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现言 > 穿成知青去种地 > 第28章 黑市交易和归队奖励

穿成知青去种地 第28章 黑市交易和归队奖励

作者:雁起卿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2-09-17 09:36:53 来源:文学城

穿到了这个年代,姜棉觉得,空间里的很多东西就没有必要再囤着了。

离高考恢复也就三年多时间,接下来还有改革开放。

她想做成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必须提前准备资金。

现在除了黑市,也没有其他地方能够出手。

等他们交接完了,李国强递给姜棉一个布包。

“这里面有你的两套衣服和一张被单。这是你之前晾在走廊外面的。振华帮你收拾的。”

姜棉道了谢,想起水缸里的几条鱼,就让李国强送一条大的给五奶奶,其余的看着处理。

李国强应了,说:“等回去了以后再给你们补回来。”

至于是补鱼还是网鱼的机会,姜棉无所谓,就没问。

送走了李国强和白盛。姜棉回了住处准备午饭。

去黑市的事情不能急,她得先做一些准备。

做好了饭,姜棉把饭菜分成两份。两位男同志一份。她和楚婴一份。

把饭菜送到两位男同志的病房,姜棉就去楚婴那边跟她一起用餐。

楚婴的房间里住进了新人。一位五六十岁的妇女,因为被开水烫伤了脚而住院。

家里没人来陪床,就一位女儿到饭点来送饭,然后又急匆匆地去上班了。

这位阿姨人挺好相处,姜棉到的时候,她跟楚婴聊得正火热。

被楚婴一口一个阿姨叫得心花怒放。

听说楚婴伤到头流了血,饭菜里除了点鸡蛋,其他的全是蔬菜,就小声地提醒姜棉,有钱的话可以买“高价肉”。

在姜棉帮她打了一次开水,扶她去了一次洗手间以后,对姜棉就跟亲人一样热情。

也是巧,这位阿姨就住在这一片区。

别小看这种老阿姨,周围的事就没她不知道的。

姜棉趁机跟她打听黑市的事,得到了不少信息。

在楚婴这边吃完饭,姜棉就去男同志那边收拾饭盒,收到了谢东和一连串的彩虹屁。

姜棉毫不意外。毕竟这人跟楚婴在某些方面很像。她也是后来才明白当时他这些夸奖是真心实意的。

到了第三天。姜棉把周围都逛得差不多了,再结合楚婴那位病友给的信息,决定去黑市看看。

她给自己化了一下中年妇女的妆容之后,拿了一些鸡蛋和挂面去试水。

黑市并不难找,在医院后面的一条巷子里。入口处有人把守。

经过检查,交了两毛钱的入场费,姜棉挎着篮子进了黑市。

姜棉进去后暗暗观察了一圈。

这地方选得好。

原以为只是一条巷子。其实巷子过去后,别有洞天。

出了巷子,就是一块空地,大约有个几百平方米,除稀拉长了一些小小的杂草外,大部分地方裸着,全是那种白色的小石子。空地有两面是建筑物。另外两面则是树林。

地方比较隐秘,万一被查,逃起来也比较容易。

空地上已经来了不少人了。

卖东西的一人一个位置。

买东西的逐个逐个走过,看中的就停下问价。

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声音都尽量压低。

姜棉找了个位置,放下手中的篮子。从篮子里面拿出一把挂面和一个鸡蛋放在盖布上。

挂面是姜棉用批发价买的,二十一世纪那时候的物价也就两三块钱一斤。相比眼下可以说是非常便宜了。

本地人米面都吃,不过种植的小麦相对比较少。面的价格也就高一些。

姜棉把挂面的最低价格定为六毛一扎,一扎一斤,不要票。

鸡蛋八分一个。都是挑的个大的出来。

很快有人过来问价。一位中年妇女。

“大妹子,你这挂面和鸡蛋怎么卖的呀?”

姜棉怕她讲价厉害,就每一样都叫高了两三成。

“挂面八毛一扎,一扎一斤。我没秤,不拆散卖。鸡蛋一毛一个。”

“大妹子,你这鸡蛋有点贵啊。”来人拿起挂面看了两下,放下了。

“是卖的比别人贵一两分,但是我的个头大呀。”

“能不能便宜点?”

“买十个送你一个?”

“行,那给我拿二十个。挂面要五斤。”

啊?

姜棉愣了一下。继而笑了。快手快脚去装东西。

她还以为挂面没希望了。

谁知道峰回路转,价格都没压。

除了送的两个外,姜棉给她再多拿了一个鸡蛋。

第一单交易就这样完成了。

开张了,后面就容易多了。

价格也就照着第一单的来,碰上难缠的,一斤也就降个几分。手上的钱差不多收了四五十块的时候,姜棉就离开了黑市。

接下来的十几天,姜棉天天都换装后去黑市卖东西。

过了几天,除了医院附近这的,还在供销社附近也发现了一处。

她准备了三四套行头,都是年纪30岁以上的妇女形象。她也想过换一下男性的形象,不过最后还是否定了。

等到卖货的钱一共有了2000多块的时候,她就停手了。

其中一个原因,是她隐约有不好的预感,她好像引起某些人的注意了。

再继续下去她怕会出事。

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差不多可以回去了。

李国强回去之后又来过一次,跟几位知青的主治医生谈过后,决定出院的时间。

一到时间,李国强就过来接了人。

这次没有专车,几个人先是坐了公交车回到良平公社,这只花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然后再坐十几分钟的拖拉机就回到了铃木生产队。

也是这次有了熟人带路,姜棉才知道,原来从良平公社去市里,路程居然这么短。

去清水县就更近了。

坐在拖拉机里,姜棉已经在想以后到各个地方销货的可能性。

从市里回来,除了姜棉,其余三位都得继续修养,还不能出工。

特别是两位男同志,谢东和的脚依然不能受力,走路还得靠拐杖,庄清梵的手还在脖子上吊着。

楚婴头上的那一圈绕着脑袋的绷带倒是拆了,不过伤口还没完全长好,还得涂药。

为了照顾几位病号,李国强让姜棉继续负责他们的一日三餐,每天还是给她记六个工分。

另外还给他们几个一共奖励了100斤大米,50斤小麦面,30斤玉米面。

这其中有两个意思,一是奖励,二是补偿。

全部东西,当着他们几个的面,送到了姜棉手里。

这些都是队里经过讨论决定,在开大会的时候通报过的。

几位外来的知青,得了这么多东西。也没人有不满情绪。

不得不说,李国强这生产队长除了生产抓得好,思想工作方面也是毫不逊色。

他们出院的头几天,几乎天天都有人来探访。

除了被救小孩的父母亲人,很多知青也来了。

唐建设和王长军还专门提了糕点来看姜棉。

“姜同志,想不到下乡没几个月,别人几年都遇不到一件的事儿,你这一来就是一大串啊。”王长军一坐下,就感叹道。

“还都不是小事呢。”唐建设也跟她开玩笑。

姜棉一想,还真的是。

不过这也不是受她控制的呀。

“事情要找上我,我想躲也没法躲。受着呗。”姜棉无所谓地笑了一下,转了话题,“你们怎么样啊?这段时间过得还好吧?”

他们三个人虽然分到了同一个生产队,但因为分在不同的生产小队里,日常上工不常遇见,住的地方又有段距离,而且他们倆男的无缘无故也不好来一单身女性这儿串门。以至于他们下乡以来,只在田间碰到过两次,相□□点头就走过去了。

其实说起来,也是因为没熟到那份上。之前谢东和就经常来。

“都还行。农活干多了,也就习惯了。刚开始的那一段时间倒是挺难熬的。还好我们小队的老知青们都还挺照顾我们。”唐建设摸着掌中的茧子说。

“我看你也挺适应的。很多人都在传,说你插秧是个快手,就跟小鸡啄米似的。老知青还主动找你搭伙。听说跟我们一起来的那位吕知青,上了第一次工之后,回去就抱着枕头哭了半天。”王长军偶尔会去知青点串串门,知道一些那边的消息。

这事姜棉好像也听楚婴说过,当时是夸她的时候拿出来说的。姜棉觉得这没什么好比较的,他她对别人的事情也不太感兴趣,也就不太爱听这些。后来楚婴再也没说过。

姜棉笑了笑道:“你们都没法跟我比,我就是在农村长大的。现在我们在地里所干的大部分活,我以前都干过。后来上中学了,我才回城。”

“哦,原来你被回炉了。”王长军听了哈哈笑了起来。

姜棉听了笑了笑,可不,她就是被回炉了,连整个人生一起,被扔回了一个几十年前的老炉里。

“也算是好事,不用那么辛苦。”唐建设也笑了,“当时听说知清里出了个插秧小能手,我还挺想去围观的。”

“对啊,可惜我们不在同一个小队。否则的话,可能跟你组队的就是我们了。”王长军开了个玩笑。

“说不定以后有机会。现在第二小队和第三小队的人都想合并了。”唐建设也笑道,“不过应该没那么快,李队长那个人,不是那种容易受大众影响的人。”

其实把一个生产队分成三个小队,就是从姜棉这一批知青到来的前几天才决定的。

起因是队里有些人对李国强的记工方式有不同的意见,李国强不想用权压人,就把整个生产队分了三个小队。另外选了两个小队长出来。他自己兼当第一队的小队长。

李国强自己领导的小队就按照他以前的方式记工。其他小队的事他只抓大方向,其他的就交给小队长。

目前这种发方式才实行两三个月。也就是在姜棉他们到来的前几天才决定的。

李国华不可能让他们又合并起来。再怎么着也得过个一两季,等那些人彻底死心才说。

姜棉不管他们怎么变,反正她是被李国强直接管着的。她挺喜欢这种方式。

这样不但多劳多得。而且整个农忙季节的时间也缩短了。如果不是活生生的对比,那两个小队又怎么会在一季的收成都没出就又想着要合并回来呢。

“不管合不合并,姜棉同志的光,我们现在已经沾到了。”

唐建设比王长军敏感,当地人的态度是在姜棉他们住院的这段时间里明显转变的。

以前那些在路上擦肩而过都正眼都不瞧他们的人,现在还相隔好几步就跟他们点头示意,以前他们干活磕碰碰水时,只会冷眼相看的,现在也会主动上前指导一二。

“对啊,现在那些本地社员对我们知青热情了不少。”王长军附和道,“有些知青还提议,要请你们几个吃顿饭。”

姜棉拒绝道:“别开玩笑了,没必要整那些麻烦事,大家的粮食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而且无功不受禄。”

大家都不富裕,姜棉还记得那天刚到的时候,丁浩让女知青做饭时,她的脸色。

如果她刚来时,就住在知青办,跟大部分人都有交集。他或许会出些物资,跟大家一起做顿饭吃。

但是现在,她对大部分之前都不熟,人脸跟名字都对不起来。

而且姜棉也不想把自己跟知青这小群体捆绑得那么紧。

如果是作为知青的身份,跟某些集体有对立;或者说,这个大环境对整个知青群体很不友好。

那样的话,抱团是有必要的。

但目前的情况都不是,没必要了。

毕竟她是个很怕麻烦的人,不是十分必要的,能省点事就省点事。

越写越发现,码出来的文字受说话习惯的影响太深了,而且自己很难发现。

语法规范对我来说太难了。

另外就是,之前写的全部清空了,包括梗概和小段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8章 黑市交易和归队奖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