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当年在游乐园里奔跑的三个孩子,转眼已步入躁动又敏感的青春期。
沈念苏的“逻辑反叛”
十六岁的沈念苏,完美继承了苏澄影的清冷轮廓与沈寒星明亮的眼眸,但此刻这双眼睛里却燃烧着前所未有的倔强火焰。她将一份《关于放弃参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声明》推到了餐桌对面两位母亲面前。
“为什么?”苏澄影放下手中的学术期刊,声音平静,但熟悉她的沈寒星能听出那平静下的波澜。这份声明逻辑清晰,论据充分,简直像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但其结论却石破天惊。
“没有为什么。”沈念苏别开脸,看向窗外,“只是觉得,沿着一条被无数人验证过的、通往成功的‘最优路径’走下去,很无趣。”她顿了顿,声音带着少女特有的、混合着迷茫与坚定的锐气,“我不想一辈子活在‘苏澄影女儿’这个标签下。我想找到我自己的变量,解我自己的方程。”
沈寒星急得想开口,却被苏澄影一个眼神制止。苏澄影看着女儿,看了很久,久到沈念苏几乎要维持不住那份故作镇定的叛逆。然后,苏澄影轻轻推了推眼镜,说:“可以。”
沈念苏和沈寒星都愣住了。
“放弃竞赛,可以。”苏澄影的语气依旧平淡,“但你需要提交一份替代方案。一份能证明你并非逃避,而是在主动探索‘你自己的方程’的、可行的研究计划或人生规划。字数不少于五千字,参考文献需注明出处,下周交给我。”
沈念苏:“……” 她突然觉得,她那位学神“爸爸”的反击,比她预想的任何狂风暴雨都来得……更令人窒息。这哪里是同意,这分明是更高级别的降维打击!一场名为“寻找自我”的、需要量化考核的硬仗。
看着女儿垮下去的肩膀和重新拧起的眉头,沈寒星偷偷在桌下握住苏澄影的手,用力捏了捏,眼底有无奈,却也有了一丝了然的笑意。或许,这就是她们母女间独特的“破冰”方式。
顾念栀的“安静风暴”
而在顾云昭和林栀予的家中,风暴以一种更沉默的方式上演。
十七岁的顾念栀,出落得愈发清丽文静,像一株空谷幽兰。她继承了林栀予对艺术的敏感,却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她迷上了哥特风格的音乐和暗黑系的插画。房间里贴满了她自己创作的、色调阴郁、线条繁复的画作,耳机里永远流淌着沉重压抑的金属乐。
这与顾云昭阳光灿烂、活力四射的世界格格不入。
“念栀!出来打球啊!晒太阳!听听这歌多带劲!”顾云昭举着手机,外放着动感十足的流行乐,试图闯入女儿紧闭的房门。
门内毫无回应。只有隐约的、沉闷的鼓点声传来。
林栀予拉住焦躁的顾云昭,轻轻摇头:“云昭,给她一点空间。”
“空间?她还要多少空间?整天把自己关在黑屋子里,画那些……那些看不懂的东西!我担心她!”顾云昭压低声音,语气里充满了无力感。她能轻松搞定球场上最刁钻的对手,却搞不定女儿紧闭的心门。
一天,顾云昭在帮女儿整理书桌时,无意间翻开了一个厚重的素描本。里面不再是童年时色彩明丽的童话场景,而是大量黑白灰构成的、充满象征意义的画面:被藤蔓缠绕的少女、破碎的镜子、在雨中独自起舞的影子……画面的角落里,用极细的笔写着几行诗,关于孤独、关于寻找、关于不被理解的痛苦。
顾云昭怔住了。她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女儿内心那片她从未真正涉足的、幽深而汹涌的海域。她看不懂那些意象,但她看懂了那份沉重。
那天晚上,顾云昭没有再去敲女儿的房门,也没有外放音乐。她只是默默地在网上订购了一套质量最好的降噪耳机,连同几本她完全看不懂的、关于现代艺术和心理学的书籍,一起放在了女儿的门口。附上一张字条,字迹是她少有的工整:「爸爸(她坚持让女儿这么叫自己)可能永远也听不懂你听的歌,看不懂你画的画,但爸爸想知道,你在那个世界里,过得好不好。」
第二天,顾念栀房门的紧闭,似乎没有那么决绝了。偶尔,门会开一条缝,飘出咖啡的香气。
陆予澈的“系统冲突”
陆止安和江澈的家庭,则面临着另一种形态的“叛逆”。
十八岁的陆予澈,已凭借数项惊人的技术发明和发表的重量级论文,在顶尖大学的实验室里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的“叛逆”,体现在对父母所建立的那套高效、理性、绝对逻辑的家庭运行系统的“优化”与“挑战”上。
晚餐时间,陆予澈放下筷子,看着对面依旧沉默进食的父母,平静地宣布:“我申请了无国界工程师组织的项目。下个月,去西非。为期一年。”
江澈夹菜的动作停顿了半秒。陆止安抬眸,看向儿子。
“理由。”江澈言简意赅。
“该地区缺乏稳定的清洁水源和电力供应。我设计的低成本水净化系统和分布式能源网络,可以在那里进行最有效的实地验证与迭代。”陆予澈的回答如同项目汇报。
“风险评估报告。”陆止安问。
“已完成。包括当地政局、卫生条件、项目实施可行性及个人安全系数。综合风险等级:中高。可控范围:87.3%。”陆予澈调出平板上的数据模型。
“效率并非唯一考量。”江澈指出,“个人安全边际不足。”
“但人道主义价值与技术普适性验证的收益,远超风险。”陆予澈反驳,逻辑严密。
一场关于“价值”与“风险”的辩论,在冰冷的数据和理性的推演中展开。没有争吵,没有眼泪,只有思维的高速碰撞。最终,陆止安和江澈沉默下来。他们意识到,儿子并非叛逆,他只是将他们教给他的逻辑工具,用在了他们未曾设想的方向——他试图用技术去修补这个不够“优化”的世界,哪怕那里充满未知与危险。
漫长的沉默后,江澈起身,从书房拿出一枚造型奇特的金属U盘,递给陆予澈:“加密通讯协议。非标准端口。定期,传输数据。”
陆止安则递过一张手绘的电路图:“应急电源,冗余设计。体积,可优化。”
没有拥抱,没有叮咛。这就是他们表达支持与牵挂的方式——用更可靠的技术,为儿子的“系统优化”之路,增加一道安全屏障。
陆予澈接过U盘和图纸,郑重地点了点头:“明白。”
三个家庭,三种截然不同的青春期风暴。沈念苏在逻辑的框架内寻找自我的出口,顾念栀在安静的角力中争取理解的空间,陆予澈在用冰冷的科技践行温暖的人道理想。成长的阵痛在所难免,但好在,他们身后的那盏灯,无论明暗,始终未曾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