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重生之循郡王 > 第25章 弓马新途

重生之循郡王 第25章 弓马新途

作者:阿比雅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9 16:32:37 来源:文学城

病愈后的永璋,仿佛褪去了一层旧壳。虽然依旧清瘦,但眉宇间那份沉静愈发内敛,偶尔看向远方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此前未有的锐意与沉淀。那件雪白的狐裘被他仔细收好,既是一份温暖的纪念,更是一个无声的警钟,提醒着他已不再是一个可以完全隐匿的阴影。

舒妃通过那件狐裘传递的信号,他收到了。不仅仅是关怀,更是一种期待——期待他不再满足于在边缘“格物”,而要向更核心、更能体现价值的领域迈进。

很快,新的“指引”便以另一种方式到来。

这次并非通过书册标记,而是源于一次乾隆对皇子们骑射功夫的考较。

南苑围场,寒风凛冽。皇子们依次挽弓搭箭。永璋的骑射经过刻意练习,已能稳居中游,既不冒尖,也不落后,恰到好处地符合一个“用心但天赋寻常”的皇子形象。

考较完毕,乾隆心情似乎不错,随口点评了几句,目光扫过一众儿子,最后落在永璋身上时,却微微顿了一下,似乎想起什么,道:“永璋,你近日读书虽有些进益,但我满洲根本,乃是弓马骑射。文事不可废,武备亦不可松。看你气力仍稍显不足,还需多加习练。”

“是,儿臣谨遵皇阿玛教诲,定当勤加练习,不敢懈怠。”永璋立刻躬身回应。

这时,在一旁陪同的和亲王弘昼忽然摇着扇子笑道:“皇上说的是。不过光是傻练力气也不行,得知其所以然才行。咱们老祖宗的骑射、布阵、兵器打造,里头学问大着呢。我说老三,你既然那么爱读书记规章,不如也找些兵部的则例、武备志什么的看看?说不定比光拉弓更有用呢?哈哈哈……”他这话像是玩笑,却又带着几分认真的意味。

乾隆闻言,不置可否地瞥了弘昼一眼,却也没反驳,反而对永璋道:“你皇叔虽是说笑,却也有几分道理。知兵并非仅是匹夫之勇。闲暇时涉猎些兵书战策,也是好的。”

“儿臣遵旨。”永璋心中一动,立刻应下。他敏锐地感觉到,这绝非简单的皇帝训话和亲王戏言!弘昼的话来得太巧,正好接在皇帝让他加强武备之后……这背后,是否有舒妃的影子?是她通过某种方式,影响了弘昼,让他在此刻说出这番话?

机会之门,再次被以一种看似偶然的方式推开。

回到宫中,永璋立刻行动起来。他不再仅限于那间小书房,开始频繁出入收藏兵书、武备图册及兵部过往文书摘要(非机密部分)的皇家藏书楼相关区域。他阅读的内容,从《孙子兵法》、《纪效新书》等经典兵书,逐步扩展到《军器图说》、《练兵实纪》乃至兵部关于驿站传递、旗营操演、兵器维护的则例旧档。

他阅读的方式也愈发纯熟。不再仅仅是记忆,而是开始思考:为何要如此规定?优劣何在?与当前形势如何结合?

不久之后,在一篇关于历代兵制沿革的策论中,永璋再次“偶有所得”。他并未谈论宏大的战略,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一个细微却关键的点上:八旗兵丁日常训练所用弓箭的制式与损耗补充问题。

他写道:“……儿臣见兵部则例,于官兵战箭制式、用料、工价皆有定规,然于日常训练耗用之箭矢,规定稍显笼统。各地旗营所报训练耗箭数目差异巨大,材质亦不一,补充周期长短不定。恐长此以往,不仅虚耗钱粮,更恐影响训练成效,乃至战时箭矢供给之稳定性……或可参照军费核销之例,细化训练箭矢之用料标准、损耗定额及补充流程,并加强核查?”

同样,这是一个基于现有规章、发现问题、提出细化建议的思路,完全不涉及任何人事和核心权力,安全且务实。

这篇策论,如同之前的投石问路,被交了上去。

这一次,回应来得更快,也更直接。

几天后,乾隆竟再次于养心殿召见了永璋。这一次,殿内还有兵部尚书在场。

“你策论中所言训练箭矢之事,朕看过了。”乾隆开门见山,将一份文书递给旁边的兵部尚书,“李卿,你也看看。三阿哥所言,是否属实?有无道理?”

兵部尚书李侍尧(注:历史上李侍尧此时任户部尚书,此处为剧情需要稍作调整)是出了名的能员干吏,但也以精明严苛著称。他快速浏览了一遍,眼中闪过一丝讶异,看了一眼垂手恭立的永璋,然后拱手对乾隆道:“回皇上,三阿哥所察甚是细致。各地旗营训练耗用确有此弊,数额虚报、以次充好之情事恐在所难免。只是此事牵扯甚广,细微繁琐,统一标准固然好,推行起来恐非易事。”

乾隆看向永璋:“你怎么看?李尚书说推行不易。”

永璋早已料到会有此问,从容答道:“回皇阿玛,李大人所言极是,此事千头万绪,儿臣亦知艰难。儿臣愚见,或可不求一步到位,可择一、二旗营先行试点,摸索经验,验证新规实效,查补缺漏。若果然有效,再徐徐图之,推广天下。如此,则阻力或可小些。”

“试点?”乾隆沉吟片刻,看向李侍尧。

李侍尧目光微闪,再次拱手:“皇上,三阿哥此法倒是老成持重。先行试点,进退有据。臣以为或可一试。”

“既如此,”乾隆拍板,“便由兵部牵头,选京师健锐营或火器营之一,试行训练箭矢标准化供应与核销新规。李卿,此事你亲自去办。”

“臣遵旨!”李侍尧躬身领命,目光再次扫过永璋时,已带上了几分真正的审视和重视。

“永璋。”

“儿臣在。”

“你能于细微处见问题,又能思虑推行之难,提出‘试点’之策,尚属可行。往后于兵事上,可再多留心些。”乾隆的语气,比起之前的“尚可”、“有点意思”,明显多了一丝认可的重量。

“是!儿臣谢皇阿玛教诲,定当努力!”永璋强压着心中的激动。

他知道,自己终于成功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入了兵事这个领域的大门!

虽然起步于最微不足道的“训练箭矢”,但这意味着他获得了在军事事务上发言的初步资格,并且得到了皇帝和兵部尚书的注意!

走出养心殿,寒风拂面,永璋却觉得浑身发热。

舒妃的指引清晰无误。她正在运用她的影响力和智慧,一步步将他推向更容易建功立业、也更符合他“天赋”的领域——兵部。

弓马新途,已在脚下。

而他即将十七岁,转眼成人。这条通往权力与风险核心的道路,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他的目光变得愈发坚定,望向紫禁城外辽阔的天空。那里,才是他未来的战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