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踏青归来,林薇和颖娘放纸鸢的闲适尚未回味够,就听说“开封府夜擒江洋大盗”已然风靡汴京衙内圈,成了聚会必备项目。
相比之下,国子监的学子们更偏爱《开国策》,毕竟更合文雅身份,偶尔还能得夫子几句典故点评。
至于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对《开国策》则是爱恨交加,爱的深陷其中,恨的自然是老是输得没面子。
林薇心想当年“天黑请闭眼”可是风靡各大桌游吧和KTV的,其低门槛和高互动性,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能迅速抓住人心。
最让她忍俊不禁的,是吴家兄妹的后续。听说他二人回去后沉迷不已,吴家人丁兴旺,兄妹俩拉着全家老小一起玩,结果竟因队友配合不力,在游戏里吵得不可开交,险些动了手,甚至还惊动了各房夫人出来调停才算罢休。
林薇当八卦听得津津有味,心想看来得找个时间,把“你画我猜”、“谁是卧底”这类更和平无害的小游戏提上日程了。
这日,沈姑姑拿着县主府的修缮方案与她商议,林薇瞧着都觉得极好,并无甚需要改动之处。说实话,以她现代的审美眼光来看,当下的布置已堪称雅致,她并无意大刀阔斧地彰显什么“独特品味”。
正说着,管家前来禀报:“县主,苏公府上遣人来回话了。前几日苏公回府后略感不适,如今已大安,说明日县主若有闲暇,可过府一叙。”
林薇一听,当即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扯住管家的袖子,“管家大叔,你真的太棒啦!”又立刻转向沈姑姑,雀跃道:“沈姑姑,快,帮我看看明日穿什么好!我还要出去一趟,找路巧手拿给苏公准备的礼物!”
沈姑姑见她如此毛躁,又是无奈又是好笑,忙提醒道:“县主,稍安勿躁。拜会长者,备礼是应当,只是须得体适度,过于新奇贵重,反而不美。”
她意在提醒林薇莫要送出什么惊世骇俗之物。林薇却信心满满:“姑姑放心,我晓得分寸!” 她早已谋划多日。自打下帖子那天起,她就悄悄拜托了路巧手。
路巧手因替她制钢笔,与文房店合作赚得盆满钵满,对林薇的要求无不尽心,皆是亲自带着得意弟子精心操办。
她为苏颂准备了两份礼物。
其一,是一支单筒望远镜。此事她再天真也知需谨慎,故将零件分画数张图纸,提出精度要求,特别是镜片,交由制作叆叇的铺子用水晶打磨,再让路巧手制作可旋动的黄铜套筒,最后自己悄悄组装。
幸亏大学时选修过机械制图,虽手生多年,画不出精密机械零件了,但是望远镜这种的图纸还是不在话下的。
她试过成品,精度虽非顶尖,但从她小院阁楼望出去,范家大门外街景还是能看得纤毫毕现的,这已让她十分满意。
这玩意儿她一共做了三个,一个赠予苏公把玩,一个定然要献给官家,另一个则留作自家纪念——她计划着搬家后定要设个多宝阁,将这些心血之作陈列起来。
包括那些制作精美的游戏,在她看来,这可全是价值连城的手工艺术品!
初代盲盒已在陈员外的运作下小范围爆火,只待清明后大规模推广,林薇不得不感叹,这陈员外真是个营销鬼才。
其二,是一个基于蒸汽原理的缩小版蒸汽机车模型。
苏颂精于机械传动、齿轮机括,但对蒸汽动力应属陌生。这模型仅此一个,问题也还很多,如何应用,她打算先与苏公探讨后再议。
翌日,果真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天空飘着细雨。
但林薇兴致不减,带着沈姑姑和精心包装好的礼物,乘车前往苏府。
苏府门第不如范家显赫,府内布置简约古朴,亭台楼阁自有一番历经风雨的沉稳气度。
管家引她们至偏厅等候,此处应是接待较为重要客人之所,陈设雅洁,书香弥漫。稍顷,苏颂缓步而来。
他虽年事已高,身形却依旧挺直,精神矍铄,只是眉宇间略带一丝病后的憔悴。
“劳县主久候,老朽失礼了。”苏颂声音温和,执礼甚恭。
林薇连忙还礼:“苏公您太客气了!听说您前些日子身体不适,一定要好好保重才是。”她抬头细看这位心目中的偶像,忍不住笑道:“您看起来,和后世博物馆里的画像、故居的塑像可真不太一样。”
“博物馆?”苏颂对这个新词颇感兴味,抚须问道,“县主所言,是何物?”
林薇眼睛一亮,解释道:“博物馆嘛,就是后人为了缅怀先贤、保存历史、开启民智而设立的场所,里面陈列着珍贵的文物和典籍原件,额,也有复制品,用以讲述先人的故事和成就。”
“后世之人,极为敬重像您这样有大发明大创造的先辈,您的许多成就,都在博物馆里有专门的展示和介绍呢!在您曾经为官、造福过的地方,比如泉州、杭州、开封府,甚至您主持修订医药典籍的校正医书局旧址附近的博物馆内,几乎都有您的生平介绍。”
她语气充满敬佩,随即又流露出惋惜,“只可惜,您最杰出的作品,比如那座巧夺天工的水运仪象台,后世只见于典籍记载,实物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只能做出复原模型,真是天大的遗憾!”
苏颂听到博物馆与后人对他的评价,内心感触极多。
他一生宦海沉浮,于仕途早已看淡,但听到千百年后的寻常百姓仍因自己当年的作为而感念,这种超越时空的、来自民间的认可,让他一时竟有些哽咽。
他微微颔首,目光望向窗外细雨,似在遥想那些他曾经挥洒过心血的地方,轻声道:“若能如此……老夫此生,倒也不算虚度了。”
然而还不等他多感慨,便听闻心血作品遗失,神色骤然一凝。
人到晚年最在意的,莫过于自己倾注心血的著作与发明。听闻自己最得意的实物杰作竟已失传,纵然修养深厚,也不禁动容,语气中带上了几分愠怒与痛心:“仪象台…竟…不存于世?!”
老人猛地站起身,声音因激动而带着颤抖。一股巨大的失落和愤怒涌上心头,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家族传承之责,顿觉痛心疾首,忍不住以杖顿地,厉声道:“定是家中不肖子孙,未能体会老夫心血,疏于保管,乃至使之湮灭!真是…真是气煞我也!”
盛怒之下,他甚至转向一旁侍立的管家,语气急促地吩咐:“去!速召苏携来见!老夫要亲自问问他,究竟是如何对待我这把老骨头耗尽心力留下的基业的!”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沉稳持重的致仕高官,而是一个因家族传承的失落、毕生心血可能被后人轻忽而悲愤交加的老人。
林薇见状,自知失言,连忙摆手安慰:“不是不是!苏公您别误会!主要…主要是后世战乱频仍,时局动荡,许多瑰宝都……”她话一出口,更是懊悔,这哪里是安慰,分明是往老人心上插刀,暗示家国沦丧,文明浩劫,岂不更惨?
她赶紧岔开话题,语气转为昂扬:“不过现在不一样啦!我们既然知道了,就一定会更加珍惜保护!多抄录备份,再请官家也重视起来,肯定能让您的心血永世流传!而且,您的很多发明思路和科学见解,早已漂洋过海,被寰宇之内的有识之士认可和学习,您的名字,是注定要光耀千古的!”
苏颂先是被“战乱”二字说得心头一沉,复又听林薇提及自己的学问竟能远播海外、泽被后人,心中百感交集。
他活到这把年纪,功名利禄已是过眼云烟,但这“后世认可”“千古流芳”八字,却重重敲在了他的心坎上。
他缓缓捋须,平复心绪,目光深邃地看向林薇:“后世…竟如此看重这些机巧器械之学么?”
“当然!”林薇用力点头,“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哦,就是说,这些学问能实实在在地让百姓生活更好,让国家更强大!”
她趁机将带来的长条木匣捧上,“苏公,我仰慕您的学问,特地准备了一件小玩意儿,请您品鉴。”
苏颂接过木匣,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支造型奇特的黄铜圆筒,入手微沉。他疑惑地拿起,在林薇的示意下,学着将眼睛凑近较小的一端,然后谨慎地望向窗外细雨中的庭院。
下一刻,这位见多识广的老科学家身形微微一震!远处朦胧的亭角飞檐,竟似倏然被拉到眼前,连瓦当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辨。
他猛地移开眼睛,难以置信地看了看手中的铜管,又迅速凑近,这次对准了更远处街巷的方向,只见往来行人的轮廓、车马的样式,竟都如同近在十步之内!
“此物……此物竟能缩地成寸,化远为近?!”苏颂的声音里充满了惊异,他迫不及待地仔细查看铜筒两端镶嵌的透明水晶镜片,用手指轻轻触摸,又反复伸缩筒身,感受其结构。
不过片刻,他眼中惊异渐褪,换上了悟与赞叹交织的神情,抬头看向林薇,语气笃定:“妙哉!此物原理,可是利用了两端这凹凸不同的水晶透镜相组合,使光线折转,故而能望远?”
林薇由衷赞道:“苏公明鉴!正是如此,这瞒不过您。” 她心中佩服,果然是顶尖的科学家,一眼便窥破关键。
苏颂抚摸着冰凉的铜管,脸上欣喜之余,竟掠过一丝复杂难言的情绪,像是感慨,又似自责:“原理竟是这般简单…可恨老夫与历代匠人,只知用透镜制作叆叇助人视物,却从未想过以此法组合,竟能有如此惊天动地的妙用!实在是不该,不该啊!”
他想到了军事、勘测、天文…这小小一筒,潜力无穷。
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属于探索者的光芒,他转向林薇,语气郑重了许多:“县主,此物……非同小可。不知……”
“苏公放心,”林薇会意,“我已备下一份,不日便会呈献官家。这一支,是专程送给您研究把玩的。我做的这个焦距校准都还很粗糙,且看久了易头晕。后续如何优化镜片研磨精度、调整筒身长度与镜片间距以求最佳效果,还得靠您这样的大家来主持呢。”
苏颂神色顿时变得无比郑重,他小心翼翼地将望远镜放回匣中,仿佛捧着社稷重器:“县主所言极是。此物若能精进,于军国大事有百利而无一害,乃是国之利器!老夫义不容辞,不日便与县主一同进宫,将此物及其原理禀明官家。”
他顿了顿,看向林薇的目光充满了探究,“县主方才言及,此原理尚有他用?”
“正是。”林薇点头,“同样的道理,若能精心研磨更小、弧度更精准的镜片,制成一种名为‘显微镜’的器具,便可观察肉眼难辨的细微之物,譬如水滴中的小虫、织物的纤维、甚至是血液的流动……”她简要描述了显微镜的构想和可能打开的微观世界。
苏颂听得目光炯炯,沉吟道:“观察微末之物,洞见另一个世界…若真能制成,于医药、织造、格物之道,裨益无穷。有点意思,依此理推之,想来也应能成。”
这位老科学家的大脑已经开始飞速思考实现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