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重生之循郡王 > 第13章 初试啼声

重生之循郡王 第13章 初试啼声

作者:阿比雅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9 16:32:37 来源:文学城

寒冬渐去,乾隆十五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迟。宫中气氛依旧沉闷,但时间的流逝终究带来了一些变化。西北准噶尔部的军务牵动了朝廷大部分精力,乾隆皇帝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遥远的边疆,对宫内琐事的关注似乎也随之稍减。

这为永璋提供了些许喘息和观察的空间。

他依旧每日埋首书卷,那套则例已被他反复研读数遍,结合之前阅读的政务摘要,许多原本模糊的概念逐渐变得清晰。他甚至开始能隐约看出一些政务奏报中未曾明言的潜台词和各方势力的博弈痕迹。

这一日,上书房师傅布置了一篇策论,题目颇为应景——《论边陲绥靖与内地民生之关联》。

这题目很大,但对于饱读则例和摘要的永璋而言,却不再是空中楼阁。他立刻想到了西北用兵必然涉及的粮草转运、民夫征发、以及由此对内地州县造成的财政和人力压力。

他没有像其他皇子那样,立刻引经据典,高谈阔论仁义王道。而是沉下心来,根据则例中关于粮草调度、赋税征收、徭役摊派的规定,以及摘要中记录的实际情况,开始构思。

他写得很慢,很谨慎。措辞极其谦卑,通篇以“儿臣愚见”、“管窥蠡测”开头,强调自己只是基于书本知识进行粗浅推演。

但在内容上,他却大胆地提出:西北用兵固属必要,然粮秣消耗巨大,长途转运损耗惊人,恐过度耗费内地民力。或可于战事间歇,更注重在边疆适宜之处试行“军屯”或“商屯”,就近解决部分军粮,以减轻内地长途输送之压力;同时,对因协济军务而受影响的内地州县,或可酌情缓征部分赋税,以示朝廷体恤,防微杜渐……

这些想法,并非他凭空想出,而是综合了则例中关于屯田的规定、以及摘要中某些官员曾提出却未被重视的建议,再加上他自己的一点思考糅合而成。他刻意避免提出任何具体、尖锐的批评,始终将基调放在“为皇父分忧”、“体恤民生”的框架内。

策论交上去后,他心中有些忐忑,不知是福是祸。

数日后,这篇策论并未像其他优秀课业那样被公开点评褒奖,而是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永璋正暗自揣测,却被刘统勋师傅单独留了下来。

书房内只剩师徒二人。刘统勋看着眼前这个越发沉静的少年,目光锐利如刀:“三阿哥,你那篇策论,所言屯田减赋之议,是从何而来?”

永璋心中一跳,立刻躬身答道:“回师傅,儿臣近日读《史记》、《汉书》,见汉唐经营西域,皆重屯田以省转输。又偶翻户部则例,见有鼓励垦荒、缓征灾赋之条款。儿臣愚钝,便胡思乱想,若能将二者稍加变通,或能于国于民略有裨益?皆是纸上谈兵,妄议朝政,请师傅责罚。”

他将源头推给了公开的史书和则例,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刘统勋盯着他看了半晌,似乎想从他脸上找出些别的什么,但永璋的表情只有诚恳和不安。

良久,刘统勋才缓缓道:“想法虽稚嫩,倒也未全无可行之处。军屯古已有之,因地制宜确是要点。至于缓征赋税……”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了些,“此议关乎国帑,牵一发而动全身,非可轻言。你可知其中分寸?”

“儿臣不知!”永璋立刻道,“儿臣只是懵懂觉得,若百姓力竭,则税源亦竭……儿臣思虑不周,请师傅教诲!”

他再次强调自己的“无知”和“思虑不周”。

刘统勋看着他惶恐的样子,神色稍缓:“罢了。你能读书有所得,并能联系实际思考,已属难得。只是需谨记,朝政大事,千头万绪,绝非书本上几条规程所能概括。今后所思所写,更需谨慎,未有十足把握,不可妄下论断。”

“是!儿臣谨记师傅教诲!”永璋恭敬应道,背后却已出了一层细汗。他知道,自己这步险棋,似乎又走对了。刘师傅虽未明说,但语气中并无斥责之意,反而有一种淡淡的、近乎认可的告诫。

又过了几日,并无任何下文。永璋几乎以为此事就此过去了。

直到某次他去养心殿请安(如今他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循例去请安,但绝不多说一句话,多是磕头问好便安静退下),乾隆批阅奏折间歇,似乎无意间问了一句:“近日功课如何?可还吃力?”

永璋照例谦卑回答:“回皇阿玛,儿臣愚钝,只是尽力而为,不敢言辛苦。”

乾隆“嗯”了一声,目光并未从奏折上移开,仿佛只是随口一问。但在永璋磕头准备退下时,却听到头顶传来一句轻飘飘的话:

“边陲之事,关乎国本。民生多艰,朕亦知之。读你的书去吧。”

永璋浑身一僵,随即深深叩首:“儿臣遵旨。”

退出养心殿,走在长长的宫道上,永璋的心仍在狂跳。

皇阿玛知道了!他看到了那篇策论!而且,他那句话……“民生多艰,朕亦知之”……这算是一种变相的……认可吗?至少,没有反感!

虽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奖赏或提拔,但这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对于永璋而言,不啻于甘霖!

这意味着,他通过这种极其谨慎的方式,成功地向皇父传递了一个信号:他在思考,他在学习,并且他的思考方向是“忠君爱国”、“体恤民生”的。

这比他预想的还要好!

初出茅庐的第一声啼鸣,虽然微弱,却似乎真的传到了该听到的人耳中,并且没有引来猎枪。

永璋抬起头,看着紫禁城高耸的宫墙和蔚蓝的天空。

道路依旧漫长而险峻,但他似乎,终于找到了一丝在缝隙中生存并发出自己声音的方法。

他更加确信,埋头读书,谨慎建言,远比过早地卷入妻妾子嗣的琐碎争斗,更有意义,也更安全。

他的目光越过层叠的宫殿,仿佛看到了西北的风沙,看到了内地的田畴。

那才是他真正应该去“格”,去“致知”的广阔天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