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世长安 > 第8章 第 8 章

一世长安 第8章 第 8 章

作者:杏花风小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10 17:28:10 来源:文学城

显庆二年对于大唐来说不能说是个风平浪静的年份。

军事上,战神苏定方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分其属地为濛池、昆陵二都护府。朝堂上,找到政治帮手的李治开始和太宗留给他的顾命大臣掰手腕了,许敬宗、李义府在武皇后的授意下,诬奏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河南郡公桂州都督褚遂良图谋不轨,证据就是桂州是重要的战略要地,韩瑗、来济把他搁那儿做都督,就是为了里应外合颠覆大唐政权的。

告黑状也找个合理点的罪状好不好,桂州就是后世的桂林,以风景秀丽著称,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也不能算经济特别发达的地方,没钱造什么反。再比一比地图上从桂州(就是现在的桂林)到长安的距离,如果真要搞政变,根本就鞭长莫及好不好,如果是想分庭抗礼,桂州弹丸之地能有多少人口兵力,而且韩瑗、来济还在朝中,既不逃也不跑这不是现成等着被抓嘛。

就这么个毫无诚意的指控,李治都信了,或者说不是相信而是如愿了,就在他们回到洛阳宫后不久,韩瑗贬为振州刺史,来济贬为台州刺史,而且终身不许朝觐,已经被贬到桂州的褚遂良,更被迁到现今越南境内的爱州做刺史,就连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也被牵连,从荣州刺史(现在四川自贡)迁为更为偏远的象州刺史(现在广西来宾市)。

当然了,这些大事不会有人专门来向小孩子汇报,即使是太子也一样,不过到底是宫里长大的孩子,政治觉悟非同凡响,很快就察觉出不同寻常来。

首先是打了胜仗,即使大军没有凯旋,还没摆庆功宴,朝廷上也带几分热烈的气氛,连带的后宫的气氛也轻松欢快了起来。因为是好事,李弘问起来的时候,郭瑜痛快地告诉了他们。

但是后一件事就不那么好说了,李贤旁敲侧击地问:“阿耶近来很忙吧,快有十天没见过阿耶、阿娘了。”脸上是孺慕的表情。

李弘的消息来源要比李贤广泛得多,听见李贤的话,立刻就有了联想,问郭瑜道:“孤听说河南郡公被调往爱州做刺史了,可有此事?”

听听,要不怎么是皇太子呢,政治素养就是不一样,李贤心里一挑大拇指。同时控制着自己表情,不要显出一副看好戏的样子,把目光转向郭瑜。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郭瑜心里叫苦,皇家教师不好当呐。如果把皇太子教成个只会仁义礼智信的道学家,不说别的,圣人就容不得他了。做为皇帝预备役,台面底下弯弯绕绕、钩心斗角、争权夺利不但要了解,而且是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但这个课题不在郭瑜的研究范围之内,超纲了啊喂。

郭瑜本质上来说是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而非搞政治的政客,因此不免端方有余而灵活不足,李弘虽是个孩子,地位在那儿,不好随便搪塞他。问题是这事该这么说呢,能说褚遂良看不上你娘当皇后,为此跟你爹你娘闹翻,还是说你爹不满意他跟长孙无忌把持朝政,所以借你娘手下走狗,把他一脚开出几千里?

思忖片刻,郭瑜方含糊道:“爱州虽偏远,却也在我大唐治下,当地土人也是大唐子民,河南郡公此去正可开化民智,怀柔远人。”

切~~说得好听,好像河南郡公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一样。就算要建设封建主义大西南,也犯不着把宰相派过去当省长吧,而且这省长还是有名无实的。

李弘做为武则天的儿子,即使因为年纪小,说不出‘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样的饱含无数前人智慧的格言,但政治觉悟也是很不一般的,显然也不满意这个回答,张嘴再要问,郭瑜抢先咳嗽一声,问:“昨日让殿下写的字写完了把,拿来让臣看看。”

老师要检查作业,李弘童鞋赶紧翻书包。这么一打岔,就没人提褚遂良了。

#

李治算是一个文学青年,武皇后早年为了投太宗皇帝所好,练就一手上佳的飞白体,哦,对了,太宗最心爱的,当初特意跟李治交代百年之后要陪葬昭陵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据说就是进了这对夫妻的合葬墓,也不知是也不是。

如果真是这样,现在就是《兰亭集》得见天日的最后几十年,李贤好奇心起,暗想有机会倒要打探打探。

皇帝喜欢书法,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初唐就出了四位著名的书法家,除了前面提到的褚遂良,还有虞世南、薛稷,以及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于是,本来是兴趣班的书法课也成了可以和语文平起平坐的主课。

李贤大为头疼,想当年还是李弦的时候,他也是拿一等奖学金的大好青年,眼看毕业了,大好前程就在眼前了,没想到穿到这么个让人步步心惊的地界,穿就穿吧,还成了个半文盲,一大半的字不认识,万幸在简体字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简化来的,适应几天连猜带蒙倒是能认字了——这也和李贤刚启蒙,看的字简单与很大的关系——然后又遇见了句读的问题。

这些都还好说,真真愁死人的是写字,上辈子李贤这代人基本上就没什么动毛笔的机会,90%的时间都是在敲键盘,偶尔写点字也是用签字笔,如今换上软踏踏的毛笔,还要挺腰直背悬肘悬腕,真是苦不堪言,但因为领导层的重视,只能咬牙坚持了,李贤苦中作乐地想,咱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趁颜真卿、柳公权还没投胎,努把力,说不定就没这二位什么事了。

不过李贤最不缺的就是自知之明的,书法家这种事想想就好,他现在的工作重点是保命,如果能保住荣华富贵就更好了,建设精神文明这类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还是留给没有性命之忧的幸运儿去搞吧。而且,看惯了印刷体的李贤觉得,除非真有兴趣,字写出来无非就是给人看的,最低标准是让别人能看懂,再高一点是让人看着舒服,就算成了知名书法家,褚遂良还不是因为站错了队,一贬再贬然后凄凉地客死他乡。所以说写一笔好字,相当于锦缎上的那朵花,是个加分项,但是吧,人生才是那锦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咳咳,一声咳嗦把神游天外的李贤叫回了魂,一抬头,正好郭瑜脸色不善地站在他的书案前,要说受过天、朝十几年应试教育的人就是不一样,李贤一丝心虚都没有,天真无邪地向郭瑜提问:“夫子,‘俊乂密勿,多士寔宁’是什么意思呀?”别看《千字文》只是儿童启蒙读本,里面有些典故,如果没有讲解单看字面,绝对看得人一头雾水。比如说刚才这句。

果然郭瑜老师脸色由浓墨转为淡墨,循循道:“千人之英曰俊,百人之英曰乂,《尚书·皋陶谟》便有‘俊乂在官’之说。密勿是勤勤恳恳的意思,等你日后学了《汉书·刘向传》便会看到‘密勿从事’。‘多士寔宁’的意思就是,天下赖此多士以宁,这句话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如此众多的能人志士、如此众多的英雄豪杰,正是依靠了他们,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李贤表示听明白了,郭瑜又为他将前后的句子串讲了一遍。李贤不禁感叹学海无涯,连幼儿园课本都能讲出这么多大道来。

没想到郭瑜脸一掉,就跟拉上了窗帘一样,直接黑成了锅底,“做学问是为了明辨是非,而不是为了让你逞心机、弄小巧,今日念在初犯,只罚你将今天学得这几句书抄写十遍,若是日后再犯,就不是这么点了。”

被看出来啦,李贤吓得缩了缩脖子。今天学得是从“桓公匡合”到“韩弊烦刑”,一共十二句,每句四个字,十遍抄下来就是四百八十个,看着不多是吧,你别忘了这是要用毛笔写的,而且还是繁体字,心理年龄二十出头的皇六子,居然因为作业太多而犯愁了。

下课的时候,李弘看他兴致不高,特过来开解他,道:“郭夫子治学最是严谨,决不允许读书时人在曹营心在汉,刚才我给你使了那么多眼色你都没看见,你在想什么啊?”

“想阿耶阿娘在忙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空。咱们也好久没见七郎了,不知道他现在又学了什么本事。”李贤托词道。

“你想阿耶阿娘也不能上课的时候发呆的。不过你刚入学,想来还不知道规矩,我那时也被罚过书,只是没有你这么多。”

大哥,你确定是在开解我吗?

李显还没满周岁,不是神童,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于是摇手蹬腿也算本事,经常被亲爹李治拿出来显摆,李弘对此很不以为然,所以直接略过李贤后面那句话。

“不知陛下今日政务多不多,既然潞王想念陛下、皇后,太子何不派人去问问,或许两位恰巧有空呢”萧沔建议道。

“我和阿贤每天晨昏都回去集仙殿想阿耶阿娘问安,他们若是得闲,便会留我们说话用膳。”李弘起身把写好的字纸卷起来,一边说道。

明德宫的布局,他们读书的地方离李治、武皇后的宫室不远,于是兄弟俩每天早晚都过去一趟,如果李治夫妇正议政或者接见大臣什么的,他二人便自去读书休息。等回到洛阳宫,这个习惯就被保留了下来,好在经过几个月的锻炼,李弘和李贤的体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集仙殿出来又是坐步辇,走个单程还是不成问题的。

萧沔一愣,因为一般官宦人家的子弟,也不见得每天都能做到晨昏定省的,每天晚上给父母请个安的都能落个好名声了,想不到皇室子弟对自己居然要求这么严格。

萧沔忘了,当官的人是要参加早朝的,而且自从李治登基以来,一直是天天早朝,早朝的时间大约是五鼓,换算成现代时间就是三点到五点之间,别管长安还是洛阳,那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宏大的城市,京城米贵,居大不易,越是城市的核心地段房价越高,从古至今不外如是,这年头又没汽车、地铁,顶天就是骑马,住在宫外的官员们,尤其是那些住的稍微远一点的,得几点起床才能赶得上打卡呀,谁还有功夫上班之前接见孩子。也就是皇帝这样的,居家上班,才能偷空搞搞亲子互动。

估计是大家都受不了了,五月份去明德宫避暑那段时间,宰相奏“天下无虞,请隔日视事。”上许之。总之由此可以看出在唐朝官宦子弟保持每天晨昏定省的难度。

没过多久,李弘兄弟纯孝的名声就流传开来。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