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长安小厨郎 > 第22章 来到大唐的第二十二天

长安小厨郎 第22章 来到大唐的第二十二天

作者:长路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5 05:18:59 来源:文学城

昨日午食在高寺卿和温少卿面前闹了好一番没脸,还不等午食结束的板子响,“百官朝肉”的逸闻已经在大理寺内传播开来,焦录事几乎走哪都会被同僚揶揄取笑,臊得傍晚加班后暮食都没吃,急急忙忙就回了家。

这帮无义同僚!整日看案卷还不够头昏脑胀吗?竟然还有功夫编排闲话!他一个小小录事,见天儿被公务缠身,无暇打猎也没空饮酒的,馋点口腹之欲怎么了!

大清早,焦录事木着张脸进了公廨,顶着一圈调侃,心如止水地准备点卯,未曾想平日里跟他不对付的另一名录事恰好也在此时过来,见他提着笔,周边又是一群拿昨日之事起哄的,便明知故问地挤兑起来——

“哟!焦录事又诗兴大发,要当众作一首《烧肉赋》了?”

焦录事手一抖,墨点滴落下来,险些打污下方点卯的长卷。

他转头,那人还在狺狺狂吠。

“古有左太冲写《三都赋》引得洛阳纸贵,今有焦录事作《赤玉烧肉颂》引来百官朝肉。人家一曲既成万人空巷,焦录事倒好,一诗既成,万人空饭啊!”

那人说完,还故意起哄地笑了两声,多亏在场的大多都跟焦录事关系不错,没人应他的声,才没叫焦录事落到掩面而走的地步。

焦录事憋了快一天的情绪终于忍不住了,冷哼一声,上前一步道:“我大唐文风昌盛,莫说朝廷百官,就是放眼四海境内,但凡能识文断字,略通笔墨之人,谁不作诗?”

“某不过是感念烧肉味美,借诗一抒胸臆,怎么,阁下见有那么多同僚欣赏我的诗作,心生羡慕?”

焦录事上下扫了对方两眼,扬声“客气”道:“那烧肉就在公厨,写诗也不过费些笔墨,若阁下不满,尽可同样写来诗文与某一较高下。”

见对方一时哑口,焦录事嗤笑一声:“阁下不写,总不能是写不出来吧?”

那名录事在大理寺是出了名的不擅诗文,两人最初也是因焦录事写诗得上官青眼结下的梁子,眼下被焦录事一戳痛处,那名录事气得拂袖而去,连卯都没点。

围观的官员见人走了,唏嘘道:“听说他昨日出外差,回来时只赶上午食的末尾,根本没尝到赤玉烧肉的滋味。”

另一人附和:“没尝到,不知道也就罢了,偏生回到公廨后就听见了焦录事你的事迹,又没吃上肉,又见你出了名,可不得心生怨怼?”

又一人看看长卷,摇头道:“卯都没点,估计气得不轻。”

余众七嘴八舌:“时候还早,兴许一会人见焦录事走了,就又折回来了。”

焦录事本还有些郁气未来得及宣泄,此时一听,也不恼了,悻悻地给在场众人行了一礼,转身快步往自己公廨走去。

哎呀呀!昨天被他连累没吃上肉的可不止这一个,万一待会再遇上几个,他岂不是大清早就怨气缠身?还是溜之大吉,早走为妙!

-

为了能让上官们吃上东坡肉,姜菽这边刚应,赵管事就紧赶慢赶地去找肉贩子要五花肉了。有昨日的风波,今天专门多备了一半的量,亏得是猪肉廉价,不然赵管事心都要滴血。

公厨今日定下的午食是一荤东坡肉、一素炖茄子、一汤红枣梨水,主食参考昨天,还是米饭。

梨水的原料自不必说,用的是温朝昨日送来的酥梨,只不过在姜菽询问为什么不加些银耳,煮成银耳梨汤时,陈大厨和王大厨不约而同地向他投以了看败家子的惊恐眼神。

王大厨胡须抖动:“你、你可知银耳价值几何?”

陈大厨摇头如摇波浪鼓:“一小盒便得一二十两银……你小子,这是准备剜赵管事的心啊!”

姜菽一噎,后世银耳随手可得,倒忘了本朝还是以野生采摘为主,此时的银耳仍是价比鱼翅燕窝的珍贵贡品。

他告了罪,银耳插曲很快告一段落,但不知是不是因为这撒银子般的惊人之语,姜菽干活的时候竟听见王大厨手下那两名杂役在偷偷脑补,觉得他定然是从某个达官显贵家中出来的厨子。

甚至因他外表细皮嫩肉,一瞧就不是从小吃苦的,竟怀疑他是不是某个罪臣之后,如今时运不济流落民间,不得不惨兮兮自力更生,托了关系才让温少卿给安排进公厨做杂役。

猜测得过于离谱,以至于同样听见的牢饭兄都把这事当笑话记了下来,准备日后拿来调侃姜菽了。

如今公厨算是和好如初,不必再只有姜菽三人处理,王大厨那边三人也能帮忙收拾,是以虽然量比昨日大,姜菽做起来倒也没觉得多费事。

等万事俱备,王大厨看着快到午时,便去敲响了公厨开餐的板子,姜菽跟着其他杂役从后厨走到前厅,准备看有多少先来的上官,好给后厨报数,没想到一出来就被震住了。

偌大的,按说能装下大理寺全员的食堂,竟然在刚开餐时就已经坐了将近一半,并且看架势是早就来等了。

姜菽不禁看了一眼外头的日晷,离午时还有小半个时辰呢!你们这帮人就这样翘班来吃饭真的好吗?!

温少卿!温少卿呢?他要举报!大理寺聚众摸鱼!

-

焦录事深知自己的同僚们都是闷头干事不动嘴的实干派,毕竟他们大理寺自有寺情在此,查案办案都不是易事,只会夸夸其谈的早八百年被赶出去了。

所以这帮人表面不声不响的,行动起来却比谁都迅速,尽管焦录事早有预谋,提前拉着关系好的同僚们出来,沿路仍然不出意外地遇上了好几个同样溜去食堂的人。

毕竟都是为朝廷辛苦卖命的,公厨明面上还不至于限制官员食量,只要不浪费,只要菜还有,一人吃三人的饭都可。

焦录事和“不幸同路”的同僚们对视一眼,“心有灵犀”地领悟了彼此的意思——

昨天就那一块肉,谁吃得够啊!今天必须早早过去吃个过瘾!

至于其他人?呵!饿道友不饿贫道,他人与我何加焉?!

靠着来得早,焦录事叫住给他送餐的小杂役,问道:“若这赤玉烧肉吃完不够,还能再添吗?”

被叫住的姜菽想想备餐的量,回:“应该可以……不过上官最好早些说,怕后面不够。”

这帮郎君们都早早过来蹲着了,姜菽不信他们只吃一份就肯罢休,眼下只希望不要昨日重现,搞得明日还要做东坡肉。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道菜不连吃三天是姜菽的底线,他明天还想做糯米蒸排骨呢!

焦录事心里有了数,不过他观这名杂役面生,似是这两日才来的,又有些不确定地问:“你可知这烧肉是哪位大厨做的?”

公厨两位掌勺大厨的手艺他吃得出来,譬如这烧茄子,香料味重,煮得透烂,一尝就是陈大厨做的。而这红枣梨汤火候正好,梨肉块各个均匀规整如一块模子出来的,肯定出自王大厨的手笔。

那般瞧着大巧不工,实则味道复杂的菜肴,不像是出自陈、王之手,但焦录事又没听说最近公厨有招新掌勺大厨的风声。

姜菽一顿,他眼下的名头还是杂役,不知该不该将自己说出去,只好含糊用一句“是后厨琢磨的新菜式”糊弄过去。

焦录事察觉他态度有异,想着可能是人初来乍到还不熟悉,也就没再追问,准备等后面再自己打听。

新大厨肯定有新手艺,他们九寺五监的“好吃客”们肩负着互通有无的使命,有此等珍馐美味必然是要互相通传的!

-

如今两位大厨手下各有两名杂役,暮食人手减半,正常情况下大厨们会一天天轮着来,手底下的杂役也是。

姜菽自加入公厨后,因为种种事由一直没安排暮食,都是由牢饭兄顶班,陈大厨想着今日不忙,干脆就让姜菽也熟悉熟悉暮食的流程。

“用暮食的人数比午食少得多,约莫只有午食的六分之一不到,菜也简单,跟中午的一样就行。”

“唯一麻烦的是,会留下来用暮食的上官往往都是需要加班的,他们可能没空亲自来食堂,需要杂役给他送过去。”

“大理寺的屋舍算不上多,但要记住百来位上官具体在哪就有些麻烦了。我带你走一遭,你认认路,送的时候实在想不起就多问。”

陈大厨带着姜菽往外走,没想到刚离开后厨没几步,路那头就乌泱泱冒出来好几名胡服青年,各个衣料上乘,戴金佩玉,瞧见陈大厨和姜菽,像是发现了猎物的猎犬,大呼小叫地就朝他们奔来。

长安城里纨绔多,有时大理寺的名头也不好使,陈大厨眼神一凛,伸手就要去抓门口竖着的扫帚,姜菽眼尖地发现那帮人中打头的秦正阳,赶紧拦住陈大厨,道:“是我朋友,可能是来找我有事。”

陈大厨将信将疑,姜菽一个小小杂役,能有这种看着就不省油的朋友?

接着,那群纨绔就真走到他们跟前。

秦正阳穿着一身橘,脸上顶着青紫的拳头印,像根半肿不肿的胡萝卜,冲姜菽笑得牙花子都快出来了。

“走走走!”他一拍姜菽的肩膀,把姜菽拍得一歪,还是熟悉的沉重力道。

“答应了出来后带你去喝酒庆祝,正好萧都知那新得了西域的马奶蒲桃酒,我带你去尝尝鲜,顺带看高至善的笑话,嘿嘿!”

可是你马上要变成笑话了诶秦熊猫……(狗头)

悄悄说一声,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晋江的段评可以设置无条件段评,刚去改了,大家不用收藏本文也能玩段评啦!

(小声)当然收藏了更好,嘿嘿!

唰——展开吧!我的注释区——!

先说一下上一章里提到的温少卿继承家业后为了避免逾制,改小院出来的点:

根据森林鹿老师的《唐朝穿越指南》,唐朝时住宅的建筑规格要按照等级来,越大越奢华的需要主人的品级越高。

比如三品以上达官显贵很奢华的五万平米以上大宅,如果普通百姓买来住,就算百姓再有钱,也算逾制,轻则被抓打板子流放,重则算谋反。

如果百姓真想买这种房子,交钱拿地后要先将比较威严不符合身份的门楼、外墙、正堂等拆毁,然后将房子分割成几座不同的宅院,自己住一座面积规格不逾制的,其它宅院或倒卖或出租。

很多高官重臣的后人,如果家道败落,住不起大宅了,卖又卖不出去,往往干脆捐给宗教信徒,改建成佛寺、道观、尼庵等等,宗教建筑一般不存在逾制问题。

根据已解锁的温朝家世,他的祖父曾高居二品,但后来家道中落,不得已改造了部分院宅。而温朝一番努力后少年探花,又步步高升,所以现在的家宅大一点也不算逾制了。

再说一下小书包的薪资:

之前是按照《中国历代官制》进行的推测,暂定为两百文,但是最近看网上的其他一些资料,很多说杂役佣人一月能到五百文。虽然不是很确切,但两百文属实寒碜,准备下个月给小书包涨薪到五百。

然后是提了好几次但是一直没展开说的唐朝酒文化,以下知识主要来源于石继航老师的《吃喝玩乐在唐朝》:

唐朝时期,各大酒店以及豪门大户都会用粮食酒曲来自酿酒。这种酒酿好后,因为没有经过过滤提纯,看起来比较浑浊,所以又被称为浊酒、浊醪、白醪等。如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白居易的“一壶浊酒送残春”都在此列。

而浊酒中的漂浮物,诗人称之为“绿蚁”,比如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等,就是来自于此。

而所谓的“灯红酒绿”中的绿,也是指古代的酒绿。为什么会绿呢?因为古代的酒曲不纯净,制曲和酿造过程中混入大量其他微生物,导致酒色变绿。

浊酒是酿酒中最基础的产物,另一种清酒,则要经过加灰、榨取、煮烧等工艺。

加灰就是往酒中加石灰,目的是为了中和酒中的酸味,这种酒古人也称为“灰酒”,唐伯虎的“难将灰酒灌新爱”就是这个灰酒。

榨酒,是将酒中的杂质,也就是绿蚁等物质去掉,比如李白的“吴姬压酒唤客尝”,压酒就是榨酒。

经过榨取过滤之后酒就不再那么浑浊了,所以就有了“清酒”的美名。

但是呢,因为当时的酒精度数比较低,酒精的杀菌效果不够,所以酒中常有大量的菌类存活,导致有可能让人闹肚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又增加了煮和烧这个环节。

因为酒精与水沸点不同,煮酒和烧酒都讲究火候和器皿,但即便如此,唐人也还是没掌握蒸馏的技术,出来的酒并非后世的高度酒,这时的烧酒仅仅代表经过加热杀菌的酒。如白居易的“烧酒初开琥珀香”,就是指这种酒。

在唐代,黄颜色的酒更受大家青睐,如李白称赞兰陵美酒“玉碗盛来琥珀光”,杜甫“春酒杯浓琥珀薄”,白居易“世间好物黄醅酒”等等,都能反映出唐代人对这种酒的推崇和热爱之情。

这里插个题外话,咕咕我曾在西安和朋友试过店里的煮青梅酒。我是个不喝酒的人,闻不得酒精的味道,但那壶青梅酒却意外得好闻,酒香温润,更多的是梅子的酸甜香,喝起来温温热热。比起酒,那个更像是一种甜甜的饮料,只有在咽下去,向外吐气时,才能从呼出的余韵中品出一点酒的气息。

好喝,喝了一大碗,后来再找店倒闭了,遗憾不止。

写到这里准备明天去超市买瓶梅见回来煮煮试试。既然写到这了,还有一个从梅见引申出来的喝法可以分享给大家:冰镇的水晶葡萄和梅见按照自己的口味与酒量混在一起,做成儿童版小甜酒。我亲友们都喝一比一,我喝八比一,时常被嘲笑不如直接喝饮料orz(背后蛐蛐:饮料怎么了,饮料就是很好喝啊!)

之前还被朋友推荐了江南米造局的桂夫人蜜酒,也很不错,甜甜的,瓶子很好看。可能是因为在我这里,酒的评价就是越贴近饮料越好喝,所以后来……大家就一起喝奶茶了。

左太冲与洛阳纸贵:晋代左思写《三都赋》后,因城中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都因此涨价了。

赤玉烧肉颂:化用了苏东坡的《猪肉颂》,苏食神原作——洗净铛,少著水,柴火罨(yan三声)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银耳:银耳一直到清朝都还是极其昂贵的食材,如清代女官德龄公主所著《御香缥缈录》中所说:银耳那样的东西,它的市价贵极了,往往一小匣子银耳就要花一二十两银子才能买到。而且就是寻常人或官员,愿意花多贵的钱去买,也不容易得到好的,理由是最好的银耳已经成为四川做官的人孝敬太后的一种专利品。

现在,翠屏湖周围的古田已经是国内最大的银耳生产基地,上世纪古田人进行的现代化银耳种植技术改革,让银耳彻底走下昂贵神坛,走入寻常百姓家。——这部分知识来源于《博物》公众号

平康坊和马奶蒲桃酒我们下章再讲(OvO)!

感谢各位投喂的营养液和霸王票!今天去育苗上看了一眼,我们的小食肆已经冲到第22名了,妈呀,做梦都不敢有这么好QAQ!

大家给我的投喂评论下面,我应该都回复感谢了,可以从后台看回复嘿嘿,有的可能讲了些抖机灵的骚话(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来到大唐的第二十二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