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开始走亲访友。
郑江北也挑了个日子,趁着晌午吃完饭,在小院里歇了一会儿,先是去租车坊,租了骡车,去肉铺买了肉,又去杂货铺子里买了酒,拿了几盒糕点,想了想,还是买了一些红糖,把东西放进板车的箩筐里,用绳子绑好,便赶着骡车,出发去上桥村,也就是他未来夫郎李四秀家。
郑江北今年不过19岁,在他8岁的时候,母亲过世,父亲没有再娶,8岁的他也已经能帮着父亲照料家中,父子二人都勤快,日子是好起来了,可惜,郑江北刚15岁那年,父亲也病去了。
为了给父亲治病,郑江北不顾父亲的反对,将家里能换钱的都换了,就连郑父一定要留给他的田地都卖了,按照江大夫的说辞,用了那最好的药材,可银子还没花完,药还才刚吃了几天,人还是走了。
在邻居的帮助下,郑江北操办起父亲的丧事,就在这时,他那个娃娃亲的家人也来了。
来的是李母和李四秀的几个哥哥们,他们跪在地上哭着喊着,人怎么就这么去了啊,留下一个可怜的孩子。
郑江北把人扶了起来,李母又说了一些话,带着这几个人就去了灵堂外吃席去了,好像也没有给赙金。
说起这门亲事,是郑母还在世的时候,给他说的一门娃娃亲,郑母和李母是在集市上认识的,上桥村和云山村不远,李母年纪长,成亲也早,连生了三个儿子,后来又生了一个哥儿。
而此前一年,郑母刚刚得了一个小汉子,就是郑江北,她和郑父要孩子不易,成婚好久,也就只得了这一个,郑江北比李四秀大一岁,后来,两位母亲在集市上卖菜,一来二去,就这样慢慢熟悉起来了。
再来,等两个娃娃大一点的时候,她俩说说笑笑,便给他俩定了娃娃亲,郑母还像县城里人那样,给了李家一块玉佩作为信物。
看到他们来,郑江北有些思量,母亲去得早,现在父亲也去了,而且按照规定,他还要守孝三年,如今,对方来家里,可能是要退婚,他也知道,就自己这个条件,确实不是什么良缘,怎么说也不能耽误人家三年,如果对方要是退亲,那就退吧。
但是李母找他来也没说退亲的事情,只是说郑江北父母都已不再,当初郑江北的父亲,也是外地来的,落户在云山村,郑母的娘家也早就没人了,现如今,家里也没个其他亲人帮衬,又要守孝三年。
话里话外,就是秀哥儿嫁进来苦,自己一个人操持家里,就连以后生了孩子都没人帮着带,这聘金啊,是不能少。说说算算,就只要20两,说着以后给秀哥儿带回来一部分,而且秀哥儿还有哥哥们,以后能帮衬的地方只多不少,他们家帮着,这日子就能带小两口过起来,这不是很好吗?
李家本来也是打算退亲的,他们秀哥儿怎么能嫁给一个无父无母的人!只不过他们四处转转,李母就改变了想法,看了看这令人羡慕的砖瓦房,想来郑父这个木匠,生前攒下来不少的银钱,多多少少有些家产。
何况郑江北家,就他一个人了,等他和秀哥儿成亲后,这不是很好拿捏吗?李母也想到秀哥儿就算是等三年,也才17岁,这也是好说亲,能嫁人的年纪。
听到这些话,郑江北想着这亲事要不还是退了吧,这家人的如意算盘都打到自己脸上了。他父母都不在,卖地剩下的银子虽说还有30两。他也不是傻子,村里谁家娶个哥儿能花这么多银子,又不是县城里富贵人家的小哥儿。
至于婚事,自己肯定会再给些银子赔礼就是了,心中有了想法,郑江北便开了口,话还没说两句。
李母一听要退亲,就坐在那里哭,说她和郑母之前的感情多么好啊!这个时候不能做那落井下石的事情啊!又说他的秀哥儿也都等了这么多年啊!那都是时间啊!都知道他和郑江北是娃娃亲啊!都十来年了,以后怎么找其他人啊!还说郑江北不孝顺,父母之命都不听了,反正郑江北不答应,就没完!
这事闹的,不孝二字传出去,怎么也不好听,云山村说到底还是自己的老家,最后郑江北也只得答应不退亲。
忙完父亲的丧事,郑江北家里就剩下他自己一个人了,偌大的屋子,显得孤零零的,他也不想待在家里。
郑父生前是个木匠,也有心把技术传给儿子,郑江北学了几年,有点手艺在身,他便去县城,又找了个师傅,帮着人家干活,好好学着,一天一天就这样过着。
守孝期刚满一年,李母就找人来县城喊他,说是找人算了一个日子,说要先下了聘礼,那成亲的日子,等郑江北剩下的守孝期过了再商量。
一切都从简,郑江北只是买了一些礼,又包着银子,去了李家,过了礼,这亲事就暂时定了下来。
这几年,郑江北逢年过节便去一趟儿李家,就算自己不是很喜欢李母,但到时候,日子也是和夫郎过,之前也瞧见过李四秀,看着不像李母那不讲理的人,就也把该有的礼节做到位。
前年出了孝期后,郑江北找了李母,也提了该定日子了,但是李母说,年份不好,不适合成亲,再看看。
现在郑江北都19了,聘金下了,礼也送了很多,怎么着也该夫郎孩子热炕头了,这次去李四秀家,想着一定要把日子定了。
受的孩子跟受一起走[熊猫头] ,写存稿就这样写勒…
-25.2.23
改了一下 ,大致内容没变。25.4.16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 1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