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敲打着图书馆的彩绘玻璃,将阳光折射成无数细小的光谱碎片,在古籍区的橡木书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金琳踮起脚尖,手指轻轻掠过一排排皮质封面的古籍,最终停在一本深蓝色封面的《Lie群论》上。
"奇怪,"她低声自语,"这本书应该在数学区才对。"
当她抽出书本时,一张泛黄的咖啡滤纸从中飘落。金琳弯腰拾起,瞳孔骤然收缩——滤纸上用深紫色墨水绘制的,赫然是去年期末考的第七大题解析,那道让韩旭在最后一步功亏一篑的拓扑学证明题。
"不可能..."她的指尖微微发抖。这道题是韩旭去年唯一做错的题目,而这张滤纸上的解法,恰恰补全了他当时缺失的关键步骤。
古籍区的灯光突然闪烁了一下。金琳抬头,看见韩旭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书架另一端,阳光透过彩绘玻璃在他白衬衫上投下几何图案的光斑。他的钢笔突然在笔记本上洇出一片深紫色墨迹,墨水顺着纸纤维扩散,逐渐形成太平洋海底的应力分析图。
"你也在找这个?"韩旭走近,锁骨处的疤痕在衣领下若隐若现。他伸手接过那本《Lie群论》,书页翻动间散发出淡淡的咖啡香气。
"看这个。"金琳将咖啡滤纸递给他。韩旭的眼神在接触到纸面的瞬间凝固,他解开衬衫最上面的纽扣,露出那道形状奇特的疤痕。在古籍区昏黄的灯光下,疤痕的纤维走向竟与滤纸上的证明步骤呈现出某种拓扑同构。
林妍的脚步声打断了他们的凝视。她的青铜齿轮发饰在行走间发出细微的咔嗒声,十九枚小齿轮上的定理名称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物理系的3D打印机坏了,"她气喘吁吁地说,"但我在废料堆发现了这个。"她展开一张皱巴巴的图纸,上面是用咖啡渍绘制的纤维丛模型,边缘标注的日期显示这是二十年前的作业。
金琳和韩旭交换了一个眼神。韩旭将锁骨处的疤痕对准图纸上的某个节点,疤痕的曲线与咖啡渍的轮廓完美重合。
"这不是巧合。"金琳轻声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Lie群论》的扉页。那里有一个褪色的咖啡杯印,形状与她常用的马克杯一模一样。
陆明的声音突然从书架间传来:"你们得看看这个。"他手里捧着一摞泛黄的草稿纸,最上面那张用紫色墨水绘制的图表与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完全一致——那是99届学长扔在物理系废纸篓里的演算稿。
"日期是二十年前的今天。"陆明指着页脚的标注,声音微微发颤。纸页边缘的咖啡渍形状与金琳今早在数学楼窗玻璃上看到的黎曼曲面如出一辙。
老教授的茶香不知何时弥漫在古籍区的空气中。他的怀表链子在书架间闪烁,青铜色的表盘显示8:15,秒针正划过一道完美的双曲线轨迹。
"巧合,"老教授的声音从阴影处传来,茶缸里的水面形成完美的极小曲面,"就像咖啡渍总会出现在重点公式旁。"
林妍的齿轮发饰突然加速旋转,投影出的定在古籍区的墙壁上交织成复杂的拓扑结构。当阳光穿过齿轮间隙,那些光斑竟与草稿纸上的咖啡渍图案完全重合。
韩旭将《Lie群论》放回书架,书脊触碰到木架的瞬间,整排古籍突然微微震动。金琳的笔记本从包里滑落,扉页上的咖啡心形在秋阳中泛着青铜光泽。当她伸手触碰时,韩旭锁骨处的疤痕同时亮起淡蓝色的微光——就像两个相互映证的数学证明,在古籍区的晨光中达成了完美的共形映射。
"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黑板。"韩旭说,眼睛盯着陆明手中的草稿纸。他小臂上用钢笔记下的临时公式正在阳光下逐渐变色,从深紫转为与老教授怀表链相同的青铜色。
林妍的齿轮手链突然解体,零件在空中重新组合成克莱因瓶的三维投影。"物理系的振动台,"她快速说道,"可以模拟深海沉积物的波动模式。"
金琳感到一阵眩晕,她意识到自己手中的咖啡滤纸正在发热。滤纸上的证明步骤开始重新排列,形成一个新的方程——这个方程她在韩旭的笔记本边缘见过,在陆明的深海样本数据中见过,甚至在她今早路过的银杏叶脉络中见过。
"同调群。"她轻声说,手指不自觉地抚上韩旭的疤痕。那道伤疤的温度突然升高,纤维走向重新排列,形成∫dt/t的完美符号。
老教授的茶缸突然发出清脆的碰撞声,茶水表面浮现出太平洋的等高线图,与金琳早上在咖啡杯中看到的一模一样。窗外,今年的第38片银杏叶飘落,叶脉构成同调群的定义式,恰好覆盖在古籍区的彩绘玻璃上。
"开始吧。"韩旭说,将衬衫袖口卷到手肘,露出更多用钢笔记下的公式。他的眼睛在阴影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这些看似偶然的巧合背后隐藏的数学规律。
金琳翻开笔记本新的一页,笔尖悬在纸上。她突然明白,今天他们要解开的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知识本身如何通过时间与空间相互联系的谜题。就像咖啡渍与公式,疤痕与方程,银杏叶与同调群——所有这一切都在某个更高的维度上相互关联。
林妍的齿轮发饰投影出的光线在古籍区的墙壁上交织成网,陆明手中的草稿纸发出淡淡的紫光,韩旭锁骨处的疤痕持续闪烁着淡蓝微光。金琳深吸一口气,笔尖落下,在纸上画下第一个符号——一个完美的咖啡杯形状的黎曼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