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长水桥边月 > 第8章 诗会

长水桥边月 第8章 诗会

作者:郭老鸭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7 12:56:46 来源:文学城

小时候?兰若拿着筷子的手微微一顿,眼底闪过一丝疑惑。

如果她方才没听错的话,这位孟兄的母亲也是明州人士,也曾来兰秀岛行过医;而眼前这位卖面老头口中的陆女医,同样也来自明州,行医足迹也遍及此岛——

难道说那位陆女医便是孟章的母亲?

可她转念一想,却又觉得不对,这老头明明说陆女医嫁了兰秀岛的李槐先生,按常理,孟章若真是她的儿子,就算不是姓李,理应也是姓陆才是。

罢了罢了,天下巧合之事本就多。更何况兰秀岛孤悬海外,医者本就稀缺,医术高明的能人更是凤毛麟角,当年说不定是有不少明州医者结伴来此义诊,也未可知。

一想到这,兰若对李天元也无由地产生了一丝好感。

只是这人口才太过犀利,嘴皮子不饶人。一想起会春园时的事,她心里又忍不住暗暗蛐蛐道。

那卖面的老头似乎并未察觉到眼前两个年轻人的心思,反倒像是打开了话匣子般唠个不停。

从他年轻时第一次出海捕鱼,遭遇狂风巨浪险些葬身鱼腹,到后来上岸谋生,在码头支起面摊一干就是三十年,桩桩件件,说得津津有味。

“说起来,我们这兰秀岛虽小,却也藏龙卧虎。”

老头抹了把脸,眼中闪过一丝向往。

“五年前,本地名士何照先生,就在码头南侧的龙光坊办了一场诗词茶会,那场面,真是热闹得紧!我这老头子挤在人群里看了一眼,到现在都没忘!”

何照?

兰若的眼睛瞬间亮了。那可是她的表叔,何老太的独子,何以舟的父亲。

难道说,正是当年那场?

对于当年那场茶会,她是有点印象的。当时她才十一二岁,长姐兰君还未出阁,便带着她和二姐兰心一起去现场观赛,好不热闹。

龙光坊平日里也是条商业街坊,虽说也是人来人往,可那日却最为热闹。整条街被装点得焕然一新,青石板路两旁的廊下悬着各色纱灯,往来皆是身着长衫、手摇折扇的文人雅士。空气中飘着茶香与墨香,一派风雅景象。

表叔何照见她们虞家姐妹三人前来,自是喜不自胜,连忙吩咐下人在第一排设了座,又命人送来上好的龙井和精致的茶点,对她们关怀备至。

兰若和姐姐们坐在最前排的位置,可谓一览无余。

何照举办这场茶会,本意是发扬东海文风,提携后辈学子。因此,岛上当时各家大户刚成年或即将成年的后生们,也都前来踊跃参加。一来是想在浙东名士何照面前露个脸,二来也是想切磋学识,试试自己有几斤几两。

大哥虞景启当时也上台凑了热闹。

虞家向来专攻古学,祖辈多研究经史子集,在诗词歌赋上本就不算擅长。大哥平日里又更爱舞枪弄棒,对笔墨之事向来不上心,登台后只勉强应对了几个回合,便红着脸败下阵来,铩羽而归。

与大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台的何以舟。那日他登台攻擂,一袭长衫,手持狼毫笔,从容不迫,无论是渔舟唱晚的写景诗,还是怀才不遇的抒情作,都写得意境深远,连挑数名当地子弟,引得台下阵阵喝彩。

表叔何照坐在主位上见他一路过关斩将,脸上更是难抑喜色。

也是,毕竟何以舟是何照的独子,自幼便深得何家家学真传,三岁跟着何照读《论语》,五岁学作诗,又在何老太的严格管教下,每日寅时便起身读书,直到深夜才歇,长大后诗词文章样样精通,连书法都写得一手好柳体。就连阿爷都曾夸赞过,说何以舟以后定是要高中的。

不过,兰若对这些倒是不甚在意,什么诗词歌赋,吟风弄月,她不甚关心。自从师父陆游尘离开兰秀岛,继续云游江湖后,她便觉得日子无趣得很。平日里要么被阿母逼着学女红,要么被先生盯着背书,连骑马都要报备。此番前来,不过是陪着姐姐们散心罢了。

她坐在座位上,心思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期间有丫鬟端来新的茶点,她随手抓了块桂花糕塞进嘴里,甜腻的味道也没让她提起多少兴致。

反倒是一旁的二姐兰心,自打何以舟上台后便再没见过视线从对方身上移开,每次何以舟一落笔,兰若只觉得二姐的心脏都要提到嗓子尖了。

那紧张又痴迷的样子,兰君和兰若都看在眼里,心里早已明白了七八分。

就在大家都以为何以舟会稳拿头筹之时,台下突然传来一道清亮的声音:“晚辈愿上台一试!”

台下众人纷纷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着青布长衫的少年,负手缓步走上台来。他身形挺拔,眉目清秀,约莫十五六岁的样子,只是神色间带着几分青涩与倔强。

“不知这位小兄弟是哪家之后?”何照站起身来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位少年,却发现并无印象,看着也不像是东海本地哪家的子弟。

“晚辈来自闽南吴家,去年随家人迁居至此,在渔港附近居住。”那个少年拱手答道,声音朗朗,虽带着几分闽南口音,却吐字清晰,毫不怯场。

此话一出,台下顿时哄然大笑。

“这是我们东海的诗词茶会,你们外乡人来这作甚?”

“闽南来的渔民子弟,也敢来凑何家诗词茶会的热闹?”

台下有人毫不客气地打趣道,语气中满是轻蔑。

当时的兰秀岛,往来的闽人皆是渔民,和舞文弄墨是根本沾不上边,而当地那些大族早在明清之前就从浙东平原移居至此,向来以诗书耕读传家自居,自是看不上这些在风浪里拿命淘饭吃的外来移民。

那少年听到这话,脸涨得有些红,却依旧挺直了脊梁:“闽南人又怎么了,既已定居在这东海,参加这诗词茶会,又有何不可?”

“说得好!”

却只听得何照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抬起手拍了拍。他转过头环视台下诸人,原本沸腾的人群顿时安静了下来。

“诸位,今日我们何家在此借龙光坊之地举办诗词茶会,意在发扬我东海文脉,而非以出身论高低。海纳百川,方可源源不断。这吴家小后生虽非本地人士,却也有勇气登台,这份精神便值得敬佩!我何某先在此敬他一杯。”

说罢,他举起桌上的茶杯,一旁的下人连忙会意,端着托盘快步走到吴琏面前,奉上一杯热茶。

那吴家少年也不怯场,双手接过茶杯,对着何照深深一揖,随后仰头饮尽,动作干脆利落,全程未失半分礼数。

“好!”何照又赞了一声,对少年的欣赏更甚,吩咐下人给对方添设书案,铺上宣纸,磨好墨汁。“既然吴小兄弟有此雅兴,敢问名讳?”

那少年听到何照这般问,却不知怎的眉头一紧,喉结上下滚了滚,随后慢悠悠地在口中吐出了两个字:

“吴琏。”

“好,那就有请这位吴小兄弟上台攻擂!”

台下再次哗然,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安静!”察觉到台下似有异动,何照大袖一挥,现场又恢复了平静。

众人皆屏气凝神,看着那少年坐到何以舟对面的书案,开始拾笔提词。

“阿叔倒是好气量。”兰心转过头去,嘟囔了几句。

一旁的长姐兰君却是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那个刚出现的少年,“我倒是觉得,这吴琏虽出身闽南,却气度不凡,说不定真有几分才情。”

兰心听到这话,又发现那少年的文笔辞藻丝毫不逊于何以舟,顿时紧张得不行,紧紧攥着兰君的衣袖,小声道:“阿姐,你说…… 以舟哥哥会不会输?”

“怎么?担心你的以舟哥哥会输?”兰君捏了捏二妹的脸,开始打趣道。

“长姐你欺负我……”兰心缩了缩脖子,脸颊一红,只是将目光继续投向何以舟身上。

兰若听着两边姐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只觉得脑子里嗡嗡作响。一想到要在这个文绉绉的地方泡上一个下午的墨水,她就头晕。

她开始出神,幻想着自己提着师父的那把剑,使着师父教自己的剑法,行走江湖。

先去那明州府,再去杭州府,去看那西湖的夕照雷锋,逛逛断桥;若是遇到恃强凌弱、欺男霸女的恶贼,便一剑将其封喉,像师父当年那样,做个行侠仗义的女侠!

封喉,对,一剑封喉!

“踏破关山欲封侯!好诗!”

何照的一声好,震得兰若一哆嗦,将她从幻想中拉了出来。

嗯?比完了?兰若往台上一看,却只见何照站在那个少年的案边,捧着他写的词,赞叹不绝。

反观一旁的何以舟,则垂着头,神色间带着几分沮丧,却也对着那少年拱了拱手,诚恳地说道:“吴兄之才,在下自愧不如,甘拜下风!”

很明显,这场比试,那个自称是吴琏的闽地少年,胜了。

……

“那年的茶会,真是盛况空前啊!” 卖面老头沉浸在回忆中,脸上满是感慨,“当日,我特意把面摊搬到了龙光坊外,生意好得不得了!谁能想到,何照先生的儿子都守擂失败了,最后胜出的,竟是个闽南来的后生!那后生后来还来我摊子上吃了碗面,付账时还多给了我几个铜板,说是谢我煮面好吃呢!”

“闽南来的?” 李天元听到这里,突然放下筷子,眼中闪过一丝诧异,“是不是姓吴?”

“是啊是啊,姓吴没错!” 老头连连颔首。

“那想来便是吴瑚,瑚弟了。”李天元笑了笑,“早在桐庐之时,他的才情便令我钦佩,如此想来,在这茶会上夺得头筹,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吴瑚?”那老头挠了挠头,仔细回想了片刻,随后又摇了摇头,“倒不是叫吴瑚,好像是叫…… 吴琏?对,是吴琏!”

李天元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眼神中满是难以置信。

而一旁的兰若听到后更是将手中的筷子都抖了下来。

“阿公,您说那年茶会的胜出者,叫吴琏?”她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了那个声名狼藉的姐夫。当时的她参加茶会心不在焉,早就忘了那个得胜者的名字叫什么,只依稀记得姓吴。

“啊,是啊,老头子我虽然上了年纪,可这听力却不差,记性也不糊涂。那年的胜出者,就是叫吴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