡卞虽昨夜已在府中试过,并详细询问了所以蔡询使用感受,此刻也含笑看着。

李尚书学着林薇之前描述的样子,在盒侧糙面用力一划——“嗤!”一声轻响,火苗应声而起,稳定地燃烧着。

他眼中闪过一丝惊异,随手将旁边准备好的一小堆干燥柴草点燃,看着迅速窜起的火苗,点了点头,总结道:“果然便利,取火极易,且易燃物,胜过火石多矣。”

见尚书亲自验证成功,工部其他官员,包括吴侍郎和几位郎中也纷纷好奇地尝试起来。

一时间,试作间内“嗤嗤”声不绝,伴随着小小的火光和淡淡的硫磺味,众人议论纷纷:

“神奇!当真神奇!”

“如此简便,若用于军中,士卒野外宿营生火造饭,可省却多少麻烦!”

“何止军中,漕运、驿传,乃至百姓日常,皆有大用!”

“此物造价几何?若能量产,须得严格保密方是……”

“正是,此等利器,当优先配备禁军、边军……”

听着众人讨论的重点多在军需和保密上,林薇适时开口:“诸位大人所言极是,军需优先自是应当。不过,此物成本确实低廉,若让寻常百姓也能用上,亦是功德。毕竟,《孟子》有云:‘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李尚书看向林薇,目光中多了几分欣赏,抚须道:“郡主仁心,老夫明白。蔡相公亦曾言及。郡主放心,朝廷自有考量。此物既出,必先保障军需,待产能充足,再逐步推广民用,使兵民两便。”蔡卞也在旁微微颔首。

林薇知道这是最稳妥的安排,便也表示理解:“李尚书老成谋国,永嘉明白的。”

接下来,众人又就扩大生产、保证产能、工部分工等事宜讨论起来。

宋代官方生产多采用“官营工坊”模式,由将作监、军器监等机构下属的作坊,征调匠户进行生产,物料由朝廷调拨,产品归朝廷所有和分配。

听着他们讨论如何划拨场地、调配匠户、管控原料,林薇忽然灵机一动。

她上前一步,行礼道:“李尚书,蔡相公,关于这火柴的生产,我有个不情之请,或者说,一个额外的想法,想请诸位听听,是否可行。”

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她身上。

“火柴的核心配方与药头制作,关乎安全与保密,自当由工部严格掌控。但…这盛放火柴的盒子,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无非是裁纸、糊裱。能否将这部分,外包出来?”

见众人面露疑惑,林薇解释道:“我想筹建一个工坊,或可请开封府出面协办,带些公益…嗯,慈善救济的性质。”

她想到了北宋已有的福田院、居养院等救济机构,以及应对流民的临时措施,“我们可以招募开封府内失怙失恃的孤儿、生活无着的寡母,或是安分守己却无地可种的流民,教他们糊制火柴盒。”

“按完成的数量,支付他们一些工钱,让他们能凭自己的劳作赚取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此乃‘以工代赈’之法,一方面可减轻开封府的救济压力,另一方面,也能让这些弱势群体看到一丝希望,得以谋生,社会也能因此少些动荡,多些安定。”

此言一出,试作间内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林薇这个跳出了功名利禄格局的想法震住了。

阿卯师徒更是眼眶发红,偷偷用袖子抹泪。

他们出身微寒,深知底层百姓生活之艰,没想到郡主贵胄之身,在谋划此等利国利器之时,心心念念的,竟是为最贫苦之人寻一条活路!

吴侍郎率先反应过来,深深一揖,语气带着由衷的敬佩:“郡主大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郡主此举,真乃仁心仁术,泽被苍生,下官感佩!”

李常和蔡卞对视一眼,心中亦是巨震。他们这些朝堂重臣,思虑的多是朝廷利益、军政大事,虽也讲仁政,但何曾将心思放到如此细微、却又如此切实的层面?

林薇明明借此立下大功,不求封赏,却为那些蝼蚁般的贫民求一条生计,这份胸怀,让他们这些须眉男子亦感到惭愧。

蔡卞平复了一下心绪,沉声道:“郡主此议,甚善!此事…便交给老夫。老夫会详细禀明官家,力求促成。不过,”

他看向林薇明亮的双眼,“郡主既提此议,还需一份详细的奏疏,或者……郡主习惯的计划书,将此中关节、运作设想写明,呈递上来,以便议决。”

林薇知道这是程序,笑着应下:“永嘉明白,回去后便尽快写好呈上。”她相信以蔡卞的为人,不会贪墨她的提议,这份顺水人情,她领了。

果然,第二日,宫中便传召林薇。

赵煦在偏殿见她,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永嘉,你昨日在工部所言所请,蔡相公都已报于朕知。”

他看着林薇,目光中欣赏之意愈浓,“朕知你一向有分寸,怀仁心,但此次…朕亦为之动容。你能于微末处见大义,为贫苦者谋生机,很好。”

林薇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官家过誉了,我只是觉得,既然有能力,便该做点什么。”

赵煦点点头,为她引见殿中另一位官员:“这位是权知开封府事张卿。你那个‘以工代赈’糊火柴盒的章程,便由张卿协助你落实。你有什么具体想法,尽可与他商议。”

张知府连忙向林薇行礼,语气恭敬且带着感激:“下官代开封府众多亟待救济的百姓,谢过郡主深明大义!郡主此策,实乃仁政之具体而微者,化赈济为动力,授人以渔,下官必当竭力配合!”一番文绉绉的赞誉之辞,听得林薇心里直呼客气。

她一边回礼,一边心里忍不住吐槽:所以包拯包大人从来没当过真正的开封府尹是吧?

她昨天想到找开封府合作,专门回去问过范六哥开封府尹是谁,才知道这位置太重要了,掌管京畿重地,一般都是由亲王、太子兼任的,比如太宗、真宗在即位前都曾担任开封府尹。

权知开封府事已经是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了。

收敛心神,林薇对张知府道:“张府台过誉了。我只不过是提了个初步想法,具体执行,其中人员管理、物料采买、质量把控、工钱核定,千头万绪,复杂得很,还需府台大人多多费心。永嘉愿从旁协助,若有需要,定义不容辞。”

为了表示支持,她又道:“永嘉愿捐出二百贯钱,作为初始采买硬纸、浆糊等材料的启动资金。”

一百贯对于普通百姓是巨款,相当于一个中级官员小半年的俸禄,用作启动资金应是够了。

张知府又是一番称赞。

赵煦却笑了:“哪里就需要永嘉你自掏腰包了?朝廷还不至于如此窘迫。你的善心朕心领了,但这钱,朕替你出了。”

随即,他吩咐内侍,“去,将前日进贡的那匣子南海珍珠,并那对玉如意,拿给永嘉郡主赏玩。总不能让你既出主意又贴钱,朕不让你吃亏。”

从行宫出来,带着沉甸甸的赏赐,林薇心情极好。火柴和慈善工坊两件事的顺利推进,让她成就感满满。

坐在回府的马车里,她开始琢磨下一步:“火柴盒工坊大概可以解决儿童流民的糊口问题,接下来是不是该推动一下纺织业的迭代升级了?或许能给更多女子提供就业机会和上升空间……”

想到就去做!她没回郡主府,直接吩咐车夫转道将作监。

如今的林薇在将作监可是大红人。

她带着阿卯师徒立下大功、得到陛下赏赐的消息早已传开,连带着阿卯师徒的匠籍等级都得以提升,待遇水涨船高。

监内大小官吏、作头见她到来,无不热情洋溢,纷纷上前问候,询问郡主是否有何吩咐。

林薇先找到负责珍宝器玩制作的作头,拿出赵煦之前赐予的、代表她有权调动资源进行“研发”的玉钤,吩咐道:“陛下关切水晶琉璃之物,你挑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专门成立一个小组,研究玻璃的烧制。可以与烧制瓷器的师傅多交流探讨,看看能否在配方、火候、成型工艺上有所突破。”作头们见是皇帝重点关注的项目,自然郑重应下。

接着,她又找到了配合苏颂研究蒸汽机的王作头。询问起项目进展。

王作头恭敬禀报:“回郡主,按照您和苏相公提供的思路,我等对蒸汽机模型进行了多次优化。得益于将作监最新的打磨和铸造工艺,气缸密闭性、活塞精准度都比最初提升了许多。只是……”

他面露难色,“受限于燃烧率和整体密封,产生的动力仍嫌不足,持续运转时间也短。”

他带着林薇看了实物,那台黄铜与钢铁构成的机器比起最初的粗糙模型,确实精致了许多,在林薇看来,已经是非常大的改善了。

但王作头他们对比的参照物是林薇曾提过的“拉动车厢”的宏伟目标,自然觉得任重道远。

林薇笑着安慰:“王师傅不必着急,此非一蹴而就之事。罗马…嗯,万里长城也不是一天建成的。目前这机器,大概能产生多大效能?可曾做过实际应用测试?”

王作头回道:“实验过,若装配到小船上,借助齿轮传动,可以驱动小船在平静水面上缓慢航行一段距离。”

“驱动小船?!”林薇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大喜过望!她猛地一拍手,“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北宋水上经济如此发达,内河漕运、近海贸易繁盛,为什么我一定要执着于搞蒸汽机车呢?蒸汽动力船才是更适合当下、更能立刻创造价值的王道啊!”

她强压住激动,先对王作头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然后嘱咐道:“王师傅,除了继续优化蒸汽机,请同时考虑,如何将其与大型织机结合。我这里有几种新型织机的构想草图,你们可以琢磨一下可行性。”

咳咳,其实就是她老早就山寨了的珍妮大佬的纺纱机,结合现在的生产水平,做了一些修改。

她将之前画好的详细图纸和蒸汽驱动示意图交给王作头。

安排完这些,林薇再也按捺不住,急匆匆地告别王作头,登上马车:“快!去苏颂苏公家!”

制霸水运,兴复大宋,蒸汽明轮船才是这个时代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