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GB)我对你一见钟情 > 第103章 北狄进犯

(GB)我对你一见钟情 第103章 北狄进犯

作者:满江明月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7:55:43 来源:文学城

紫宸殿内,萧明昭端坐在龙椅上,身形比往年抽条些,帝王威仪与挥之不去的倦怠在脸上交织。

兵部尚书持军报的手微微发颤:“启禀陛下,北境秦烈将军八百里加急——戎狄遭白灾,三万主力骑兵绕开坚城,突袭云、朔二州村镇,边军兵力分散,已折损两千余人!秦将军请援两万精兵、十万石粮草!”

朝堂瞬间炸了锅。

“云州乃北境门户,丢不得!”

“三万骑兵!秦将军麾下仅一万五千人,怎么扛?”

枢密使王焕率先出列,眉头拧成川字:“陛下!戎狄此来是抢粮活命,若让他们劫掠得逞,明年必纠集更多部族南下!臣请即刻发兵,令秦将军死守云州,绝不能放狄人过雁门关!”

“王大人所言极是!”卫尉寺少卿张声年出声道,“末将愿率京都营五千骑兵北上,臣熟悉骑兵战术,定能助秦将军破敌!”

殿前司都虞候赵武紧随其后:“末将附议!只是援军粮草需提前筹措,莫让弟兄们饿着肚子打仗。”

几名武将与激进文官纷纷附和。

“万万不可!”太师崔琰手持玉笏,朗声道,“陛下!去岁黄河决堤,河东泽州、汾州颗粒无收,至今流民未安置;今春关中旱灾,八州秋粮预估减产四成!国库现存粮草不足五万石,仅够京都禁军与百官三月用度,何来十万石军粮?再加兵征粮,难道要逼得流民造乱,北境未平而内患先起?”

户部尚书钱益民跟着躬身,语气艰涩:“崔太师所言属实。若要凑齐军需,要么加征北境三州两成秋税,要么停了泽州、汾州的赈灾粮——可这两条路,走哪条都要出乱子!”

“加税?绝不行!”监察御史李默出列,“臣昨日接泽州奏报,流民已啃树皮度日,再征税,恐生民变!边患要防,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了?”

“李大人倒有善心,”张声年冷笑反驳,“难不成要给戎狄割地求和?让他们骑着马踩过城防才甘心?”

“你这是强词夺理!”李默气得脸红,“老夫只是说,可先派使者与戎狄周旋,同时从江南调粮,缓一缓再……”

“周旋?等江南粮到,云州早成焦土了!”

争吵声此起彼伏,肃亲王立在一侧,指尖摩挲着玉带,他就等着看谢珩如何破局。

萧明昭手心沁出冷汗,她下意识抬眼,望向御阶下的身影。

谢珩沉默着听了许久,直到争吵声渐弱,才缓缓开口。

“诸位大人,北境此刻正有狄人骑兵屠村,流民逃入山中冻饿而死——你们口中的‘缓一缓’,是让他们再等一个死法?”

他目光扫过崔琰与钱益民,语气转厉:“国库空虚是积弊,但边关告急,不能因噎废食。加征北境秋税两成,同时本王已令江南盐商暂缴两成盐利,补充军需。”

“崔太师说恤民,可清河崔氏在北境有良田千顷,历年偷税漏税,怎么不见太师提一句‘捐田助军’?”

崔琰神情微微沉凝:“你血口喷人!老夫是为陛下、为江山……”

“江山不是靠空谈护住的。”谢珩猛地打断他,“户部、兵部即刻拟旨,北境三州秋税加征两成,京都大营调两万精兵,由李敢统领驰援;枢密院协调粮草,三日内必须启程!”

“摄政王三思!”崔琰“扑通”跪倒,老泪纵横,“泽州流民已在抢粮仓,再加税,北地必反!陛下!您是万民之主,您要明鉴啊!”

跟着跪倒的还有御史李默、户部侍郎等五六人,齐声叩请:“陛下明鉴!”

萧明昭的心脏像是突然被攥紧,她深吸一口气,让声音尽量平稳:“北境……安危为重。朕……准摄政王所奏,着各部即刻办理。”

“陛下——!”

“退朝。”谢珩拂袖转身,没有再看那些跪着的官员。

萧明昭浑浑噩噩地回了寝宫,女官林姑姑捧着一叠刚到的地方奏疏跟进来,见她脸色发白,低声问:“陛下要不要先喝碗参汤?刚炖好的,补气血。”

萧明昭摇摇头,目光落在最上面一本印着 “朔州怀仁县急报” 的奏疏上,指尖微微发颤:“念。”

女官展开奏疏:“朔州怀仁县奏:本年秋粮仅收三成,农户已卖耕牛度日,狄人上月烧了三屯,现存流民三百余人,求朝廷拨赈灾粮……”

“赈灾粮?”萧明昭声音发哑,“摄政王刚下了旨,要加他们两成秋税。”

女官沉默片刻,小声说道:“不如让奴婢把这奏疏递去摄政王府?”

萧明昭眼睫颤了颤:“不必了,摄政王……自有决断。”

不多时,中书舍人捧着加税诏书来请玺。萧明昭拿起玉玺,指尖触到冰凉的玉质,忽然想起刚才奏疏里写的“流民啃树皮”,手微微抖了一下。

“陛下?”中书舍人轻声提醒。

萧明昭闭了闭眼,蘸满印泥,重重盖了下去。

中书舍人退去后,萧明昭走到书案前。案上堆着谢珩批阅过的奏疏副本,是让她学习理政用的。她抽出一张废纸,拿起笔,开始模仿谢珩的笔迹。他的字铁画银钩,带着不容置疑的强势。

起初她写得生涩,后来越写越用力,手腕发酸也不停。她想,若是自己能写出这样的字,是不是就能说了算?是不是就能让朔州的流民吃上饭?可写着写着,眼眶忽然热了——她写的再像,也不是谢珩。

最后,她猛地掷了笔,墨汁溅在废纸上,晕开一团黑。

云州镇守将军府内,秦烈捏着朝廷公文,脸上的刀疤因愤怒而扭曲——公文上写着,援军主将是李敢,粮草靠北境加税筹措。

“啪!”公文被狠狠摔在案上,“谢珩这是把我北境当什么了?!李敢那小子,除了在京都耍耍威风,打过一场像样的仗吗?他懂个屁的北境气候!懂个屁的狄人战法!”

副将周老栓是云州本地人,头发半白,此刻也红了眼:“将军,末将家在朔州城外,上月亲见狄人烧了俺们村,死了二十多口。如今朝廷还要加税……老乡们本来就快活不下去了,这税一加,怕是真要反啊!”

“反?”秦烈胸口剧烈起伏,一拳砸在案上,“老子带着弟兄们在这儿拼命,是为了护着身后的父老!可后方倒好,把咱们北境的骨头都要刮出来熬汤!”

旁边的参军张砚叹了口气:“将军,眼下还得忍。至少朝廷发了援军,若是拒了,反倒落了口实。”

秦烈看向帐外,“我能忍,可北境的百姓忍不了!”

帐内的将领们都低着头,没人说话。周老栓攥着刀柄,低声说:“将军,不管怎么说,狄人还在城外,弟兄们还得打。只是这加税的事……咱们能不能给朝廷递个折子,求着减点?”

秦烈沉默片刻,拿起笔,却迟迟没落下。帐外的风呜呜地吹,像北境百姓的哭号,听得人心头发堵。

退朝后,谢珩径直去了枢密院。值房内,卫凛已候在案前,桌上摊着北境舆图与各地粮草簿册。见谢珩进来,卫凛躬身行礼:“王爷,江南盐运使苏棠递来急报,盐商们对‘暂缴两成盐利’颇有微词,已有三家盐号停了运盐船。”

谢珩走到案前,手指落在舆图上云州的位置,语气平静:“盐商们惯会借故要挟。告诉苏棠,三日之内,若盐船不起运,便查抄那三家盐号的私囤盐仓——本王记得,去年扬州盐商私藏的盐,够北境半年用度。”

“是。”卫凛提笔记录,又递上一本簿册,“这是户部刚整理的北境大族田产册,清河崔氏在朔州、云州有良田一千二百顷,历年只按六百顷缴税,其余皆瞒报。”

谢珩翻了两页,眼神冷了几分:“传本王令,着监察御史李默即刻带队去北境,核查崔氏及其他大族田产,瞒报部分按三倍补缴赋税,充作军需。他不是怕加税逼死百姓么?先让这些占着良田不缴税的人,把欠朝廷的补上。”

卫凛迟疑了一下:“李大人是崔太师一派,让他去查崔氏,恐会……”

“他若敢徇私,便连他一同参了。本王要的是做事的人,不是只喊口号的‘清官’。”

正说着,钱益民匆匆进来,手里攥着一张单子:“王爷,江南转运司回了信,可调三万石粮北上,只是漕运需十日才能到云州,怕赶不上援军启程。”

“够了。”谢珩点头,“让秦烈先从边军存粮里匀出一部分,等江南粮到了再补。另外,从京都粮仓调五千石粮,直接发往朔州怀仁县,那里流民多,不能再等。另外,北境三州加税细则需明确:亩产超三石的大户按两成缴,商户按一成五缴,农户无论亩产多少,均免征。怀仁、马邑等受灾重的村镇,今年秋税全免,用江南盐利补贴。”

钱益民愣了愣,随即躬身:“臣这就去安排。”他心里对这位摄政王的看法,悄悄改变了些。

扬州盐运司衙内,苏棠看着眼前三位盐商,面色沉静。为首的王老板搓着手,语气带着抱怨:“苏大人,两成盐利可不是小数目!今年盐价本就低,再缴这么多,我们可要赔本了!”

“王老板,”苏棠将一份账册推过去,“去年你家盐号私囤了十万斤盐,按市价算,够缴五年盐利。如今朝廷要的,不过是暂借两成,等北境战事平了,还会返还一成作为补偿。你是想缴利,还是想让官差去你家仓房查抄?”

王老板脸色一变,刚要反驳,旁边的李老板拉了拉他的袖子。

苏棠又道:“诸位都是江南望族,北境若丢了,狄人南下,扬州还能安稳做盐生意么?摄政王说了,愿意主动缴利的盐商,朝廷会优先授予明年的漕运配额。”

这话戳中了盐商们的心思。

王老板沉吟片刻,拱手道:“苏大人,我们不是不愿意,只是怕朝廷说话不算数。既然有补偿和配额,我们这就回去安排运盐船。”

苏棠点头:“三日之内,盐船必须启程。另外,每船盐需附带两百斤粮食,捐给北境流民,这也是摄政王的意思,算在你们的‘善举’里,朝廷会在扬州立碑表彰,也算给你们盐号扬名。”

盐商们虽不情愿,却也不敢再拒,只能应下。等他们走后,苏棠提笔写奏疏,末尾加了一句:“江南盐商已愿缴利,流民粮可同步北上,望王爷放心。”

他想起三年前自己因弹劾贪腐被罢官,是谢珩力排众议重新启用他,当时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云州怀仁县外,小吏陈石背着粮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地里的玉米秆稀稀拉拉,连穗都没结满,这是今年的第三场旱灾了。

“陈文书,你可来了!”村民张老汉拄着拐杖迎上来,身后跟着几个面黄肌瘦的孩子,“俺们村缴不起两成税啊!秋粮就收了这么点,够自己吃都难!”

陈默把粮袋递给张老汉,叹了口气:“张大爷,我知道难。这是朝廷刚调的赈灾粮,先给孩子们垫垫肚子。税的事,我已经写了文书,递去将军府了。秦将军说了,会帮咱们向上反映。”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是秦烈的亲兵。亲兵翻身下马,递给陈默一份公文:“陈文书,这是朝廷刚发的旨意,怀仁县受灾重的村子,秋税免征,用江南盐利补贴;另外,朝廷调了五千石粮,三日后到,让你组织村民去接。”

陈默接过公文,手指抚过“免征秋税”四个字,眼眶一下子热了。

张老汉闻言更是激动得直抹眼泪:“这……这是真的?朝廷还记得咱们啊?!”

陈默重重点头,声音哽咽:“是真的!咱们好好种冬麦,等明年收成好了,再给朝廷缴粮!”

萧明昭坐在书案前,手里拿着奏疏副本,有些出神。

上面清晰写着:江南盐船启程,首批盐利三万两到账;崔氏补缴赋税五千两,良田瞒报查清;怀仁县秋税免征,五千石粮已送达,流民安置妥当。

“林姑姑,” 她忽然开口,“把北境舆图拿来,朕想看看怀仁县在哪里。”

女官连忙取来舆图,铺在案上。萧明昭仔细的看着,目光有些怔然。

摄政王府内,卫凛递来的奏报:“崔氏已补缴赋税,江南盐船启程,怀仁县流民粮到位。”

谢珩微微颔首,目光望向窗外的夜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