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把酒临风不思归 > 第17章 义利之辩

把酒临风不思归 第17章 义利之辩

作者:忽觉莞尔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8:31:59 来源:文学城

昨夜之后,萧宥宁更是纠结,是否该让姜稚多与苏棠接触。

但苏府的请柬,却已先送至案头。

冷竹捧着那张素雅精致的帖子,轻声禀报:“殿下,苏府送来的。邀姜侍卫明日赴‘秋水苑’讲学会。”

萧宥宁接过帖子,指尖拂过上面清隽的字迹。帖中只邀姜稚一人,言辞恳切,言明苏文远先生将于秋水苑公开讲学,论经辩理,特邀姜侍卫这等“见解不凡”的年轻才俊前往切磋交流。

她几乎能想象姜稚看到这帖子时会是如何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让她去听那些之乎者也的经义辩论,怕是比让她再去闯一次修罗殿还要难受。

萧宥宁不自觉的勾起了嘴角。正思忖间,当事人就晃了进来。

姜稚今日换了身利落的苍青色劲装,发尾高束,显得人格外精神。她一眼瞥见萧宥宁手中的帖子,凑过来一看,顿时苦了脸:“讲学?苏老先生这是要我去受刑啊?殿下,我能不能告病?回头听着听着睡着了,岂不是丢您的人?”

萧宥宁看着她那夸张的表情,心底觉得实在可爱。

她将请柬轻轻放下,语气平淡无波:“苏文远在江南文坛地位超然,他的讲学,多少人求一帖而不得。你去听听,于你并无坏处。”

姜稚眨眨眼,凑近了些,压低声音问:“那……殿下你去不去?”

萧宥宁抬眸,对上她亮晶晶带着点期待的眼睛,心下微微一动,随即别开视线,端起茶盏,语气淡漠:“本宫如今是杭州城的‘风云人物’,一举一动皆在风口浪尖,不便现身这等清流集会。”她顿了顿,补充道,“你代本宫去,仔细听听,回来……说与我听。”

“得令!”姜稚见她允了,也不再纠结,爽快应下,只是嘴里还小声嘟囔,“但愿回来还能记得住几句……”

……

翌日,秋水苑。

此处并非奢华园林,而是一处临水而建、开阔疏朗的草堂。竹篱茅舍,曲水流觞,处处透着文人雅趣。

姜稚到时,堂内已坐满了人,没有位置的,就有序的围在外面。多是身着儒衫的学子文士,亦有少数布衣百姓。她一身利落劲装混迹其中,显得格外扎眼,引来不少好奇打量的目光。

苏棠早已在门口等候,见到她,眸中立刻漾开笑意,迎了上来:“姜姐姐,你来了!”她今日穿着一身月白绣淡紫兰花的襦裙,清雅如兰。

“苏姑娘。”姜稚抱拳一笑,随着她走入苑内,低声问道,“今天苏老先生要讲什么?先给我透个底,免得我待会儿如听天书。”

苏棠掩口轻笑:“今日论的是‘义利之辨’。”

“义利之辨?”姜稚挑眉,这题目听起来倒是直接。

“嗯,”苏棠引她在一处稍偏却视野极佳的位置坐下,耐心解释道,“源自《孟子》,但今日父亲与几位先生欲结合时弊再行阐发辩论。譬如,见利忘义者,虽得一时之财,然失其本心,终非长久之道;而重义轻利者,或许清贫,却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父亲常说,此辩关乎世道人心,尤其是为官经商者,更当时时自省。”

姜稚听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道理虽由文言道出,内核却与她江湖中所见所闻隐隐契合。那些为金银背信弃义之徒,最终似乎都难得善果。

她忽然觉得,这讲学或许……她还是可以听懂的!

讲学开始,苏文远与几位年长儒者坐于上首。先是引经据典,阐述“义”与“利”的古义源流,气氛尚算平和。待到自由辩论环节,气氛逐渐热烈起来。

有学子激昂陈词,认为君子当固守清贫,言利即可耻;亦有商人模样的听众反驳,无利则无以养家糊口,更无从行善,言利乃天经地义。

双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

姜稚听得入神,她虽不懂那些深奥经典,却能从那些激烈的言辞和台下听众或赞同、或反对的反应中,感受到这个话题牵动着许多人的实际生活。

她侧头问苏棠:“苏姑娘,你怎么看?”

苏棠沉吟片刻,轻声道:“我以为,义与利并非截然对立。譬如盐商,若守法经营,取利养家、纳饷卫国,便是义利两全;若贪得无厌,以次充好、盘剥百姓、甚至走私牟利,便是见利忘义,其利也如无源之水,终将枯竭。关键在于取之有道,心存底线。”她目光清正,语气温和却坚定。

姜稚闻言,不禁深深看了苏棠一眼。这姑娘看似柔弱,心中却有沟壑,见识明澈,三观极正。

辩论至酣处,围绕“朝廷征收盐税是否为与民争利”这一具体问题,双方争执不下,几乎陷入僵局。

支持者认为国库空虚,北境战事吃紧,征税乃不得已而为之;反对者则痛陈盐税沉重,最终仍是转嫁于普通百姓,苦不堪言。

就在一片嘈杂声中,一个清亮而带着几分慵懒笑意的声音忽然响起,不大,却清晰地压过了场内的争论:

“依我看,诸位争的,不是该不该取利,而是这利,最终落入了谁的口袋,又用在了何处。”

全场霎时一静。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声音来处。

姜稚迎着众多惊疑、探究的目光,浑不在意,继续慢悠悠道:“若取的利,肥了贪官污吏的私囊,那自然是与民争利,该骂;若这利,能化作北境将士的棉衣粮草、边境城墙的一砖一石,那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何不可?问题不在于争不争利,而在于争来的利,有没有用到该用的地方。”

她这番话,没有引经据典,却如快刀斩乱麻,一下子劈开了纠缠不清的表象,直指核心。

场内静默片刻,随即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

许多人露出深思的表情,细细品味,只觉得这看似粗浅的道理,却一针见血,点破了问题的关键。

台上的苏文远眼中闪过明显的讶异与赞赏,他抚须微笑,看向姜稚:“这位……姜小友,见解独到,鞭辟入里。不知可否稍展其义,详述一番?”

姜稚没想到会被点名,愣了一下,随即站起身,大大方方地拱手道:“苏老先生谬赞了。我只是个粗人,不懂大道理。只是走南闯北见得多了,觉得凡事总脱不开一个‘实’字。银子不会说话,但怎么来的,怎么花的,最后谁得了好处,百姓眼睛是雪亮的。朝廷做事,若都能摆在明处,让人看得清利弊,自然少些非议。”

她语气坦荡,言辞质朴,却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话音落下,苑内静了片刻,随即响起一阵真诚的掌声,虽偶有低声议论,却多是认同赞许。

讲学结束后,竟真有不少学子围上来与姜稚搭话。有钦佩她方才见解的,有好奇她身份的,亦有单纯被她英气明媚容貌吸引的少年,红着脸上前请教“侠女之道”。

这一切,都被远处一辆看似普通的青篷马车里的人,透过微微掀起的车帘,尽收眼底。

冷竹侍立在一旁,低声将苑内发生的事,包括姜稚那番言论引起的反响,细细禀报了一遍。

萧宥宁默不作声地听着,目光始终追随着那个在人群中言笑晏晏、自信飞扬的身影。直到见姜稚身边围拢的人渐渐散去,她才缓缓放下车帘,隔绝了外面的景象。

车内光线昏暗,看不清她脸上神情。

冷竹觑着她的脸色,轻声开口道:“姜侍卫真是……每次都能让人意外。难怪这般讨人喜欢。”

萧宥宁闻言,唇角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带了些骄傲的语气:

“那是自然。本宫亲自选的人,岂会寻常?”

待到人群散尽,苏棠笑意盈盈地走到姜稚身边:“姜姐姐,今日天色尚早,钱塘湖夜景正佳,不知可否赏光一同游湖?我已备好一艘小船,还有些清淡船菜。”

姜稚正觉方才一番“高论”耗神,欣然应允。

……

夜幕低垂,一叶扁舟荡开粼粼波光,滑入湖心。

船头挂着一盏”气死风灯“,朦胧光晕勾勒出两岸亭台楼阁的轮廓,远处画舫丝竹声隐约可闻。

桌上摆着几样时令菜蔬、一尾清蒸白鱼、一壶温好的花雕酒。

二人对坐,赏景闲谈。

话题自然而然又从白日的“义利之辨”,延伸至盐务、北境战事乃至朝局动向。

苏棠虽久居江南,却对天下事颇有见解,分析起各方利弊、百姓疾苦来,条理清晰,心怀悲悯,显露出远超闺阁女子的才华与格局。

姜稚听得入神,不由真心赞道:“苏姑娘,今日我才知,苏老先生赞你‘若为男子,必为栋梁’,还是保守了。我虽没见过京中那位首辅大人是何等风采,但我觉得,你方才言谈间的见识气度,已不遑多让。”

苏棠猝不及防被如此直白地夸奖,霎时飞红了脸颊,在灯下更显娇羞明艳。她低头抿了一口酒,掩饰窘态:“姜姐姐过誉了,我不过是平日里听父亲与来访的先生们谈论得多,胡乱发些议论罢了。”

姜稚却摇摇头,认真道:“我是真心话。苏姑娘有这般才华,苏老先生却只任个闲散文职,实在是可惜了。”

提及父亲,苏棠神色微黯,轻轻叹了口气:“家父……他是被朝局伤了心。”

她语焉不详,姜稚却立刻懂了。苏文远这是看不上如今争权夺利、罔顾民生的大皇子和二皇子,不愿同流合污,才选择明哲保身,隐居杭州。

“我觉得三皇子倒是有仁君风范的,”苏棠忽然抬起头,目光清亮地看着姜稚,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丝期待与试探,“可惜,年纪尚轻,又不得陛下重视……”

姜稚心中一动,正欲开口,却听苏棠话锋一转,轻声问道:

“姜姐姐,你在长公主殿下身边做事……你觉得,长公主殿下,是个什么样的人?”

小舟微晃,灯影摇曳,映着苏棠认真而好奇的眼眸。

湖风带着水汽拂面而来,微微有些凉意。

姜稚握着酒杯的手指,几不可察地收紧了些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