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长安自有少年郎 > 第12章 第 12 章

长安自有少年郎 第12章 第 12 章

作者:金针蘑菇头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2 15:33:44 来源:文学城

永熙三年的秋意带着彻骨的寒意,浸透了皇城的每一寸砖瓦。永安王萧珏暗中联络三州节度使的密信,像一枚淬毒的针,猝不及防地扎进了刚平息不久的朝局——这位先帝胞弟、新帝皇叔,终究还是按捺不住对龙椅的觊觎,要在秋收之际,以“清君侧”为名,挥师入京。

消息是沈砚青深夜从线人手中接过的。蜡封的密信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上面的字迹张扬跋扈,字字都在叫嚣着要将萧策与他这两位“惑乱朝纲”的臣子挫骨扬灰。沈砚青捏着信纸的指尖泛白,喉间涌上熟悉的痒意,他捂住唇低咳,锦帕上又染开几点刺目的红。

“大人,”青禾端着刚温好的汤药进来,见他脸色惨白,声音发颤,“要不……还是告诉太尉吧?”

沈砚青摇摇头,将密信凑近烛火。火苗舔舐着信纸边缘,将那些谋逆的字句烧成灰烬,他看着纸灰在风中飘散,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他刚把北疆防线交接清楚,不能让他分心。”

萧策半月前才从雁门关回京,背上的旧伤在秋寒里反复作痛,夜里常疼得睡不着。沈砚青怎忍心让他再被这京城的血雨腥风缠上?

可他低估了永安王的野心。三日后,东南三州同时竖起反旗,叛军打着“诛杀奸佞萧策、沈砚青”的旗号,一路势如破竹,连破七城,距京城只剩百里。

消息传入宫中时,新帝正在御花园与嫔妃赏菊,手中的琉璃盏“哐当”落地,碎裂声惊飞了满树雀鸟。他跌坐在廊下,抓着身边宦官的手,语无伦次地喊:“快!快传靖北王!传沈砚青!”

萧策赶到时,沈砚青已立在殿中。他穿着一身月白官袍,衬得脸色愈发苍白,却脊背挺直,正低声与几位老臣商议对策。看到萧策进来,他抬眸望了一眼,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叛军离城百里,先锋已至永定河。”萧策单刀直入,声音带着沙场磨砺出的冷硬,“城中守军不足三万,需即刻调京畿卫戍营入城。”

“可卫戍营统领是……是永安王的人。”新帝哆哆嗦嗦地开口,脸色比沈砚青还要白。

殿内一片死寂。众人这才惊觉,永安王筹谋多年,早已在京城布下了天罗地网。

“我去。”萧策转身便要走,却被沈砚青拉住了手腕。

“等等。”沈砚青的指尖冰凉,“卫戍营未必全是他的人,我写一封手信,你带去营中,许以重利,必有将士倒戈。”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萧策背上,“你……当心些。”

萧策看着他眼底的担忧,喉间发紧,反手握紧他的手:“等我回来。”

这四个字,像一颗定心丸,让沈砚青乱跳的心稍稍安稳。

萧策带亲兵赶往卫戍营时,暮色已沉。营门外的火把映着守军冰冷的甲胄,统领赵奎一身戎装,立在营门正中,见了萧策,脸上露出假惺惺的笑意:“太尉深夜到访,不知有何贵干?”

“赵统领,永安王谋反,你还要助纣为虐?”萧策勒住马缰,声音如寒铁,“陛下有旨,凡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有功者重赏!”

赵奎冷笑一声,猛地抽出腰间长刀:“萧策,你勾结沈砚青,把持朝政,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刀光划破夜色,营内忽然涌出数不清的弓箭手,箭矢如蝗,直逼萧策面门。亲兵们立刻举盾护在他身前,金属碰撞声与惨叫声在营门前炸开。萧策翻身下马,长剑出鞘,银辉在火把下划出凛冽的弧光,每一剑都带着北境沙场的杀伐之气。

他知道不能恋战,瞅准时机,将沈砚青的手信裹在箭上,猛地射向营中:“将士们!永安王谋逆,只会让天下大乱!降者免死,赏银百两!”

箭簇穿透帐篷,落在混乱的士兵中间。有人捡起手信,借着火光看清上面沈砚青的印章,犹豫着放下了刀——沈御史清正廉明,在军中素有威望,他的话,比圣旨更让人信服。

“杀了他!”赵奎见军心动摇,怒吼着挥刀砍向萧策。

两柄刀剧烈碰撞,火星四溅。萧策肩头旧伤被震得剧痛,他闷哼一声,反手一剑刺穿了赵奎的咽喉。统领一死,营中彻底乱了套,一半人弃械投降,一半人趁乱逃窜。

萧策捂着流血的肩头,看着倒戈的将士,终于松了口气。他让人即刻整队入城,自己则翻身上马,只想快点回到沈砚青身边。

此时的皇城,已乱作一团。永安王的细作在城中散布谣言,说萧策已被卫戍营斩杀,沈砚青即将开城献降。百姓们扶老携幼往城外逃,官宦子弟则紧闭府门,静观其变。

沈砚青站在御史台的屋顶上,望着城南燃起的火光,指尖冰凉。他刚收到消息,卫戍营已被萧策拿下,可永安王的大军已渡过永定河,先锋距城门只剩十里。

“大人,该走了!”青禾抱着一个包裹跑上来,里面是沈砚青的几件换洗衣物和常备的药,“太尉让人来接您去王府暂避!”

“我不走。”沈砚青摇头,目光落在宫城的方向,“陛下还在宫里,朝臣们还在观望,我若走了,这京城就真的完了。”

他转身下楼,提笔写下数十封书信,皆是劝诫京中官员坚守岗位、安抚百姓的话,写完便让亲信快马送出。做完这一切,他走到书架前,取下最底层的一个木盒,里面是萧策这些年送他的东西——北地的暖石、雕坏的玉佩、绣歪的锦囊,还有那枚他从黑石峪带回来的染血令牌。

他将木盒揣进怀里,刚想起身,殿门忽然被撞开。数十名蒙面刺客闯了进来,手中长刀闪着寒光,显然是冲着他来的。

“沈大人,永安王有请。”为首的刺客声音嘶哑。

沈砚青缓缓站起身,顺手将案上的砚台扫向对方:“我若不去呢?”

“那便别怪我们不客气!”刺客们一拥而上。

沈砚青虽不善武,却也跟着萧策学过几招防身术。他借着书架的掩护躲闪,指尖被刀刃划开一道深痕,血滴在卷宗上,晕开一片暗红。可刺客太多,他很快被逼到墙角,眼看长刀就要刺中胸口,门外忽然传来震天的喊杀声。

“太尉来了!”有人惊呼。

萧策的身影如一道旋风冲了进来,长剑翻飞间,刺客们纷纷倒地。他看到沈砚青靠在墙上,手捂着流血的指尖,眼底瞬间燃起怒火,反手一剑便结果了最后一名刺客。

“你怎么样?”萧策冲过去,抓起他的手查看伤口,声音因后怕而发颤。

“皮外伤。”沈砚青看着他肩头渗血的绷带,皱起眉,“你的伤……”

“我没事。”萧策打断他,小心翼翼地替他包扎伤口,动作却有些笨拙,“跟我去王府,这里太危险。”

“不行。”沈砚青摇头,“城门还需有人守着,朝臣们还在等消息。我若走了,人心就散了。”他看着萧策,目光坚定,“你去守城,我在御史台坐镇,我们各司其职,好不好?”

萧策看着他苍白却倔强的脸,终究还是点了点头。他解下自己的披风,披在沈砚青肩上,又将腰间的玉佩解下来,塞进他手里:“这个你带着,能辟邪。”

那是枚成色极好的暖玉,被他常年带在身上,带着熟悉的体温。沈砚青握紧玉佩,看着萧策转身离去的背影,忽然开口:“萧策。”

萧策回头。

“等平了叛乱,我们去江南。”沈砚青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到他耳中。

萧策的脚步顿了顿,随即用力点头,眼底的疲惫与戾气被这一句话驱散,只剩下温柔的笑意:“好,我等你。”

城门的厮杀声彻夜未停。永安王的叛军攻势凶猛,几次险些攻破城门。萧策身先士卒,带着卫戍营的将士们死守,肩上的伤裂开又结痂,结痂又裂开,浑身的血分不清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

他靠着城墙喘息时,总能想起沈砚青的脸——想起他灯下看书的样子,想起他喝药时皱起的眉,想起他说“我们去江南”时眼底的光。这些念头像一道护身符,支撑着他在尸山血海中一次次站起来。

御史台内,沈砚青一夜未眠。他不断收到前线战报,又不断将消息传递给城中官员,安抚民心。天快亮时,他收到萧策派人送来的字条,上面只有四个字:“安好,勿念。”字迹潦草,显然是匆忙写就,却让沈砚青悬了一夜的心终于落了地。

黎明时分,叛军的攻势忽然弱了下去。萧策站在城楼上,看到叛军阵中竖起了降旗,不由得愣住。很快,亲兵押着一个被绑得严严实实的人过来——竟是永安王萧珏。

“王爷……王爷被您留在北疆的旧部擒了!”亲兵兴奋地禀报,“他们说收到您的信,连夜南下,正好截住了想逃跑的永安王!”

萧策看着被按跪在地上的萧珏,忽然笑了。他就知道,沈砚青让他在北疆留的那支暗线,总有一天能派上用场。

叛乱平息的消息传到御史台时,沈砚青正在批阅奏折。他放下朱笔,走到窗前,看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嘴角终于露出一抹疲惫却安心的笑。

三日后,京城肃清。永安王被打入天牢,三州节度使悉数被擒,这场震动朝野的谋反,终以失败告终。

萧策处理完军务,第一时间赶到御史台。沈砚青正坐在廊下晒太阳,手里拿着那枚暖玉,见他进来,抬起头,阳光落在他脸上,柔和得像一幅画。

“都处理完了?”沈砚青问。

“嗯。”萧策在他身边坐下,看着他指尖那道浅浅的疤痕,“还疼吗?”

“早不疼了。”沈砚青笑了笑,将暖玉递给他,“物归原主。”

萧策却没接,反而握住他的手,将暖玉重新塞进他掌心:“给你了,就拿着。”他顿了顿,声音温柔,“江南的桃花该开了,我们明日就动身?”

沈砚青看着他眼底的期待,点了点头。

春风拂过庭院,卷起几片落叶。远处的宫墙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皇城的喧嚣仿佛被隔在千里之外。萧策靠在廊柱上,沈砚青的头轻轻靠在他肩上,两人都没有说话,却觉得心里从未有过的安宁。

那些刀光剑影,那些权谋算计,那些生死相依的日夜,都化作了此刻掌心的温度,和彼此眼底化不开的温柔。江南的春天或许很远,但只要身边有这个人,哪怕只是在这小小的庭院里晒晒太阳,也是岁月最好的模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