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 第26章 第 26 章

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第26章 第 26 章

作者:枕月听云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9:54:59 来源:文学城

辣椒的魅力果然是无穷的。

不但身边的人喜欢,连远在大名府的文公竟然都写信来咨询。

要知道这可是文彦博呀,在仁宗时期就当好几轮宰相了。

武能平乱,文能治国,各种事迹简直可以直接开传记。

苏过在后世还见到过《文彦博灌水浮球》主题邮票来着,说是他小时候和别的孩子踢球,球掉进树洞里怎么都弄不出来,他直接往里面灌水,球就漂浮出来了。

简直是另一只聪明的乌鸦(划掉)/神童。

总之就是从小厉害到大就是了。

如今的官家也很喜欢这位大佬,虽然没做宰相,但之前上朝都想让他站宰相前面。

而且文彦博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还为此请辞。这种情况下神宗也没斥责于他,还任命他为河东节度使,没多久又到大名府做了最高长官。

要知道对于苏轼,神宗再怎么欣赏才华,也不妨碍他纠结过后还是要处罚打压。

果然跟老板还是要处好关系,朝里多打打基础,这种时候,情分作用就出来了,老臣和新人的区别大着呢。

言归正传。

这样一位大佬,大老远写信来问可不可以匀他一些辣椒种子。

苏过还能怎么办呢,当然是给,多多的给!

今年轮种了好几波辣椒,钵钵鸡大受欢迎后更是通过官府将辣椒种子推广了出去,黄州许多人都有种植,这边并不缺资源。

不过除了辣椒外,咱们可不能忽视这个与大佬搭上线的好机会。

苏过拿着信就去找他爹了。

这会儿老苏正和弟弟下棋呢。

两人坐在矮塌上,一人手边一杯珍珠奶茶,简直不要太惬意。

“爹,你猜我收到谁的信了?”苏过跑到老苏身边挨着坐下,给三伯打了声招呼,兴致勃勃问老爹。

苏轼还真知道是谁的信。

倒不是他有拆开看什么的。老苏向来尊重孩子**,收到信后直接就给了苏过。

但人家文彦博怎么可能只给儿子写信不给亲爹写呢。

自然也是写信寒暄了一番,顺便提到向苏过要种子的事。

“文公早就和我说了,不过要个辣椒种子而已,竟然还特意给你写信。”苏轼吐槽道。

“这说明辣椒魅力大。”苏过才不理会亲爹的吐槽,说的好像之前眼巴巴守着辣椒结果的人不是他一样,“不过这不是重点,文公来信,你就不和他请教下经验么?”

“什么经验?”听到这里苏轼放下棋子,略带疑惑。

“当然是向官家要钱的经验啦!”苏过恨铁不成钢。

之前老苏接下任务准备在黄州兴修水利,推广新种,改善种植。还和王安石写信讨论的热火朝天。

但小半年执行下来其实困难重重。

红薯还在试种阶段自然不提,别的肥田政策推广并不顺利,而兴修水利更是卡在一个关键的地方,黄州没钱。

徐知州也不是那种乱发徭役压榨百姓的官员,想要把工程做下来,还是得要上面拨款。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徐知州的申请折子已经被压下来好几回了。

苏轼作为一个并无实职的犯官自然也没办法。

但现在不是有前辈了么。

要钱和向上管理这块儿,文彦博熟呀。

人家文公在大名府做父母官这么多年,可遇到不少事,什么黄河决堤、蝗灾、旱灾都遇到过,不但处理得当,赈灾款项每次都第一时间要到。

还各种兴修水利,光大名城就修了两次,这花费可不小。

但人家不但朝官家要到了钱,这工程还做的让人满意,三万人修了两年,一修好就找官家给内外城御赐门名。

这不就是既会干活又会邀功,还让老板有面子的人才么。

不愧是曾经敢给张贵妃送蜀锦让吹枕头风升官的人。

真才实学与手段缺一不可。

苏轼本来听儿子讲着还觉得挺有道理的,结果说着说着竟然聊起前辈八卦,点了点苏过的头,“不可随意评判前辈。”

苏过意犹未尽收住,“总之,文前辈肯定能有一些好建议的。”

苏轼沉吟片刻,不得不说这是个好主意。

当下决定回信问一问。

正准备继续下棋,却听丫鬟来报,说徐知州来了。

苏轼忙去迎接。

这几个月下来,他们与徐知州关系十分融洽,时常一起出游,两府也经常互相拜访,不过近来天寒,哪怕坐马车也经常冻的难受,众人都懒得出门。

徐知州突然来苏家,倒有点稀罕了。

待迎到内室,却原来是听说苏辙来了,特地前来拜访。

苏家兄弟一同科考,都被仁宗称为宰辅之才。

苏子由的才气名声也是很高的。

徐知州本就欣赏苏轼才华,如今两兄弟俱在,怎么能不一叙呢。

几人寒暄坐下,移开棋盘,闲聊起来。

苏过见状,去到厨房,给年纪大的徐知州准备了少茶的奶茶,又备了两盘点心,端去房内。

几人已经由诗词聊到民生了。

苏过便也跟着坐下听一听。

苏轼提起他们讨论的向文彦博请教如何要拨款的想法。

徐知州连连点头,“文公政绩颇多,又熟悉三司,这倒是个好主意。”

毕竟他擅长的是治下,多施仁政,向上管理这块儿,他也十分头疼。

不过这件事有眉目,别的问题还有呢。

之前苏过总结列出了许多肥田改善、选种育苗措施,他们与有经验的老农讨论验证过十分有效。

但这年头,农桑是大事,许多百姓并不愿随意尝试,怕影响来年收成。

而官府的政策,多是以张贴告示,或者派小吏去下面乡里宣讲的方式传播,口口相传,不但容易有错漏,还覆盖率低。

种种下来,两人很是担心来年的收成效果。

明明有利剑在手,却无法施展,是在让人扼腕。

之前苏过只负责出主意,写了个大概就扔给老爹了,还真不知道这么多执行上的难处。

这些的确是很实际的问题。

不过在旁边听三人讨论,苏过倒有一点想法,“利剑在手无法施展固然难受,但我们可还有另一把利剑呢,双剑合璧,未必不能破局。”

听到这个,徐知州倒很感兴趣。“苏小郎有什么想法?”

他是知道很多主意都是苏过一起提供的,见识过他的聪慧,因此也从不将苏过当成普通小儿,很愿意听听他的意见。

“听下来,策令无法下达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传播度不够,一个影响力不够,那咱们找个代言人不就好了。”苏过清清嗓子说道。

“何为带盐人?”这倒是个新鲜词,徐知州问道。

“代言人,代为发声之人。具有知名度、专业性,以及普遍认为可靠的人代为宣传,自然他人更加愿意相信啦。”苏过解释到。

苏家兄弟和徐知州都听的十分认可。

苏轼问儿子,“那这代言人要找谁呢?”

却见儿子直勾勾盯着自己,

“那当然是东坡居士你啦。”

见状,徐知州哈哈一笑,“妙极!”

这的确是个好主意。

苏轼的才华可是从仁宗时代就广为流传,在民间十分有基础和知名度。

之前在别的任地也是干的有声有色,很有专业性。这些政绩就算黄州人民不知道,多宣传宣传,自然也就知道了。

而且老苏还有两个重要专利在手,养猪和辣椒。

之前骟猪养殖,可是许多人亲眼见证过的长得又快又好,猪肉还好吃,是目前推广度最高的新政了。

而且人家号东坡居士,可是真种过地的(虽然只是苏过对外宣传),辣椒什么的就是从他家地里最先种出来。

黄州人民都很喜欢这种调料呢。

还有好吃的东坡肉。

一个又会种地又会养殖的美食家。

推广的方法肯定能让土地粮食也长的更好啦。

逻辑自洽,完美!

苏轼听完,也不得不承认,好像的确如此。

他也是个热心人儿,并不推辞这种扬名又利民的事,但这代言要怎么代呢。

“就算影响力够,这宣传要怎么做呢,难道让二哥下乡去各地宣传么?”苏辙也一下子想到新的问题,而且寒冬腊月的,他可也舍不得亲哥出门到处跑。

“那就要借助宣传的力量,我们来办一本黄州小刊吧!”苏过又抛出一个想法。

为避免讲的不够清晰,苏过去拿了纸笔,简单画出自己的构思。

之前各种政策对外宣讲时,其实也有一应文档,但基本都是干巴巴的几行文字,说完要做什么就没了。

甚至有些宣传的小吏都认字不全,宣讲多有不准确之处。

现在要保证推广的准确性与传播度,那版面上就要下功夫了。

政策要包含,但除了政令外还要附上之前试种和实验的各种数据,保证可信度与吸引力。

方法要推广,但不能只是文字,比如混合种植,田怎么挖,地怎么种,咱们画出来,务必直观。

另外既然都去宣讲了,除了学术内容,咱们还得带点娱乐。

写两首诗,夸一夸新政,再畅想下来年粮满仓,鱼满塘的美好愿景,那干活动力不就很足了么。

而且这诗不但要具备艺术性,最好学一学白居易,通俗一点,保证大家都能看懂还好传播。

说到这里,苏过还顺便在纸上画了一副小像,苏轼站在一片硕果累累的辣椒田里,手扶锄头,眺望远方。

真是辛劳又充满希望的景象。

听完苏过讲述,看着样品,徐知州和苏辙连连点头。

苏轼倒是看着小像,眼底兴奋又纠结。

“怎么还带画像的呢?”

苏过回他,“代言人怎么能没有海报!”

咱们不但要宣传政策,还要将老苏打造成黄州偶像。

颤抖吧,黄州渔农圈!

[星星眼]感谢各位宝宝的营养液和鼓励~~开心[让我康康],会努力更新的~大家周末好好休息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6章 第 26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