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在科举世界卖教辅 > 第24章 不会算账

在科举世界卖教辅 第24章 不会算账

作者:秦朝独立的榛子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6-20 13:07:28 来源:文学城

“我……我算?”谢霁顿时紧张起来。

“是啊,你来算。”

在谢韫看来,在花费全都一目了然的情况下,算这笔账无非就是加减乘除。但前期成本的计算有些繁琐,她便将这一步略过,直接改编成一道简单的应用题让他做。

“咱们现有四类书,《三字经解读》《千字文解读 》《千家诗解读》以及《论语解读》,这四本书各有配套练习册两本,这些书定价也各有不同, 《三字经解读》和《千字文解读》卖价五十文,《千家诗解读》一百三十文,《论语解读》贵些,三百文。至于配套练习册,论语的每本三十文,其余都是二十文。"

“再看销量,每本书加两本配套练习册可以算作一套,这几个月以来,三字经卖出一百二十二套,千字文卖出一百零五套,千家诗七十套,论语三十套,其余单本的先略过不计。”

“成本的话,纸墨费、抄书费,还有前期复写纸的试错成本以及赠书花费,这些都比较杂,也不用你细算,我直接告诉你,所有成本摊到每本书里大概是定价的一半。如此,你算一算,咱们这些日子一共赚了多少纯利润?"

记账是个劳累活。最近账目全是谢韫一个人在看,但她日常还有许多其他的事,比如想要拓宽销路,光靠赵童生一个人不行,还得再开拓其他渠道,再比如总不能一直只卖这几类,还要想办法增添新品,还有县学备案的事情,如今动静已经起来,再不过明路很容易出事……

总之,这桩桩件件都事关日后发展的稳定性,都比记账重要的多。她决定,就拿这次的利润对谢霁进行一次考校,若是他算出来了,日后记账的事情就可以慢慢交给他来负责。

谢韫说完,就见谢霁的目光在铜钱小山上扫来扫去,又提醒一句,“今晚穿起来的钱可不是全部,这些日子有些支出全是直接从钱匣子里拿的,你可不要想着用今晚这个数目一分为二糊弄我。”

谢霁还真是这样想的,此时听了谢韫的话,只好硬着头皮应是。

然而,在谢韫看来如此简单的一道应用题,谢霁算了一早上,手指头都要数断了,愣是没有算出来。

谁能想到,十三岁的少年郎竟然不会算这样简单的账。

谢韫忍不住问他:“从前阿娘到集上卖鸡蛋,你也经常跟着去帮忙收钱,从未出过错。还有,你前几日帮着卖书,也未收错过钱。为何这次不会算了?”

谢霁颓然放下笔,垂头丧气道:“阿娘卖鸡蛋是一文钱一个,客人每次最多要十个,我一个指头一个指头的数够十个铜板就行了。卖书也是,一个铜板一个铜板的数够也没问题。可阿姐此次出的题,我实在无从下手......”

谢韫扶额道:“明天开始每天加一堂数学课。”

“何为数学课?”

“就是教你算账。”

认真算起来,这事也是谢韫自己疏忽了。因为大家从一开始定下的目标就是读书科举,科举考啥?考文科!她绞尽脑汁想将他从开蒙到下场应试的时间压缩到最短,于是一科语文从早学到晚,却忽略了学以致用的道理。

假使他日后真考上了县令,难道手下吏员来请示税收问题时,他还能说一句“我没学过数学”?

不行,必须刻不容缓的加课,至少得把加减乘除学明白了。

这笔没算明白的账,谢韫实际上早已心中有数,共是二十一两白银余五百六十五个铜板,若是再加上不成套卖出去的《解读》或配套练习册,便是将近二十二两的纯利润了,这才是真正装到自己口袋里的钱。

饶是前期已经记过一遍账目,待和王氏一起到县城将铜板换成白花花的银锭时,谢韫还是忍不住一阵激动。

不过激动过后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去县学备案。

大周朝的律例,凡是书坊印书,书稿必须经过县学审核,审核通过就等于是过了明路。

像谢韫这样自产自出的小作坊,要想备案,若是不能直接跟县学搭上关系,就得寻个书坊做中介,当然,中介费也不便宜。

从新兑换的银锭中取出五两揣在身上,一家人就准备分开行动。

姐弟俩一同去书坊商谈牵线备案的事情,王氏则去县城东边的菜市场采购,柴米油盐、 猪肉羊肉,凡是平时不舍得吃的,这次都可以趁着进城的机会买一些回去。天气已经大冷,肉类只需挂在屋檐下就是天然的冰箱。

谢韫临走时交代:“难得进城一趟,这次就不要心疼银钱了,可劲儿买些,咱们三人能背回去就行。”天气越来越冷,下回进城还不知道会到什么时候呢。

王氏眼瞅着银钱立刻没了将近四分之一,心疼道: “哪能真的可劲儿买?你瞧,过个明路都这样贵,以后怕是花钱的地方少不了。"

谢韫道:“我之前打听过,应当花不了这么多,不过多拿一些有备无患。咱们各自办完事,你在菜市口等我们,到时候一起回家。”

怀阳县文风不盛从书铺就可看出端倪。偌大一座城一共两间书铺,都开在县学附近,一个叫益民轩,一个叫墨香斋。

这两间书铺都有自己的书坊,谢韫刚穿来时写的话本就是卖给益民轩,所以这家她相对熟悉一些,姐弟二人便决定先去益民轩看看。

要去益民轩,就要从县学门前经过。此时正赶上县学学子中午放课,大门一开,一群穿着月白色儒衫的少年哗啦啦冲出来。姐弟二人被冲了个猝不及防,连忙相互拉着往一旁躲。

学子们都正是朝气蓬勃的年纪,同窗间边走边说,说到高兴处开始相互推搡打闹。有个学子被同伴一推就朝谢韫撞了过来,谢霁连忙旋身去挡,结果与那人脊背对脊背撞了个正着,疼的他险些闭过气去。

几人一看闯祸了,连忙停下来作揖道歉,“这位兄台,实在对不住,是我等冒失了。"

那个撞了人的学子看到谢霁反手捂着背,顾不上自己也同样疼,紧张问道:“可是撞坏了哪处?前面不远处有医馆,我带你去看看。"

刚才那一下,谢霁确实疼,但缓过来后他仔细感受了一下,骨头应该没事,便也不欲生事,咬牙摆手道:“无妨,我们还有事,医馆就不去了。”

那学子又作揖倒了一回歉,回头就抱怨同窗道: “刘庸,看你干的好事,快把书还给我,我娘还等着我回家吃饭呢。”

那被叫做刘庸的学子,年纪看着十七八岁的样子,面皮细嫩,一双眼睛极灵活,此时被骂,手里的书来不及合上就笑嘻嘻赶紧递了过去,又径自上前朝谢霁再道一回歉。

“对不住,还请兄台见谅。”

谢霁被这几次三番的道歉弄的不好意思了 ,先前心里的那点怨气早已散了,连说“没关系”,扭头就准备拉谢韫离开。

谢韫这时却开口了。她目光落在那学子手里的那本书上,突然出声问道: “这位公子,您贵姓?”

“什么?”那学子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倒是叫刘庸的那个替他开了口,"他姓褚,单名一个砚,砚台的砚。”

说完就眼珠子滴溜溜的在两人之间来回转了两圈儿,脑海里才子佳人的话本一瞬间跑过十几本。

“哦,原来是褚公子。”谢韫问他:“你手里这本书能否借我一看?”

“看书?”褚砚突然被一个姑娘问起姓氏,再加上好友的眼神暗示,本来有些手足无措,听到谢韫的问话,又是一愣,犹豫着将书递了过去。

谢韫接过书,先看封面,再看里面的内容。书页纸质一般,字却是漂亮的手抄簪花体,但只翻了几页她就沉了脸色。

褚砚见她看完变了神色,不由问道:“姑娘,可是有什么问题?”

“哦,没事。”谢韫回过神来,并没有急着将书还给褚砚,而是顺势问他:“褚公子,我有个朋友叫赵继儒,也是你们县学的学生,请问你可认识?”

褚砚摇头,“不认识。”又道:“我们学堂学斋很多,你知道他是哪一斋的,回头我帮你打听打听?”

谢韫听了这话,道:“算了,我也不知他是哪一斋的,只是听他说起过在县学读书的事。”又问:“你这书是哪里买的?我弟弟也读书,我想给他也买一本。”

他们如今穿的衣裳都是刚入冬时才做的,姐弟两个并排站在一起,浑身的气度看着确实是能买得起书的。

褚砚不疑有他,右手一指不远处的益民轩,道:“姑娘有眼光,我这书是在益民轩买的,一两银子一本。你别看它要价贵,但确实是本好书,我如今读《四书章句集注》就是用它辅助背诵的。”又叹道:“只是可惜了,益民轩只有这一本《论语》,其他的也不知什么时候能有。”

“多谢解惑。”谢韫将书递还给他,拉上谢霁就走。

“哎一一”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呢......

褚砚看着两人走远,又顾忌好友还在旁边,心里的话终究没有喊出来。

谢霁一路跟着谢韫走,益民轩已经走过了,她却还脚步未停。

谢霁赶紧出声提醒,“阿姐,走过了。”

谢韫这才停了下来,回头看了一眼益民轩的店面,不知在想什么。

“阿姐,你怎么了?可是那本书有什么不对?”谢霁回忆刚才发生的事情,分明是从她看到那本书开始才反常的。

谢韫沉吟一瞬,说道:“那本书就是咱们家的《论语解读》。”

“什么?”谢霁吃惊道:“怎么会?”他又很快反应过来,“益民轩印了咱们的书赚黑钱?”

“现在还不清楚他们是通过什么渠道得来的书稿,但县学备案这件事不能再找他们做了。”

“那便只有墨香斋这一个选择了。”谢霁神色怏怏。

谢韫扭头去看同样近在咫尺的墨香斋,这家店面门口,一个伙计搬了把椅子,正坐在上面百无聊赖的托腮打量过路的行人。

看了一会儿,她收回眼神,思量道:“先不急,咱们去一趟益民轩,摸摸情况再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