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穿成县令:我和夫人基建强国 > 第8章 砥柱(下)

穿成县令:我和夫人基建强国 第8章 砥柱(下)

作者:2591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1 08:15:46 来源:文学城

赵大带来的消息,如同冰水浇头,瞬间冲淡了筒车初成带来的巨大喜悦。黑风寨的探子如同跗骨之蛆,终究还是嗅到了这块土地上焕发的新生机。

“看到了?”沈砚眼神一凛,瞬间压下所有情绪,声音冷得像河滩上的石头,“多少人?距离多远?”

“就…就一个探马!骑快马,远远地在西山口那片林子里晃了一下,看到河滩上这大动静,还有转起来的水车,掉头就跑了!跑得飞快!”赵大脸色发白,声音带着后怕,“小的们追不上…”

一个探马…沈砚心中稍定。这意味着黑风寨尚未大举集结,但筒车这个无法隐藏的庞然大物,必然已经引起了那群豺狼的强烈兴趣。粮食,水源,还有这凝聚人心的“神物”,都是土匪眼中最诱人的肥肉。危机只是延后,并未解除。

“知道了。”沈砚沉声道,目光扫过欢呼过后、疲惫不堪却因引水入田而重新焕发干劲的人群,“加派人手,扩大警戒范围,尤其是西山口和北面进山的隘口!一有大队人马动向,立刻燃烽火示警!”他顿了顿,看向秦怀安,“秦县丞,组织青壮,将县衙库房里那些锈蚀的刀枪清理出来,分发下去!非常时期,全民皆兵!”

“是!下官这就去办!”秦怀安神色凝重,领命而去。

沈砚又看向苏婉,眼神柔和了些许:“婉儿,王虎伤势如何?”

苏婉眼中忧虑未消,但强自镇定:“郎君放心,虎子哥内腑受了震荡,断了两根肋骨,好在没有性命之忧。婉儿已用干净布条固定,熬了姜汤让他喝下,此刻昏睡过去了。只是…城中药材匮乏,需得尽快想法子。”

“嗯,待此间事了,再想办法。”沈砚握了握她的手,感受到一丝冰凉,心中歉疚更深。他转向河滩,那巨大的筒车依旧在洪水的余威中沉稳旋转,将宝贵的河水源源不断地送上高地。希望与危机,如同光与影,在这片土地上交织缠绕。

“继续开渠!引水入田!一刻也不能停!”沈砚的声音再次响起,斩钉截铁。无论前方是刀山还是火海,活下去,才是唯一的出路!

接下来的日子,青云县如同被上紧了发条。白日里,河滩上筒车轰鸣,无数人影在筒车引出的主水渠旁挥汗如雨,锄头铁锹翻飞,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沟渠如同生命的脉络,贪婪地吮吸着筒车输送的河水,向着更广阔的龟裂田地延伸。浑浊的泥水浸润着干涸的土壤,发出滋滋的声响,那是大地久旱逢甘霖的欢歌。妇孺们则在苏婉的组织下,将有限的粮□□打细算,熬成浓稠的粥,送到每一个劳作的人手中。王虎在苏婉的精心照料下,伤势也渐渐稳定。

沈砚更是如同不知疲倦的陀螺。他奔波于河滩工地,检查筒车运转,指导沟渠挖掘,确保水流均匀分布;他巡视加固后的堤岸,计算着水位变化;他带着赵大等人,实地勘察地形,规划着下一步可能的水利延伸和防御要点;深夜,他还要在摇曳的油灯下,与秦怀安核对账目(主要是苏婉精打细算的粮食消耗),商议应对黑风寨的策略。疲惫刻在他的眼底,身形也清减了不少,但那双眼睛却越来越亮,如同淬火的星辰。

秦怀安则成了沈砚最得力的臂助。他坐镇县衙,处理繁杂庶务,组织城防,安抚民心,将沈砚从琐碎中解放出来。亲眼目睹了筒车神迹和沈砚舍生忘死的担当后,这位州府派来的县丞,早已心悦诚服,做事尽心竭力。

就在引水渠初步覆盖了县城附近最急需水源的田地,第一茬顽强的、耐旱的菽豆在湿润的土壤中冒出点点新绿时,都水监的官船,如同一个巨大而突兀的惊叹号,出现在了青云河下游的拐弯处。

那是一艘体量颇大、装饰着都水监徽记的官船,虽非楼船巨舰,却也透着官家的威严。船头甲板上,一位身着青色官袍、头戴乌纱、面容清癯、下颌留着三缕长须的官员负手而立,正是都水监郎中莫文渊。他眉头微锁,眼神锐利地扫视着两岸景象。河道两岸,依旧是荒芜的滩涂和枯黄的草甸,一片凋敝,与他沿途所见并无二致。然而,空气中隐隐传来的、持续不断的、沉闷而有力的“嘎吱…哗啦…”声,却让他古井无波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明显的疑惑。

“前方是何声响?”莫文渊沉声问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这声音…厚重、规律,绝非自然之音,更非纤夫号子。

随行的州府陪同官员(正是当初给秦怀安透露消息的那位)连忙上前,脸上堆着小心谨慎的笑容:“回禀莫大人,这…想必是那青云县新令沈砚,在河边鼓捣的什么‘水车’发出的动静。下官早前听闻,此子不务正业,竟在这等灾荒之年,征发民力,耗费钱粮,造此闻所未闻之物,实乃…”

“水车?”莫文渊直接打断了州府官员的“铺垫”,眼中精光一闪,语气陡然严厉,“何种水车?可有工部核准图样?擅自改动河道,引水入田,若引发水患,该当何罪?速速靠岸!”

官船加快了速度,绕过河湾。

当那巍峨如山、在滔滔河水中沉稳旋转、不断将浑浊河水提升至高处的巨大筒车,毫无遮拦地闯入莫文渊视线时,这位以“循古制”、“重实务”闻名、见惯了大江大河水利工程的都水监郎中,瞳孔骤然收缩!

巨大的木质立轮!巧妙的叶片角度!旋转中不断提水倾泻的竹筒!奔腾流向高坡田地的导水槽!还有河滩上那密密麻麻、如同蚁群般在沟渠旁奋力劳作的人群!

这景象,完全颠覆了莫文渊的认知!

“这…这…!”莫文渊指着那筒车,手指竟微微颤抖起来,一时竟找不到合适的词汇!震惊!巨大的震惊如同巨浪般冲击着他固有的观念!这绝非他想象中的、简陋无用的“奇技淫巧”!这分明是夺天地造化、引水济旱的神工!

官船在离筒车不远处的简易码头靠岸。莫文渊不等船停稳,便已撩起袍角,踩着跳板,快步踏上泥泞的河滩。州府官员和一众随从慌忙跟上。

沈砚和秦怀安早已得到通报,恭候在岸边。沈砚一身半旧的青色官袍,沾着泥点,脸上带着连日劳作的疲惫,眼神却清澈坦荡,不卑不亢地躬身行礼:“下官青云县令沈砚,参见莫大人。”

秦怀安也紧随其后:“下官县丞秦怀安,参见莫大人。”

莫文渊的目光如同实质的探针,在沈砚身上来回扫视,又越过他,死死盯着那轰鸣运转的筒车,以及远处沟渠旁劳作的百姓和那片片初现新绿的土地。他脸上的震惊缓缓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凝重。

“沈县令,”莫文渊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带着一种审视的威严,“此为何物?”他指向筒车。

“回禀大人,此物名为‘筒车’。”沈砚声音平稳清晰,“乃下官为解青云旱魃之苦,集本县匠人之智,借水力而造。其理在于水流冲击叶片,带动巨轮旋转,轮上竹筒入水自满,转至高处倾泻入槽,引水灌田。无需人力畜力,日夜不息。”

“引水灌田…”莫文渊喃喃重复,目光投向那片被水流滋润、初显生机的田地,又看向远处依旧干涸龟裂、亟待引水的更广阔土地,眼神剧烈地波动着。他并非不知民生疾苦的庸官,相反,他深知水对于农耕帝国的意义!眼前这架无需人力、自行运转、效率惊人的提水机械,其价值…简直难以估量!

“耗费几何?征发民力多少?可有扰民?”莫文渊连珠炮般发问,语气依旧严厉,但核心已从最初的“僭越问罪”,悄然转向了对“实效”的探究。

沈砚心中微定,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他深吸一口气,不疾不徐地开始陈述:

“启禀大人,筒车所用主材,皆为就地取材,或取自废弃屋舍庙宇,或伐自山林杂木,所费银钱,微乎其微。”他省略了苏婉典当首饰之事。

“征发民力,”沈砚指向劳作的人群,声音提高,“皆是本县及河对岸柳树屯自愿留下、求生无路的百姓!筒车初成之日,恰逢上游洪峰过境,若非此车引水之力稍分水势,兼有全县百姓拼死护堤,青云县城恐已化为泽国!洪峰过后,更是此车日夜不息,引水入田,方有眼前这点点新绿!百姓非为官府所迫,实为活命自救!”

他顿了顿,目光迎向莫文渊锐利的眼睛,一字一句道:“大人若问扰民?下官以为,坐视百姓渴死、饿死,任由良田化为焦土,才是最大的扰民、害民!”

最后几句话,如同重锤,狠狠砸在莫文渊心上!也砸在身后那位想要趁机进谗言的州府官员脸上!

莫文渊身躯微微一震!他看着沈砚那张年轻却饱经风霜、眼神坦荡无畏的脸,看着河滩上那些虽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却眼神专注、充满干劲的百姓,看着那在洪水中傲然挺立、扭转乾坤的筒车巨轮,再看向远处那片因得水而初显生机的土地…

他沉默了。长久的沉默。河滩上只有筒车运转的轰鸣和水流的哗啦声。

州府官员额角见汗,还想说什么:“莫大人,沈县令此言虽…虽有道理,然擅改河道,不遵工部规制,终究…”

“闭嘴!”莫文渊猛地一挥手,打断了州府官员的话。他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再看向沈砚时,眼神中的审视和严厉已然褪去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探究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激赏。

“沈县令,”莫文渊的声音依旧沉稳,却带上了一丝温度,“此筒车…构造图样,可曾留存?”

沈砚心头猛地一跳!成了!这位古板却务实的都水监大员,终于被事实撼动!

“有!”沈砚立刻答道,“下官有详细构造草图,并附有尺寸比例、用料要求及水力计算之要略!”他示意秦怀安。秦怀安早已准备好,立刻从怀中取出一卷用油布仔细包裹的图纸,恭敬地双手奉上。

莫文渊接过图纸,迫不及待地展开。上面炭笔勾勒的线条虽显粗糙,但结构清晰,尺寸标注严谨,关键节点的榫卯、叶片角度、轮轴承力分析,甚至对水流冲击力的估算,都一一在列!这绝非心血来潮之作,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确计算的杰作!

莫文渊越看,眼中光芒越盛!他本就是精通水利的实干型官员,只是囿于“古制”而显得刻板。此刻,这架前所未见却又高效实用的筒车,以及这份思路清晰、计算严谨的图纸,如同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妙!妙哉!”莫文渊忍不住击节赞叹,随即又意识到失态,轻咳一声,恢复了几分威严,但语气已然完全不同,“沈县令,此物构思之巧,切合实用,实乃解旱救民之良器!虽有僭越之嫌,然事急从权,功在社稷,利在千秋!”他郑重地将图纸收起,“此图,本官需带回工部,细细参详,或可推及天下旱魃之地!”

此言一出,州府官员脸色煞白,知道自己的算盘彻底落空。沈砚和秦怀安则心中狂喜!

“下官替青云百姓,谢过莫大人!”沈砚深深一揖,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不必谢我。”莫文渊摆摆手,目光再次投向那轰鸣的筒车和引水渠旁劳作的百姓,脸上浮现出真正的忧国忧民之色,“本官问你,此车运转可还顺畅?引水之效,可敷全县之用?粮种可备?秋播可及?”

他不再提什么“古制”、“旧例”,问的全是关乎民生存续的燃眉之急!

沈砚精神一振,知道莫文渊此刻是真心实意想解决问题了。他立刻将筒车运转状况、引水覆盖范围、现存粮种匮乏(全靠苏婉精打细算和赵大上次换回的一点豆麦)、急需耐旱早熟粮种以及防御黑风寨的压力,条理清晰地陈述了一遍。

莫文渊听得极其认真,不时询问细节。末了,他沉吟片刻,果断下令:

“秦县丞!”

“下官在!”

“你即刻持本官手令,随本官船队返回州府!凭此令,从州府常平仓调拨耐旱菽豆、粟米良种共五十石!速速运回青云!”

“另,调拨刀枪五十柄,弓箭二十副,箭矢五百支!以助尔等防御匪患!”

“再拨工匠五人,助沈县令维护此车,并勘察河道,规划后续水利!”

一连串指令,如同甘霖!秦怀安激动得声音发颤:“下官…下官领命!谢莫大人!”

莫文渊又看向沈砚,目光深沉:“沈县令,粮种、军械、工匠,本官予你。然,匪患凶顽,民生凋敝,此间困局,仍需你殚精竭虑!本官回京后,必当据实上奏!望你莫负此车,莫负此县黎民!”

“下官沈砚,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大人所托,不负百姓所望!”沈砚肃然躬身,声音铿锵有力。

莫文渊深深看了沈砚一眼,又看了看那依旧在河水中轰鸣旋转、泽被苍生的筒车巨轮,仿佛要将这景象刻入脑海。他不再多言,转身,带着随从,大步走向官船。背影依旧清癯,却仿佛卸下了某种无形的枷锁,步履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急迫。

官船缓缓驶离河岸,逆流向上游而去。甲板上,莫文渊凭栏而立,目光依旧紧紧锁定着岸边那越来越小的筒车轮廓,直到它彻底隐没在河湾之后。

“大人,那沈砚…”州府官员小心翼翼凑近。

莫文渊没有回头,只是望着滔滔河水,缓缓道:“此子…乃国器也。青云之幸,社稷之幸。”他顿了顿,声音陡然转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厉色,“至于州府某些人…尸位素餐,嫉贤妒能,险些误了大事!回州之后,本官自有计较!”

州府官员闻言,如坠冰窟,冷汗涔涔而下。

送走了带来转机却又暗藏后续波澜的莫文渊,沈砚心中的巨石并未完全落地。粮种军械固然是及时雨,但黑风寨的阴影始终如芒在背。他立刻召集秦怀安、赵大等人,重新部署防御。新得的武器被迅速分发下去,由柳树屯那些剽悍的汉子们和县衙仅存的几个衙役组成骨干,日夜操练巡逻。筒车所在的河滩高地,更是设置了瞭望哨和简易工事。

苏婉则投入了全部的精力。粮种即将到来,意味着播种在即!她组织起县城里所有的妇人,在有限的空地上,利用筒车引来的水流,精心整理出几块苗床,准备先行育苗。她深知时间紧迫,必须争分夺秒。同时,她将后勤管理得井井有条,确保守卫和开渠的劳力每日至少一顿饱食。

几天后,秦怀安带着满载粮种、军械和工匠的船队,在全县百姓翘首以盼的目光中,安全返回!当一袋袋饱满的粮种被搬下船,当崭新的刀枪弓箭分发到守卫手中时,整个青云县爆发出比筒车初成时更加狂热的欢呼!希望的火焰,从未如此炽烈地燃烧!

播种!抢种!

在莫文渊派来的工匠协助下,筒车的维护更加精细,引水效率更高。河滩上,田野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锄头翻动着湿润的泥土,饱含着希望的种子被小心翼翼地撒入大地。沈砚亲自下田示范,指导着深浅疏密。苏婉则带着妇孺们,精心照料着苗床里的嫩芽,如同呵护着最珍贵的宝物。

新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青云县干涸已久的土地上蔓延开来。筒车的轰鸣声,如同这片土地复苏的心跳,坚定而有力。

然而,就在第一茬粟苗顽强地钻出地皮,在阳光下舒展着稚嫩叶片的时候,负责西山口警戒的赵大,连滚带爬地冲进了县衙,脸上是前所未有的惊恐:

“大人!烽火!西山口…三堆烽火!黑…黑风寨…来了!好多人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