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阿朝的一年四季 > 第9章 第 9 章

阿朝的一年四季 第9章 第 9 章

作者:连枝理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0:29:12 来源:文学城

第九章

跑到城外,阿朝脚步没了来时的轻快,踩石板上,每一步都有些发沉,嘴里嘟囔着:“明明都在桥底等了那般久了,想说的话都到嘴边,怎么见着人,连抬头看一眼谢夫子的都不敢,转身就跑了呢。”

“阿朝啊,阿朝你该说跟夫子闲聊一会的,最起码要让人家对你有印象,晓得你的名字。”他踢着路边的小石子,懊恼地挠了挠头。

方才那阵慌神,连句完整的问候都没说出口,只留夫子站在原地,握着那一束被他攥得有些蔫的野花。

他叹气,“夫子会不会觉得他冒失吧?”

阿朝越想越有些无措,又忍不住低头看自己的手,方才递花时,碰到了谢夫子的手指,是暖的。

“至少花送出去了,夫子也收下了。” 他对着空气小声安慰自己,脚步慢慢轻快了些,开始盘算回家后要赶紧把王家的水缸挑满,把后院的柴劈好,免得又挨骂。

他跑的跟兔子似的,人影都不见,谢临洲想还都没处还。

刚推开王家那扇吱呀作响的大门呢,三舅母王郑氏尖利的嗓音就先撞进耳朵,“你这小哥儿还知道回来,吃了饭就不见人了,干嘛去了?这日头都起来了,水缸还是空的,灶房的柴也见了底,你是去外面游山玩水了?”

王家干家中活计是轮流的,昨日是大房今日就是三房,若有突发情况可以调整。每次轮到三房做事,阿朝总累上许多,手臂都酸软无力,夜里洗衣裳都难受。

对三舅母,他不敢辩解,赶紧低下头,攥着衣角小声应:“我拉肚子想上茅厕,免得臭到你们,便去了外头的茅厕。”

“去茅厕?”王郑氏叉着腰走过来,半信半疑,但想到这个老实巴交的小哥儿,就信了,“没事就赶紧干活去,你大舅母他们去地里干活了,娘又回乡下探亲,家里就我们三房的,你不干活,想累死我们?”

转而,又嘟囔:“还不晓得背着我们吃了什么山珍海味,拉肚子,哪有那么多肚子拉。”

骂了一顿,心里舒坦。

阿朝唯唯诺诺:“我省的了,三舅母,我这就去做事。”

他慢慢走远。

面对三房,最好的态度便是顺从,顺从,他便不需要挨骂挨掐,活儿也稍稍少一些。

王绣绣从堂屋内出来,笑颜如花,“娘,我去国子监送东西给赵郎。”

前段时日,她跟着去城里,认识了国子监的学子,一来二去,眉来眼去,两个人互相往来起来。

王郑氏刚坐回院子底下准备晒衣裳,听见这话手里的动作猛地一顿,抬头,眼角的细纹都笑成了花,手里的活儿也不干了,“去!可要快点去。”

她快步走到王绣绣跟前,伸手理了理女儿鬓边的碎发,目光带着几分得意:“早知道今日要去,该把去年娘掏大钱给你买的那身水绿罗裙找出来穿,多精神。”

说着又转身往屋里走,“等等,娘给你装些蜜饯,国子监的先生学子多,让赵郎也分给同窗尝尝,咱可不能失了礼数。”

王绣绣站在原地抿嘴笑,朝阿朝的背影瞥了眼,心里越发得意。

王郑氏却已经从里屋拎出个坛子,打开来里面是亮晶晶的糖霜核桃和蜜渍青梅,一边往帕子里包一边絮絮叨叨:“赵郎那孩子我见过,眉眼周正,说话也稳当,又是国子监的学子,将来定有出息。你俩如今常往来,可得守好分寸,别让人说闲话,等将来……”

原本这些吃食都是她到城里买回来,准备留给自己宝贝儿子的,今日知晓女儿的事也是大出血。

她对自己一般,对底下的儿女很舍得。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说到这儿她故意顿了顿,眼角的笑意更浓,“等将来他金榜题名,咱们家绣绣就是状元娘子,娘啊,也能跟着沾光,坐在正屋里受他一声‘岳母’的称呼。”

说着把包好的蜜饯塞到王绣绣手里,又推了推她的胳膊,“快去吧,路上慢些,别让赵郎等急了。”

王绣绣红着脸应了声,转身往外走,王郑氏还站在门口望着,手不自觉地摸了摸鬓角新插的银簪。

那是她特意找出来戴上的,想着若是赵郎今日送女儿回来,也得让他瞧瞧,自家也是懂规矩、有体面的人家。

阿朝远远的听到她们的话,特意回来偷听了下,忍不住耻笑,前段时日还骂隔壁家的小哥儿,“呦呦呦,一个未出嫁的小哥儿,竟然去送东西。你爹与阿爹养你这么大,是让你干活养家的,不是让你去攀那些读书人的高枝。啧啧啧,一点都不脚踏实地,还想着飞上枝头变凤凰。”

大周朝民风开放,但也难免有固守成规之人。

他停住回想,回去干活。水缸装满水、柴火劈了不少,他揉一揉发酸的肩膀手腕,准备去菜地摘菜做饭。

三房的儿子王安福与大房的王安权要去学堂上学,晌午吃饭的时候,一大家子全都聚在一块商量这件事。

王家的八仙桌摆在堂屋中央,蒸腾的热气裹着饭菜香飘满屋子。今日活计多,煮的是稀饭,饱肚子,王陈氏亲自下厨炒了个肉,阿朝炖的豆腐、炒的青菜。

与在村里的百姓相比,王家住在城里,家境已算不错,偶尔有肉,时不时能逛集市。

王老爷子坐在上首,手里握着筷子,先夹了口青菜,才慢悠悠开口:“安福和安权都到了进学堂的年纪,下周就把束脩备好,送他俩去西头的李先生那儿。”

京都实行严格的‘坊’(居住区)与 ‘市’(交易区)分离制度。东市、西市乃是朝廷划定的专属商业区域,内部主要是商铺、货栈、邸店,以商品交易、物资流通为主。

私塾需要依托东市、西市的‘人气辐射’,所以建立在其周边的坊区。之所以去西头的李先生那儿,主要是人家‘物美价廉’。

话音落下,大房的王陈氏笑开了花,给身旁的王安权夹了块肥肉:“听见没?往后可得好好读书,别辜负你爷爷的心意。”

他们都不爱吃瘦肉,就爱吃肥的。

三房的王老三也跟着应和,往王安福碗里添了勺豆腐羹:“是啊,你俩在学堂得互相照应,要是有人欺负,回来可得跟家里说。”

王郑氏坐在一旁,扒拉着碗里的饭,眼神却不住往两个孩子身上瞟,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抬头对王老爷子说:“爹,李先生那儿规矩严,我看不如给俩孩子做两身新布衣,上学也体面些,别让人瞧着咱们王家小气。”

“这话在理。”王老爷子想了一通,点头,“让你媳妇们抽空去布庄挑块好布,赶在上学前做好。”

满屋子的热闹声响里,阿朝坐在最角落的位置,手里的筷子轻轻戳着碗里的稀粥,没怎么动过。

他垂着眼,耳朵却把每个人的话都听进了心里,束脩、新布衣、李先生的学堂,这些字眼像细针似的,轻轻扎在他心上。

想起爹娘还在世的时候,他远远看见过学堂里的孩子背书,朗朗的声音顺着风飘过来,那时候他就偷偷想,要是自己也能识几个字就好了。他爹娘晓得他的心思,说从海外回来就送他去上学,可……

如今的他寄人篱下,吃穿用度都靠王家接济,不敢有这样的念头。

正愣神时,王郑氏扫他一眼,语气和善:“阿朝怎么不吃菜?是不是嫌弃三舅母炒的肉不合口?”

阿朝猛地回神,慌忙摇了摇头,夹起一小块青菜放进嘴里,小声说:“没有,很好吃。”

她哪是关心,是在敲打,让他不要吃肉。

他能感觉到桌上其他人的目光短暂落在自己身上,又很快移开,回到两个即将上学的孩子身上。

王安福年纪小,得意地晃着腿,对王安权说:“等我上学了,就去学写自己的名字,还要学算算术,将来比你厉害。”

王安权不服气地哼了一声:“我肯定比你学得好,李先生肯定更喜欢我。”

王老爷子看着俩孩子拌嘴,忍不住笑了:“都别争,到了学堂好好学,将来都有出息。

阿朝默默听着,把碗里剩下的粥小口吃完。他知道,这样的热闹和期盼,从来都与自己无关。

等吃完饭,他还要去洗碗、喂猪,就像往常一样,做着王家影子。

夜里,王家上下都歇了,只有庖屋还留着一盏昏黄的油灯。阿朝蹲在灶台边,借着微弱的光搓洗白天换下的衣裳,脑子里却反复盘算着见谢夫子的事。

今日借口上厕所他去城里给谢夫子送了野花,可来回耽搁了不少时间,回来时王郑氏虽没多问,但那打量的眼神让阿朝心里发紧。明日再想故技重施,定然会引人怀疑。

王家的衣裳明日轮到他洗,在巷子的水井洗衣裳,洗衣裳的人多,他不在可不成,容易被发现。

他拧干最后一件衣裳,晾在柴房门口的绳子上,夜风一吹,布衫轻轻晃着。

忽然,他瞥见院门边放着的那堆还没劈完的柴禾,柴堆旁倚着一把缺了口的斧头,是昨天王安福想占他劈柴的功劳劈柴时,不小心磕在石头上弄的。

他眼睛猛地亮了,明日一早,王郑氏定会让他去城里找铁匠铺修斧头,顺便买些新的灯油回来。

家里的灯油快见底了,王郑氏做饭的时候就念叨着让他抽空去买。

谢夫子上值的时候会经过灯油铺子的岔路上,只要他算好时间,买完从铺子后绕过去,速去速回,应当不会被察觉。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阿朝就起身烧好了早饭。果然,王郑氏用过膳食后,偷偷寻了他说话,“阿朝,等会儿拿上钱去张铁匠哪儿修斧头,顺带去买灯油回来,记着这斧头是你弄坏的,若人问起来,你别说过漏嘴了。”

她的宝贝儿子,干什么都厉害,昨日那斧头是自己烂的。

阿朝连忙应下,接过王郑氏递来的铜钱,小心地揣进怀里。他快步走出王家,先往铁匠哪儿修斧头,说要去买灯油,买完灯油再回来拿斧头。

大清早街上闹哄哄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他买完灯油,蹲守在谢夫子的必经之路上,等了没一会就见到谢夫子。

谢临洲穿着一身素色长衫,身边跟着小瞳,低声说着些事儿:“明日放假,等今日下值,要去西市买几匹布,昨日祭酒说我衣裳有些破旧,不少接孩子下学的官员们见了,都在暗自说国子监待遇不好。”

小瞳笑:“公子,阿娟姐姐早就跟你说要买布回来给你做新衣裳,你非不听,好了吧,被祭酒大人说。”

谢临洲言:“这些乃身外之物,能穿不就好了,也就你们日日念叨新衣裳。”

小瞳又道:“那可不是,你看谢珩谢博士,日日光鲜亮丽跟花孔雀似的,你那些同僚暗地里都说,你比不过他呢。”

他时常在国子监内伺候自家公子,有时难免会听到里头的将自己公子与谢珩做比较。

这不,这段时日就听到公子同僚比较他和谢珩的衣着。

那日廊下候茶,柳夫子先开口:“谢珩穿的月白绫直裰,是江南新贡的料子,还绣着银线云鹤暗纹,多讲究;反观谢临洲,总穿件素色粗绫袍,连个像样的绣纹都没有。”

邹夫子跟着点头:“可不是?谢珩的玉带是暖玉双鱼扣,工部匠人专做的,谢临洲腰间就系条普通素玉带,连錾花也没有。”

有人补道:“靴子更明显,谢珩穿的鹿皮乌皮靴,雨天都不渗;谢临洲常穿双青布鞋,沾点雨就湿透。”

柳夫子又叹:“谢侍郎家宽裕,谢珩穿得好;谢临洲家世普通,也只能朴素些了。”

一不怀好意的夫子还言,“也不省的那个谢临洲拿什么跟谢珩比较。”

小瞳语气、表情学的十足十。

谢临洲知道私底下,他们都将他们二人作比较,这是他穿进这本小说中,早就预料的事情。他不太在乎,问心无愧便好。

阿朝听着,倒是生气,“那个谢珩肯定比不得谢夫子,国子监那些夫子忒没眼光了。哼,我过几日得闲了可要来好好说道。”

眼瞧着谢临洲越走越远,阿朝才发觉自己没上前打招呼,心里懊恼,想,下次可不能被小事迷住心神。望着泛白的天空,他提着灯油急匆匆往铁匠那儿,拿上修补好的斧头往家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