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宅斗什么的,我最擅长了! > 第1章 逢凶化吉

宅斗什么的,我最擅长了! 第1章 逢凶化吉

作者:越今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6-26 05:30:25 来源:文学城

初春时节,夜里柳梢仍泛着凉,许是太冷,细小的水珠在空中凝成游动的薄雾。

于行宛提着裙摆,动作极轻地将小院角门推开条缝,抬脚从中挤出来。

她两颊灰白,眼中却闪着抹坚定的光,沿着门前那条鹅卵石路,动作仓皇地往侍郎府后门跑去。

才行数十步,又将将停下,返回来将门支回去。

二更天,庭中石灯被风吹得灭了几盏,巡夜的下人不知在哪个角落躲懒,灯也就一直灭着。

这却方便了于行宛。

少女穿着件月白色单衣,头发带着些湿气,只在脑后松散地挽起,瞧着是寻常闺秀就寝时的装束。眼下因走得太快,衣裳粘连上空中朦胧雾气,渐渐湿了。

她身量本就纤纤,夜风中显得更为单薄。不知是冷还是恐惧,于行宛身子忍不住地发抖,但还是头也不回地向前。

她牢牢捏着那串偷来的钥匙,掌心因太过用力而硌出红肿,伤口处泛起丝丝缕缕的痒,像是要钻进血管里,她却只是攥得更紧了。

于行宛要逃跑。

非常幼小的时候,于行宛的母亲梁氏曾给她定下门亲事。

梁好商贾出身,丈夫时任朝中七品官,在建康城中,这样的门第只算得上寒微。按理说,正经些的人家都是看不上的。

梁好是撞了些运气。

怀胎八月时,她携着家中侍从,往城外山寺拜佛。

寺中方丈为她尚在腹中的孩儿解了签文,只道四字“逢凶化吉”。

她觉得是好兆头,高兴极了,眼也不眨地捐了一大笔香油钱,又指挥侍女将那只竹签仔细收好,来日留个念想。

临下山时,却赶上暴雪。

那雪一直下了三日,整座山都被白芒覆住,下山的路又陡又滑。梁好不敢拿孩儿冒险,只好在寺中客堂住下。

山寺苦寒,夜里窗户纸被风吹得直响,床铺又冷又硬,她睡不着,便折腾侍女要外出赏雪。

这一出门,正巧救了两条人命。

那时她坐于堂下,风雪声赫赫作响,庭中竹林渐渐被雪压弯,就在这时,听见一阵似有若无的泣声。

梁好自小没什么别的长处,只天生耳力过人,侍女们都没留意到,她却一股脑从躺椅上站起来,沿着门前廊亭行至院墙边,仔细辨认了下,那啜泣逐渐加大,开始夹杂着几声尖叫。

她忙指挥侍女撑伞,挺着肚子冒雪绕行至邻院,敲门不应,便破门而入。

邻院正房中,竟是一妇人正在生产!

她身侧无旁人,只自己不知从哪儿找了把金剪,口中咬着布条,满头大汗,身下已是鲜血淋漓。

梁好见状惊异不已,她也怀着孕,自然共情女子生产之艰险,眼见如此情景,当即决定帮忙。

万幸她以防意外随身带了接生婆子,于是一通指挥,从自己的院子里搬了不少东西来,烧炭、煮水、垫被,接生婆指挥妇人发力,还拿了根人参要妇人含在口中,她也没闲着,守在旁边帮忙擦汗。

不知过了几个时辰,那女子总算生产完毕,诞下一男儿。

梁好将那孩子抱给她看,妇人强撑着睁眼,将开口就潸然泪下,谢她行此大恩救母子性命。

梁好嘿嘿笑,怪不好意思。她将孩子递过去,转身要喊婆子再煮些水来,没成想脚下踩到血水一滑,就此发动。

于行宛因此八个月就被生了下来。

那妇人原是镇国公府中一妾室,因侯爷要娶亲,嫌她碍未来主母的眼,被发配到山寺来。未料到她离府时已怀有身孕。

消息传到镇国公府,她连同她的孩儿却未被珍视。侯爷新婚,夫人过门不到半月,从前的妾室便传出有喜,未免被认作是对新妇的挑衅。

但侯府人丁稀薄,侯爷又是正儿八经的武将,战场凶险难料,难免要多留几个子嗣。

这孩子不能轻易落掉,带回府中也不合适。思及女子从怀孕到生产,要经历诸多难关,镇国公轻飘飘地敲定,母凭子贵,要孩子安稳落地再带着生母回府。

她于是仍被放置在山寺上,只多了几名仆侍。只刚巧几人一同下山置备物产,被暴雪拦住无法上山来,她又在此时发作罢了。

梁好听着大户人家的“刚巧”,抱着新生的女儿不敢出声。

生产第二日,雪便停了。

梁好派人下山往府中及镇国公府传信,告知家中人平安生产。

刚生产完的妇人不好移动,她仍要在此修整几日再回府。

镇国公府却是次日便来接人了。

那妇人走时眼睛红红的,抱着襁褓中的于行宛亲了又亲,又看了看一旁女仆怀中的孩子,下定决心。

她拉过梁好的手,拿出一枚平安扣,道是母亲的遗物,在此时作见证正合适。

梁好仍是懵懵懂懂地。

和于行宛同日出生的那个孩子,被定下成为她未来的夫君。

于行宛四五岁的时候,偷偷跑到母亲的旧屋玩,从妆奁中翻出了那支“逢凶化吉”的上上签。

她尚未开蒙,并不识字,何况签文由梵文写就,其中深意需高僧解读。于她来说,这只是根刻了奇怪形状的竹片。

她翻来覆去看了会儿,便觉得没意思了,扔去一边继续寻宝。

按说人之命数无常,佛家却敢在人尚在腹中时,就将其一生的命运写在这张薄薄的竹片上。

佛学深奥玄幻,是真是假难作定论。可就于行宛出生四载的命数看,怎么也够不上这支签文。

梁好死在她未满周岁的时候。

于行宛抓周宴时,于父身边已有了新人,一双佳偶笑呵呵地看着她一把抓住圆桌上被特意放得离她最近的《女则》。

新妇抚掌大笑,道小儿早慧,以后定为女子表率。

她懵懵懂懂地坐在桌上,尚且不理解这一切的含义。

关于生母的一切,于行宛都已记不清了。

只是后来隐约从侍从口中听说过,她是个颇天真的女人。

她是家中独女,父亲是外州某城中最大的富商,自小被千般娇宠,养出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性子,尚在闺中便与赶考途径的举子有了私情,偏偏还闹得满城皆知。

梁父觉得丢脸,又没法不认,欲利诱那举子入赘,偏这些文人穷酸里带着三分傲气,宁死不肯辱没门楣。最终只好捏着鼻子将女儿嫁出去。

就这一个女儿,再生气,成亲的嫁妆也带走他半副身家。

婚后,梁好便跟着丈夫一同赶赴建康,拿着父亲给的银子张罗了个大宅子,一应开支全从夫人私库里走——本来穷举子的钱袋也叮当响。

她出嫁前便过惯了好日子,成了婚也极有钱,又无需看人眼色,饶是成了亲也无需侍奉公母,因此半点苦头也不用吃,脾气也就很好,对身边人宽厚极了。春日里拉着她们放风筝,第一个牵着纸鸢飞起来的人,拿了她一香囊银子;平时谁有头痛脑热,只要递个话,准是一股脑准三天假,还许她们拿着自己的对牌去瞧府医;家里有红白喜事,一应可以领五两银子......

于行宛从他人口中拼凑母亲的模样,总是个跳脱无邪的少女,梁好实际也就死在自己的少女时节。

她思来想去,只觉得如果母亲还在,她或许......或许也能活泼些。

那时候继母过门没多久,就诞下一个女儿,说是早产,看着却是足斤两的样子。

于行宛有了一个妹妹,很快又多了个弟弟。

及至她十三岁那年,府中已有三女四男,人丁兴旺,父亲也从当年的七品官升至侍郎。

按照父亲的话说,她的后母“旺”他,于是他不肯纳妾,二人情深,倒也为一段佳话。

于行宛是长女,却并不太受瞩目。

后母忙着抚育自己的孩子,忙着接连不断的生产,父亲在朝中事务繁多,回家也自有娇妻幼子。于行宛常常只是在用晚膳时被婆子带过来打个照面,随后呆在角落,安静地吃完饭,再被带回自己的院落。

于行宛在后宅中活得像个透明人。

后母说,并非他们无意,只是她本身不招人疼,小小年纪便总是怯怯的样子,低着头躲在角落,看人时阴森森地,只抬起双眼,瞧着可怖。

她于是被父亲训斥,要她好好呆在自己院里学规矩,学不好就别出来见人,晚膳以后也不必带来了,省得丢他的脸。

但好歹,她从这年起开始启蒙了。抓周时握住的那本女则,成为她学规矩的样本,也是唯一的读物。

于行宛一个人在小院里长大,极少见到父亲后母。偶尔有从前母亲在时的旧仆来偷偷看她,会带些新鲜玩意儿或吃食逗她玩,她高兴得很。

于是妹妹再遇到她,笑她没娘没人疼的时候,于行宛就忍不住站出来说,有人疼我。

这事儿被捅到后母面前,她笑得冷恻恻的,道是将于行宛视若亲子,却被不三不四的下人教坏与自己离心,实在可恨。

那些人再也没出现过。

于行宛自此也没再听过关于母亲的消息,她有些后悔没趁早问那些人梁好的父亲是哪里的富商,她还指望有天能去找自己的外祖。

那之后,于行宛活得更像个沉默的影子。

常有弟妹来捉弄她,她都只是怯懦地忍受,然后在父母面前讨好一笑,张口便是“长姐如母”“为姊者当恤幼弱,为妹者当敬长姊,兄弟虽异性,总属同气”。

这话出口,弟妹笑得更大声了,他们嫌她呆笨木讷,愚笨可笑。

父亲和后母却是颇为满意,道是有“女子风范”,却绝口不提叫两个妹妹以她为样。

于行宛自开蒙起,便将书中句文反复默背并牢记于心。

“女子在室,当以父母之心为心。冬温夏凊,晨昏定省,犹恐未尽其诚。”

"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

顺从和忍耐都是女子的本分,尤其对她这种愚笨不知变通的人来说,既然不像妹妹们那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不如弟弟们文武双全,便只好潜心修德,博一个好名声。

她如此沉默地顺从,安静地等待,全为了一个盼头。

很小的时候,她就知道,母亲给她留下一门亲事,是父亲现在都求不来的好亲事。

那人是镇国公府长子。镇国公为一品世袭侯爵,手握边塞兵权,是真正的簪缨世族之家。像于父这样,这一代才凭科举爬上来的白身,在建康城中地位与之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他的长子将来有望承位作一品侯,嫁给他生下的孩子,也可以作一品侯。

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于行宛倒不在乎他能否当侯爵,自己又是否能生出个侯爷,只想着女则中讲“在家从夫,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离开这个家,去另一个院子里,听丈夫的话,但与现在不同,她会成为那个家的女主人,有自己的孩子和仆从,也有人肯听她讲话,而日子也就好过些。

至于丈夫是谁,她并不多作奢望,只想着是个性格温和、品性正直的好人就可以了。

但母亲给她留下的未婚夫,比她想的还要好。

宝宝们请看下本预收,感兴趣的话请收藏等吃!这是一本捉妖文——

《小师妹请你请你不要哭泣》

1.

越侯世子越炀,年十七,性骄狂,十三岁便以貌美名动京城,走到哪里都是众星捧月。许是平生太顺遂,上天偏要他受些磨折。

越炀近来见鬼了。

他赴宴醉倒,醒来便能听见别人听不到的哭声。

哭声每日晨起响起,一吵便是两个时辰,四处找寻皆不见,折磨得他痛不欲生。

越侯府遍寻名医,皆无药可治。

这样过了三个月,忽有一日,越炀午后往好友府上赴约,路遇一窄巷,又听到了那个哭声。

他并未在意,只当幻病再发,提剑走远。

越炀与好友手谈近两个时辰,归家时已近黄昏,又路过那条窄巷。

那哭声竟还在继续,凄凄惨惨,绕梁三日,延绵不绝。

他权当自己病入膏肓,正要回家,走出两步,却兀地发现——

哭声变小了。

2.

大师兄下山捉妖三月未归,同门相携下山找人,一路来到京城。

恰逢京中一户人家为妖邪所伤,出了命案,众人齐心协力将妖怪抓住,却在夜间轮班值守时,被贪睡的小师妹疏忽放跑了。

同门气急,不再肯带她出门。小师妹自责不已,独身外出寻妖,却莫名走进死巷,怎么也找不到出口。

她生来霉运缠身,要做一件事,必定徒生许多波折,精灵鬼怪独爱找她,长到十五岁才敢被放出师门,却第一次出门就闯了祸。

她伤心极了,气自己又笨又倒霉,坐在地上哭了起来,一哭就是两个时辰。

哭着哭着,颈后突然被剑尖抵住。

耳边传来一个阴恻恻的声音:“找到你了。”

3.

为治病,越炀决定杀人,没成想提剑却被莫名的力道挡隔,无论如何都刺不进去。

他不信邪,来回换了三种兵器试了二十八次,怎么都杀不了她。

这人却是被吓得又开始哭了。

人又杀不了,哭也听不下去,只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越炀攥紧拳头深呼吸三次,咬牙切齿发问:“你到底哭什么?”

她哭哭啼啼抹泪,哽咽道:“我放跑了妖怪,师兄们生我气了......”

泪没擦完,便听得一声峥然剑鸣。

小师妹懵懂抬头,瞧见这过于貌美的黑衣少年冷目拔剑,轻声说:“只要你答应我一件事,我去替你把妖怪捉回来。”

“请你千万、千万、不要再哭了!”

*人美心恶暴躁大少爷X迟钝怂包倒霉小师妹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逢凶化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