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殡葬男友与顶流前任 > 第13章 第13章

殡葬男友与顶流前任 第13章 第13章

作者:绿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9 09:58:45 来源:文学城

门在身后轻轻合拢,发出“咔哒”一声轻响,质感沉闷。

这声音仿佛一道无形的闸门,将楼道里残留的、带着警察制服面料摩擦声的喧嚣,皮鞋踏在地面渐行渐远的脚步声,以及那自窗外渗透进来、裹挟着陌生恶意的夜的寒意,彻底地、决绝地隔绝在外。

那扇老旧的、漆皮有些斑驳的防盗门,此刻仿佛成了一道清晰而坚固的界限。

门外,是刚刚经历的、充满了尖叫、推搡、闪光灯和制服身影的惊心动魄;

门内,是骤然降临的、几乎能用手触摸到的、厚重而温暖的安宁。

公寓里只开了一盏角落的落地灯,孤零零地立在客厅一隅,像一轮缩小的、温柔的月亮。

暖黄色的光晕有限地铺洒开来,勉强照亮了沙发、茶几和一小片地毯,将家具原本硬朗的轮廓勾勒得异常柔和,仿佛它们也刚从一场惊吓中缓过神,需要这光线的抚慰。

光晕同样流淌在林溪依旧有些苍白的脸上,在她低垂的眼睫下投下浅浅的、颤动的阴影,映照出那份尚未完全褪去的惊悸。

她背靠着玄关冰凉的墙壁,并没有立刻换鞋,也没有走向客厅深处那片更暖的光亮里。

她需要这片刻的倚靠,需要这坚硬的实体支撑住微微发软的双腿,需要一点时间来确认“安全”的真实性,来平复那仍在胸腔里、在指尖细微颤栗着的后怕。

空气里,似乎还隐约漂浮着先前门外那几个年轻女孩尖利而充满指控意味的叫嚷回声,像看不见的蛛丝,缠绕在呼吸之间。

周砚没有催促,甚至没有发出太大的声响。

他沉默地脱下那件带着深秋夜露微潮气息的薄风衣,动作不疾不徐,流畅而自然,衣料摩擦发出窸窣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他将风衣挂在一旁略显拥挤的衣架上,那动作熟练得像是在完成无数个平静归家夜晚里最普通不过的一个步骤,与往常并无二致。

然后,他转过身,面向依旧倚着墙的她。

他高大的身影在暖色光晕中显得愈发沉稳,像一座骤然拔地而起的、可以阻挡一切风雨的山峦,无声无息地填满了玄关有限的空间。

他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比平时更久的一些时间,那双总是过于通透、仿佛能洞悉一切虚饰的眼眸,此刻清晰地映照出她强装镇定之下,那未能完全掩饰的、从眼底深处渗出的惊悸与疲惫。

他没有问“你还好吗?”或者“没事吧?”这类在此刻显得苍白且毫无意义的话。

她的状态,一目了然,任何询问都显得多余甚至轻浮。

“别怕。”

他开口,声音比平时更低缓一些,沉沉的,带着一种奇异的、能抚平一切精神褶皱的稳定力量,直接穿透了她耳畔细微的嗡鸣。

“以后下班,我都来接你。”

这句话不是小心翼翼的询问,不是带有商量余地的建议,甚至不太像是一个需要对方回应或感激的承诺。

它更像是一个经过冷静观察、审慎评估当前威胁等级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一个他将要自动履行的、不容置疑的日常程序。

直到这件事彻底过去,直到潜在的风险被完全排除——这个隐含的条件,被他用一种近乎陈述事实的平静语气包裹着,显得那么理所当然,不容反驳。

林溪终于抬起头,目光有些虚浮地望进他沉静如古井的眼眸。

那里没有因为她此刻显而易见的脆弱而流露出丝毫的怜悯,也没有因自己被迫卷入麻烦而显出的不耐,更没有那种因扮演了“保护者”角色而隐约产生的优越感。

那里只有一种深切的、付诸行动的担当,一种“既然发生了,那就这样解决”的简洁逻辑。

他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保证“绝对不会再发生”,因为世事难料,谁也无法绝对预测疯狂的边界。

但他用最朴实无华、最直接的方式,给出了他能力范围内所能提供的、最坚实的解决方案——物理上的、不间断的陪伴与守护。

她张了张嘴,想说“不用那么麻烦,你工作也累”,

想说“我自己以后会更加小心,绕路走”,

所有独立惯了的人下意识涌上的逞强话语,在舌尖打了个转,却在触及他眼神的那一刻,

如同冰雪遇上暖阳,悄然消弭于无形。

她忽然清晰地意识到,在这种情境下,坦然接受他给予的保护,并不意味着软弱或依附,

而是对他们之间这份关系更深层次的确认和信任,

是允许他更深入地介入她的生活,共同承担风雨的一种姿态。

她轻轻点了点头,动作幅度很小,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虚脱感。

喉咙像是被什么柔软的东西堵住了,发紧,最终只化作一个微不可闻的、气音般的:

“嗯。”

见她应允,周砚的眼神几不可察地柔和了些许,那紧绷的下颌线条似乎也微微松弛。

他朝她伸出手,手掌宽厚,指节分明,不是一个充满侵略性的拥抱姿势,而是一个稳定、带着引导意味的姿态。

“先去洗个热水脸,会舒服点。”

他的建议总是如此实际,着眼于最直接的生理舒缓。

他的指尖带着秋夜的微凉,触碰到她同样冰凉的手腕皮肤时,激起一阵细微的战栗。

然而,这微凉的触感之后,却奇异地传递过来一股沉甸甸的、令人无比安心的暖意,仿佛他体内蕴藏着一个稳定发热的能量源。

林溪顺从地被他轻轻拉着手腕,离开了那片给予她短暂支撑的冰凉墙壁,

像一只受惊后终于找到方向的小船,被他引导着,缓缓走向明亮的洗手间。

温热的水流从龙头里哗哗涌出,冲刷过她冰凉甚至有些僵直的指尖,随即被她捧起,扑在脸上。

那温暖湿润的触感,有效地驱散了部分附着在皮肤上的寒意和紧绷感。

林溪闭上眼睛,感受着水流带来的抚慰,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一口气。

她看着镜子里自己那张依旧没什么血色、眼神带着残留慌乱的脸,用力地、深深地吸了几口气,再缓缓吐出,努力调整着紊乱的呼吸和心跳节奏。

门外,客厅里传来周砚走动的声音,脚步声沉稳而规律。

他似乎在逐一检查窗户的锁扣,确认它们都牢固地紧闭着,将那不怀好意的夜色彻底封堵在外。

接着,是烧水壶按键被按下的清脆“啪嗒”声,然后,是电流通过的微弱嗡鸣。

很快,水烧开了,

嗡鸣停止,随后是杯碟轻轻碰撞发出的、细腻而清脆的声响。

这些日常的、充满了居家生活烟火气息的声音,像是最效验显著的安定剂,一声一声,

节奏平稳地敲打在她的心防上,将那最后残余的、如同涟漪般不断扩散的恐慌波纹,一点点地抚平、熨帖。

它们无声地宣告着:生活仍在继续,秩序已然恢复,这里是安全港。

当她用柔软的毛巾擦干脸上和手上的水珠,感觉血液重新在四肢百骸顺畅流动,带着一丝暖意走出洗手间时,客厅的茶几上已经放好了一杯冒着袅袅白气的温水。

水温显然被精心调试过,是恰好可以入口的温暖,不会烫到。

周砚坐在旁边的单人沙发上,没有看她,目光落在窗外沉沉的、无边无际的夜色里,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侧脸的线条在暖色灯光下显得有些冷硬,但那并非冷漠,

而是一种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的、守护者所特有的冷硬,仿佛一头休憩中的雄狮,虽闭目养神,感官却时刻警惕着周遭的风吹草动。

林溪走过去,在他旁边的长沙发上坐下,柔软的沙发垫微微下陷。

她伸出双手,捧起那杯温水,温度透过细腻的瓷杯壁,源源不断地传递到她的掌心,再顺着经络一路蔓延,仿佛直接暖到了心里,连最后一丝寒意都被驱散殆尽。

“那几个女孩……”

她犹豫了一下,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温热的杯壁,还是将盘旋在心头的问题问了出来,

“会怎么样?”

她想知道这突如其来的噩梦,会有一个怎样的官方结局。

“警察会依法处理。”

周砚收回望向窗外的目光,转向她,语气平和客观,不带任何个人情绪,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主要是批评教育,可能会并处一定数额的罚款。

如果后续查明她们有多次骚扰记录,或者这次行为造成了明确的财物损失且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面临拘留。”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加重了些许,带着明确的指向性,

“重点是让她们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以及对他**益的侵犯。并且,”

他看向林溪的眼睛,确保她理解其中的关键,

“起到必要的震慑作用,避免后续再有效仿者,或者其他潜在滋扰者认为可以无所顾忌。”

他没有夸大其词地描述严重后果来恐吓她,以求让她获得虚假的安全感;

也没有轻描淡写,让她放松警惕。

他只是客观地陈述法律框架内最可能的事实。

这种不掺杂水分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反而让林溪更加安心。

她需要的是基于现实的判断,而非情绪化的安慰。

“我没想到……她们会找到家里来。”

林溪低下头,看着杯中微微晃动的水面,自己的倒影在其中破碎又重组,声音里带着一丝后知后觉的、深沉的疲惫,以及一点点难以言喻的荒谬感,

“网络上的那些言论……那些匿名的攻击和猜测,我以为……只要不理它,不回应,没有新的素材,热度过去,慢慢也就散了。”

她的话语里透露出一种对于网络暴力如何侵蚀现实的无力感。

“群体的情绪被片面信息煽动、聚集之后,个体的行为边界感会变得模糊,甚至完全丧失。”

周砚平静地分析,语调平稳得像是在陈述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尤其是当她们沉浸在自我构建的‘正义’叙事中,认为自己在替天行道、执行某种‘道德审判’时,更容易走向非理性的极端。

利用网络信息进行人肉搜索,再到线下围堵,这是典型的情绪驱动下的越界行为。”

他稍微停顿了一下,给出了最终的结论,

“这不完全是你的问题,也不完全是她们个人的问题,更深层次看,是当前复杂信息环境、群体极化心理以及法律意识淡薄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他没有指责她之前的“不回应”策略是天真的、无效的,也没有流露出丝毫因为被无端卷入这场麻烦而产生的抱怨或烦躁。

他只是将她所遭遇的这场无妄之灾,放在一个更宏观、更结构性的层面去理解和剖析。

这种抽离的、客观的视角,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有效地剥离并减轻了她潜藏在心底、不愿承认的那一丝“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的自责感。

房间里再次陷入短暂的沉默。

这一次的沉默,不再充满紧绷的张力,而是像温润的水,流淌在两人之间。

只有墙壁上那架老式挂钟的秒针,不知疲倦地、规律地行走着,发出“滴答、滴答”的轻响,像一颗稳定跳动的心脏。

但这种沉默并不让人感到压抑或尴尬,反而像是一种无言的陪伴和共同疗愈的过程,允许各自消化情绪,整理思绪。

林溪小口小口地喝着温水,感受着那暖流滑过喉咙,缓缓浸润着仿佛被惊吓冻结了的五脏六腑,带来一种由内而外的舒缓。

她偷偷抬起眼,视线掠过杯沿,看向坐在对面的周砚。

他依旧安静地坐在那里,背脊挺直,姿态放松却并不松懈,仿佛一把收入鞘中的利剑,光华内敛,却随时可以出鞘,应对任何可能再度袭来的状况。

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而汹涌的情绪,在她心中翻腾、汇聚。

那里面有无尽的感激,感激他在危急时刻如天神般降临;有无法否认的依赖,依赖他带来的这份坚实无比的安全感;

更有某种更深沉的、在共同经历磨难后愈发清晰和坚定的情感,如同经过锤炼的合金,变得更加紧密难分。

她放下手中几乎喝完的水杯,白色的瓷底与玻璃茶几接触,发出轻微而清脆的“叩”声。

然后,她的身体微微向他那边倾斜,带着一种下定决心的郑重,伸出手,轻轻地、却稳稳地握住了他随意搭在膝盖上的手。

周砚的手指修长,骨节分明,皮肤下是坚实有力的骨骼和肌腱,带着一种属于男性的、经历过世事打磨的力量感。

她的指尖还残留着一点水意的微凉,触碰到他温热干燥的皮肤时,两人似乎都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动,像平静的水面被投下一颗细小的石子。

他垂下眼眸,视线落在两人刚刚交叠在一起的手上,她的白皙纤细与他的麦色稳健形成鲜明对比。

他没有立刻抽回,也没有迫不及待地反握,只是静静地感受着这突如其来的接触所带来的、细微的电流与温度交换。

林溪抬起眼,目光不再躲闪,坚定地、直直地迎上他看过来的视线。

那双总是清澈沉静的眼眸里,此刻映照着落地灯的暖光,也映照着他小小的、清晰的影子。

“周砚,”

她轻声开口,声音不大,甚至带着一点过度紧张后的沙哑,却异常清晰地回荡在安静的、仿佛被世界遗忘的客厅里,

“谢谢你。”

谢谢你的及时赶到,像一道劈开黑暗的光。

谢谢你的冷静处置,将一场混乱消弭于无形。

谢谢你的……存在。让她知道,在这纷扰喧嚣的世间,自己并非孤身一人。

周砚静静地看了她几秒,那双总是显得过于通透、仿佛能看穿一切伪装的冷静眼眸里,

似乎有什么坚硬的东西被这简单的三个字悄然融化了些许,流淌出一种极致的、内敛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温柔。

那温柔如同深潭底部泛起的细微涟漪,表面依旧平静,内里却已动荡。

他终于动了,反手,将她那只微凉的手完全地、紧密地包裹在自己温热干燥的掌心之中。

他的手掌宽厚而有力,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温度和不容置疑的守护力度,仿佛一个坚固的堡垒,将她不安的心妥帖地收纳其中。

“我在这里。”

他低声回应,声音比刚才更加低沉,像大提琴的弓弦轻轻擦过最低的那根弦。

没有华丽的誓言,没有夸张的保证。

只有四个字。

我在这里。

在这间被浓重夜色和潜在未知风险包裹的小小公寓里,在这盏如同孤岛灯塔般散发着恒定暖光的落地灯下,这四个字的分量,重逾千钧。

它意味着不离不弃的陪伴,意味着坚不可摧的守护,意味着无论门外有多少狂风暴雨,有多少不解与恶意,

这道门内,总会有一个人,会为她亮着一盏灯,会为她挡住一切寒意,会是她最稳固的依靠和归处。

林溪看着他,眼眶控制不住地微微发热,泛起一阵湿润的酸涩感,但她没有让泪水流下来。

那不是悲伤的泪,而是某种情绪过于满溢的证明。

她只是更紧地、用力地回握住他的手,指尖几乎要嵌进他的指缝,用力地点了点头,用一个动作诉说了所有语言无法尽述的信任与依赖。

所有残余的不安和恐惧,在这一刻,在这紧密相握的掌心温度里,终于被彻底地、干净地驱散,如同朝阳升起后的晨雾。

她知道,从今往后,下班路上那一段或长或短的路程,不再是她一个人需要鼓起勇气、独自面对可能潜伏危险的黑夜。

会有一辆或许在旁人看来依旧“晦气”、敬而远之的黑色殡仪车,准时地、沉默地停在街角那棵老银杏树下。

会有一个身影沉静冷冽、气质与周遭格格不入却将她视若世间唯一珍宝的男人,站在那里,或坐在车里,等她一起回家。

这份守护,不张扬,不浮夸,没有甜言蜜语,却如脚下磐石般坚定可靠,如呼吸的空气般自然不可或缺。

窗外的夜色依旧浓重如墨,遥远的天际线之下,庞大的城市依旧在不息地闪烁着他人的繁华、喧嚣、落寞与悲欢。

但这一方被爱意与担当充盈的小小天地,

因为这一句沉甸甸的“我在这里”,而固若金汤,风雨难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