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重生哥儿的书生赘婿 > 第23章 望水村23

重生哥儿的书生赘婿 第23章 望水村23

作者:风吹石子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1 00:34:24 来源:文学城

刘大河快步往望水村走,越到望水村,路面越泥泞,鞋底沾了许多湿泥,十分沉重,刘大河只能放慢脚步。

见人回来,吴小满问了句:“刘大哥,昨日雨下的挺大,你着急过来干啥,路上都是泥,也干不了活,对了,你家麦子收完了吧?没受影响吧?”

刘大河和弟弟分家后,父母亲跟着他们一起生活,家里田地虽然不多,但父母年纪到底大了,昨日看天色不好,吃过午饭他就和何月说了一声回家去了。

刘大河回:“昨日我们村没下雨,今早起来天就晴了,家里麦子也收完了,我就想着赶快过来,走着走着才发现这边下的大。”

“竟是如此。”吴小满觉得稀奇,离得说远也不远,天气竟这么不一样。

不过没下到底是好事,能好好打麦子。

炙热的太阳晒了两日,路面不泥泞了,此时正式拾掇麦场的好时机。麦场用石磙压实压平整,麦子才更好脱壳。

麦场晒干后,吴小满就赶忙带着大家打麦子。脱粒、晾晒、装袋,整整忙活了好些日子。

等麦子全部装袋搬进屋里,吴小满擦了擦额角的汗水,狠彻底松了一口气。

麦子整整齐齐的堆了满满一间屋子,看着就喜人,吴小满问:“一共多少?”

“九十一石。”李浔回道。

“九十一石!竟有九十一石!”吴小满惊讶。

割麦子的时候麦穗拿在手里就沉甸甸的,他知道今年收成不会少,但听到九十一石,还是觉得不可思议,以前可从来没有种出这么多过。何月也瞪大了眼睛。

“一、二……八十九、九十、九十一。”两人忍不住又数了一遍。

整整九十一袋,一袋一石,确实是九十一石。

别说吴小满和何月,家里除了李水心还不太明白,其他人听到这个数都忍不住又数了一遍。

一群人站在门口数来数去,脸上都是高兴与惊讶交织。

“刘哥、小平、小毛,这个月就给你们张工钱,一人涨……”吴小满略一思索:“涨五十文。”

今年粮食能收成这么多,可是多亏了他们三个。以前爹种地,虽然也买东西肥地,但地里疏于除草,每年粮食都成都不怎么样,亩产可从没超过两石,甚至有时差的很远。

“多谢东家!”

“多谢小满哥!”

三人本就为丰收高兴,听到涨工钱更是高兴,这个工钱已经和大地主家差不多了。

尤其是何平,他的工钱本就比刘大河周小毛高出五十文。

村里人的麦子都晾晒完成后,村长王远山便挨家挨户通知,让他们次日带着粮食在村口集合,一起将田税送到镇上粮长家。

粮长一般是一个地方的家境殷实、有声望的富户或地主担任,他们代官府督促当地百姓缴纳田税,并将收到的田税统一运送到指定的官仓。

能为官府办事,许多富户争抢着要干,这可是代表着无上的荣耀。

次日一早,吴小满和刘大河用牛车拉着要缴纳的田税到村口集合。

村口已经到了许多人,有人背着粮食,有人拉着牛车、骡车。

两人看到村长已经赶着牛车过来,便将牛车赶到他旁边,和他打招呼。

王远山瞅了眼牛车上粮食,问:“满哥儿,大伙儿可是都知道你家今年收成很好,一共收了多少石?”

吴小满笑着回道:“一共九十一石。”

王远山捋胡子的手顿住了:“嚯,这么多!”他想着一亩地两石已经不起了,竟然还多出这么多。

村口这会儿人越来越多,听到的无一不惊讶,没听到的问了旁人,也都在惊叹。

“九十一石!我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粮食!”

“可不是嘛,今年风调雨顺,我家二十亩地收了三十二石我都觉得算是丰收了。”

“以前他家收成也和我家差不多,怎么今年这么多!”

“满哥儿,可是有啥技巧?”

“是啊,是啊,满哥儿,你咋种出来的?”

王远山也忍不住问:“满哥儿,你要是真有办法,可能给大家说说?”

这些种地技巧,有些人吝啬是不愿意告诉旁人的,生怕别人家的收成比他们好,但王远山知道,吴小满不是这样的人,因此他就直接问出口了。

吴小满压根就没想藏私,他想了想:“也不算技巧。就是得好好肥地,还要好好除草……”

吴铁山去年出去做跑商,听说有个地方收成很好,特意去那里打听,他们都是用人畜粪便、豆渣、芝麻粕、草木灰混合起来之后肥地,肥力很大。

去年种冬麦,吴铁山就尝试用这些东西肥地,但是他家地多,人畜粪便少,只能多加豆渣、芝麻粕和草木灰,没想到效果还不错。

他们村里人许多家肥地都是用自家的粪便,但是不养牲口,粪便少,肥力有限。他们虽然也知道豆渣、芝麻粕能肥地,但那些东西都得花钱,很少有人愿意花钱买。

即使有人买,也是单独买一样,从来没有混合过。

将这些一一告诉大家后,吴小满继续道:“至于除草,都是刘大哥他们在做,让他们给你们说吧。”

不可否认,今年收成好,很大一部分功劳是刘大河几人的,以前他们种地,吴铁山要去外面,吴小满年纪小,粮食种下后都没怎么好好管过,自然收成不高。

刘大河没想到还要他来说,那么多人看着他,他一时有些紧张,支支吾吾不知道说什么,除草能有什么技巧,不是好好干就好了吗?

吴小满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刘大河:“刘大哥,你就说说在什么时候除草,怎么除,你怎么做的就怎么说。”

“我……一般我种地会除三遍草……”刘大河刚开始磕磕绊绊,看大家听的认真,便越说越顺:“第一遍是在初春,小麦刚开始长的时候,这一遍除草要细致,用锄头翻地,即使没草的地方也要翻,但是要注意,不要伤到小麦……”

“原来除草还有这么多门道,感觉我白种地了!”

“我都是哪里有草就锄锄,没有的地方都不管,明年我也要这样!”

“是啊,除三遍呢,可真勤快!”

“刘老弟,后两遍呢?”

刘大河也不懂,原来他习以为常的除草,竟然还有许多人都和他做的不一样,他继续道:“后两遍就比较简单,只需要拔除长高的草就行……”

“看来种玉米也要多除草,可不能偷懒。还有得买点芝麻粕、豆渣肥地……”

“今年地还没种,我也要买点芝麻粕、豆渣肥地,希望能多收点。”

“我家以后也买,就是不知道好不好买。”

……

王远山带着望水村人来到镇上粮长家门口,已经有一个村子的人在前面排队。他们也一个接一个默默站过去。

队伍慢慢前进,离得近了,吴小满看到交田税的人将麦子倒在木斛中称量,本来满满一木斛还冒尖,称量的家丁用脚踹了一下木斛,小麦立马不够了,交税的人只能又放进去一些。

刚放进去,家丁又踹了几脚,小麦又下去了一些,那人只能继续放。

吴小满不知道那人气不气,反正他看的生气。他第一次来交田税,便问王远山:“村长,每年都这样?”

村长叹了一口气:“是啊,刚开始也有人闹,但是白白被打了一顿,他们该怎样还是怎样。”就是因为这样,他们每年交田税,都要多带点粮食过来,就怕不够粮长找茬。

正说着,前面就爆发了争吵。

吴小满看过去,一个身穿补丁的中年男子将粮袋中的小麦全部都倒进了木斛中,但是还是没填满木斛的空缺。

中年男子低声求饶:“大爷,求求你,行行好,我家本就是薄田,实在没有粮食了。”

家丁推了他一把:“差这么多你让我怎么交差!快回去拿!”

中年男子跪下:“我拿的是够的啊,求求你,再交我就没得吃了!”

他后面挨着的几个人应该也是同村的,闻言也为这人求情,但家丁丝毫不为所动。

中年男子身后,一个年轻男子气呼呼将他拉起:“大伯,你求他干什么,明明是他一直踹,还了四次,你家的税粮才不够的!”

家丁不敢置信,竟然还有人敢说这话,他怒目而视:“我就踹了怎么着,往年都是如此,不够就是不够,你看看这木斛满了吗!”

年轻男子大声:“你们拿着鸡毛当令箭,搜刮民脂民膏,就不怕我们去县衙告你们!”

家丁哈哈一笑:“你尽管去,看县令听谁的。”又不是没人威胁过他们,这些人,见了县令腿都打颤,谁敢去?就是去了,县令那么容易就听他们的?若是如此,他们家老爷还能稳坐粮长这么多年吗?

正闹着,旁边凳子上穿着锦衣的杨丰年走上前,不耐烦道:“别跟他们废话,粮食不够,就拿银钱来凑,拿钱出来!若是拿不出,就打到他们能拿出来为止!”

杨丰年是粮长的儿子,今天来监督家丁收税粮。

两人所在的村长赶忙上前,恭敬地朝杨丰年求情:“杨公子,他家今年收成确实不好,差的也不多,您看看能不能通融通融……”

这粮长家可不是他们能得罪得起的。

杨丰年呸了一声,拧紧眉毛:“这个让我通融,那个让我通融,我家一年得亏多少!”

“木斛”是古代的一种称量工具,官方的称为“官斛”。粮食倒入木斛中,因为粮食之间存在缝隙,用脚猛踢几下,空隙减小,粮食就会下沉一些。

在古代,收税粮时用脚踢木斛是常见的现象。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3章 望水村23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