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愿得安庆 > 第21章 寒星引盏逐光程

愿得安庆 第21章 寒星引盏逐光程

作者:童久雨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6 02:35:13 来源:文学城

武汉的十一月,暮色总是来得匆忙,仿佛只是低头演算一道题的工夫,窗外的天空就已从昏黄褪成了鸽灰。

寒风像不知疲倦的窥探者,从自习室窗棂的每一道细微缝隙里钻进来,带着湿漉漉的凉意,缠绕上慕庆安裸露在空气中的手腕。她轻轻“嘶”了一声,搁下笔,伸手将那只印着浅紫色薰衣草图案的陶瓷杯捂在掌心,杯里是钱逢娇刚给她续上的热牛奶,氤氲的白汽袅袅升起,在她微卷的长睫上凝缀成细不可察的水珠。

她面前摊开的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数学符号间,“数论同余方程”几个字显得格外凝重。笔尖在一个关键的推导步骤上停顿已久,洇开的墨点像一颗无所适从的心。

墙上的挂钟时针堪堪指向十点半,自习室里空荡得能听见空气流动的声音,只剩下她和钱逢娇,以及被钱逢娇以“明日还要早起刷题”为由“强行”赶回宿舍的张明扬留下的一室静谧。

“这同余的关卡,还没闯过去?”钱逢娇的声音温和地打破寂静,她端着属于自己的那个马克杯走过来,杯沿飘着几粒枸杞红,“张教授下午强调的‘模的互质关系’,精髓在于分解后的唯一性验证,你刚才那一步,是不是跳得太快了?”

她俯身,指尖轻轻点在慕庆安演算纸上某个略显凌乱的等式旁。

慕庆安抬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那里因为长时间的专注而隐隐作痛。

她望向那片被点出的区域,眼神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懊恼:“是这里…分解模15为3和5后,直接代入了,忘了用中国剩余定理回溯验证解的唯一性。”她端起杯子,小心地抿了一口温热的牛奶,醇厚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试图驱散那盘桓在心底、因一道题而起的微澜。

这种被细致难题反复磋磨的感觉,对她——慕家大小姐慕庆安而言,是陌生而新奇的体验。

过往的学业生涯,她凭借过人的天赋总能轻松领跑,何曾需要像现在这样,将心神研磨到如此细微的境地?唯有在这里,在关乎那个名字的一切事情上,她才变得如此小心翼翼,连一个步骤的疏漏都足以让她在意良久。

“说起来,南愿安学姐寄来的那本笔记,你消化得怎么样了?”钱逢娇在她对面的椅子坐下,翻开自己那本贴满各色标签的错题本,状似随意地问道,“里面那些几何辅助线的添加技巧,是不是像传闻中那样,有种拨云见日的清晰?”

“南愿安”三个字像一颗被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慕庆安心底漾开一圈圈涟漪。

她的指尖无意识地、极其轻柔地拂过那本深蓝色硬皮笔记的封面,动作里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珍视。

这本笔记是南愿安托人辗转寄来的,扉页上只有利落干净的“备考资料”四个钢笔字,力透纸背,连快递单上的寄件人姓名都吝啬地只写了一个“南”字,疏离得如同她那个人留给世间的普遍印象。

然而,当慕庆安这几个夜晚就着台灯,一页页仔细翻阅时,却总能从那些条分缕析的解题步骤、精准批注的“隐藏考点”中,触摸到一种超越文字本身的、冷静克制之下的细致关怀。“遇到‘中点’条件,优先考虑‘倍长中线’或‘构造中位线’”、“数论里的‘不定方程’,务必先判断解的存在性再求通解”……每一条批注,都像一盏小灯,精准地照亮她知识版图上那些晦暗不明的角落。

“嗯,非常…精妙。”

慕庆安的声音不自觉地放轻了些,像是怕惊扰了笔记中蕴含的那个清冷魂灵。她小心地翻到中间某一页,指着一道复杂的几何图形:

“比如这道题,上次模拟赛我耗费了整整四十分钟,几乎毫无头绪。学姐只在旁边用铅笔轻轻标注了‘连接BD,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我今天尝试着按这个思路走下去,只用了十分钟,就豁然开朗了。”

她的语气里,带着一丝连自己都未曾完全明晰的、渴望被认可、被看见的微光。

钱逢娇倾身过去仔细看了看,唇角弯起了然的笑意:“能让你这么夸赞,那必定是极好的。不过我可听说,这位南愿安学姐在北大是出了名的‘冰川之花’,去年CMO金牌加身,平日里除了必要的课程和图书馆,几乎不与旁人有多余交集。能让她亲自整理笔记并寄给你,庆安,你在她心里,恐怕是有些不同的。”

慕庆安垂下眼睑,长睫在眼下投下一小片扇形的阴影,掩去了眸中一闪而过的复杂情愫。

不同吗?她想起去年暑假,跟随父亲前往北大参加学术论坛,在那个充斥着男性荷尔蒙与严肃讨论的数学系长廊里,偶然瞥见的那一幕——南愿安穿着一件最简单的纯白衬衫,身姿挺拔地站在墨绿色的黑板前,手持半截粉笔,正为几位围拢的学弟学妹讲解“组合几何中的染色问题”。

午后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恰好落在她身上,为她清瘦的轮廓镀上了一层淡金色的光晕。

她的声音平稳,逻辑清晰,眼神专注而明亮,仿佛整个世界都浓缩在了那片奇妙的数学符号之中。

那一刻,慕庆安清晰地听见了自己胸腔里传来的、失序般的心跳声——那不仅仅是对学术巅峰的向往,更夹杂着一种更为私密、更为汹涌的悸动:想要靠近那束清冷耀眼的光芒,想要自己的身影也能落入那双沉静如水的眼眸之中。

“我想…好好谢谢学姐。”她低声说,像是自语,又像是下定决心。

拿出手机,指尖在屏幕上悬停片刻,才点开那个备注为“亲爱的安安”的联系人——界面依旧停留在上次因合同纠纷而被动添加好友后的、冰冷简洁的三句对话上。她深吸一口气,指尖在虚拟键盘上轻轻敲击:“学姐,笔记我已认真拜读,其中的方法与见解让我受益良多,非常感谢您。” 发送前,她犹豫了一下,又添上一句,带着点分享秘密般的、小小的雀跃:“尤其是关于‘隐圆模型’的归纳,一直困扰我的那个节点,好像突然就被点亮了。”

消息发送成功的提示跳出,随之而来的是更深沉的等待。

那一夜,手机屏幕再未因那个特定的名字而亮起。

直到第二天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她踩着铺满梧桐落叶的小径走向教学楼时,口袋里的手机才传来一声轻微的震动。慕庆安几乎是立刻停下脚步,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她有些匆忙地掏出手机,指尖甚至带着点微颤地点开消息。

南愿安的回复,一如既往的简洁,只有五个字:“有用就好。”

没有表情符号,没有客套的寒暄,甚至连一个多余的句号都吝于给予。

心底那份隐秘的、膨胀了一夜的期待,像被细小的冰针刺破,泛起一阵细微而清晰的失落。可旋即,她又从这寥寥数字中,品出了一丝可怜的甜——至少,她看到了,她回复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回应,不是吗?

“怎么样?南学姐回消息了吗?”张明扬元气十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几步追上前,将一个还冒着热气的肉包塞到慕庆安手里,“以慕姐你的魅力和实力,学姐肯定愿意多指点几句的!”

慕庆安敛起心底那点微妙的情绪,咬了一口包子,将手机屏幕亮给他看,语气努力维持着平时的洒脱:

“喏。”

张明扬凑近一看,立刻夸张地皱起了整张脸:“不是吧?这么惜字如金,就这么干巴巴五个字?慕姐你可是咱们学校的风云人物,多少人想跟你多说句话都难,她这……也太冷淡了!”

“别这么说,”慕庆安迅速打断他,将手机收回,屏幕朝下轻轻贴在微热的掌心,仿佛那点电子设备残留的余温也能传递过来某种慰藉,“学姐她……学业和研究都很繁忙,北大的节奏不是我们能想象的。”

她为自己,也为南愿安寻找着理由,然而心底深处,那份属于慕家大小姐的、潜藏的好胜心与征服欲,却被这持续的、清冷的距离感悄然点燃——她从未在与人交往中感到如此“无力”,却又偏偏对南愿安生不起半分恼怒,反而更激起一种强烈的、想要靠近、想要触碰、想要证明自己足以与她匹配的渴望。

从那天起,慕庆安开始了一场静默而执着的“追光”行动。

她更加有意识地、却又小心翼翼地寻找着与南愿安产生联结的契机。

她会将那些令她辗转反侧的难题,用工整的字迹和清晰的逻辑整理成电子文档,详细附上自己的思路脉络与百思不得其解的卡壳处,才郑重地发送过去;浏览学术信息时,看到北大数学系相关的讲座或研讨会通知,也会细心地将链接转发给南愿安,配上看似随意的询问:

“学姐对这个方向感兴趣吗?如果方便,结束后能否分享一下大致的观点?” 每一个用词,每一句话气,她都反复思量,既想显得自然不刻意,又害怕过于熟稔而显得冒昧。

而南愿安的回复,始终保持着她的节奏和温度,像经过精密校准的仪器:

——对于绞尽脑汁的难题,回复往往直指核心,不带任何冗余:“此题适用容斥原理,先计算所有可能情况总数,再依次减去不满足约束条件的情形。”

——对于分享的讲座信息,回应简洁明了:“日程冲突,无法参加。相关内容通常会有官方录制回放,可自行检索。”

——甚至当慕庆安鼓足勇气,试探性地询问“学姐当年备战CMO,有没有什么独家的、不那么广为人知的学习诀窍”时,收到的也依旧是那句近乎箴言的答复:“无他,唯手熟尔。大量练习,减少不切实际的空想。”

钱逢娇看着她一次次满怀期待地发出消息,又一次次收到这近乎 minimalist 的回复,终于忍不住在某次夜谈时劝道:“庆安,你这又是何苦呢?南愿安学姐明显是那种界限感极强、专注于自身世界的人。你投入这么多心力和情绪,或许还不如把时间用来多钻研几套真题卷来得实际。”

慕庆安正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闻言缓缓转过头,眸色在台灯光线下显得异常清亮,她摇了摇头,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笃定:

“逢娇,你不明白。我执着的不全是她这个人,更是她所代表的那种……我渴望达到的思维高度与精神境界。”

她的笔记,她的每一次点拨,从来没有多余的安慰或鼓励,却总能像最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问题的核心。

与她的每一次交流,哪怕只换来只言片语,都像是在我混沌的思维里投入一颗光石子,涟漪散开,照亮的是整片水域。”

更重要的是,只有她自己知道,每次手机因那个名字而亮起时,心口那瞬间涌起的、混杂着紧张与雀跃的悸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想要变得更加优秀、更加配得上与她对话的强大动力,是如此真实而澎湃。

南愿安像遥远天幕上一颗孤悬的寒星,光芒清冽,不带暖意,却为她这片在学海中航行的孤舟,指引着无可替代的方向。

十一月中的一次全真模拟赛,一道关于“组合极值”的难题如同横亘在前的天堑,让她首次尝到了近乎绝望的滋味。“在10×10的方格表中,最多能放置多少个占3个方格的‘L’形瓷砖,且彼此不重叠?” 她在草稿纸上疯狂地涂画、构造、排除,各种方法试遍,时钟的滴答声像催命的符咒,最终只能在一片混乱中填上一个自己都不相信的答案,颓然交卷。

赛后讲解,张教授一语道破天机:

“此题的关键,在于利用棋盘染色法,精确计算黑白格子的数量差与瓷砖覆盖模式的关联。”

道理清晰,可慕庆安对着自己染得花花绿绿的方格纸,依然如同雾里看花,无法参透那“数量差”如何决定最终的“极值”。

那天晚上,自习室格外安静,只剩下她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心底那挥之不去的挫败感。

她将那道题和自己的困惑,连同染色的草图,一起拍下来,发送给南愿安。消息框里,她斟酌着用词:“学姐,打扰了。关于这道题,我尝试了棋盘染色,但始终无法建立起黑白格数量差与最大瓷砖数之间的准确联系,是否我的染色方式或后续推导存在根本性的错误?”

这一次,南愿安的回复来得比以往稍快一些,内容也罕见地多了几行,详细列出了计算过程:

“10×10标准棋盘染色,黑格白格各50。每个标准L形瓷砖覆盖两黑一白或两白一黑三种方格。设覆盖两黑一白的瓷砖数为x,覆盖两白一黑的为y,则瓷砖总数S=x y。根据覆盖关系,黑格总数满足 2x y = 50,白格总数满足 x 2y = 50。联立解得 x = y = 50/3,非整数,故理论最大值向下取整为33。”

只有冷静到极致的逻辑推演和数字呈现。

不过,这也足够了,挺好。

然而,慕庆安盯着屏幕上那几行文字,眼睛却骤然亮了起来,仿佛漆黑的房间里突然被拉开了窗帘,阳光倾泻而入——“每个L形瓷砖覆盖特定颜色比例的模式。”

她之前所有的思路都纠缠在具体的摆放形状上,完全忽略了这最本质的、关于“颜色资源”的约束条件!巨大的豁然开朗带来的兴奋感瞬间淹没了之前的沮丧,她立刻抓起笔,按照南愿安提示的思路重新演算,步骤流畅得不可思议,不过五分钟,便得出了与答案一致的结论。激动之下,她再次点开对话框:

“学姐,太感谢了!我完全明白了!问题的本质在于瓷砖对颜色资源的‘消耗’模式,我之前一直陷在具体的几何形态里,完全没有抓住这个关键!真的非常感谢!”

这次,南愿安的回复隔了将近两小时才到来,依旧是简短的三个字:“知道了。”

慕庆安看着这近乎“已阅”的回复,却不由自主地、轻轻地笑了起来,眉眼弯成了柔和的弧度。

她忽然觉得,南愿安的这种冷淡,其实是一种极致的可靠与专注。像一柄传世的名剑,或许没有华丽温暖的剑鞘,但出鞘必见锋芒,能精准地斩断一切纷繁复杂的表象,直抵问题的核心。她不需要温言软语的鼓励,她本身的存在,她的每一次精准点拨,就是最强大的激励。

自那以后,慕庆安与南愿安的单向交流(或者说,她心目中的双向奔赴)变得愈发频繁和自然。有时是一道苦思冥想的难题,有时是一个理解不透的概念,有时甚至只是关于备考时间安排与心态调整的困惑。南愿安的回复依旧保持着简洁的本色,但慕庆安敏锐地捕捉到,那冰封般的表面下,似乎开始有细微的暖流在悄然涌动:

——在解答完一道复杂的数列题后,她会额外追加一句:“此类递推问题,通法先观察相邻项差或比值的规律。”

——当慕庆安询问如何高效安排最后冲刺阶段的每日计划时,她回复:“上午专注几何与代数,下午攻克数论与组合,晚间系统整理错题与反思,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无效熬夜。”

——有一次慕庆安在闲聊(她单方面认为的)中抱怨模拟赛总是时间紧张,做得匆忙,南愿安隔了一会儿回道:“策略很重要。优先确保熟悉题型和中等难度题目得分,难题标记后置,切忌在单一题目上消耗过多时间,因小失大。”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多出来的几个字、一两句话,被慕庆安像收集珍珠般,一颗颗仔细拾起,妥善珍藏于心海的深处。她知道,这或许并非意味着南愿安态度的根本转变,但这细微的变化,足以证明她的努力、她的存在,正在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冰川上,留下了一道极浅极淡的划痕。

南愿安并非没有温度,只是她的温暖,像地底深处的熔岩,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能量,才能偶尔感知到那一丝来自于核心的热度。

十一月的尾声,梧桐叶已落尽,光秃的枝桠伸向灰白的天空,勾勒出冬日的寂寥线条。

慕庆安在刷历届CMO真题时,邂逅了那道传说中去年的压轴数论难题——正是南愿安当年凭借完美解答锁定金牌的那一道。她屏息凝神,调动了全部的知识储备与思维技巧,在草稿纸上演算了整整三页,终于,一个圆满的答案跃然纸上。

巨大的成就感与喜悦像烟花般在胸腔里炸开,她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拍下自己的解答过程,发给南愿安,语气里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与一点点求表扬的期待:“学姐!我解出来了!用的是欧拉定理配合同余性质的基本操作,一步步推导下来的!你当年也是采用的这个思路吗?”

这一次,南愿安的回复没有让她等待太久,而且内容超出了以往的篇幅:“整体思路正确,能想到运用欧拉定理是关键。但在具体计算欧拉函数φ(100)时存在疏漏,应为φ(4)×φ(25)= 2 × 20 = 40,你误作φ(4) φ(25) = 2 20 = 22。此细节关乎最终指数模的周期,需特别注意。” 指正清晰而严厉,毫不含糊。

然而,就在这段文字的末尾,紧跟着一行让慕庆安瞬间呼吸停滞、心跳如擂鼓的字:

“不过,能独立完成至此,进步很快。”

“进步很快”——仅仅四个字。

慕庆安反反复复地盯着这四个字,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胸腔里充盈着一种酸涩而又无比甜胀的情绪,几乎要让她的眼眶都湿润起来。

她忍不住将脸埋进臂弯里,肩膀轻轻颤动,无声地笑了起来,那笑容里带着纯粹的、不被外界理解的快乐。

“庆安?你没事吧?”钱逢娇被她的动静吸引,关切地问道。

她抬起头,脸颊还带着激动的红晕,将手机屏幕转向好友,声音里是掩不住的、如同泉水般汩汩涌出的欢欣:“学姐……她夸我了。”

钱逢娇看着屏幕上那简短的、甚至带着批评的回复,以及最后那画龙点睛的四个字,了然地笑了,眼神中带着一丝戏谑与感慨:

“看来你这段时间的‘心事’,没有白费。我们慕大小姐这般小心翼翼地‘追光’,总算让那束光,微微偏转了一寸,照到你身上了。”

慕庆安脸颊更热了,像染上了晚霞。她没有否认,只是紧紧握住了手机,仿佛握住了那一缕来之不易的微光。

窗外的风声似乎也变得柔和,自习室里冰冷的灯光,此刻在她眼中也染上了暖意。笔尖下流淌出的,不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符号,更是缠绕着隐秘期盼与无限动力的乐章。

几天后的一个午后,慕庆安收到一个没有预兆的快递。拆开朴素的纸盒,里面是一本崭新的《CMO高频错题集精讲》。

她下意识地先翻开扉页——依旧干净,没有任何题字。

正当一丝微小的失落浮上心头时,她的目光被第一页右下角,一行用极细铅笔写下、几乎与纸张纹路融为一体的小字吸引:“第15、28、47页所涉题型,与你的薄弱点对应,重点揣摩。”

慕庆安的手指轻轻拂过那行小字,指尖传来细微的、真实的触感。她翻到那三页,果然,正是她近期模拟赛中在“组合极值”和“数论同余”领域反复栽跟头的题型。一种难以言喻的、巨大的暖流瞬间席卷了她的全身,比任何直白的关怀都更让她动容。

她将书紧紧抱在胸前,走到窗边。

窗外,不知何时,竟飘起了今冬的第一场雪。

细碎的、晶莹的雪籽,悄无声息地落在光秃的枝头与灰褐的土地上,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温柔的静谧所笼罩。

她站在窗前看了许久,直到心情稍稍平复,才拿出手机。

这一次,她的心跳平稳而有力,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目标感。她一字一句,慎重地键入:

“学姐,你寄来的错题集我已收到,不知该如何感谢你的这份心意。你标注的那几页,我会当作最重要的珍宝,反复研习,绝不辜负。等CMO结束……如果我能如愿进入北大,是否可以……有幸请你吃一顿饭?就当是……感谢你一直以来的指引。”

消息发送出去,她将手机贴在胸口,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下面有力的搏动。这一次,她没有焦虑不安地频繁查看手机,只是静静地望着窗外愈下愈大的雪,心中充满了某种安宁的期盼。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只是十几分钟,手机屏幕亮了起来,柔和的光映在她清澈的瞳仁里。

南愿安的回复,依旧简洁得近乎吝啬,只有两个字:

“再说。”

慕庆安看着这两个字,先是微微一怔,随即,一个无比明媚、无比释然的笑容,如同初春破冰的溪流,缓缓在她脸上绽放开来。

她没有感到丝毫的失落或被拒绝的难堪。

相反,她从这并非断然否决的回应中,读出了无限广阔的可能性空间。“再说”,意味着未来可期,意味着她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努力,去成长,去变得足够优秀,优秀到能够理所当然地站在那人身边,发出正式的邀请。

也意味着,那束清冷的、遥远的光,并非遥不可及,它似乎……正在为她预留一个靠近的入口。

自习室里,灯光柔和,将少女独自伏案的身影勾勒得异常专注与坚定。

她翻开那本带着特殊意义的错题集,崭新的纸页散发出淡淡的油墨清香。

笔尖落下,在纸面上划出沉稳而流畅的轨迹,伴随着窗外簌簌的落雪声,奏响了一曲属于青春、属于梦想、也属于那份悄然滋生的、纯挚情感的冬日序曲。

她知道,通往CMO领奖台的路,通往北大未名湖的路,与通往南愿安内心的路,在此刻,仿佛重叠在了一起。

前路尚有风雪,但心中有光,有热望,便足以无畏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