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再想听到董山这个名字。”
坐在龙椅之上的朱见深,眸光深远,彷佛透过敞开的大殿门看向那太极广场。
说完这话,朱见深久久不语。
大殿沉静一片,谁都没有说话,包括先前主动请缨的赵辅。
‘躲’在龙椅之后的万贞儿低头看着怀中幼儿。
朱佑棱醒着,圆溜溜的眼睛直直的瞅着万贞儿。而与万贞儿目光对视间,朱佑棱勾唇,露出一抹奶软的微笑。
万贞儿轻点朱佑棱的额头,下一刻无声的笑了。
她伸手招来怀恩公公,低声耳语道。“告诉万岁爷,锦衣卫该动一动了。”
怀恩立刻躬身,尖细的嗓音在殿内清晰响起。
“陛下,每逢战事起,细作四处作乱,不如让东厂以及锦衣卫的人手一起出动,抓捕细作,免得影响战事。”
朱见深点头,随即就对怀恩公公下了命令。
怀恩乃东厂厂督兼司礼监掌印太监,朱见深一同意万贞儿给予的建议,退朝之后,东厂的人手动了,而锦衣卫...
各地卫所的千户百户,接到中枢下达的命令后,齐齐行动,一时间风起云涌,不少走边关往关外贩卖粮食茶叶丝绸等物的游商遭了殃。
锦衣卫拿人,和东厂一个性质。从来都是怀疑者直接捉拿下狱,然后再找证据。至于找到证据后,放不放人...
士农工商,就连‘士’阶级的文人都要避着,不然落到锦衣卫/东厂手中,不是也要脱层皮。何况是商人,还是经常往关外外跑,做游商生意的商贾。
当然他们本身,也实在该死。
明朝中后期,不知道有多少往关外跑的游商,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从而将朝廷明令禁止的盐铁,特别是铁矿,偷偷带到关外,为关外各游牧势力提供了大量造反资本。
不提各地抓捕细作,所造成的骚乱。实际上,相较细作继续留着,在大明搅风搅雨,或收买大臣,或在民间蛊惑民心。
总之一句话,投敌卖国者死不足惜。
引发的骚乱,很快就平息了。各地皆是如此,包括京城在内。
京城毕竟是中枢,锦衣卫东厂皆坐镇京城,因此京城的骚乱刚开始,就被按压了下去。
不过这几日,紫禁城内的大小主子们,都不是很高兴。当然,朱见深和万贞儿,是真正意义上的不高兴,而嫔妃宫娥们,纯粹就是因为朱见深、万贞儿心情不好,战战兢兢的,自然没有高兴的余地。
这天,天还没有亮,朱见深就赶早起来,开了早朝会。依然金銮大殿,朱见深坐在龙椅上,居高临下的看着神色各异的文武大臣。万贞儿呢,依然抱着朱佑棱坐在龙椅之后。用帝妃二人组的话来说就是,政治从奶娃娃开始培养。
嗯,朱佑棱觉得这很好,还不太会说话,但他会听啊。从婴儿孩提时代,就开始提高政治素养,有利于他以后执掌大权。
为了确保不在听的中途又睡过去,朱佑棱还暗中掐了自己一把,掐得自己眼泪汪汪,人果然很清醒。
从成化三年开始,年景就不太好。一开春,先是陕北那边传来干旱的消息,接着就是江南水患,扬州盐贩趁机坐地抬价,甚至造反,再接着,也就是朱佑棱周岁宴后,鞑靼频繁侵扰边境,而原本诚服大明的建州女真首领董山,暗中与鞑靼勾勾搭搭,早有反叛之心。
道一句内忧外患不为过,但就严重的程度来讲,根本赶不上崇祯皇帝的时期,那才真的是内忧外患,还有天灾降临,全球进入小冰川时代。
对比那时候,成化年景简直不要太好。
当然以上是朱佑棱的想法,而朱见深他们,毕竟没有后世的记忆。现在的情况就是,朱见深对辽东那边采取军事行动,文官们大多不赞同,但在以朱见深不御驾亲征为前提的情况下,还是依着朱见深的意思。
现在好了,年景不好,陕北干旱江南水患,总得派钦差前往两地赈灾吧。而赈灾,就涉及到了国库资金。
去年的时候,户部官员就哭穷,说没收上来多少税收。
现在一提赈灾,咦,有亿点点银两,不是被万岁爷你拿去发军饷了嘛。要不今年在十税三的基础上,再加两成税?
朱见深:“......”
万贞儿:“......”
朱佑棱:“......”
——妈哒,国贼禄蠹,果然明之一朝,最该杀的便是某些官员。
朱佑棱恼恨自己现在不会说话,不然准喷说出这样话来的官员满头唾沫。
“朕记得历年来发生天灾,百姓受难之时,朝廷都是免收受灾之地的赋税。朕不知道你的四书五经到底读到了哪儿去,想必说读到狗肚子里,那是辱狗了。”
朱见深瞄了一眼户部官员,不认识,不过四五十岁的年龄,还在户部员外郎的位置上坐着,可见不是个有能力,是熬资历的家伙。
那深感受到侮辱的样子,让朱见深不忍直视。
“拖下去。”朱见深挥手,立马就有候着的东厂人员,将那官员拖了下去。
“加税不可能。”朱见深强调。“至于筹备赈灾银两,户部那么多官员,一起思索,朕就不信尔等大脑空空,什么办法都想不出来。”
户部官员们:“.......”
“吏部可有推荐赈灾钦差的人选?”
“老臣推荐吏部侍郎叶盛。”内阁大臣商辂开口道。
而他口中的叶盛,算是明朝时期不错的官员。很有文化素养,是著名的学者。历史上曾担任两广巡抚,评价不错。更著有《水东日记》、《叶文庄公奏议》等。
朱见深点头,他其实对中枢朝廷的大多官员并不怎么熟悉,唯一熟悉的,不过是李贤、商辂等内阁大臣。
很多官员的任免,朱见深都会过问内阁成员,由他们举荐之后,再进行官员任免。
“那就叶盛,唔,为钦差,赶赴江南一带处理水患,安置百姓。陕北那边,就由御史台的御史去一人。”
此话一出,巡案御史强珍出列请缨。
“那就强卿担任钦差,前往陕北一带处理旱灾,必要时,可先斩后奏。”
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位于黄土高原的陕北几乎隔三差五就闹干旱,不,或者说整个陕西(陕北隶属陕西,陕西北部的统称)气候干燥,常年无雨。历史上很多次出现大饥的旱情,都是陕西一带。
强珍性格刚直,喜欢直谏,有他前往陕北,应该能很快稳定局势。
朱见深自觉决策做得十分不错,刚有点儿自得,‘找麻烦’的来了。
明朝文官团体,属于很复杂的团体,有好的,更多的却是好坏参半的文官。他们当官只为主人、自己做主,不会关注民生,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卖了国家人民。但偏偏政治上,他们都挺有能力的。
“陛下,如今关内灾害四起,边关不易起战事。还是当以和为贵,抚为上策。”
朱见深:“......”
几乎瞬间,朱见深的眼眶儿红了起来。这是被气的,特么的,要不是他脾气好,非跳起来学习老祖宗的手艺,将这玩意儿剥皮楦草不可。
“朕是皇帝,不可朝夕令改。”
朱见深拂袖起身,不再看满朝的臣子。
“退朝。”
本准备大步离开金銮殿,但刚走了一步,嗯,想起万贞儿还抱着孩子坐在龙椅之后,朱见深转而停住脚步,让官员们赶紧滚蛋。
官员们心思各异地退出大殿,此时天已经微亮,晨晖透过高高的窗棂照进来,将朱见深扑向万贞儿怀抱的身影拉得很长。
被‘丢’给怀恩公公的朱佑棱,都懒得看这对真爱,直接一手扯着怀恩公公的衣袖,一手指着大殿门的位置。
“出!去!”
多不容易啊,朱佑棱这回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他要去外面,不要在这里看小亲爹和美人亲娘秀恩爱。
怀恩公公却不敢擅自做主,而是请示朱见深。朱见深现在忙着跟万贞儿撒娇呢,哪里顾得上亲儿子,埋胸求万姐姐安慰的他,连头都没有抬直接挥手让怀恩公公将朱佑棱抱走。
怀恩公公得令,立马抱着朱见深离开金銮大殿。此时先前鱼贯而出大殿的官员们,大部分来没有走。
内阁的几名阁老,貌似还在吵架。吵得脸红脖子粗,大有随时可以挽袖子干一架的架势。
而当怀恩公公抱着朱佑棱走进的时候,以商辂为首的七名内阁大佬全都恢复了平日里惯有的优雅。
“太子殿下白白胖胖,看起来就可人。”
“不会夸奖就不要开口,太子殿下聪明外挂,一看将来就大有出息,定能成为一代明君。”
“嘿,你这老货真不要脸,这样的话都说得出来。”
“呸,你这老货更不要脸,老夫这是基于事实,合理的推测,难道你觉得太子殿下没有当明君的潜质。”
“老夫没这么说,你别冤枉老夫。”
只一瞬间,七位内阁大佬就吵成一团儿,虽说是夸奖,但是吧,听着挺不对味的。鉴于朱佑棱现在还小,句子都说不连贯,所以呢,朱佑棱就做个安静的美孩子,瞪大眼睛直直的瞅着七位内阁大佬,想听听他们还能说出怎样的‘违心’之言。
更新o(* ̄︶ ̄*)o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0章 第02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