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陛下为何先降 > 第7章 御前问罪

陛下为何先降 第7章 御前问罪

作者:一杯好抹茶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7 12:21:46 来源:文学城

顾长陵从东侧门出殿时,天色已微微发亮。

宫城上空压着沉云,昨夜的大雪停了,屋檐却还挂着未融的冰棱。风从长廊卷过,带起一阵比雪夜更冷的寒意。

东侧回廊下,已经有禁军候在那里。

见他出来,立刻抱拳:“顾将军,陛下已吩咐,今晨不用再赴含元殿听宣。请将军先回府歇息。”

顾长陵“嗯”了一声。

他走下台阶,步子极稳,目光平静,仿佛只是一场寻常的殿中召见。

行至回廊尽头,他忽然停了一瞬。

远处含元殿的方向,钟声缓缓敲起,回荡在清冷晨光里。

昨夜的灯火、喘息、低语,被藏在那一声声庄严钟声之后,仿佛被深埋在雪下。

他垂下眼,抬手,重新系紧了甲带。

——殿内,你是朕的人。

——殿外,你是朕的臣。

“顾将军?” 随行亲兵低声唤他。

顾长陵回过神,收起所有神思,只留一张冷峻而克制的脸:“回府。”

“是!”

……

同一时间,含元殿内。百官列班,文武对立。

武元姝端坐御座,目光自群臣之上缓缓掠过。

礼部尚书刚起身出班:“启奏陛下,昨日本朝所提郎选一事——”

“驳回。”武元姝不等他说完。

礼部尚书一惊:“陛下?!”

“合折朕已阅。”她语调平稳,“朕意已决,不必再提。”

百官面面相觑。左相拱手出班,沉声道:“陛下,臣等绝非为己私。今朝虽安,然边境未靖,诸部未服。若陛下有失,皇嗣未立,恐生乱象——”

“左相。” 武元姝唤住他。

那双眼在殿中灯火下冷得如霜:“朕若真死在战场,你们口中的‘皇嗣’,能镇得住乱象?”

左相一窒。

“朕再说一遍。” 她食指轻点龙案上的奏折:“皇嗣之事,由朕自决。朝臣,毋庸置喙。”

她说到“毋庸置喙”四字时,声音并不重,却像一记冷雷,打得满殿寂然。

没有人再敢开口。只是人群中,有几双目光悄然对视。有怨,有惧,有测算。

“若再有合折上奏郎选一事。”武元姝慢慢收手,“朕必有责罚。”

“……臣等遵旨。”百官齐应。

退朝之后,殿外的风更冷了。群臣散去,走在最前方的左相缓缓合起手中空折,眸色沉沉。

身侧的兵部侍郎低声道:

“陛下性情如此坚决,郎选之事,恐一时难以再提。”

“难提,不代表无人再议。”左相淡淡道。

“只是……”兵部侍郎犹豫片刻,终究压低声音:“眼下朝中传言——陛下对顾将军,颇为……倚重。”

“倚重?”左相冷笑一声,“潼川一役,若换作旁人,陛下还能倚重谁?”

兵部侍郎忙道:“臣不是此意。只是……”

他压低声线:“昨夜宫城中有内侍悄言——陛下夜里宣顾将军入殿。”

左相的脚步一顿。风声呼啸着从两人之间掠过。

“宫中流言,”他眯起眼睛,“从来不会凭空而起。”

兵部侍郎道:“若此事为真……郎选之事被拒,也就不难理解了。”

左相沉默片刻,忽然冷冷一笑:“陛下若真为一武将拒天下郎君——”

“那便不只是‘儿女私情’,而是社稷大事了。”

兵部侍郎心中一凛:“左相的意思是——”

“朝局久安,未必是好事。”左相把袖一拂,“有时,需要一点风浪。”

他抬眼,看向远处巍然的宫墙与重重殿顶:“大周的江山,不该只握在一双十九岁的手里。”

雪后第三日。顾府。

顾长陵刚从校场练枪回来,甲衣未解,一身汗意混着寒气,他却像没感觉似的,只抬手将长枪往架上一立。

“将军!” 亲兵急匆匆进来,抱拳道:“外头有御史台的人在门外候旨,说是奉命宣您入宫问话。”

顾长陵眉峰一蹙:“御史台?”

“说是……查潼川军需折子上,有人弹劾‘镇北军潼川行营擅改军粮调拨’,请将军入宫对质。”

顾长陵眼底略略一沉。潼川军需调拨,是他亲自下令。敌军围城,粮道被断,他擅改几路军饷、抽调边仓,是军法不容——可若不如此,潼川早已破城。

“弹劾本将的,是谁?”他淡声问。

亲兵犹豫了一下:“……是御史中丞宋彦之。”

顾长陵眸色一冷。

宋彦之——左相门生。

顾长陵抬手,重新系紧甲带:“备马。”

“将军,您不先换身衣裳?”亲兵急道,“御史台的人在门外等着——”

“不必。” 顾长陵提起长枪,声音沉稳而冷:“既然要问潼川之事——本将,就穿这一身去。”

那是潼川城头上,他身披的盔甲。裂痕尚在,血锈未尽。

风一吹,甲鳞轻轻相碰,发出极轻的金铁声。

像是在提醒所有人——

有什么东西,被刻在这一身甲上,再也磨不掉了。

御史台言官请对之日,天色阴沉得像压了一块铅。午门钟鼓一响,顾长陵便随传召入宫。

他一身潼川旧甲,裂痕清晰,血锈未净。入殿时,文臣们的目光齐刷刷落在他身上,神色各异。

御史中丞宋彦之出班,朝上一拜:“启奏陛下,潼川一役虽告捷,然战后查军需簿册,发现镇北军潼川行营于被围之日,有擅改军粮流向、挪用边仓之疑。御史台职在肃纪,不敢不奏。”

武元姝端坐御座,手指轻扣龙案,目光平静。

“顾长陵。” 她开口叫人。

顾长陵出列,盔甲在殿中灯影下反着冷光:“臣在。”

“你擅改军需调拨,可有此事?”她声音极平淡,听不出喜怒。

顾长陵垂眸:“有。”

殿中瞬间一静。

宋彦之捧折上前一步,声音带了几分斥责的冷意:“顾将军可知,军需调拨,需三部六印,岂容一人擅改?若人人效仿,军纪何存?大周诸军岂不散如沙?”

顾长陵抬眼,看向武元姝,并没有去看御史。

“臣知军法。” 他沉声道:“但潼川被围,粮道断绝。若按旧例等三部批印,粮草抵达潼川城下之日,便是守军尽绝之时。臣权衡之下,擅调边仓三路军需,愿以一身军法为偿。”

宋彦之冷笑:“顾将军好一句‘以一身军法为偿’!潼川固然重要,大周边关诸军亦为重地。你一纸调拨,就不怕其他边军粮尽?你这是救一城,还是毁一线?”

顾长陵微微收紧指节:“臣调拨之前,已遣斥候探明三路边军之实况,并非任意为之。且调拨不过三成军粮,断不至于——”

“口说无凭。”宋彦之一拱手,“臣等查军需账目,只见擅改,并不见所谓‘斥候折子’。”

武元姝静静听着,面上没有任何表态。

她终于开口,“你所言斥候回报,可有文书?”

顾长陵沉默了一瞬,垂眼道:“回陛下,那三封军报,当时在潼川城头,敌军夜攻,军报被血水浸湿,臣未及封档,毁于战火。”

宋彦之立刻扣住这一点:“也就是说,顾将军所言,皆‘无凭可查’?”

顾长陵抬眼,直视武元姝,声音低而稳:“臣所做之事,皆可由潼川一战后存粮、伤亡与军功为证。若陛下要一个凭证,臣这条命便是。”

殿中气压瞬间更低了。

有年轻御史忍不住冷声道:“顾将军这是……在以‘战功’,压军纪?”

“住口。”左相出声,斥退那年轻御史,又转向武元姝,慢慢叩首,“陛下,臣等绝非要割将军之功,只是军法如山。今日为潼川开例,日后若又有谁以‘大局为重’为由,自作主张,擅改军令——这天下,还要不要律法?”

这话说得漂亮,殿中不少人暗暗点头。

顾长陵沉声道:“若有人畏罪擅改,臣第一个杀他。”

“顾将军。”宋彦之反问,“那若今日陛下以军功为由,从轻发落,你可愿认此后所有擅改军令之人,都可以你为例?”

顾长陵微一凝。

他忽然意识到——

这根本不是单纯的“查账簿”。

而是拿他这个“将功折罪”的例子,去试探皇帝,是不是会为了他破军法。

殿上的武元姝,当然也看得清清楚楚。

她指尖在龙案上停住,看着案上的奏折,语气冷静,缓缓开口:“潼川一役,若无你擅改军需,城何以不破?”

顾长陵顿了顿:“潼川能守,系陛下御驾亲征。臣不过尽本分。”

她抬眼,眸色平静而深:“你知不知道,你这一纸调拨,按律可斩?”

顾长陵一拜到底:“臣知道。”

殿中安静得落针可闻。

顷刻,武元姝轻轻吐出一口气:“宋中丞。”

“臣在。”宋彦之上前一步。

“朕问你——” 她平静道,“按大周军律,遇围城断粮,若主帅权宜调拨,战后当如何处置?”

宋彦之略一迟疑,还是低声道:“若擅改调拨而城破,将帅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那若城不破?”武元姝问。

他沉默几息。

“依旧当斩。”宋彦之咬牙,“否则军纪不立。”

武元姝微微一笑:“也就是说,在你看来,无论潼川一役结果如何,顾长陵都该一死。”

宋彦之额头渗出了一层细汗,却仍拱手:“军法冷酷,然必不可废。”

她“嗯”了一声,并未立刻反驳。

那一刻,顾长陵忽然明白了——

她不会在此时,当众护他。

他缓缓叩首:“臣所为,皆出本心。若陛下要斩,臣绝无怨言。”

武元姝侧眸看了他一眼,那一瞬的目光太深,看不清任何情绪。“斩你。” 她淡淡道,“是要朕向谁交代?”

殿中一惊。

宋彦之忙道:“臣、臣不敢有此意!只是律法——”

“律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武元姝声音仍很平,“潼川三十六日,你们翻军需折子的时候,可有人站在城头,被箭雨压得抬不起头?”

百官噤声。

她又道:“宋中丞,你说‘军纪不可破’——朕问你,若当日顾长陵不擅调军粮,潼川破城,敌军长驱直下,你又拿什么来立军纪?”

宋彦之额上冷汗如雨,却再说不出“依律当斩”四字。

“此案,”武元姝收回目光,敛袖道,“不能靠你们嘴上几句话来定。”

她抬眼看向殿侧值守的内侍:“传旨,命吏部、兵部、御史台三方,共查潼川军需账目,调边关三路军粮存档,三日之内,将查明之结果,送至朕案前。”

“……是!”

宋彦之心下一沉。

三日?

三日内,能查出什么来?

但这是君命,他不敢多言,只能叩首称“遵旨”。

武元姝说完,才看向顾长陵:“在结果查明之前——”

顾长陵心口一紧,却仍伏地。

“你,先回府休沐。”

她顿了顿,“不得入宫,不得过问军务。”

殿中所有人的目光,在这一刻微妙起来。

既不是当场赦免,也不是立刻罢黜下狱。

“休沐不得入宫”,在许多人耳中,已是“暂夺兵权、外放冷待”的信号。

宋彦之眼底掠过一丝隐秘的暗喜:

——陛下终究,还是不惜为他破格。

顾长陵却只是重重一磕头:“臣遵旨。”

他起身退回班列,目光不曾再抬。

武元姝收回视线,指尖轻叩龙案:“退朝。”

钟声响起,百官退散。

顾长陵走在武将班末,盔甲在长廊间与旗影相互映照。许多视线在他背后悄悄交错——或幸灾乐祸,或惋惜,或观望。

他却仿佛全然不见,只在走到殿阶尽头时,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

高高的殿门已合上,金龙盘踞的门钉在日光下反着冷光,如同一道不能接近的天堑。

——在那扇门后,她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顾长陵不知道。

他只知道——

刚才那一刻,她没有为他开口辩一句。

也正因此,他在殿中反而更挺直了背——

她不偏不倚,他便更不能落人话柄。

否则,别人只会说——

“顾长陵,仗着陛下偏爱,违了军纪还讨价还价。”

他咬紧后槽牙,缓缓收回目光,转身下殿。

“回府休沐。”他在心里低声重复她的旨意,胸口压得生疼,又隐约带着无法言说的酸涩。

殿外,他是臣。那她刚才,是当他是臣,还是……当他是“她的人”?

顾长陵不敢细想。

风从午门穿过,把这一点点不合时宜的念头都吹散在冰冷天光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