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 第11章 第 11 章

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第11章 第 11 章

作者:枕月听云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9:54:59 来源:文学城

面对好友调侃,陈季常只能干笑两声,将打翻的杯子放好。

见还有孩子在旁边,更不好意思,忙出去哄妻子。

不知说了什么好话,倒是再没听到柳氏声音,还有丫鬟送来精致点心,看来是哄好了。

老苏等人继续聊天,当然,歌女什么的肯定是没有啦。

在黄州还要待不知多少年,也不急着逛。

两人只抓紧时间叙旧,忆及许多在凤翔的往事。

说着说着难免提到陈季常父亲陈希亮。

两人本是同乡旧识,结果苏轼刚到凤翔时,这位长辈不仅没有关照有加,反而对他多有批评。

多次删改老苏写的公文,连缺席相关宴会都要上奏朝廷扣他工资。

那会儿老苏正年轻气盛,还是被仁宗亲自点评有未来宰相之才的少年才俊,哪里能受这种气。

于是陈希亮修了凌虚台后让苏轼写传记,老苏直接在《凌虚台记》中阴阳怪气给陈希亮添堵,“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别看现在高台修的这么好,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呢,有些人也是一样。

没想到陈希亮读后一个字没改就让人刻在碑上了。

听到这些旧事,陈季常也很唏嘘,隐居于此,这些往事很少有人能聊起了。

“家父三年前已经去世,若还在,想必也很愿意再见子瞻。”

听闻陈希亮已经去世,老苏倒是感慨不已。

当初虽相处不愉快,但后来陈希亮也曾开诚布公跟苏轼聊过,按辈分他比苏洵还要长一辈,因此视苏洵如子侄,更视苏轼如子孙,老苏年少成名,担心他骄傲自满,所以才平时不假辞色,十分严厉,都是为了磨练老苏心性。

知道其良苦用心后,苏轼心里的愤懑一下子全消了。

如今听到故人去世的消息,心下更是难受,于是提议为陈公写一份传记。

苏轼甚少写这类文章,此举倒是出人意外。陈季常自然求之不得。

写这类传记要好好梳理事迹酝酿情绪,不急于一时。

于是几人又开始聊到诗词佛经。

苏过听的无聊,果断抛弃老苏他们,去找娘亲。

王氏正和柳氏了解黄州的情况,毕竟他们初到此处,官场上的事自有老苏自己处理,但一大家子生活如何操持,人际往来总是要提前做些准备。

对此柳氏自然知无不言,虽然他们只在此隐居,基本不问世事,但柳氏对周围情况还是十分了解的。

黄州在北宋是完完全全的下州,管辖范围仅黄冈、麻城、黄陂三个县,加起来人口户籍不满万户。

虽然位置在长江中游,但早年间连码头都没有,江水湍急,严重影响舟船停泊。

若不是知州夏竦主持开凿了水港,后面逐渐发展成码头,这边恐怕会更加荒凉。

王氏本来还打算在这边看看做些生意,听柳氏这么一说,倒打消了念头。

既然商业不发达,倒没必要特地掺和,反倒打眼。

他们刚到此地,老苏又是被贬过来,还是低调一些,慢慢经营比较好。

柳氏倒是建议她买些田地,自家供给或租出去都是好的。只位置记得选高一些的地方,此处常有水患。

听闻柳氏详细建议,王氏十分感激,两人又聊到别的持家事宜。

苏过在旁边听了一耳朵,本来还打算一路火锅连锁店开过来,现在看来情况不妙。

不过民以食为天,总能找到突破点的。

再不济,他就继续远程开店咯,风险高一些,但总归有些收益。

等系统解锁高级物资再看看能有什么作为。

打听到有效信息,苏过也不继续待着,跟两人说了一声就跑去厨房研究他的豆制品了。

像是腐竹这些,要提前做出来晒一晒的。

忙活一下午,终于基本备齐。幸好陈家仆从众多,否则还搞不定这么多东西。

第二天一早餐桌上就出现了新东西。

白色的豆浆倒还算常见,之前厨房也有熬制过,只味道比较寡淡或者有腥味,喝多了也就不怎么再做。

这次的豆浆倒是熬的十分香甜,豆香味明显,而且应该有放糖,甜甜的十分好喝。

还有一大盘金黄色长条状果子,倒是从未见过。

苏过给大家介绍,这叫油条。顺便示范了吃法。

刚出锅的油条,直接吃就非常美味,香脆可口。当然,更好吃的做法是放在豆浆里泡一泡,处于半软不硬的时候,一口咬下去,豆浆和油条在口腔里混合,美味简直翻倍。

在他的介绍下,大家纷纷尝试,然后赞不绝口。

以前不爱喝豆浆,原来是没有油条搭配,学会了,以后豆子有用处了。

苏过忙表示,这才哪到哪儿,等晚膳的时候再看吧。

柳氏十分喜欢油条味道,忙问苏过是如何做出的,为何叫油条。

以前倒有过类似油炸的果子,叫寒具,但可没有这么酥脆跟蓬松。

苏过忙说相关做法已经教给厨娘了,以后想吃让厨房做就好。

至于名字,当然是演化而来。油条的名字可多了。

馃子、油馍、天罗筋还有油炸鬼。

说起油炸鬼这个称呼,还要溯洄到油条起源。

清代《清稗类钞》就有说是南宋的时候,秦桧害了大英雄岳飞,于是临安卖果子的商贩,将面团捏成秦桧和他妻子的人形,背对背粘在一起,扔进油锅炸,并称之为“油炸桧”,后面再演变,到广东地区,就叫油炸鬼了。

故事不知真假,但有人气的故事永远是美食的传播助推器。

现在还不到岳飞的时代,这个故事自然无法讲起。

苏过只能现编,说是以形命名,油炸的条状果子,所以叫油条。

吃完豆浆油条,大家对苏过口中提到的其它豆制品更加期待了。

苏过自然也没让他们失望。

晚膳几乎是全豆宴。

白白嫩嫩的豆花饭,一点茱萸酱点缀其中,十分下饭。

光是豆腐就做了麻婆豆腐与香煎豆腐两种。

毕竟在座的大部分都是老家眉州的人,吃点辣完全不在话下。

更神奇的是一种皱巴巴的豆皮,苏过安排做了红烧,豆皮吸饱汤汁后十分入味,简直可以配着多吃两碗饭。

苏过特地介绍说这叫腐竹。

另一份腐竹煲就更加鲜香了,和老母鸡一起慢炖,汤汁浓郁、腐竹软糯鲜香,吃完重口的饭菜再喝点汤,简直满足到嗓子眼。

桌上还另上了黄豆排骨和一些其它菜色。可以说将黄豆发挥到了极致。

柳氏吃完赞不绝口,本来还以为苏小郎只是玩笑话,自己也没有当真,结果没想到真做出了这么多菜色。

而且听苏小郎说,还正在用豆子发一种叫豆芽的菜,后面可以清炒,简直太适合缺少蔬菜的冬天了。

说也奇怪,之前厨房也有做黄豆还有豆腐相关菜色,但都没有今天这样色香味俱全,不然家里豆子也不会堆积成山。

要是能让苏小郎在这儿常住就好了。

苏过还不知道小露一手差点被留下,当然,肯定也留不下来。

见陈季常和柳氏一家都十分满意,忙说这些都是厨娘从昨天开始帮忙做的,一应做法都学会了,以后想吃随时可以点单。

喜得陈季常差点想当场认苏过当干儿子。

毕竟他崇尚佛法,一直想要将饮食改为全素,如今豆子做出了这么多好吃的,简直帮了大忙。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他明年又可以继续种豆子了,柳氏肯定不会再唠叨。

这一顿吃的大家都很满意,一个个肚子撑的在院子里散步许久才回房间睡觉。

第二日苏家众人向陈季常与柳氏辞行,他们要准备去州府了。

毕竟圣旨有规定让年前赴任,总不好拖延太久。

无法,只得约定了以后再来拜访,苏家众人装上行李往府衙而去。

岐亭距离黄州府衙并不算远,但依靠骡马通行,也还是走了一日才到达。

终于,他们抵达目的地了!

黄州,这个注定要因苏大佬而留名的地方!

虽然之前有听柳氏描述,知道州府的荒凉,但真正抵达时,看到比人高不了多少,甚至远处还有些断断续续、残缺破损的城墙时,苏过还是对这里的简陋有了更具象的感知。

真不愧是贬谪流放的地方啊。

待进了城,更是感知明显。

好多房子都是茅草做的屋顶,完全没有汴京的繁华精致。

但此地居民倒看起来十分淳朴善良,十分安居乐业的样子。

老苏不愧是骨子里的乐天派。

看到州府依山傍水,顿时觉得这里山水清远,还现场赋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emm?就这?

鱼呢,笋呢?

原来诗人的浪漫也很靠想象力啊。

毕竟是来赴任的,苏轼整理了衣着,先去府衙报道,拜见知州等人,顺便了解住宿俸禄等安排。

苏家其他人找了个茶馆暂时休整。

毕竟初到此处,一切都还得看州府怎么安排。

哪怕条件差一些,他们也不是没有积蓄基础,总能好好过下去。

约莫等了半日老苏才回来,脸上一副郁闷加无奈的表情。

原来苏轼到黄州算是犯官,是没有官舍可以居住的。

至于俸禄,理论上是有,但也因为犯官身份,并不直接发放禄米,按这边惯例,是用压酒囊折抵的。

当下黄州知州姓陈,倒是对苏轼挺有好感,见他们全家初来乍到,特地关照可以到东门定慧院暂居。

总而言之,又一个天崩开局。

苏过:这感觉怎么这么熟悉呢。

《初到黄州》---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压酒囊:官府废弃酒袋

小苏:果然到哪里都是躺不平的

开启黄州副本~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第 11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