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汴京生活日常 > 第17章 后爹

汴京生活日常 第17章 后爹

作者:东边小耳朵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50:48 来源:文学城

失落的谭闻相丢下一碟子点心,跑掉了。

长辈们都不知道他怎么了,卢闰闰也跟着目露迷茫,佯作不知,深藏功与名。

谭家外婆一脸担忧,“是不是人多吓着了?”

她似乎想到什么,犹豫着说,“要不先别赶着建后头的屋子?停一日吧。今儿是相哥儿的认亲宴,还是安静些好。”

但谭家阿翁一个眼神过去,板着脸,不怒自威,“胡说,哪来那么多门道,今早土地公不是拜过才开始做活的吗?你若真是闲不住,就多拜拜先祖,讲这些做什么?

“还停一日两日,你说得倒是容易,翰哥儿回来住哪?营儿定是要送他回来的,若是营儿媳妇也跟着回来,家里哪住得下?要叫翰哥儿住那间用来沐浴的耳房不成?他是回来读书考学的,委屈了谁都成,断不能委屈了他。”

营儿就是谭大舅父谭营。

而谭大舅父有两个儿子,谭闻翰是小儿子,和卢闰闰差不多大。

按谭家阿翁封建的观念,本来更应该喜欢长孙,但谭闻翰却从小天资聪颖,说话早,走路早,读书也比人家开窍早,是谭家阿翁眼里能振兴门楣的好孙辈。

当然了,谭闻翰从小跟着谭大舅父在边关长大,论起教养的功劳,也和谭家阿翁没什么干系。

谭家外翁这样一说,谭家外婆自然不敢吭声。

而话落到谭二舅母耳朵里,就又变了个意思,觉得是意有所指,拐着弯说她的儿子比不上谭闻翰还占着好屋子。

但谭家外翁在这个家里一向有威严,她还得指望他把谭大舅父送回来的俸禄拿出来些贴补家里,故而谭二舅母只是面露不忿,撇了撇嘴,却不敢多说什么。

最后是一惯不爱多说话的谭贤娘站出来,她蹙了蹙细长的眉,依旧白皙秀美的面庞上流露出些不耐,“好了,说这么多做什么?既是请人来做客,哪有自己家里人一早吵起来的道理,一会儿亲戚们来了,你们还有什么面子。”

别看谭贤娘面容生得斯文,但她从小是个犟的,顶顶要强的人。如今名义上是其他家的人,还能挣钱,经常贴补娘家,腰杆子硬得很,她一开口,谭家外翁也就不再说什么。

卢闰闰看氛围有些僵,长辈们有些时候不好低头,就要靠她这样没干系的小辈递台阶,松松气氛。

这里头,小辈除了她也没谁了。

好在卢闰闰本就不是个性子沉静害羞的,她完全不惧不紧张。

只见她故意动作大了几分,环视四周,而后咦了一声,状似疑惑,“今日不是要吃宴席吗?怎么没见瓜果蔬食,也不见有人准备?”

谭家外婆立刻笑吟吟接道:“我们闰姐儿可是怕吃不到席?不会的,今早你二舅父就去街口和那做索唤的闲汉说了,让他给咱家去坊市前的那家正店带两桌席面,等晚些时候就会送来了。”

坊市前的正店?

卢闰闰没什么印象,但也正常。

汴京有七十二家正店,数千脚店,但正店只意味着有自己购买酒曲酿酒买卖的权力,并不代表所有正店都比脚店大,有一些正店店小不出名,一些脚店却开得很大,比如曹门砖筒李家、保康门李庆家等,美食佳肴都很出名。

但卢闰闰不会傻到说自己没听过,她就笑,就恭维,“今日能吃上正店的席面,想来是有口福了呢。也不知都有些什么?”

她这话说出来,众人只要就着席面谈下去就成,气氛自然松快了。

不消多时,唤儿也回来了。

她买了许多包子,还拎了个食盒回来。

“这食盒是李家燠食店借的,说是等吃完了还回去就成。”唤儿一五一十地交代。

谭二舅母见燠鸭回来了,也顾不得闲聊,忙不迭把躲在屋里的谭闻相给拉了出来,生怕他没吃到,自己家吃了亏。

论理是该先分给谭家外翁的,但他虽封建,看着不好相处,这点上却是好的,有什么好东西都紧着儿孙,自己并不争抢,不会觉得儿孙多吃一口就怎么他了一样。

于是当大家把燠鸭上的腿掰下来放到盘里递给他的时候,他说不饿,不肯吃。

而递到谭家外婆时,她也是推脱,最后只吃了点燠鸭肋肉。

到最后,谭闻相分得了一个燠鸭腿肉,还有一个自然是给到了卢闰闰手上。

谭闻相从前在家里是小儿子,家里能温饱,对他也不错,不曾饿到他,但只是郊县里的农家,想要像在汴京这样一出门就能吃上好东西还是难的。

所以一拿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颐,吃得鼻子上都是油。

而分到卢闰闰的手上时,她却不着急吃,而是撕了一块递到谭家外婆嘴边,笑得和煦,语气诚朴,“这儿肉嫩,您尝尝。”

多贴心啊!

谭家外婆不贪这一口,可被人惦记着,心里就是舒服,熨帖极了。

她象征性地咬了下,夸好吃,也夸闰闰知道疼外婆。

把手里的燠鸭腿啃了一半,吃得满脸狼藉的谭闻相见状停了停,保持着原来的姿势,黑亮的眼睛发滞,愣住了。

虽然燠鸭还是很香,但总觉得不大得劲。

他小小的脑子里,还不知道人情世故,只是隐约察觉了些什么,顿觉食不知味了。

正巧这时又来了两个亲戚,谭家外翁外婆迎上去寒暄,谭家外婆忍不住把这事说了,众人一块夸起卢闰闰来。一时间,小小的院子里热闹极了。

卢闰闰则开始慢悠悠地咬燠鸭,面对谭闻相的目光,她也是浅然一笑,怎么看都是和煦善良得很。

谭闻相却不肯和她对视,偷偷跑到谭二舅母身边,只敢悄然歪着脑袋偷看她。

纵然他还小,也已经察觉出这个姐姐不是表明看着那么人畜无害好说话的,看似笑面迎人,说话也特别好听,实际上可记仇了。

他默默记住,卢家的姐姐不好惹,还是小心眼。

千万不能欺负她!

还不知道谭闻相已经暗下决心的卢闰闰正继续吃着燠鸭腿。

真别说,虽然先头是为了气一气谭闻相,但她也的确惦记着外翁家附近的燠鸭,做的是真好吃。

燠鸭是在灰火中烤制的鸭,经过烤制,鸭皮被熏黑熏皱,而鸭腿骨头上方肉少的地方,很容易被烤酥,鸭油和腌料浸进肉里,咬开以后,扯出的鸭肉丝颜色都是黑的,那是极入味的表现,又酥脆又咸香,甚至令人忍不住吮吮骨头,也很香很有味道。

而外翁家边上的李家燠鸭烤制用的是果木,在烟熏的口感中,还有果木的清香,不是单纯的烟熏火燎味,滋味要比别家丰富多了。

吃完以后,谭贤娘带她去灶房,从缸里舀了一勺水帮她洗净手。

谭家没有肥皂团,只能用皂角里的皂豆搓一搓,再淋水,把手上的油给带走。

谭贤娘拿着葫芦瓢慢慢倾斜倒水,清寂平静的眉目间露出些许犹豫,“一会儿……你……”

她想叮嘱女儿些什么,但想到卢闰闰一惯对交际往来的事游刃有余,又抿唇不语,最后她道:“好了,干净了。”

卢闰闰甩甩手上的水渍,然后小心地跨过地上的那一大滩水,谭家灶房里的地是用土垒平的,沾了水很容易踩滑弄脏。

明明感觉进去洗手只是一会儿的功夫,但出来的时候,一瞬间从灶房的阴凉安静,变成吵闹繁杂,日头也开始展现它的威力,曝晒着每一寸土地。

乍暗乍亮,卢闰闰下意识眯了下眼睛。

等她睁开眼,面前就多了两位不怎么认得的女性亲戚,拉着她的手说她如今长得真高,又问她认不认得人?

卢闰闰完全不怯,她大大方方地笑着,说眼熟。

她甚至能反客为主,拉着人打量,夸人家比之前见着更有气色了,又说这衣裳是哪的料子,真好看云云。

只要卢闰闰想,她一张嘴就能把人哄得不知南北,笑得花枝乱颤,高兴得不行。

与她相比,今儿宴席的主要人物谭闻相就显得可怜了些。

他倒是众星捧月了,但一群人围着他,七嘴八舌地问着,一会儿又故意问点促狭的话逗弄他,弄得他手足无措,急得一脑门汗,胖乎乎的脸颊肉通红,话也说不出来了,支支吾吾地,局促极了。

他隔着一群人的间隙,瞥见谈笑风生的卢闰闰,这下是真佩服了。

她是怎么能这么自在的?

他不知道,这个是天生的,一般人学不来。

*

因着人渐渐多了,女眷们就进屋,男客坐在院子里。好在院子里一个一人长的大木桩子,边角被打磨过,看着像是把木桩横劈两半后的样子,不用愁没地坐。

就是不知当初是怎么把这木桩子搬进来的。

卢闰闰坐在阴凉的正堂里,边磕炒松子,边瞎想。

正堂里的女眷们正说的热火朝天,盖因有个人讲起了另一个亲戚家里的事,说是媒人来说过亲了,两家父母都满意得很,只等着男女相看了。谁知相看那日,男家父母出门前寻术士算了命,道男子今年能过省试,于是当时见面就反悔了。

男家没往那小娘子头上插簪子,回到家里后,着人送了两匹布。

卢闰闰听得聚精会神,她穿来许多年,对宋朝的习俗也算有了解。

宋代婚娶并非刻板印象里的完全盲婚哑嫁,这是正常的婚嫁流程之一,新人有一点自主选择权,婚前可以在园林、湖畔画舫等地方两家相见,男家相中了将簪子插入女方发髻中,这叫“插簪”,若不相中,回家赠两匹布,表示歉意,谓之“压惊”。

止步于这一步,属于正常范畴,不叫退婚。

果不其然,众人既没有谴责男方,也不曾诟病女方,只说差点运道。还有人道,若是不算那命就好了,女方岂非能嫁与进士,来日做官娘子?

也有人说如今定不下更好,考中进士后悔婚的,也不少见,如今两家都是清清白白,谁也没落下个坏名声,倒是不失为一桩好事。

众人七嘴八舌地谈论,忽而有人说到卢闰闰身上,问起谭贤娘可开始为她相看没有?

旁的小娘子听见自己的婚事在人前辈谈论,怕是得羞红了脸,躲进阿娘的怀里。

卢闰闰没有,她坦荡且傲然道:“我是只招赘的!”

谭家外婆坐在折背样上,亲昵地揽住卢闰闰的腰,抬头举手点了点她的鼻子,笑道:“不知羞,快躲进去,哪能在人前说这些?”

她说归说,语气却很轻松。

众人多是市井门户,还有抛头露面做买卖的呢,私底下没有那么多讲究。

谭二舅母也帮腔,“我这外甥女儿人伶俐,生得也出挑,家里又有那么大的宅子住着,阖该是要招赘的!谁去了她家,那也是享福不是?”

众人皆笑了。

谭贤娘放下茶碗,淡笑说不急。

一个个又不是没眼色的,人家都说不急了,哪还有追着问的道理。

这事也就过去了。

又开始说起别的事来。

*

说说笑笑间,很快就到了吃宴席的时候。

有男客帮着把院子里的桌子架起来,谭二舅母和谭家外婆摆了碗筷,看着倒是像模像样,就是日头毒了些。

隔着堵墙都能听见谭二舅母在骂谭二舅父,她嗓门实在大了些。

骂他不知早打算,现下去寻遮阳的棚子跟绳,得寻到什么时候?等口渴了才想起来挖井!这么多亲戚只等着叫人看笑话。

好在最后还是将遮阳的棚子绑上去了,是邻里看不过去主动借的,还帮着一块绑好。

这时候,叫的索唤也来了。

索唤一般不会只接一家,往往是好几家一块,有的都点的同一家酒楼,有的不是,他提着两个半人高的大食盒,赶得满头满脸都是汗。

装菜肴跟酒水的碗碟酒壶都是酒楼的,等用完了第二日送回去便可。

在这些事上,汴京的酒楼显得很大气。哪怕是只吃过三四回饭的客人,酒楼也敢把银制的碗碟酒杯借出去给客人撑场面,丝毫不怕他们不还。

眼看客渐渐到齐,可有一位极紧要的客人,迟迟未至,可把谭二舅父急得不行,站在门前垫脚往远处瞧。

好在人赶在开席前到了。

“卢贤弟啊,怎么才来?”谭二舅父一擦脸上的汗,抓起他的手便要引他入座。

而卢举身后还跟着几个搬东西的脚夫,他站着没走,叫脚夫将东西放下,“这是我送的一点贺礼。他便是相儿吧?真是眉眼灵秀聪慧。”

谭二舅父见送了贺礼,忙推辞。

卢举则道:“一点薄礼而已,取个好意头。将来这孩子必定如这文竹一般清白正直,有绝不折节的君子品行。”

二人说的正欢,屋里坐的卢闰闰悄然竖起耳朵听。

她一直注意着外头,卢举一到她就察觉了。

听见他送了几盆文竹作为贺礼,卢闰闰抿了抿唇,脸上没什么表情,心里只觉得一般,无功无过的礼。

瞧不出与旁人有什么不同。

然而紧接着却又听见,他让仆人放下一筐笋,解释说这是他今晨去郊外现挖的,故而才到得迟了些。

卢闰闰耳朵微动,她还以为后爹是个附庸风雅的人,没想到还挺不同?

待听到卢举和谭二舅父说吃笋最好是现挖了在竹林里,边赏竹边吃,滋味最佳的时候,她面上显露出两分讶异。

行啊,这位后爹在吃上是行家啊!

明天就入V啦,V后日更,请宝们多多支持,不要养肥哇![红心][红心][红心]

推荐预收文《南宋宗室妇生活日常》

文案:金兵南下,大量宋朝宗室贵胄南下避祸,使得福建路尤为繁盛。

为了更好的融入当地生活,宗室们与当地士族联姻,彼此交融,形成新的势力。

林照娘是福建路建宁府望族林氏旁支中的旁支的家庭的女儿,家中只在古田县郊有二十几亩薄田,靠着宗族庇护勉强度日,堪堪温饱而已。

父亲和兄长科举屡试不第,弟弟又到了入学的年纪,为了束脩,她每日不得不和母亲点灯熬油地织布挣钱。

忽而有一日,在福建路做官的族伯父寄书信一封,要为林照娘保媒,对方为宗室子,斯文俊秀,为人清白高尚。

家中众人喜不胜喜,爹娘匆匆备了几亩田,送她至福建路备嫁。

县里人都道她好命,林照娘亦是欢喜,直至亲迎前夕,方知婚事有瑕,对方竟是天不假年的病秧子。

庚帖已换,骑虎难下。

爹娘悔之晚矣,含泪寻来。

林照娘却宽慰道:“任他如何,我自过好我的日子。”

她已打算做个寡妇,见一个形容枯槁、行将就木的丈夫。

却不想,婚后日子与她所想大不相同。

族伯父并未骗人,他虽病弱,但的确温良宽厚、品德高洁,待她温柔备至,甚为敬重。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后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