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现言 > 90年代坐井观天 > 第12章 第十二章

90年代坐井观天 第12章 第十二章

作者:南瓜夹心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1-01-30 00:44:44 来源:文学城

一张借书证,你传我我在传给他,大家都观看一番后,徐宏昌将其还给小侄女的时候还感慨的说了句:“连一张借书证都能当成新鲜看,可见我们老徐家是真没出过啥文化人。”

然后,徐诗梦就瞧见她爷举着烟袋锅子,追着她小叔嗷嗷叫着满院子跑。

是的,外出打零工的徐家爷仨今天全都回来了,因为老徐家的秋收要开始了。

对于从土地里面刨食的庄户人家来说,没什么事情会比秋收更加的重要。他们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为的不就是土地里结出来的那些粮食,有了粮食一家人就不会饿肚子。

这年月看重秋收的不仅仅是农家的小老百姓们,县里乡里一样都很重视,对于还没有什么工业厂子的南皋乡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乡里一年税收的大头就是农业税了。

为了保证秋收,乡里面能放假的地方、岗位都放假了,就连中小学都给了一周的农忙假,因为学校里的教职员工们也得回家去参与秋收。

老徐家的秋收是要全家参与的,就算是徐诗杰这种还没上学的孩子,也得跟着大人们到田地里面去打下手。

唯一能够不下地的,就是留在家中为家人们准备伙食的人。

往年,这个在家中给大家预备秋收饭的人都是徐常氏,她年纪大又是小脚,家里的子女们还有徐老爷子都心疼她,就把轻松的活计派给她。

但是今年留在家里做饭的人变成了李桂荣和孙香雪,因为她们俩一个大着肚子,另外一个则刚做完小月子,都是不能下田去做吃力的活。

为了照顾这两个儿媳妇,徐老太今年主动要求下田地去干活,把轻快的活留给她们。

秋收的第一天,天都还没有亮,村里要秋收的人家屋里的灯却是先亮了。

徐家各房的人陆续起身,一边洗漱一边将还赖在被窝里睡眼惺忪的孩子们叫起来。

徐家今天早上的早饭特别简单,就是把昨天蒸好的白面馒头热一热,徐老太太翻出几个鸡蛋,和自己家做出来的农家大酱一起打了一盆鸡蛋酱。

一家十口人,围着桌子端着碗,用馒头沾着鸡蛋酱,简简单单的吃了一顿结实抗饿的早餐。

早饭结束后,准备下田的人带着手套拿着工具往自己家田地那边走,路上还时不时的能遇见同村的,一样是一大家子下田秋收的亲朋好友们。

要是往常和亲友们遇见了,好客的徐家村的村民们肯定要停下来好好聊一聊,但今天走在路上,看见了也只是相互打声招呼或者点个头,然后埋头继续走。

时候不等人,要是不能赶在秋雨之前把粮食都收回去,过了雨水的粮食不但不好存放,连缴纳税收时的价格都要大打折扣。

还有种在地里的那些大白菜和萝卜,霜降之前必须得收回来全部下窖,不然冻在地里就白瞎东西了。

每一年,每家每户的秋收都是忙碌又紧张的,老徐家地里的农作物以玉米、谷子和大豆为主,其余穿插种植的一些东西陆陆续续的都已经收回家了。

白菜和萝卜倒是也有种,不过面积不大,加起来才一亩多地,都是留给自己家吃的东西,留到后面收也来得及。

所以这几天,他们主要做的就是把家里面二十多亩口粮田里的玉米、谷子和大豆收回家。

徐家今年种了十五亩的玉米,四亩多的谷子,还有一亩多的大豆。今天他们家的主要任务是玉米,玉米比谷子好收,徐家人打算用两天的时间先把玉米收完,然后再去收谷子和大豆,最后才是白菜和萝卜。

玉米的收割很简单,就是用镰刀在秸秆离地约三、四十厘米的位置用力割下,然后把割倒的秸秆拢到一起,将上面的玉米棒子掰下来,秸秆打捆绑好就可以了。

剩在地里的那小半截玉米杆,连同埋在地底下的根须一起会被留在地里面过冬,等来年开春的时候在刨出来,村里人把这叫做刨栅子。

听起来收玉米是很简单的事情,干起来也确实不难,但不难不代表做起来会很轻松。

负责割收玉米的人要在地里面不停的挥刀、弯腰、直起,挥刀、弯腰、再直起,一分钟至少要如此重复好几十次。

而跟在后面收拢秸秆的人则要不停的走,将被割倒的秸秆收拢到一起,拔下来的玉米棒还要被丢到一个地方,这样才好收集不会落下粮食。

等到将一片的玉米都收割掰完后,大家还要凑在一起,将掰下来的那些玉米棒装进大麻袋里,一袋一袋的从山上扛回家。

这里面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吃力气的活,一整天干下来手软脚软,身上的骨头节都发疼。

徐家这一大家子当中,男人们负责在前面挥舞镰刀,把玉米秸秆砍倒。女人们则跟在身后,把被砍倒的那些玉米秸秆拢在一起,将玉米棒从上面掰下来。

徐诗梦和徐诗杰这两个小孩子,就负责在将那些掰下来的玉米棒捡到一起堆着,等待大人们将它们装进麻袋扛回家。

分给小朋友们的活倒是并不难,就是得在田里面走来走去,他们走的时候得特别小心,因为留在地里面的栅子全部被削成一个直角,尖尖的头如同锥子一样,被扎上一下可不是闹着玩的。

就在地里面的徐家人齐心合力共同劳作的时候,被留在家里面做饭的孙香雪和李桂荣两个人也没有闲着。

老太太今天早上临走的时候给她们俩留了米和钱,说中午让蒸白米饭,再去集上掂量着买一些肉菜回来。

妯娌俩拿着老太太给的钱合集了一下,觉得还是给爷们孩子们做炖肉最好,实在还解馋。

于是,就有孙香雪骑着自行车到集上去卖肉,李桂荣留在家里面把饭蒸好。

时间一晃就是一上午,在地里面干了四、五个小时农活的徐家人饥肠辘辘的回来,迎接他们的是香喷喷的米饭和炖到流油的五花肉。

午饭过后,在田里忙了一上午的徐家人抓紧时间休息,下午他们还得去地里面继续干。

孙香雪和李桂荣二人在将碗筷收拾干净后,也把头巾和手套找了出来。她们俩下午也要跟到地里面去看看,即便是身子不适干不了重活,帮着掰掰玉米,给玉米棒子装麻袋这种事情还是可以做的。

就这样一直从天亮忙到天黑,徐家人总算是完成了今天预计要收的玉米数量,作为主力军的四个大老爷们,回家之后直接累倒在火炕上。

徐老婆子看着躺满炕的丈夫和儿子们心疼了,一边给老伴递烟袋一边商量道:“孩儿他爸,要不咱明年想想办法买头牛吧,大牛买不起买小牛犊养起来也好。你看这一趟一趟往下抗粮食,把人当成牲、口用,孩子们都累成啥样了。”

徐家原本是养着牛的,这一点从他们家有牛棚就看得出来。

但是前几年粮食歉收,偏大儿子和小儿子又选在同一年结婚,钱财上捉襟见肘的老徐头没办法,只好将家里的耕牛卖了。

之后家里面孙辈出生,孩子上学大人看病,钱就没能在攒起来,牛棚也就始终空着了。

“等粮食收完卖完之后看看还能剩下多少钱吧。”徐老头又何尝不想给家里面添上一头大牲|口,可这不得钱够用嘛。

晚上,家里面吃的是早上和中午的剩饭剩菜。

虽然都是剩下的,可白面馒头蒸米饭,五花肉炖白菜豆腐对现在的农家人来说也是好菜饭了。

晚上,收拾过厨房的李桂荣微皱着眉头进了屋,把丈夫拉到自己身旁小声的问:“宏伟,是我做的饭菜不好吃吗?”

“怎么会,你做饭可是家里最好吃的。”徐宏伟这话一点不假,家里面会下厨的几个人当中,李桂荣的手艺的确是最好的。

她今天也用心思去做了,却发现家里人吃的没有预想的多。

这一点不但她发现了,婆婆和妯娌们也发现了,所以她才会找过来问。

“那为啥你晚上就吃了两碗饭?我看爹和大哥还有宏昌他们也没吃多少。”李桂荣想不明白。

“这不是干活太累了,都想倒头就睡,就没心思吃饭。”喝着茶水的徐宏伟说道。

得到答案的李桂荣回到厨房,将丈夫的回答告诉了婆婆和其他人,孙香雪闻言发愁道:“这可咋整,本来干活就累,在吃不下去东西,身体咋能吃的消。”

其他人一样愁,秋收的时候家里壮劳力吃不好,的确很伤身体。

“要是把饭菜做的更好吃一些,他们是不是就能多吃一点了?可这饭咋能做的更香?不然明天到街里买几条海鱼回来给他们炖着吃?”

对于身处内陆地区的龙城来说,炖海鱼不是年节吃不到,绝对是硬菜。

问题是鱼买回来了,男人们就能爱吃饭了?

这个问题不好说。

留在厨房里帮忙的徐诗梦听到了长辈们的讨论,对于她妈那个如何把饭菜做的更香更好吃的问题,徐诗梦突然就想起了自己前几天刚借回来的那一套书。

那套宝贝旅行记的书里面记录了很多地域美食的做法,她现在正在看的那一张篇幅里,更是写到在一热情好客的老乡家里,作者的丈夫亲自下厨做了一桌的家常菜。

大约是为了表示气氛很温馨,笔者详细的记录了几道深受好评的家常菜做法,从主、配料、调味品到制作过程丝毫不落。

篇幅的结尾处还附赠了食谱和卤汁的调配,据笔者自己说她老公辞职之前曾经是一位精通川菜和鲁菜的厨师,那几张菜谱和卤汁是他们的私家秘笈。

既然厨师的私家秘笈,那肯定很厉害,拿给妈妈看的话,也许她就能从中学到什么,这样做出好吃的菜肴后,爷爷爸爸还有叔叔伯伯他们就能爱吃饭了。

越想越觉得事情可行的徐诗梦,决定回房找书给她妈看!

徐诗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好吃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第十二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