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巴黎夜蓝狂想曲 > 第5章 Chapter5

巴黎夜蓝狂想曲 第5章 Chapter5

作者:江祐司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3 09:13:15 来源:文学城

这是一个属于过去的房间。窗外的黑暗是具体的物质,而室内的空气则凝固成透明的琥珀。博伊德·霍尔顿是这琥珀中的标本,在他母亲生前的公寓里,保持着一种姿态:斜倚在窗框边。

半小时前,他在这间充满旧书籍和淡淡的木质香气的客厅里,接到父亲的通知,他要和他进行一场电话交流。

英国,那个遥远、潮湿、被规矩层层包裹的岛屿,他的父亲竟然还想扭转他生活的轨道。

电话铃在半小时后精准地响起,博伊德不慌不忙,将杯中残余的葡萄酒一饮而尽,放在一旁。他让铃声持续了几秒,然后,才按下接听键。

听筒贴上耳朵,传来一片等待被填充的寂静,如同窗外那片冰冷的黑暗。他的语气平静得听不出波澜:“晚上好。”

听筒里传来马尔科姆的声音:“希望我没有打扰到你欣赏巴黎夜景的雅兴。”

“事实上,我在工作。”博伊德说。

“噢,工作。”马尔科姆轻轻吐出一个词,短暂的停顿里,能听见雪茄剪清脆的"咔嗒"声,“这正是我想和你谈谈的。”

他的指尖掠过鼠标,动作轻得像在抚摸情人的手腕。显示屏的冷光映亮了他蓝色的瞳孔,那颜色与博伊德如出一辙,却像是结冰的湖面。屏幕上,一张未经修饰的演员定妆照突兀地占据着桌面正中央。

“我看了照片,那位担任女主角的年轻女士……伊莉丝·勒克莱尔,我想是这个名字?”马尔科姆停顿了一下,像是给这个词留出回响的空间。

“是的。”

中年男人的喉间逸出一声意味深长的轻笑:“不得不说,这位女士与我想象中的模样相去甚远。你母亲笔下的角色,理应拥有那种难以捕捉的独特气质。”

“我认为伊莉丝完全理解维奥莱特作为艺术家的复杂性。”

“是吗?”马尔科姆的语气带着若有似无的讽刺,他伸手推了推金丝眼镜,“我并不欣赏那本小说,但我始终认为主角应该有你母亲那种月光般的柔美。这位勒克莱尔小姐……”他皱着眉头打量照片,“她的五官太过鲜明,几乎带着倔强的攻击性。”

博伊德反驳道:“如果你看过小说就会明白,维奥莱特的魅力正在于她看似柔顺实则坚韧的特质。伊莉丝恰好具备这种内在力量。”

“记忆总是会美化某些细节,不是吗?”马尔科姆的声音微微绷紧,“但这不是重点,她缺乏你母亲那种与生俱来的优雅。”

“也许这正是我选择她的原因。”博伊德走向酒柜,重新斟了半杯酒,“我不需要另一个模仿贵妇人的演员。我需要的是一个能诠释作者内心世界的人。”

听筒里传来一声轻微的吸气声:“内心世界?我的儿子,你离开英国时还是个婴儿。你对你母亲的‘内心世界’了解多少?她笔下的那些人物总是带着某种歇斯底里的倾向。有时候我不禁在想,她是不是在控诉她的人生有多么不幸!”

博伊德的眼前瞬间闪过一些碎片:深夜从门缝里窥见的母亲哭泣的背影,昂贵的瓷器被摔碎在壁炉边,还有永远弥漫在庄园空气中的、冰冷华丽的沉默。那些不是故事,是他真实呼吸过的童年,浸透了他整个少年时期的无声的硝烟。

一股混杂着旧日伤痛与被轻蔑审视的燥热窜上他的脖颈。他走向母亲最常伫立的那扇窗前,近乎粗暴地推开窗栓。冬夜凛冽的空气汹涌而入,吹散了令人窒息的闷热,也吹动了桌上的几页旧手稿,哗啦作响,像一记清醒疼痛的耳光抽在他脸上。

“你放心,为了确保改编的准确性,我亲自撰写了剧本。”他几乎能想象父亲在电话那头蹙眉的模样,这个认知让他产生了一种报复性的快意。毕竟,有些真相,藏在字里行间比藏在家族的缄默里要安全得多。

电话那头传来马尔科姆准备插话的吸气声,但博伊德毫不留情地继续:“而你呢?你似乎更关注女主角的外表是否符合你对'柔美'的想象,而不是她能否真实的呈现角色。”

“这与外表无关!”马尔科姆的声音第一次出现了波动,“至少不是像你现在选择的这个,这个看起来会在舞会上把香槟泼在无礼者脸上的姑娘。”

博伊德忽然笑了:“现在我们都说到重点了。你无法忍受的是,伊莉丝看起来不像那些你习惯在家宴上见到的温顺的年轻女士。她有自己的锋芒,就像母亲笔下的女主角一样。也许这正是让你不安的原因。”

电话那头陷入了沉默。马尔科姆缓缓向后靠进皮质扶手椅,雪茄的烟雾在唇边缭绕。

“你会毁了你母亲的代表作。”

“或许,我最终会让世人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物,而不是被过度浪漫化的版本。”博伊德听懂了马尔科姆话里的意思,他看向窗外巴黎街道的灯火,沉默了几秒钟,轻声说道:“晚安,父亲。”

他没等对方回答就挂断了电话,手指因紧握手机而微微发白。冷风再次从窗缝中钻入,但他这次没有关上窗户,反而将它开得更大了些,任由寒风灌入温暖的房间。

同一阵风吹向城市的另一头,伊莉丝·勒克莱尔正站在全身镜前打量自己。

镜中的面孔,确实如马尔科姆抱怨的那样,不够“柔美”。她的脸型线条流畅,下颌的轮廓带着一种执拗的坚定,宝石蓝的眼睛在光线下显得过于通透,几乎能让人看到其后敏锐而活跃的思维轨迹。

的确,这不是一张习惯于顺从的脸。

一阵没由来的烦闷,像窗外突如其来的寒风一样,掠过伊莉丝的心头。

她抬起头,望向玻璃上自己模糊的影子,看到窗外被风吹落的树叶。她突然想起去年在圣日耳曼大道看过的旧海报,那些被遗忘的女演员在发黄的纸片上永远微笑。也许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故事,成功像件借来的外套,看起来合身,却总散发着别人的气息。

试镜成功的那天,费舍尔和海琳娜给予了最为体面的祝贺,但在那之后,她时不时听到一些流言蜚语。

“如果不是投资人坚持……”、“导演原本属意的缪斯是……”这些话她听得太多了。有时她忍不住想,如果小说里有过一句关于维奥莱特外貌的描写该多好。可书里只提到“她全部的内心世界,都映射在那双永不停歇的手上”,模糊的描述反而让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了不同的维奥莱特,现在,这个空白成了质疑她的话语。

她忍不住搜索克莱蒙·吕卡公开赞赏过的那位美国女星。屏幕上的女人明艳不可方物,金发碧眼,蜜色肌肤,笑容里全是坦途,像加州阳光般耀眼。出道早,奖项傍身,履历完美得让人窒息。伊莉丝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如果不是投资方坚持要用法语进行拍摄,她早就被替换掉了。

她给海琳娜打了个电话,问候她的女儿最近有没有好转,海琳娜说还需要请几天假。伊莉丝没有强求,叮嘱海琳娜安心照顾孩子,她可以搞定在剧组的一切事宜。

和海琳娜通完电话后,伊莉丝觉得有些冷,她窝在沙发里,把一件宽大厚实的披肩盖在身上,拨通了拉斐尔·兰斯的电话。

电话拨出去,响了好几声,听筒里只有冗长的忙音。伊莉丝看了一眼手机屏幕——已经十点了。

她的指尖移向挂断的红色图标,就在此时,电话被接通了,听筒里传来了那个熟悉的声音——清冽得像高脚杯里浸泡着薄荷叶的冰水,杯壁上还凝着细密的水珠。

“伊莉丝,我们是不是很久没见面了?”

“很抱歉,这段时间我……”她咽了咽口水,觉得喉咙有些干,“新接的电影开拍了,这段时间我什么也顾不上……”

“你提到新电影开拍,通常意味着又有角色在啃噬你的灵魂了。让我猜猜这次是哪个倒霉人物?”

拉斐尔·兰斯爽朗的笑声让伊莉丝听出来他已经猜到自己打电话的目的。她翻开剧本,某页边缘被指甲掐出月牙形的褶皱,台词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看起来像给自己的演技做尸检报告。

不知道为什么,她感到有些焦虑,这种感觉比记忆中第一次踏上红毯、直面那一排黑洞洞的镜头时,还要令人窒息。

“真正该说倒霉的是我。”伊莉丝蜷在沙发里,羊毛披肩的流苏垂落在地,像散架的玩偶。她把这段时间发生的事告诉了拉斐尔·兰斯。

“博伊德·霍尔顿今早来探班了。他站在监视器后面,像鉴赏拍卖油画那样观察我的表演。那种目光你知道的,资本家的眼中只有能给他们带来利益的东西,也许他是在把艺术换算成英镑,算这次投资能赚多少钱呢。”

说到这,她裹紧了羊毛披肩。

拉斐尔·兰斯仿佛在听一个孩子对他抱怨工作,唇角浮起长辈式的微笑:“他上周来拜访过我。你大概想不到,他声称对表演的兴趣源于十二岁时在百老汇看的那场《悲惨世界》。当然,他也未能免俗地说了那句‘我非常喜欢您的电影’。” *

职业生涯里,他听过太多次这样空洞的恭维。无数人试图以一句千篇一律的“我十分欣赏您的电影”作为和他谈话的敲门砖,这几乎成了一种社交礼仪。

拉斐尔·兰斯已经准备好迎接又一场彬彬有礼的煎熬,他甚至在对方开口前就开始在心里盘算,该用怎样的借口才能在一个恰当的时机结束这场会面。然而,那位温文尔雅的异乡客轻轻放下咖啡杯,没有说一句客套的恭维,而是直接谈起了《四百击》中那个著名的长镜头。*

他们从镜头语言一路聊到法国新浪潮电影。那一刻,拉斐尔·兰斯好像重新变回了那个在片场颤抖着喊出"开拍"的导演,直到夕阳为他的窗户镀上金色的边框,他才反应过来他们聊了一整个下午。

年轻人似乎察觉到时间已晚,主动站起身来。拉斐尔·兰斯的目光终于从那张因谈论电影而神采奕奕的脸上移开,第一次真正审视他的衣着——深色的羊毛夹克款式简单,里面搭配的棉质衬衣领口微敞着,看得出是经过多次洗涤后特有的柔软。下半身是条略显宽松的卡其裤,膝盖处带着长时间坐着形成的细微褶皱。另外,他还注意到年轻人脚上穿着一双看起来相当舒适的帆布鞋。

这身装扮不像某个古老家族的财富继承人,更像是一个囊中羞涩的学生,散发着一种未经雕琢、漫不经心的书卷气。

这个发现让拉斐尔·兰斯的唇边浮起一丝微笑。他目送年轻人穿过洒满夕照的门廊,心想,在这个浮华的圈子里见惯了精心装扮的投资者,反倒是这份浑然天成的朴素,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真挚。

伊莉丝并不知道她敬爱的导师此刻在想什么,她突然坐直身子,披肩从肩头滑落,“他去找过你?”声音里带着被压扁的惊愕,她眨了眨眼睛,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他不仅想赚钱,还想赚取‘懂得欣赏’的美名。”

想从艺术里榨出金币,还懂得要先为它们镀上一层‘品味’的金箔。一个懂得包装的资本家,这可比单纯的商人危险多了。

和拉斐尔·兰斯继续聊了一会后,那些因为选角不符、担心自己演不好的焦虑慢慢消失。他比她年长十来岁,不仅是发掘她、引她走入电影世界的贵人,更在无数个她自我怀疑的时刻,以一种比血缘更坚韧的责任感守护着她。伊莉丝忽然想起那个远在北部小镇,脾气倔强、永远学不会表达爱的男人,尽管童年的记忆里充斥着争吵与沉默。

她靠回椅背,目光变得遥远、柔和。她默默拉紧披肩,决定下周还是抽空回去看看他。

由于第二天的拍摄场地远在蒙特勒伊,伊莉丝特意在天光未亮时就挣扎着起床。她最怕巴黎堵车,那些看似几分钟的路程,能在湿冷与不耐烦的鸣笛中,被拉扯成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酷刑。她绝对不想让整个剧组的人盯着她迟到,更不想面对克莱蒙·吕卡毫不留情的、劈头盖脸的痛骂。

她抵达时,空旷的场地还笼罩在破晓前的深蓝阴影里。空气凛冽,吸进肺里带着一股金属般的清寒。现场只有零散的几个工作人员在搬运道具,她的化妆师和造型师都还没到,伊莉丝意外地获得了一段短暂的、属于自己的宁静。

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那片跳跃的橙红——在片场边缘,用一个锈迹斑斑的旧铁桶里生起的篝火,是这片人造的世界里,唯一真实的温暖来源。

火光旁有一个身影。鸭舌帽遮住了他上半张脸,隐没在阴影与光亮的交界处。

伊莉丝的脚步有了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凝滞,不是通过面容,而是通过某种更内在的、近乎野性的直觉,她认出了他。

“霍尔顿先生?”她的声音被冷空气带走了一半。

*关于男主原型:爱德华·诺顿的保姆曾出演百老汇版的《悲惨世界》,并且在诺顿六岁时带他去看了一部戏剧《如果我是公主》,激发了诺顿对表演的兴趣。

*拉菲尔·兰斯的原型是弗朗索瓦·特吕弗。诺顿曾说他非常喜欢特吕弗的作品,而且诺顿本人也会一些法语。

*法国新浪潮电影是1958年末至1960年代初在法国兴起的电影创作运动。《四百击》是1959年在法国上映的一部电影。小说的背景时代我从上世纪挪到了21世纪。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Chapter5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