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宋后与语文天团为敌 > 第6章 无波亦无澜

穿宋后与语文天团为敌 第6章 无波亦无澜

作者:木兰竹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12:40:34 来源:文学城

曹家马车离开时,韩琦站在原地目送,眼含忧虑,久久不肯离去。

希望太子能平安长大,这样朝堂的争端就能少了大半。

一位仆从走来,禀报道:“韩公,昨日那农家把送去的铜钱退回来了。”

韩琦脸上的忧虑一僵。

他转过身,急切道:“为何?他们非得杀死刚出生的儿子吗!”

仆从道:“没杀,也没收。他们说害怕养不活,惹了韩公生气,以后遭祸。而且他们不缺钱,只缺粮。”

韩琦嘴唇翕动,满腹话语化作了一声叹息:“缺粮啊……是我想得不周到。你取些粟米送去。”

仆从不懂:“韩公,这种事很常见,公能管得了一例,又有何用?”

韩琦双手背在身后,仰头看着天光:“无何用。”

东京繁华,京城周边村落多入城做工,工钱不低。若换了个只管清闲事的官员,一定会疑惑,东京城郊怎么还会有杀子之事。

韩琦辗转地方多年,精通俗务。他不会疑惑。

东京城的百姓不缺钱,缺粮。宋夏战争三年,富户可能家财万贯,却买不到新的粟米。

按照史书中的记载,缺粮时应该粮价飞涨。但众所周知,粮荒之时还有余粮贩卖者,背后皆是达官贵人。东京城里处处有台谏官,谁也不敢囤积居奇。此本乃善事,然而无利可图,商人干脆不卖粮了。

很荒唐,但是现实。

此时该官府开仓。但宋夏战争再加上连年天灾,官仓也无太多余粮,那粮荒,就在所难免了。

如今宋夏战争已经结束,或许百姓会好过许多,至少京郊不必再行那杀子之事。韩琦闭上双眼,心中有一瞬的迷茫。

宋夏战争,他是坚定的主战派。如今战争已经结束,庆历和议已经签订,大宋只要每年赐给西夏银、绮、绢、茶各二十五万五千,西夏就取消帝号,他的目的已经达到。

可这国内民不聊生,边疆精锐丧失过半的现状,主战真的正确吗?

如果给西夏一个虚名,就能免于之后这么多的损失,是不是一开始就和谈更好?

恍惚之后,韩琦很快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西夏主动袭击大宋,大宋乃是不可不为之的反击。他没有错。

“我知无何用。”韩琦道,“但遇上了,便不能不管。”

仆从道:“是,韩公。”

韩琦又往远处眺望,已经看不到曹家马车扬起的尘埃时,他才转身离去。

曹家马车离开韩琦的视线后不久,就被人拦住。

仆人敲着马车门禀报,前面有人葬孩子,不吉利,希望达官贵人们绕路。

张姓马车夫惊惧地跪着解释道,他随曹将军离京多年,离京前,这里还不是埋孩地。

曹佑赶紧把曹暾耳朵捂住,皱眉道:“闭嘴!赶紧绕路!”

叔父派来的人在军旅中待太久,分不清轻重了吗!这话怎么能当着暾儿的面说!

范仲淹从曹暾准备考童子科的惊吓中回过神,赶紧伸手拉下马车的窗户帘。

曹暾拍了拍曹佑捂着自己耳朵的手:“小叔叔,我都听见了,你再捂有什么用?你姓张是吧?我听旁人都叫你老张。老张,无心之失不为错,绕过去便是。不用紧张,我不害怕。”

曹佑把手放下:“立刻驾车,不要耽误时间。”

马车夫连滚带爬地起身,换条小道进城。

曹佑脸色很难看。

他拦住了曹暾昨日的好奇,没想到还是没挡住。真是太不吉利了!

范仲淹担忧道:“郎君,你真的无事?等回家休息片刻后,一定要去相国寺上炷香,再用艾草沐浴。”

知道此时人的迷信,曹暾没有拒绝:“是,夫子。”

范仲淹观察曹暾,见曹暾确实面无惧色,但竟也面无怜惜之色,心中不免担忧,不知道曹暾是年幼无知,还是真对百姓毫无同情心。

他想询问,又怕曹暾年幼,多提此事会惊动孩童不稳固的魂魄。

范仲淹犹豫时,曹暾先开口了:“小叔叔,你昨日不肯告诉我韩资政为何与村人发生冲突。韩资政就是在阻止村人溺子吧?”

曹佑立刻回答:“不是。”

曹暾没好气道:“我有听到几个字,虽没听清,出村子就撞见此事,肯定没错。”

见曹暾主动提起此事,范仲淹便不再犹豫,询问道:“暾儿对盛世之中竟有人杀子之事,做何理解?”

曹暾困惑:“盛世?”什么盛世?哪来的盛世?

曹佑轻轻按了曹暾的头顶一下,提醒曹暾:“此时确实是盛世。”

他们二人既然回京,可不能口无遮拦了。

曹暾会意,忙道:“呃,好吧,盛世。理解……嗯,百姓养不活所以就杀子?”

范仲淹叹了口气,看出曹暾并不认可这是盛世,没有就“盛世”二字多做纠缠,直截了当问道:“我见暾儿似乎不以为奇,难道曾经见过?”

曹暾点头:“江南乡间也常杀子。民间常只留二子,多余无论男女,皆溺杀。”

他觉得马车里太闷,指挥小叔叔重新把车帘挂上。

虽然绕了路,但马车离城里已经很近了,很快就能眺见巍峨的东京城门。

城门外已有百姓排队进城。

有一吏人呼和百姓让路,护送一队年龄与曹暾无二的女孩入城。

百姓踮脚围看,神色多有艳羡。

曹暾也将视线投向那一队神色忐忑的小女儿。

范仲淹以曹暾其父的性格揣度曹暾,以为曹暾年幼便慕艾,心里叹着气,为曹暾介绍道:“那是达官贵人采买的侍女。”

曹暾道:“侍女?应该是自卖其身的乐坊新人吧?我刚听吏人呼喝了。”

他十分无奈。小叔叔也好,朱夫子也好,怎么都以为自己眼瞎耳聋啊。

曹暾收回视线,继续之前的话题:“相比江南,京城还算好些,只杀多生的儿子,不杀女儿。若有人得了女儿,便十分欢喜。‘京人薄生男,生女即不贫。东家从王侯,西家事公卿。’”

范仲淹问道:“这诗是何人所作?是暾儿曾经的老师?”

“是我从史书中读到的。”曹暾胡扯,“说的是六朝旧事。”

这诗是文天祥写的,说的就是大宋。

大宋是文人官宦的盛世,繁荣的商品经济的源头是官僚消费。对官宦而言,多才多艺的女子是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

《江行杂录》曰,京城的达官贵人采买侍女,“身边人、本事人、供过人、针线人、堂前人、杂剧人、拆洗人、琴童、棋童、厨娘……终非极富贵之家必不可用”,花费极大。

大宋为官僚文人服务的青楼文化也是历朝历代最为出众。

其他朝代出入青楼为落魄文人的自我堕落,在大宋是风雅;其他朝代皆谓妓子赎身为从良,在大宋年轻貌美的妓子自我赎身是浪费自己的才华,当官的只允许年老色衰的妓子赎身。

所以如浮梦般繁华的东京城,贫贱百姓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所言,“不重生男重生女”。

曹暾对杀儿卖女之事知道得与范仲淹一样清楚,比范仲淹所预料得更世情通达。

范仲淹的心却沉了下去。

城门那边,乐坊新人们面带忐忑和希冀。

五六岁的女童已经芳华稍露。再经过五六年的悉心教养,她们便到了北宋文人墨客最宠爱的豆蔻之年。

她们身着净色的素衣,挽起鸦羽般的云发,浑身上下仅有一点朱唇上涂了胭脂,黑黑白白中混杂了唯一的艳丽朱色,安安静静地入了城。

马车身后,虽已经驶离了原来的道路,但唢呐镇魂的声音太大,仍旧听得见那凄厉的乐音和哭声。

亲手溺死孩子的父母,正撕心裂肺地哀号着“我的儿”。

声音很嘈杂,却像是夜晚的虫鸣,衬得此刻更寂静了几分。

曹家人拿出令牌,在吏人离开之后插队入了城。

静默的乐坊女与曹家走的不是一条道,城门也隔断了埋儿父母的哭声。马车驶上了官道。

官道两侧榆柳成荫。两边店铺朝着官道方向支个铺子,卖包子的、肉饼的、腌鱼的,还有各种咸菜,浸在凉水中的瓜果,现烤现卖的猪内脏、羊肠子……身穿短褐的庶民和宽袍大袖的文人,在店家殷勤的叫卖声中比肩接踵。客商的小船在汴河中挤挤攘攘,从外城一直延续到内城。

城外的人粮荒未过,城里似乎并不缺少吃食。

入了内城后,路边仍旧热闹,店家则换了样。

官道往南是卖鹰鹘的,其余铺面有卖珍珠香料的,有卖绫罗绸缎,有卖金银珠宝……店面高耸宽广,出入者皆身着华锦,买卖东西付钱收货都用车子拉。

从炊烟灶火到纸醉金迷,马车仿佛行走在一卷清明上河图中。

东京繁华,尽在此卷。

而曹暾从寂静到热闹,一直是那副恹恹的神情。他的眼中无波无澜,之前没有看见人间惨事的怜悯,现在也没有看见市井繁华的好奇。

如一潭死水。

也如看着一摊烂泥般的死水。

他没有任何兴趣。

“暾儿,要到了,准备下车。”曹佑道。

“哦。”曹暾打了个哈欠,揉了揉颠疼的屁股。

范仲淹收起打量曹暾的视线,心底忧虑更深。

郎君确实早慧,但是否太冷漠了些?

或许是自己多虑。郎君只是年幼,虽从书中读得了知识,但未曾亲身经历过,所以不得共情而已。

2w营养液欠账 1,目前欠账9章。

碎碎念:

1、

中都中下之户,不重生男,每生女则爱护如捧璧擎珠,甫长成,则随其姿质教以艺业,用备士大夫采拾娱侍,名目不一,有所谓身边人、本事人、供过人、针线人、堂前人、杂剧人、拆洗人、琴童、棋童、厨娘,等级截平不紊,就中厨娘最为下色,终非极富贵之家必不可用。——《江行杂录》

京人薄生男,生女即不贫。东家从王侯,西家事公卿。——文天祥《名姝吟》

这两处描写都是写南宋的都城临安城。但南宋这些士大夫的爱好,是与北宋一脉相承的。

东京汴州比临安城更加繁华。《东京梦华录》一书回忆汴京时,临近城门的几条街基本有一半为妓女馆舍。

不过众位看官可别羡慕大宋的“重女轻男”,不说当商品或是笑贫不笑娼如何如何,这商品也要是才貌俱佳的女子,普通女子是没有活路的,不存在女性穿越大宋能过得好。而才貌双全的,都才貌双全了,留在现代不更是前途大好吗。总之,千万别一时兴起穿越啊!

2、

不准年轻漂亮的妓女赎身的故事来自北宋《渑水燕谈录》。

苏轼在杭州当官时,周妓色艺超绝,为一郡之魁,欲脱籍。苏轼惜其去,写下判词拒绝她,“慕周南之化,此意虽可嘉;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

“周南”的典故是“关关雎鸠”,“冀北之群”的典故是伯乐相马。

全句含义是,虽然你向往男女间正常的婚姻想赎身情有可原,但不要辜负欣赏你美貌和才华的伯(恩)乐(客),还是继续当妓女更好。不准你脱籍。

这个故事是作者夸苏轼机敏幽默,代表北宋士大夫的普遍价值观就是这样,是当时士大夫们的“历史局限性”。

3、

描写东京城布局的资料大半来自《东京梦华录》,小半自己随便编的,所以别考据。

别考据!(声嘶力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无波亦无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