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展的“偶遇”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言承泽心中漾开一圈圈矛盾的涟漪。
回到狭小的公寓,他脱去外套,站在洗手间的镜子前,看着镜中那个眉眼间已渐渐染上职场干练的年轻人。
江宸凝视《窗影》时那专注而沉重的侧影,以及那句“靠近光,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也会……带来无法预料的代价”,如同循环播放的片段,在他脑海中反复闪现。
他不得不承认,那一刻的江宸,剥离了集团总裁的光环,显露出一种真实的、甚至堪称脆弱的內里,这对他产生了某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
言承泽清楚自己的性向,他欣赏优秀俊美的同性。
而江宸,无疑站在这个标准的顶端。
这种欣赏,混杂着对强者本能的注目,以及一种更为隐秘的、因“姐夫”这层禁忌关系而滋生的微妙刺激。
然而,这种刚刚萌芽的、复杂难言的情愫,总是迅速被更强大的力量碾碎。
每当他对江宸产生一丝一毫超出仇恨的情绪,姐姐言明姝生前最后那张苍白而绝望的脸,就会如同冰冷的浮雕,清晰地印刻在他的意识里,带着无声的控诉。
那是他无法背叛、也不能忘记的原点。
“我在想什么?”言承泽对着镜中的自己,嘴角扯出一抹冰冷的自嘲,“欣赏一个间接害死姐姐的凶手?就因为他不经意流露出的那点所谓的‘脆弱’?”
他打开水龙头,用冷水用力拍打脸颊,试图让理智回笼。
仇恨是支撑他走到现在的唯一燃料,他不能允许自己动摇。
那份因江宸的“影子”而产生的短暂共情,是危险,也是背叛。
他需要更确凿的证据,更需要找到那个“影子”的具体形态,才能将飘忽的情感重新固化到复仇的轨道上。
接下来的几天,言承泽更加专注于工作,将“滨河未来城”项目相关的辅助工作处理得无可挑剔。
他利用下班后的私人时间,重新梳理关于苏景明的一切。
他不再仅仅依赖于网络上的公开信息。他注册了一个小号,以艺术爱好者的身份,关注了苏景明及其画廊、朋友的社交媒体账号。
他仔细研究苏景明发布的每一条动态,分析他的用语习惯、关注领域、社交圈层,甚至是他点赞和评论过的内容。
这是一个需要极大耐心和细致分析能力的过程。苏景明显然也是一个注重**的人,网上能直接关联到江宸的信息几乎没有。
但言承泽凭借其强大的联想和归纳能力,从碎片信息中寻找着蛛丝马迹。
他注意到,苏景明偶尔会转发一些关于财经或科技领域的新闻,评论角度却带着艺术家的感性,这在一个纯粹的艺术从业者中略显特别。
他还发现,苏景明曾在一年多前,点赞过一条关于某高端慈善晚宴的新闻报道,而那场晚宴,江氏集团是主要赞助商之一,江宸出席了。
这些线索单独看都微不足道,但将它们与《窗影》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江宸对此画的反应联系起来,一条隐约的连线便逐渐清晰。
更重要的是,言承泽在一个本地小众的艺术论坛里,翻到了一年前某个匿名用户的帖子
帖子内容是关于一场不对外公开的私人艺术沙龙,楼主用充满羡慕的语气提到了几位参与的艺术家,其中就有苏景明,并隐晦地提到“沙龙由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江姓商界人士提供场地支持”。
江姓商界人士。
言承泽的心脏猛地一跳。
这几乎就是拼图上的最后一块。
他将这条信息与苏景明点赞慈善晚宴、江宸珍藏模糊影子的行为、《窗影》中压抑的情感……所有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逻辑闭环。
苏景明,就是江宸那个需要被保护起来的“隐形爱人”。江宸与姐姐的形婚,极大概率是为了掩盖他与苏景明的真实关系,向社会和家族展示一个“正常”的取向,从而让苏景明远离风暴中心。
而姐姐,则成了这场精心策划的伪装中最无辜、也是代价最为惨烈的牺牲品。
推理出这个结论的瞬间,言承泽感到一种混合着冰冷怒意和奇异兴奋的战栗。
怒意在于,江宸为了保护一个人,竟可以如此冷酷地牺牲另一个人;兴奋在于,他终于找到了那个隐藏最深的靶心,他的复仇有了更精确的方向。
取代那个“影子”?不,他要做的,是成为一道更耀眼、更贴合江宸此刻内心需求的光,一道足以让旧日影子黯然失色,甚至能挑拨离间,让他们从内部崩塌的光。
他知道这很难。江宸对苏景明的保护如此周密,感情似乎也颇为深厚。
但言承泽相信,只要是人,就有弱点,就有需求。江宸此刻在商业上的压力,在家族内部的博弈,或许正需要一個不同于艺术家敏感纤细的、更能与他并肩作战的“理解者”和“支撑者”。
而这,正是他可以伪装和提供的。
他关掉电脑,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城市的璀璨灯火,眼神坚定而冰冷。
内心那些关于欣赏、关于禁忌吸引力的纷杂思绪,被他强行压制下去,重新塑造成复仇的利刃。
他是悖论的囚徒,被仇恨与一丝不该有的吸引同时撕扯。
但最终,仇恨的重量,注定会压倒一切。
他拿起手机,看了一眼日历,距离“滨河未来城”项目正式投标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那将是他下一个重要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