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宋后与语文天团为敌 > 第19章 确实没什么

穿宋后与语文天团为敌 第19章 确实没什么

作者:木兰竹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7 12:15:57 来源:文学城

待曹暾休息了一会儿,继续被考。

这次考官变成张士逊和章得象。二老拿出了科举主考官的架势,方方面面探底曹暾的学识。

曹暾有自己已经在考童子科的既视感。

考就考呗,曹暾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得到二位朝中宿老一致好评。

连曹暾的诗赋,二老都赞不绝口。

嗯,对于一个五岁孩童而言,能写出诗赋就不错了,还挑什么好坏?这世上大部分成年人写出的诗赋也难以下咽,曹暾的水平就是一个诗才普通的成年人的水平,很不错了。

就是那手字差了点,不过对比寻常五岁孩童,也算努力了。

曹暾听着二老的夸赞,报以礼貌的微笑。

是的哦,谢谢你们的夸赞了哦。

孩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总是很有限的,再早熟的孩童,脑子发育不够,也不能如成年人一样专注。

赵祯亲手带过三个儿子,即使那三个儿子都没长到五岁,他对孩童的习性也很了解。

半个时辰后,他便让张士逊和章得象停下来,亲自带着曹暾玩一会儿,才让张士逊和章得象继续考校。

曹暾十分配合,全程情绪稳定。

赵祯带他玩耍的时候,他会睁大水汪汪的眼睛,各种夸赞的话语连珠炮似的,样样都用大宋皇帝最喜欢但也最喜欢找黑点的唐太宗作比。

宋太/祖武功堪比唐太宗再世;宋太宗文治乃是唐太宗重生;宋真宗更是比唐太宗更胜一筹,因为唐太宗的功德都不够封禅,咱们先帝够本事封禅,澶渊之盟让宋辽从此无大战,而唐太宗可是被高丽欺负了;至于当朝皇帝本人,那也是唐太宗……

赵祯连连摆手:“我不是我不是,我差得远。”

赵祯快被一连串的“唐太宗”给夸懵了,连“朕”的自称都用不下去了——虽然他平时说话也不带“朕”字,今天只是想在儿子面前摆摆威风。

曹暾板着小脸,严肃认真地强调:“陛下比唐太宗厉害!陛下之治,远过汉唐!上能和唐虞并列,下能碾压商周!”

赵祯忍无可忍,一只手按住了曹暾的脑袋,阻止他继续胡言乱语。

张士逊和章得象都往曹琮身上丢眼刀子。

小孩子懂什么?小皇子学的这些话,肯定是曹琮教他的!

曹琮百口莫辩。

他总算知道暾儿让他放心,是放什么心了。

是的,暾儿,你真的很会演。但你演太过了!再演下去,你叔祖父我都要变成奸佞了!

曹佑悄悄缩了缩脖子。

还好上面有叔祖父顶着,这次不用自己背锅。

唉,他第一次看见暾儿的眼睛睁那么大。暾儿的眼睛不酸吗?

赵祯刚开始还被曹暾夸得开心,现在满脸赤红,心里尴尬无可复加。

他忍不住又把儿子抱起来,拍了拍儿子的小屁股:“谁教你的?曹琮?”

被直呼姓名的曹琮不敢说话。

曹暾摇头:“不是,是民间文人都这么夸陛下。”

谁夸的?宋神宗、宋哲宗时旧党起头,南宋文人们集体臆想呗。他们给北宋编造了个远超贞观之治的嘉祐之治。

“嘉祐之治”的出现只是为了让皇帝“不改祖法”的政治目的。不过宋哲宗和后来的宋徽宗都没听。

宋高宗为证明大宋皇帝没错,便把锅推给新党,“嘉祐之治”在南宋叫得特别响亮,以表示祖宗是好的,新党是坏的。旧党集体追谥加封也是南宋。

不过宋朝一灭,就很少人提“嘉祐之治”了。每当提起来的时候,宋仁宗和他的宰辅们都会风评受害。

那真的是风评受害——其实宋仁宗和他的宰辅们都很有自知之明,多次拒绝下面的人说现在是治世的谄媚。

宋仁宗曾自言内忧外患,经常加税赋,但花销仍旧不够用;欧阳修曾骂谄媚的人“四海骚然,万物失所,实未见太平之象”;韩琦感慨“朝廷之将危,宗社之未安”;就连后来极力描绘“嘉祐之治”的二苏兄弟在宋仁宗在位时上疏,所言也皆是民生困苦,苏辙更是直言辱骂宋仁宗“无事不忧,有事大惧”,而且极其好色……

所以宋仁宗在位的时候,从上到下都知道他们面临的是内忧外患的大危机,一不小心就会步入亡国深渊,才有那么多士大夫悍不畏死意图变法。

古今变法者罕有善终者,士大夫们又不是吃饱了撑着自找死路,若不是忧惧国之将亡,谁会将生死置之度外?

宋仁宗一死,这些人口风一转,就把宋仁宗塑成“不改祖宗之法”的泥塑供庙里,变成活圣人了。

至于宋仁宗自己也是个搞变法的,还破格提拔狄青,大致上算个主战派的事,歌颂宋仁宗的人都假装不知道了。

赵祯真是哭笑不得:“暾儿,别听那些人的谄媚。”

他顿了顿,叹息道:“贞观之治,一石粟不过40文,而今千文不止。大宋的治世,远不可及啊。”

曹暾环着赵祯的脖子。赵祯静静地与他对视。

“强我懿号,不若使我为有道之君;加我虚尊,不若处我于无过之地。”赵祯摸了摸曹暾的脑袋,“这是唐德宗所言。暾儿,你要记住。”

曹暾点头:“我记住了。他们都是谄媚之语,我不该学。”

赵祯微笑赞许。

大概是被曹暾塞了一大堆“唐太宗”进脑子,赵祯和张士逊、章得象都没了继续考校曹暾的心思。

他们甚至连留在金明池用晚膳的心思都没了。

用什么晚膳啊,赶紧回宫继续琢磨赈灾的事!今年京城附近的春耕肯定指望不了春雨了,收成绝对好不了,要提前谋划啊。

赵祯想了想自己的私库。唉,虽然舍不得,这次还是继续从私库拨钱吧,国库是真的一分钱也没有了。

回去就和皇后说说,看看怎么再砍砍宫里开支。他自己的开支也要砍一砍,等下一笔钱入库时,每天花销不能超过一千贯。

曹暾便也没能蹭到御膳。

他还挺好奇宋朝皇帝吃什么,以为能蹭上一口呢。

虽然宋仁宗出了名的节俭,但皇帝的节俭和普通人不是一回事。宋太祖为制止后代奢靡,定下了御膳不准四方进贡的要求,御膳只能用羊肉做。宫里若想吃点别的,一般是从市井购买,或者向臣子索要食材。

宋仁宗节俭,一日也要宰杀二百八十多只羊。其中尤其以已经被西夏占据的后世甘肃所出小羊羔最为可口,朝廷每年都要花高价去购买。

也就是说,宋仁宗吃的是滩羊。

曹暾穿越前,每年冬至家里都会网购冰鲜滩羊肉做汤锅,觉得味道就那样。穿越之后他再想吃滩羊肉,要么做大贪官,要么就只能蹭皇帝赏赐。

唉,他还以为今天能吃上呢。馋。

皇帝都不逛园子了,曹暾便也要离开——虽然皇帝说让曹暾继续玩,但为了不给皇帝和公卿留下贪玩的印象,再加上曹暾被考校了这么久,精力不济,便被曹佑抱回家了。

曹琮得留在皇帝身边。他是禁军头子,要安排禁卫保护皇帝回宫。

这一日踏青,曹暾没滋没味地过完了。

热闹的龙舟竞赛没看几眼,歌舞演出也没机会观看。即使在被皇帝带着“玩”,皇帝也是指着一大堆东西忆苦思甜,告诉他赵家祖宗如何如何,听得曹暾脑袋里全是浆糊,好不容易才忍住瞌睡。

还不如被老宰辅考校好玩呢。

一上马车,曹暾就钻进曹佑怀里嘀嘀咕咕。

曹佑拍了拍小侄儿的脑袋,将忧虑藏在心底。

他与曹暾同被皇帝唤来伴驾,按照常理,他和曹暾都会被考校。今日他却全程坐冷板凳,皇帝几乎忘记了他。

曹佑的忧虑不是因为皇帝的冷待,而是皇帝如此重视曹暾很不符合常理。

即使皇帝喜爱神童,但大宋的神童还少吗?

若说皇帝喜爱的是曹家的神童,那就更不可能。要是皇帝想亲近曹家,早就亲近了。

皇帝居然一直抱着暾儿不松手,让暾儿向宰辅请教学问,自言是暾儿亲近的长辈……种种怪异,如此反常,让曹佑难以不多想。

“小叔叔,你也看出来,皇帝对我态度很奇怪了吧?”曹暾抱怨完今日的无聊后,压低声音道。

曹佑揉了揉曹暾的脑袋。

曹暾道:“别焦虑了,焦虑来焦虑去,只要他们想瞒着我们,我们也打探不到消息。反正皇帝是对我好得很奇怪,不是对我差得很奇怪,我们就不用多思,享受就成。”

曹佑叹气:“暾儿,你心真大。”

曹暾打着哈欠道:“愁也没用,愁什么呢。最可怕的情况也就是我可能是皇帝养在曹家的皇子。”

曹佑身体一僵。

曹暾又道:“但我如果是皇子,那肯定是姑母生的。你信皇帝和姑母会生一个孩子?”

曹佑想了想,自觉无法想象这么可怕的画面,忙摇头。

曹暾抱着手臂,重重点头:“我也不信。不过最差的可能就是这个了,所以什么都无所谓啦。”

他既不能穿越回去,又不敢自寻死路,苟活一世而已,反正皇帝是对他好,又不是对他差,好事啦。

曹佑稳住心神,道:“如果你的身份真有问题,叔父和阿姐肯定知情。”

曹暾点头:“突然冒出来的朱夫子肯定也知情。就是不知道二叔父知不知情。既然长辈大多知情,那就无所谓,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曹佑揉了两把怀里打哈欠的小侄儿:“你是不是太平静了?”

曹暾睡眼惺忪:“嗯,因为没什么大不了啊。”

曹佑捏了捏曹暾的脸:“你要真是皇子,也不是大不了的事?”

曹暾嘀嘀咕咕:“那也没什么大不了。”

他是皇子也不一定能活到当皇帝,当皇帝也救不了根子上就没长好的大宋,也就是再差不会比宋徽宗差,再好就只是个活得长一点的宋哲宗,哦,还不一定活得长,那仍旧摆呗。确实没什么大不了。

曹暾嘀咕完,便窝在曹佑怀里睡着了,留曹佑一个人在那眉头紧拧。

他以前怀疑曹暾和他一样有宿慧,但曹暾直到现在还写不好字,那肯定就不是了。

可曹暾这性格……五岁的孩童会有这么淡然?这都不能叫淡然,叫身具佛性,快一切皆空了吧?

难道暾儿不是有宿慧,而是天上哪个佛祖菩萨罗汉下凡渡红尘劫?

曹佑越想越离谱,偏偏他自己就是个有宿慧的,那离谱的事好像又不是很离谱。

他重重叹了口气,捏了捏眉心。

回家后假装什么都没发现吧。如果暾儿的身份真的有问题,等自己再长大些,叔父认为自己值得信任时,一定会告诉自己的。

多想无益,于是曹佑便摒弃杂思,真不再多想了。

曹暾:左右都是一个摆。摆!

碎碎念:

1、

关于宋仁宗治世的胡吹: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北宋苏轼

以致庆历、嘉佑之治为本朝甚盛之时,远过汉唐,几有三代之风。——北宋陈师锡

庆历、嘉佑之治,上参唐虞,下轹商周。——南宋赵昚(宋孝宗)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天下安乐,唯仁治而已。——南宋吕中

然而景佑年间西夏建国,宋夏争端就开始了。终宋仁宗一朝,战火没断过,增赋税没停过,京城粮价没下过千钱一石。哪来的民不知兵,天下安乐。死前幻觉吧。

2、

仁宗朝君臣是有自知之明的。以下言论都来自《宋史》。

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方今西羌叛逆,未平之患在前;北敌骄凌,藏伏之祸在后。一患未灭,一患已萌。加以西则泸戎,南则湖、岭,凡与边庭连接,无一处无事。而又内则百姓困敝,盗贼纵横。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万物失所,实未见太平之象。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火,天下祸患,岂可不忧!

——欧阳修

今百姓多困,仓廪不实,风俗未清,贤不肖混淆,狱讼繁多,盗贼群辈,水旱继有。四夷虽粗定,然本以重赂厚利羁縻之,非畏威慕义者也。未可谓至治。

——刘敞

臣窃观时事,谓可昼夜泣血,非直恸哭太息者,何哉?盖以西北二虏,祸衅已成,而上下泰然,不知朝廷之将危,宗社之未安也。

——韩琦

方今天下之势至危矣,强邻骄暴,凌胁中国;盗贼纵横,惊劫郡县;养兵至冗,择将不精;配率频繁,公私匮乏。内外之官,务为办事,而少矜恤之心;天下之民,急于供应,而有流离之苦。治道如此,未闻救之之术。臣等伏见数年以来,天戒屡至,朝廷虽有警惧之意,然而因循旧弊,未甚改更。今日灾变频数,盖天意必欲朝廷大修人事,以救其患,乃可变危为安也。救患之方,莫若原其致灾之本。致灾之本,由君臣上下之阙失也。阙失之事,臣等敢次第而言之。陛下不专听断,不揽威权,使号令不信于人,恩泽不及于下,此陛下之失也。

——蔡襄

今海内穷困,生民愁苦。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优笑无度宫中好赐不为限极,所欲则给,不问有无。司会不敢争,大臣不敢谏。

——苏辙

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

——苏轼

强我懿号,不若使我为有道之君;加我虚尊,不若处我于无过之地。朕每爱斯言,不敢言至治。

朕躬阙失,左右朋邪,中外险诈,州郡暴虐,法令非便民者。间者西陲御备,天下绎骚,趣募兵师,急调军食,虽常赋有增,而经用不给。累岁于兹,公私匮乏。

朕躬之阙遗,执事之阿枉,政教未臻于理,刑狱靡协于中,在位壅蔽之人,具官贪墨之吏。

——赵祯(宋仁宗)

从以上可以看出,宋仁宗治下,连年天灾兵事造成民间极大动荡,上梁山者众多,君臣缝缝补补,嘴边都急出泡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确实没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